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会吓到吗(婴儿瞪大眼睛吓坏妈妈)

 魔术铺   2023-01-28 18:44:02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文/斯嘉丽

最近,一则母亲摔死亲儿的新闻被大众热议。中国有句俗语叫“虎毒不食子”,《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曲也广为流传,在洋溢着浓厚母爱文化的国度,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先来看看事件的原委。

据广州日报说,这是育有两个孩子的女子,其中小的一个多月。深夜4点,这位女子起来喂奶,看到婴儿的眼睛望着她,还会动,就有点害怕,猜想这不是人,是鬼!于是做出了伤害婴儿的举动。

仅仅因为婴儿看着妈妈,就把妈妈吓坏了?吓到要伤害婴儿?其实因为生长阶段的特殊性,婴儿确实有很多别于儿童和成人的身体反应。只要科学认识婴儿的正常反射,同时做妈妈的遇事不要紧张,这种情况完全可以避免。

01 婴儿天生有很多有别于成年的正常反射

新闻里女子说的孩子盯着她看,其实是婴儿在刚出生这段时间的正常反应,他们会盯着单一的画面看,而不能像成年人一样对各种刺激马上做出反应。

至于新闻里女子说的,她一抱孩子,就像触电一样。其实这有可能是“摩罗反射”。 属于婴儿条件反射的一种。

当婴儿遇到突然刺激会引起的全身性动作,比如突然抱起他、突然放下他、突然出现大的声音,或头部落空失去支撑时,婴儿会双臂向外张开,弓起背,接着双臂向内收拢合起。这种现象在出生时出现,半年后消失。

此外,还有种强直性颈部反射,在三个月内的婴儿中比较典型。当婴儿仰躺着时,他的头会转向一侧,摆出击剑者的姿势,伸出他喜欢的那一边的手臂和腿,弯曲另一边的手臂和腿。

以及吸吮、抓握、觅食等反射,都是婴儿期的正常反应。以往的老人们,会用各种迷信来解读这些婴儿反射,或者用各种不理解来对付婴儿的吃手等行为,其实这都是对婴儿的误解。

这个产妇已经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却还会用迷信来解读婴儿的反应,说明她并没有学会科学育儿。有可能她觉得自己已经生育过一个孩子,对孩子的理解一定是对的。假如出现了跟第一个孩子不一样的行为,就一定是怪异的,是有鬼。

悲剧,已经酿成了,怎么避免这种行为在新手父母间再出现,是我们最应该思考的。

02 通过以下三种渠道学习科学育儿,避免悲剧再次发生

当你需要养成好习惯,有幼儿园;当你需要学习知识,有九年义务教育;当你要学习专业技能,有技校;当你需要成为学术人才,有大学。

但是,当你产生了择偶冲动,没有谁教你就结婚了。当你想要一个孩子,没有谁教你如何带孩子,也没有人教你如何与孩子相处,孩子就生了。你就展开了与孩子共同探索的道路。

婴儿什么都不懂,但是父母不能什么都不懂。

所以,为什么进大学要考试,当父母却可以无证上岗?用带前一个孩子的经验去带新生儿会不会不一样?一定会的。

这个事件里的女子对婴儿的反应之所以如此之大,很有可能她上一个孩子并没有出现这个婴儿的一些反射。因为反射不是每一个孩子都会有,也不是每个孩子都完全一样,所以她的反应就很激烈。假如她有好好学习过,有了解过婴儿的这些反射,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

所以,特别强烈地呼吁,应该为想要做父母,或者即将做父母的人开设父母学校。进行培训和考试,合格才让他们生儿育女。因为你的成绩不好,你可以复读,你的人生可以等。你的孩子没带好,误伤了,你还可以申请孩子回炉重造,等你总结了上一个孩子失败的经验,再来养一个新的吗?很明显,不行的,生命无法重来。

但是这个呼吁能不能实现?很难。因为很多地方连孩子们的学校都不够,谁有空开办父母学校?所以开办针对父母的学校,只在经济稍微发达一些的城市,经济稍微宽裕的父母有效。那,其他的地方怎么办?

