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牙:出生后4~6周
口腔上腭中线两侧和齿龈边缘出现一些黄白色的小点,很象是长出来的牙齿,俗称“马牙”或“板牙”,医学上叫做上皮珠。上皮珠是由上皮细胞堆积而成的,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不是病
宝宝的表现:一般没有不舒服,可能局部有发痒、发胀的感觉,吃奶时爱咬宝妈的乳头。
原因:乳牙胚发育到一定程度时,牙板就会破裂,部分被吸收,部分逐渐增生角质化,;残留的上皮细胞聚集和角化形成的“上皮珠”,属于新生宝宝正常的生理现象。
应对:
不需要治疗,在1个月内会自行脱落。一定不要用针挑或用布擦马牙,避免损伤宝宝的口腔黏膜,引起感染。
哺乳母亲应注意奶头的清洁,用奶瓶喂养应注意奶瓶及奶嘴的消毒。
新生儿口腔黏膜薄嫩,易擦伤,口腔黏膜下血管丰富,全身抵抗力低下,故忌用常规方法擦洗口腔,尤其不宜挑破马牙。
提示:
马牙需与鹅口疮相鉴别。
新生儿擦洗口腔、针挑或用布擦马牙,会引起黏膜损伤并可使细菌从破损处侵入,引起局部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甚至化脓性脑膜炎。
鹅口疮:2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多见。
鹅口疮又名雪口病、白念菌病,由真菌感染,是儿童口腔的一种常见疾病。在口腔黏膜表面形成白色斑膜,2岁以内的婴幼儿最多见。
特征:
本病是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这种真菌有时也可在口腔中发现,当婴儿营养不良或身体衰弱时可以发病。发生在口腔黏膜表面,呈白色小点或小片状,略凸起,面积大小不等,可逐渐融合成大片。
鹅口疮有时与宝宝吃奶后口腔里留下的奶块很难区别,可以用棉签轻轻擦拭一下斑块,不容易擦掉的就是鹅口疮。而本病白屑不易擦去,若用力擦去,其下面的黏膜潮红、粗糙。
宝宝的表现:
一般没有明显的痛感,不影响吃奶、睡眠。病情严重时可能有痛感,宝宝会有烦躁不安、不爱吃奶、低烧等现象,具体如下:
1)口腔黏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黏膜上。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黏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在感染轻微时,白斑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在进食时有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4)受损的黏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严重者可蔓延至食管、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管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呼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黏膜皮肤念珠菌病。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病因:由白色念珠菌感染所引起,也就是真菌感染。
1.母亲阴道有霉菌感染,婴儿出生时通过产道,接触母体的分泌物而感染。
2.奶瓶、奶嘴消毒不彻底,母乳喂养时,妈妈的奶头不清洁。
3.接触感染念珠菌的食物、衣物和玩具。另外,婴幼儿在6~7个月时开始长牙,牙床有轻度胀痛感,婴幼儿便爱咬手指,咬玩具,这样就易把细菌、霉菌带入口腔,引起感染。
4.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有时因交叉感染可患鹅口疮。
5.长期服用抗生素,或不适当应用激素治疗,造成体内菌群失调,霉菌乘虚而入
应对:不要用纱布每天频繁擦嘴。
1)因为霉菌的天敌是细菌,所以逆转鹅口疮最好的方法是使用益生菌和制霉菌素,同时可以用2%-5%的小苏打水帮宝宝涂口腔,辅助治疗。
2)用弱碱性溶液,如2%~5%碳酸氢钠(小苏打)清洗,涂擦冰硼油(中药冰硼散做成糊状蜜剂)、制霉菌素混悬剂等效果良好。
3)加强营养,特别适量增加维生素B2和维生素C。
4)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
提示:
宝宝会因疼痛而拒绝吃奶,造成食量减少、体重增长缓慢。
如鹅口疮扩散到口腔的后部,有可能“殃及”食管,一旦受到牵连,宝宝吞咽东西就会感到不舒服,甚至会因为怕疼,拒绝喝水,有可能出现脱水。
预防
1.产妇有阴道霉菌病时应积极治疗,切断传染途径。
2.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3.哺乳期的母亲在喂奶前应用温水清洗乳晕和乳头;而且应经常洗澡、换内衣、剪指甲,每次抱孩子时要先洗手。
4.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5.婴儿室应注意隔离和哺乳的消毒,以预防传播。
6.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7.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幼儿,用具不可混用。
小儿口腔溃疡:患病率一般认为超过10%
小儿口腔溃疡是一种以周期性反复发作为特点的口腔粘膜局限性溃疡损害,可以自愈,可发生于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以唇、颊、舌部多见,严重者可以波及咽部粘膜。不少患儿随着病程的延长,溃疡面积增大,数目增多,疼痛加重,愈合期延长,间隔期缩短等,影响食和说话。
