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式睡,是个蓝孩子。”
“妈妈你看,天上有个大飞gi!”
“外咚和外婆在哪里?”
2岁之后的宝宝刚学会说话不久,他们说话时口齿不清的状态加上萌萌的小脸蛋,简直萌死人不要钱!但也有些家长会产生担忧:孩子刚学会说话,发音不标准,以后可能出现不仅不会好转,发音还越来越偏的情况吗?
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婴幼儿的语言发育不会都是一帆风顺的,因为种种原因出现波动属于正常现象。如果孩子出现发音不准、口齿不清的问题,爸爸妈妈首先要带孩子到医院排查生理异常,然后再根据医生的引导进行下一步的工作。
然而,互联网的发展打破了这个环节,家长更倾向于到网络上寻找想要的答案。纵观网上的各种文章,“舌系带过短”成为了育儿领域的热搜词。只要孩子的发音出现问题,家长第一时间就会怀疑是不是舌系带的发育异常。
但是小编要告诉大家的是,千分之几的发生率决定了舌系带过短并不能成为孩子大舌头的背锅侠,父母还是要在宝宝的成长环境中排查可能出现的发育性问题。
舌系带过短是病,得治?
近些年来,有关舌系带的讨论愈发激烈,舌系带过短也成为了很多家长“公认”的大舌头元凶。还有一些家长比较佛系,认为舌系带过短的发生率太低,低到可以忽略它的存在。对此,我们最好采取较为中庸的看法:舌系带过短有可能发生,但不是必然会发生的。
在婴儿刚出生时,舌系带非常接近舌尖,甚至与舌尖连在一起。随着年龄的增长,舌系带会逐渐远离舌尖,孩子舌头的活动也不再受到限制,可以伸出口外,也可以舔到嘴唇。1000个孩子里只有4、5个会出现舌系带过短的问题,需不需要手术也要儿科医生给出答案。
况且宝宝的大舌头不只和舌头的生理状况有关,正确的发音是唇、齿、喉、舌、牙协同配合的成果,把责任只丢给其中一个部位是不科学的想法。所以,父母就不要把孩子大舌头的成因归咎于舌系带了。
大舌头到底是啥?发音不准的原因有哪些?
我们总是在讨论大舌头,但大舌头的本质是什么有谁知道吗?大舌头,学名叫功能性构音障碍,是指孩子的生理情况健康,仍然出现发音不准和口齿不清的问题。为什么身体没有毛病,孩子的发音依然不对劲呢?这就和语言环境、语言教育有关了。
美国语言学专家乔姆斯基说过:“儿童天生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可以叫做语言习得机制。”婴幼儿的语言习得是通过接收外界信息,然后在大脑中进行储存、分析,最后才能实现应用目的,这个过程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和人为的干预。
环境和教育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家庭中使用的语言复杂,两种或更多种方言并存
- 语言刺激不足,电子产品使用不受限制
- 饮食结构不科学,食物质地偏软
- 孩子周围有大舌头患者的存在
1-3岁是儿童语言习得的仿音期,孩子通过不断地听和模仿来学习说话。在这段时期,充足、高质量的语言刺激最为重要。虽然宝宝作为语言初学者,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小问题,但在抚养人的引导和鼓励下,终究是能学会正确发音规范的。
预防大舌头的关键是年龄
家长在发现孩子有大舌头的迹象时,总把着眼点放在其错误的表达方式上,而没有注意到年龄对孩子的巨大影响。一般来说,年龄越大,大舌头就越难矫正。这一方面是因为发音问题已然固化,另一方面是因为孩子越大,家长或矫正师越难以控制其行为。
另一方面,大舌头(功能性构音障碍)起码要到孩子三岁多,也就是语言发育黄金期基本结束时才能确诊,所以提前预防显得更加重要。三岁是儿童语言发育的分水岭,也是一个容易显现问题的阶段,不少潜伏在阴影中的问题都会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出来。
但在此之前,我们作为父母可以通过很多科学的育儿手段将出现语言问题的可能性消灭掉。6岁以前的孩子有20%都曾出现过发音不准的问题,可见大舌头是普遍存在于孩子身上的问题。
越早预防、越早发现、越早干预,对孩子的语言康复和未来发展就越有利,反之则会耽误孩子的发展,且这种负面影响可能终其一生都会存在。所以,育儿之路任重而道远,容不得半点马虎和懒惰,莫要因为自己的不上心给孩子造成不可挽回的伤害。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