很多城市的妇幼保健院都会开设孕妇课程。很多父母可能没注意到。这些课程都是免费的。预备怀孕就可以去上课,内容从产前一直讲授到产后,从身体到心理,从对产妇的护理到对新生儿的护理,方方面面都涉及到,属于政府和医院针对父母的公益课,特别值得学习。强烈提醒即将为人父母的朋友,学习科学的育儿知识,而不是是按到老一辈的看法或者自己摸着石头过河,科学的进步,就是为了让大家能用更合适的方式来生活。

那些因为偏僻没有开设课程的地方,怎么办?其实还有一个好办法,就是通过书本学习

作为育有两个孩子的母亲,就我看过的育儿书中,精选以下两本书推荐给新手父母:

西尔斯亲密育儿》这是一对美国儿科医生和护士一起以丰富的育儿经验写就的育儿书。从分娩到如何与孩子亲密成长,如何了解婴儿都有涉及。

定本育儿百科》这本书是日本著名儿科专家松田道雄先生的育儿理念。这本书的特点是从婴儿诞生前一直写到孩子上小学,按年龄分专题,详细叙述了每个阶段孩子的特点,帮助父母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用科学的方法陪伴孩子成长。新手父母只需阅读孩子同年龄段的部分即可,使用方便,实用性强。

03 育儿不是母亲一个人的事

新闻里三次提到这位女子的家人。

第一次,是丈夫抢夺婴儿失败;第二次,是丈夫说,虽然他不明白为什么妻子要伤害孩子,但是妻子说,生了两个儿子压力太大了。第二次,是判决时,被害人亲属出具谅解书表示了对女子的谅解。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做丈夫的发现妻子有异,但是已经晚了。他也知道妻子育儿压力大,最终也表示了谅解。虽然鉴定机构认为妻子没有产后抑郁,但是,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育儿压力肯定会有的。

假如我们的焦点是在指责她,没有尽到母亲的责任,其实是不能解决这个问题,如何避免让育儿压力成为母亲行为失常的原因,才是我们应该探讨的,因为这样才能帮助更多的母亲身心健康,科学育儿。

在这里,我想提出的是,育儿压力,不应该由做母亲的一个人承担。今年来,“丧偶式育儿”这个词在大众间颇为流行,从最初的吐槽,到现在的调侃,已经被很多老母亲默默接受了。其实对妻子的孩子的身心健全会造成很大的隐患。

从决定要孩子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必须面对的现实就是,孩子不是单独一方可以制造的。他必须是两个人共同努力的结果。怀孕如此,育儿也如此。

传统观念的男主外,女主内里,孩子属于妻子要主的那一类。然而,从男女的特性来说,女性的温柔特性会让育儿这件事变得细心而绵长,很多小事容易被放大,比如像新闻里说的,因为孩子盯着自己看,就觉得有鬼,这应该与持续的半夜起来喂奶,睡眠得不到保障,精神过度紧张也不无关系。

男性的特质,是坚定、大局观、豁达。在育儿这件事上,特别适合纾解女性的胡思乱想,指明清晰的方向。同时培养孩子性格阳刚的一面。

所以,人类的延续是由男女共同作用的,父母共同承担育儿的责任和压力,能给婴儿创造一个健康的平衡的成长环境,婴儿能拥有更健全的人格。

04 除了婴儿,妈妈也是需要关心的群体

当大家纷纷指责事件中的女人不称职时,其实有一个细节要提醒大家:女子半夜四点起来喂奶。如果她是一个不称职的母亲,其实她可以有其他的选择,

一:不喂母乳,让丈夫半夜冲奶粉给孩子喝。

二:让孩子哭闹,不管。训练孩子半夜不喝。

这两个选择,相信做过父母的都有体会,确实有很多妈妈这样做。选择无所谓好坏,只是育儿理念不同。

我们要明白的是,半夜四点起来喂奶真的会很辛苦。普通人可以代入自己每天上班,半夜四点又要起来加班,就能明白这种感受。

但是,甚少有人体谅妈妈的这份辛劳。普遍的观念是:这是应该的。做母亲的不辛苦,让谁辛苦?做妈妈的看到孩子可爱的脸,一切的辛劳就会一扫而光。

其实不是的。这句话只是用爱发电而已。

每天在职场工作的人,回家看到孩子,就真的不累了吗?不,身心得疲倦只能稍有缓解,但是并不能化解。尤其是,如果有人跟你说,上班辛苦是应该的。你会怎么想?代入想想,就明白妈妈们每天的心情。

韩国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产后调理院》,很形象地讲述了作为母亲,所需要承受的辛苦,其实并非因为是母亲,所承受的一切育儿辛苦,就理所当然。这个群体,其实跟婴儿一样,都需要理解和关心。希望新手父母都能看看,了解做母亲的辛苦和不得已,理解,并关心这个群体。

对女人而言,成为妈妈,跟成为别人的妻子,一样是人生的重大时刻,为什么成为妈妈以后,所有的焦点就到了孩子的身上,而她们的喜好就不重要了呢?

我们常说,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其实,她们是很软弱的,虽然她们中有些为了儿女披荆斩棘,但是,不代表她们就应该这样。

当这种不幸的社会事件发生时,关注造成悲剧的背后的原因,也许能帮我们避免类似悲剧的发生。但愿所有的家庭都能像关注孩子一样意识到妻子应该受到的关注,但愿所有的婴儿都得到科学的关爱。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550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