复发性口轻溃疡
特征:可能只有一个,也可能同时出现好几个。表面为圆形小凹陷,边界清晰的浅小溃疡,中心微凹陷,表面覆盖有一层淡黄色假膜,分泌物较多,周边充血发红。
宝宝的表现:溃疡表面灼热,不敢进食,虽然看起来很饿,但一吃东西就哭闹。得过口腔溃疡的大人都能理解这种难受。
病因:
长期口腔溃疡与宝宝自身的免疫功能有关,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如果宝爸宝妈中有人有复发性口腔溃疡,宝宝患病的几率比较高。
偏食、维生素缺乏消化不良、发烧、睡眠不足、过度劳累、压力大等很多因素都会诱发溃疡。
应对: 通常情况下1-2周可以自愈,不必轻易给宝宝用药。
保证口腔卫生,注意每天给宝宝彻底地清洁口腔,勤喂水,以保持口腔黏膜清洁湿润,防止细菌繁殖。
避免吃容易上火的零食,多吃蔬菜、水果。
保证充分的睡眠,保持大便通畅,防止便秘。
创伤性口腔溃疡
特征:与复发性口腔溃疡差不多,最常发生在颊黏膜或舌头上,通常是单个溃疡。
宝宝的表现:进食会疼痛,不愿吃东西。
病因:嘴巴被牙齿咬伤、食物烫伤、鱼刺划伤等。
应对:注意控制宝宝吃饭的速度,不要狼吞虎咽,以防再受伤。
吃鱼时注意将鱼刺择干净。
不要让宝宝含着棒棒糖、筷子等玩耍,防止口腔黏膜被刺伤。
地图舌:儿童的发病率约为15%
地图舌是一种发生在舌黏膜浅层的慢性边缘剥脱性舌炎。由于它的病损表现在舌面的不同部位,并可变换大小和形状,具有游走性的特点,所以又称游走性舌炎。
特征:舌头上出现一个或多个红斑,并有类似地图边界样的纹路。周边有白黄色边缘,中央为红色。病变部位可能一天变一个样。一般地图舌多见于儿童,尤为体弱的婴幼儿。
宝宝的表现:没有异常表现,在吃刺激性食物时可能感觉有点儿麻。
病变好发于舌尖、舌中央和舌缘。
病变表现为圆或椭圆形红斑,单发或多发性,可扩大或融合,融合后常类似“地图边界”,周边为白黄色稍微隆起的弧形边缘,中央为火红色的丝状乳头剥脱区,但菌状乳头无改变。
病损具有游走性,可在一昼夜间改变其原来的形态和位置。
病变区可有轻度麻辣不适感。
病因:原因不十分明确,
可能与肠道寄生虫或胃肠功能紊乱有关;
也有人认为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情绪波动有关;
可能与消化不良、体质差等因素有关;
还有部分患儿的父母也曾患过地图舌,故表现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应对:最好去医院查明病因后再做应对,大致原则:
1.休息和饮食方面:保证休息,避免过度疲劳。饮食应富有营养,及时添加辅食。防止偏食、挑食,以免胃肠功能发生紊乱和营养不良。
2.消除感染病灶:口腔内的某些细菌可能会引起地图舌。因此,要仔细检查牙齿、扁桃体以及颊黏膜有无感染,一旦发现要及时治疗。
3.寻找病因:应详细了解其发病史,并注意观察黏膜的受损情况,可服用复合维生素B或硫酸锌制剂。有缺铁性贫血的患儿应补充铁剂。胃酸过少的患儿可口服稀盐酸。总之,应对症治疗。
4.清洁口腔:应保持口腔的清洁卫生,每天早晨可用软毛刷从舌背向外轻轻刷1~2次,将剥脱的上皮清除干净,再用0.5%的碳酸氢钠溶液漱口,可以收到显著的效果。
疱疹性口炎(原发性)
起病时发热达38~40℃,1~2天后齿龈、唇内、舌、颊粘膜等部位口腔粘膜出现单个或成簇的小疱疹,直径2~3mm,周围有红晕,迅速破溃后形成溃疡,有黄白色纤维素性分泌物覆盖,多个溃疡可融合成不规则的大溃疡,有时累及上腭和咽部。
体温在3~5天后恢复正常,溃疡面也在1~2周逐渐愈合,但局部淋巴结肿大持续较久,约2~3周后恢复正常。
特征:
(1)多见于6岁以下儿童,以6个月~2岁最多。
(2)病程约7~10天,有自限性。
宝宝的表现:
1)口腔黏膜任何部位均可受累,以邻近乳磨牙(成人前磨牙)的上腭和龈缘处最明显,主要表现为成簇小水疱,易破,形成大面积糜烂面。
2)前驱症状较重,可出现发热、头痛、疲乏不适、肌肉疼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
3)可能会出现发烧(起病时发热达38~40℃)、没精神、不爱玩儿的状况。
4)创面有痛感,进食时痛感更严重,所以宝宝会表现出流口水、哭闹、拒食。
病因:
单纯疱疹病毒感染,主要通过飞沫、唾液、及疱疹液直接接触传播,也可以通过食具和衣物间接传染,传染方式主要为直接经呼吸道、口腔、鼻、眼结膜、生殖器黏膜或破损皮肤进入人体。
疱疹性口腔炎的感染常由病毒、真菌、细菌引起不注意食具及口腔卫生或各种疾病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等因素均和导致口炎的发生。
应对:一般7-10天可自愈,尽量不要喂食过热或者刺激性食物。
1)患病后要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多喝水,不要用刺激性的药物和食物,否则加重疼痛。局部可涂疱疹净抑制病毒,也可喷撒西瓜霜,锡类散等。
2)为预防继发感染可涂2.5%~5%的金霉素鱼肝油,1~2小时一次。疼痛严重者可在食前用2%利多卡因涂布局部,以减轻疼痛,患病期间最好吃微温或凉的流质食物为好。
3)发烧时用退热计,如果继发细菌感染应使用抗菌素。
疱疹性口炎会对宝宝造成的危害
疱疹性口腔炎会由发烧和口腔疼痛等症状开始,婴儿经常会发怒、无精打采和拒绝饮食。宝爸宝妈一定要注意,疱疹性口炎还可继发于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腹泻、营养不良、久病体弱和维生素B、C缺乏等。因此,如发现宝宝有疱疹性口腔炎的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
宝宝疱疹性口炎可以预防吗?
