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是包含一大类心脏和血管结构、功能、电生理异常的先天和后天性心脏疾病,儿童心血管疾病是儿童、青少年猝死的重要病因。有调查研究表明,0~17岁儿童最重要的非预期死亡的原因之一为心血管因素,其中25%没有结构性异常。
大多数人可能会认为心血管疾病是中老年群体常见疾病,因为人到中年心功能开始下降,人体机能衰退,但有些心脏病对儿童也存在巨大的健康威胁。
说到儿童心脏病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先天性心脏病?该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心脏疾病之一。除此之外,还有病毒性心肌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心律失常等疾病同样在儿童心脏病中较为常见。
先天性心脏病
先天性心脏病是胚胎在发育时期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结构、血管形态和功能的异常,占我国常见出生缺陷的1/3,给社会和患儿家庭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有一项欧美国家的数据显示,先心病发病率约为9/1000。目前,先心病占据我国5岁以下非意外死亡病因的第一位。(以上内容资料来源: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特征)
先心病类型众多,检出小儿先心病的常见类型有室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法洛四联症。
室间隔缺损
从字面意义上看,室间隔缺损就是心脏的左右心室之间的“墙壁”没有长好,破了一个“洞”,缺损的部位、大小、数量都可能存在不同。先天性室间隔缺损是儿童最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病 ,可单独存在,也可合并其他畸形,约占我国先心病的50%,单纯室缺患者约占25%。按照其病理变化,小于5mm为小型缺损,5~10mm为中型缺损,大于10mm为大型缺损。
小型缺损在孩子出生后3周岁之内会慢慢愈合,并不一定需要手术。没有愈合及中、大型室缺患儿可能出现明显临床表现,如新生儿后期及婴幼儿时期喂养困难、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多汗、发育迟缓等。室间隔缺损对儿童正常发育及成长有着重大的影响,疾病治疗也给患儿家庭造成经济压力。
房间隔缺损
与室间隔缺损同理,房间隔缺损是在心脏左右心房之间存在缺损,可能合并其他心脏畸形,也可单独发生,多数为单孔缺损。房间隔缺损是较为常见的先天性心脏畸形,约占先天性心脏病的7%~13%。
大多数房间隔缺损患儿在婴幼儿及儿童时期不会出现明显症状。随着年龄增长,症状逐渐出现,表现为心悸、乏力、活动后呼吸困难、严重时导致晕厥等。
房间隔缺损可能会引起房性心律失常、反常栓塞、肺动脉高压、右心衰竭等并发症。需要注意的是,如果患有房间隔缺损的孕妇合并有肺部血管疾病,母亲和胎儿的死亡率都比较高,需要终止妊娠。
动脉导管未闭
胎儿在母体内肺循环封闭,右心室的血液进入肺动脉后无法进入肺循环,这时就需要一个管道疏通,这个通道就是动脉导管。血液通过动脉导管进入主动脉,完成心肺血液循环。
也就是说,动脉导管在胎儿时期是开放的,胎儿出生后,肺循环开始工作,就不再需要导管疏通。正常情况下,动脉导管在新生儿出生后24~48小时内功能性关闭,如果在出生6个月后仍未关闭就被称为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未闭分流量少,患儿可能无明显症状,但直径过大会导致患儿生长发育迟缓且易引起呼吸道感染,常常有蹲踞现象。
法洛四联症
法洛四联症是我国最常见的发绀型复杂先天性心脏病,主要有右心室肥厚、室间隔缺损、主动脉骑跨、肺动脉狭窄四种心脏结构畸形,所以称为法洛四联症。其病理生理学机制为右心室流出道渐进性肌肉肥厚,导致右心室负荷增加、肺灌注不足,未氧合的血液通过室间隔缺损进入左心室,引起各器官供氧不足。
法洛四联症患儿一般在出生3~6个月症状明显,在不治疗的情况下,患儿在幼儿期就会出现死亡。其症状表现有发绀、呼吸困难、杵状指、蹲踞等,患儿在婴儿期出现的最明显症状就是青紫和呼吸困难,尤其是在患儿哭闹之后。
小儿先心病患病率高是由于很多严重、复杂的先心病患儿生存年龄比较有限,很多患儿在出生后或婴幼儿时期就已夭折,只有极少数患儿在不经过治疗的情况下能生存到青少年时期。这也需要各位家长注意孩子的身体状态,以免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病毒性心肌炎
病毒性心肌炎是一种病毒侵犯心肌而造成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和间质性炎症,是所有心肌炎中最常见的类型。病毒性心肌炎的致病菌有30多种,最常见的是肠道病毒、柯萨奇病毒B、埃可病毒等,其中柯萨奇病毒B大约占比50%。该病症呈现出局限性、弥漫性的特征,危害甚大。
病毒性心肌炎多发于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好发于春秋两季,患儿在发病前1~2周多有呼吸道感染及上呼吸道感染情况。轻者出现心悸、胸闷、乏力、多汗等类似感冒症状,重者一旦发病,病程进展极快,会在短期内出现危及患儿生命的重症,比如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甚至猝死。
