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感染引起的一种口腔疾病,多见于婴幼儿。孩子为何会患鹅口疮?当孩子长了鹅口疮时,家长应该注意什么呢?
婴幼儿,尤其是新生宝宝更容易患鹅口疮。新生宝宝患鹅口疮的概率比其他年龄段会更高些,是因为他们的抵抗力很低,当他们离开母体时,经过有霉菌感染的产道,就容易被感染。
一、鹅口疮产生原因
还有就是宝宝出生后所接触的物品中可能有致病的白色念珠菌存在。例如:宝宝长牙的时候,他们会啃咬自己的小手、玩具、被子角、小毛巾等来缓解牙龈的痒、胀,岂不知宝宝在啃咬的过程中就有可能被感染而患上鹅口疮。
宝宝患上鹅口疮后口腔内会有白色的斑块,出现食欲不佳、烦躁、食量减少、拒绝喝奶、吞咽困难等情况,也可能出现低热症状。
家长可以自己初步鉴定一下孩子是否患了鹅口疮。用沾水的消毒棉签轻轻擦一下宝宝口腔内的白斑,如果轻松地擦净了,那就是块奶斑,不必紧张,如果擦掉了上面的白膜后仍留下一块充血的创面,可能就是鹅口疮了二、鹅口疮症状
1、口腔粘膜出现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围无炎症反应,形似奶块无痛,擦去斑膜后,可见下方不出血的红色创面斑膜面积大小不等,可出现在舌、颊腭或唇内粘膜上;
2、好发于颊舌、软腭及口唇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块不易用棉棒或湿纱布擦掉;
3、在感染轻微时除非仔细检查口腔,否则不易发现,也没有明显痛感或仅有进食时痛苦表情。严重时宝宝会因疼痛而烦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难,有时伴有轻度发热;
4、受损的粘膜治疗不及时可不断扩大蔓延到咽部、扁桃体、牙龈等更为严重者病变可蔓延至食道、支气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现唿吸、吞咽困难,少数可并发慢性粘膜皮肤念珠菌病可影响终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继发其他细菌感染,造成败血症。
轻症可见口腔粘膜表面覆盖白色乳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可逐渐融合成大片,不易擦去,强行剥离后局部粘膜潮红、粗糙、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一般不影响吃奶,无全身症状;重症则全部口腔均被白色斑膜覆盖,甚至可蔓延到咽、喉头、食管、气管、肺等处,可伴低热、拒食、吞咽困难。取白膜少许放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钠一滴,在显微镜下可见真菌的菌丝和抱子 。三、婴儿鹅口疮怎么治疗?
涂抹药物
1、用2%苏打水溶液少许清洗口腔后,再用棉签蘸1%龙胆紫涂在口腔中,每天1~2次。
2、用制霉菌素片1片(每片50万单位)溶于10毫升冷开水中,然后涂口腔,每天3~4次。一般2~3天鹅口疮即可好转或痊愈,如仍未见好转,就应到医院儿科诊治。
3、症状严重的孩子也可口服一些抗真菌的药物,如涂抹速愈宝凝胶等,进行综合治疗。
清洗乳房(母乳喂养者)
鹅口疮主要通过霉菌传播,新妈妈在喂奶前应用温开水洗乳头,保持乳头卫生。如为人工喂养,要注意奶瓶,奶嘴的消毒。宝宝患鹅口疮时,新妈妈要控制自己的喂奶时间,每次喂食时间都不要超过20分钟,同时避免使用安抚奶嘴。
口腔清洁
注意宝宝口腔卫生,喂奶后,新妈妈可以给宝宝喂些温开水以清洁宝宝口腔,使霉菌不易生长和繁殖。但不要用棉芊或纱布用力去擦宝宝稚嫩的口腔粘膜。
饮食卫生
保持餐具和食品的清洁,奶瓶、奶头、碗勺等专人专用,使用后用碱水清洗,煮沸消毒。母乳喂养者每次喂奶前,母亲应先洗手,清洁乳头。
如果宝宝不慎得了鹅口疮,宝妈不要着急,给宝宝喂奶时可以把奶水挤出来用小勺子喂,平时多给宝宝喝水,饮食以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为主即可。但是当宝宝的口腔粘膜被斑膜覆盖严重,已经严重影响到宝宝进食,或病情反复伴有发热,宝妈就要重视起来了,要尽快带宝宝去医院治疗。
预防永远大于治疗。前面提到的预防鹅口疮的几个要点,宝妈一定要记牢了,时刻注意宝宝和身边人的卫生问题,宝宝才能少受罪。鹅口疮的预防方法
1、婴幼儿进食的餐具清洗干净后再蒸10~15分钟。
2、母乳是有菌喂养,过度清洁会令宝宝出现菌群失调缺少益生菌。只有注意个人卫生,不必每次哺乳都擦拭乳头。
3、对于婴幼儿的被褥和玩具要定期拆洗、晾晒;宝宝的洗漱用具尽量和家长的分开,并定期消毒;
4、幼儿应经常性地进行一些户外活动,以增加机体的抵抗力;
5、在幼儿园过集体生活的婴幼儿,用具一定要分开,不可混用;
6、合理使用抗生素。
问题征集
亲爱的宝宝家长,如果您有育儿方面的问题,请在文章下方给我留言,我会有选择地进行解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