①注意科学喂养,提高抗病能力,增强体质,避免营养不良及维生素缺乏; ②重视口腔卫生,特别在有急性感染时应注意清洗口腔; ③注意饮食及奶具、乳头的清洁消毒,减少腹泻发生; ④疱疹性口炎流行期间,可预防性服用板蓝根预防,每天1次,连服3天。
疱疹性咽峡炎:主要侵犯1~7岁小儿
疱疹性咽峡炎(herpangina)是由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急性发热和咽峡部疱疹溃疡为特征的急性传染性咽颊炎,以粪-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传染性很强,传播快,遍及世界各地,呈散发或流行,夏秋季为高发季节,主要侵犯1~7岁小儿。
特征:多发于夏秋季,主要集中在靠近咽喉部,数量从数个至数十个不等,直径2-4毫米,呈灰白色,周围有红晕。疱疹出现一两天后溃破形成黄白色的小溃疡。
宝宝的表现:有的轻度反应宝宝只是口腔内有疱疹,有些影响进食。有的宝宝可能出现高热、咽痛、流涎、厌食、呕吐等症状,具有如下:
1)伏期为2~4天。常急剧发热,热多为低度或中等度,偶见高达40℃以上,甚至引起惊厥。热程大都2~4天。
2)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咽痛,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婴幼儿则表现为流涎、拒食、烦躁不安。有时伴头痛、腹痛或肌痛,5岁以下小儿有1/4可伴发呕吐。
3)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表现为咽部充血,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数个(少则1~2个,多达10余个)小的(直径1~2mm)灰白色疱疹,周围绕以红晕。2~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此种黏膜疹多见于扁桃体前柱,也可位于软腭,悬雍垂,扁桃体上,但不累及齿龈及颊黏膜。
4)病程一般为4~6天,偶有延至2周者。部分手足口病患儿以疱疹性咽峡炎为首发症状,随后可在手掌、足底、臀部等部位出现红色皮疹。
病因:主要是由柯萨奇A组病毒感染引起的,通过呼吸道或粪口传播,传染性较强。
各年龄段人群均可受到感染,但以1~7岁多发。因婴幼儿呼吸道屏障功能不足,呼吸道黏膜柔嫩,呼吸道分泌抵抗细菌、病毒的免疫物质不足,呼吸道“自洁”功能差,故易发病。
应对:与疱疹性口炎一样,疱疹性咽峡炎也可以自愈,病程在1周左右。
如果宝宝一般情况较好,可以不做特殊治疗,注意要饮食清淡、多喝水、多吃新鲜果蔬、多休息、注意口腔卫生。如果较严重应及时就医,具体方案如下:
1)疱疹性咽峡炎传染性较强,应注意隔离治疗,患儿用过的餐具、玩具等进行消毒处理,防止交叉感染。患病期间注意休息,多饮温开水,多吃新鲜蔬菜及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以增强身体抵抗力。忌食刺激性食物,不吃过热、过冷的食品。
2)目前对肠道病毒感染尚无特效疗法,主要是对症治疗。注意口腔卫生,保持口腔清洁。可用淡盐水漱口,用10%硝酸银涂于溃疡处或用咽喉灵丹,冰硼散等吹播咽部以减轻咽痛症状。口服维生素C及B等。
3)对于轻、中度发热,以物理降温为主。体温超过38.5℃时,可给予布洛芬等退热药。有高热惊厥及严重肌痛者,可适当给予镇静剂和止痛剂。
4)抗病毒治疗可选用利巴韦林、更昔洛韦、干扰素等。抗生素对病毒性咽峡炎无效,但如考虑合并有细菌感染,可酌情使用抗生素。
5)中药治疗对此病有一定效果,常用解毒利咽、化湿退热的治法,分内服及外用两类,应根据病情选择用药。
6)氦氖激光照射咽喉部双扁桃体穴及合谷穴各3分钟,可起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注意:与手足口病区分: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