在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初期,病毒的复制直接对心肌造成了损伤,这也是导致小儿病毒性心肌炎发病的主要机制,正因如此,对患儿采取有效的早期抗病毒治疗能够使患儿心肌损伤程度大大降低。
另外,很多学者认为病毒性心肌炎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是自身免疫的破坏,所以临床上也会使用免疫抑制剂对患儿进行治疗,比如糖皮质激素、硫唑嘌呤等。(以上内容资料来源: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家长们需要注意,如果发现孩子连续几天萎靡不振、不爱吃饭,特别是1~2周前得过感冒的孩子,要警惕病毒性心肌炎的发生。预防病毒性心肌炎需要孩子加强锻炼,增强体质。平日饮食要注意营养全面,清淡为主,注意防寒保暖,另外少去人多拥挤的地方,避免交叉感染。
感染性心内膜炎
什么是心内膜?心脏壁由心肌、心外膜、心内膜构成,覆盖在心脏壁内侧的那层膜就叫做心内膜。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心脏瓣膜、心内膜和大动脉内膜炎症改变,其主要特征为赘生物形成。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属于严重感染性心脏疾病,可出现血流动力不稳等情况,感染控制难度大,死亡率高。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易患因素主要是先天性心脏病,另外还有风湿性心脏病、败血症、术后感染、长期使用抗生素等因素。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全身症状一般出现缓慢,可能出现长期不规则发热伴感染中毒症状,如疲乏无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面色苍白等。
听诊时可听到心脏有杂音,另外,因栓塞因子随血液在全身游走,所以可能会出现不同的症状。比如栓塞在脑部就会引起头疼、呕吐、失语、抽搐、偏瘫等。栓塞在皮肤的症状表现可有皮肤瘀点等。
针对小儿感染性心肌内膜炎的治疗首先是抗感染治疗,一般需要用药4~6周,特殊病原感染或者发生耐药时,治疗时间会更长。当感染难以控制,出现感染中毒症状、发生心力衰竭等并发症时,应考虑手术治疗。
另外需要注意,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复发率较高,无论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均有复发的可能,所以即使病情出现好转时,仍不可掉以轻心,要按医嘱继续口服药物、按时复查。
心律失常
心脏跳动受心脏传导系统指挥,正常情况下窦房结会按照一定的规律发送信号冲动。信号会先传导到周围心房组织,通过结间束和心房肌到达房室结,经短暂延迟再向下传导到希氏束。最后在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普肯耶纤维快速传递,引起左右心室同时激动,完成一个心动周期。
心律失常不仅仅指心脏跳动过快或过慢,还包括心脏跳动是否规律。心律失常在儿科中是一种比较多发的疾病,新生儿及婴儿期的心律失常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律不齐及窦性心动过速,儿童期的心律失常则以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及室性早搏最为常见。(以上内容资料来源:综合护理对小儿心律失常患儿生活质量和心功能的影响研究)
心律失常的原因是心脏跳动的起源点不正常,电信号在心脏内部传导的速度或者路径不正常,以及心脏各部分被激动的顺序紊乱。不同类型的心律失常特点不同,治疗方法也有很大差异,造成的后果严重程度也不尽相同。
小儿心律失常的病因常见于疲劳、紧张、植物神经功能不稳定,或者继发于各种心脏病。另外,药物、缺氧、酸碱平衡失常过多、心脏检查及手术也可能引起小儿心律失常。其主要症状表现为心悸、乏力、头昏,严重时可引发昏厥、休克、心力衰竭等。
总结
小儿心血管疾病对孩子的成长发育影响巨大,很多心脏疾病在前期并无明显症状,导致患儿不能够及时治疗,危及患儿生命。当孩子出现健康问题时,各位家长一定要提高警惕,带孩子及时就医,排除致病因素,挽救患儿的生命。
参考文献:
【1】李烁琳,顾若漪,黄国英. 儿童先天性心脏病流行病学特征[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7,32(11):871-875.
【2】孟悦.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的药物治疗研究进展[J].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21):2904-2905+2911.
【3】王瑶. 综合护理对小儿心律失常患儿生活质量和心功能的影响研究[J]. 中外医疗,2021,40(17):110-112+116.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