林林(化名)出生时腹壁破损,仅有一层膜包覆着裸露在外的肠管,同济医院新生儿科副主任医师容志惠接诊时发现:“孩子体重3公斤,身长50厘米,肤色青紫,呼吸微弱,脐部腹壁巨大缺损,直径达9厘米,肚皮上裸露着一个几乎和他身体一样大小的‘肉球’,里面包裹着肠管,占据了孩子的大部分上腹。”
新生儿科团队立即启动抢救流程,首先稳定林林的生命体征,调整呼吸机参数,维持血氧饱和度,稳定血压、血糖。同时为预防感染,用局部生理盐水纱布覆盖林林的小肚子,保护裸露在外的肠管。
新生儿科常立文教授介绍,林林患上了罕见的“巨型脐膨出”这一新生儿腹壁严重缺损的先天畸形,由于先天腹壁发育不全,脐周围皮肤组织缺损,腹腔内脏器在腹膜的包裹下向体外膨出,直径在5厘米以上的就属于巨型脐膨出,必须通过手术治疗。
医生搭“帐篷”保护脏器
由于腹腔脏器位于腹壁外,使得林林的腹腔发育差,容量小,不能把外露的脏器一次全部放回腹腔内,新生儿科、小儿外科医生经过综合评估,决定采用分期手术的方法,先用Silo袋把外露的脏器包裹并悬吊起来,一方面可使脏器通过重力回纳,另一方面牵拉皮肤促进生长,等腹腔发育得放得下外露的脏器后,再手术关闭腹壁。
3月初,林林接受了第一次手术。小儿外科吴晓娟副主任医师先将包裹在肠管外的膜剥离,接着在孩子肚皮上搭了个“小帐篷”。Silo袋是“帐篷”顶,包裹保护外露的内脏,特制的圆环是“帐篷”的支架,支撑并慢慢扩大孩子腹腔空间,逐渐把肠管一点一点压回腹腔。
吴晓娟介绍,脐膨出手术的时机和方式的选择都必须“恰到好处”。如果强行将“跑出去”的脏器回纳修补,腹腔压力过高,会导致患儿呼吸功能不良,肾脏缺血等。另一方面,手术如果不及时,对患儿造成的伤害更大,比如肠道功能恢复慢,羊膜破裂感染,长期气管插管导致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同济医院于2014年就开展了产时脐膨出手术,即患儿出生时,在脐带未断之前、腹腔压力最小的情况下完成手术,大大提高手术的成功率。但像林林这样脐膨出太大,全部肠管都生长在腹腔外,且腹壁发育差,就必须分期手术。
坚强宝宝闯过一关又一关
由于林林腹腔空间较小,若脏器回压速度控制不好,极有可能压迫到心脏、肺部,引起循环、呼吸衰竭,危及生命。在新生儿科医护团队精心照顾下,孩子的内脏被逐渐“逼”回肚内,已经达到可以进行二期手术的程度。3月中旬,医生为林林进行了第二次手术,把孩子的腹壁缝合起来。
手术顺利完成,术后的恢复也十分关键。在新生儿科团队的监护下,16天后林林成功脱离呼吸机,生命体征保持稳定。然而,林林还面临营养的挑战,因为存在手术及膨出肠管回纳后对肠道的影响,极易出现消化不良、腹胀甚至肠梗阻等风险。因此,新生儿科团队根据林林状况调整静脉营养,终于在术后第3周,摆脱了静脉营养,通过肠道营养满足自身需要。目前,林林恢复良好,近期就可出院。
常立文教授介绍,先天性脐膨是胚胎期发育受阻所导致的畸形,每5000~7000名新生儿中就有1例,男多于女。单纯脐膨出未合并其他疾病的患儿,其治疗效果还是不错的,希望这类疾病患儿的父母不要放弃,给孩子一个治愈的机会。
记者:卫未,通讯员:邓国欢,摄影:齐剑东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