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宝宝吃饭吃几口就不吃了?
是味道不好吗?
不爱吃?
不饿?
这是不是每个妈妈都会遇到的难题?
不会说话不会表达的小宝宝
莫名其妙地食欲就差了
全家人都焦虑
满脑袋问号百思不得其解
今天这一篇文章
就来解决一岁前宝宝吃辅食的这个难题
妈妈们可以一一对照分析
来查找原因
▽▽▽
其实工作中我们最怕听到的两个词,一个是“孩子爱吃”,一个就是“孩子不爱吃”。
爱吃,你就多吃点,看孩子喜欢吃,今天做明天做,不自觉地就会多做几次,吃不了几天孩子就烦了,家长突然发现,孩子爱吃的也不吃了,不爱吃的,依然不吃。
不爱吃,什么叫“不爱吃?”既然是和“爱吃”相对,那么爱吃的标准,一般我们理解为做多少,盛多少,全部吃光之后还要吃,吃不够,这才能算得上是“爱吃”,这个就很容易判断,因为食物都吃光了嘛。
但是不爱吃,就很难界定。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吃几口就不吃了,这属于“不爱吃”,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做的辅食没吃完,就是“不爱吃”。我们则认为孩子一口不吃,或者尝了一口就不吃了,这是“不爱吃”。
但是为什么孩子一道菜品或者一餐辅食吃了几口就不吃了,这个原因非常多,家长普遍的第一反应是做的不好吃。于是各种找食谱变换做法,加奶酪,加酸奶,用水果等等网络上普遍应用的辅食做法,孩子可能刚开始觉得很新鲜,奶味浓郁或者酸甜可口,吃了一些,但是如果根本的原因并不是因为味道,很快孩子就会又恢复到“不吃”的状态,于是家长要么重拾信心再折腾一轮,要么心态崩了……
孩子的生长发育只有一次,不可逆,我是非常不赞同那些说孩子现在小,少吃就少吃点儿,不吃就喝奶,等大了就好了这一类的建议的。
3岁时,80%的大脑发育完成。
每一餐中,超过75%的营养将用于建造儿童的大脑。
每15分钟的玩耍,就能点燃儿童大脑中数以千计的神经链接。
以上三句话,摘自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面向全世界政府、家长发布的通告
由此可见,3岁前宝宝吃饭这件事儿,对孩子的智力发育有非常大的影响。
可是宝宝不会用语言描述和表达,如果宝宝出现了吃辅食吃几口就不吃的情况,到底是什么原因呢?真的是不饿吗?
家长最容易犯的错误是只看宝宝这一餐吃了多少。
对于成人来说,作息规律,每天的活动量也是差不多的,所以每日所需消耗的热量和营养处在一个比较固定的范围内,每天能吃多少东西,每顿饭吃多少,是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量,我们平常叫做“饭量”。
但是对于小宝宝来说,当然每日维持身体各机能健康运转所需要的营养和热量也是在一个比较固定的范围内,但是和成人不同,18个月以下的宝宝,仍然是以奶液为主,而且宝宝的胃容积比较小,全天的营养和热量是靠增加吃的次数来保证的。8-12个月的宝宝我们一般建议安排一次辅食,5次奶。次数多了,受到各种因素影响的几率就高了。奶多喝了一点,水果多吃了几口,零食多给了一点,到了吃饭的时间,宝宝可能就不饿,吃得少。
所以有这一类问题的妈妈们,建议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详细记录宝宝最少三天的饮食和作息。
看看宝宝每天的辅食+奶+零食+水果到底有多少,而不是只看辅食吃了多少。尤其是奶和水果,不少家长认为“奶不是饭”,“奶不占肚子”,“水果才吃多少,不占肚子”,无视孩子吃了多少奶多少水果,都认为到时间辅食就应该全部吃光。
第二个家长比较容易自查的原因是,是否在饭前半小时或饭后给孩子吃水果,甚至直接水果随餐。
以下这段视频很好的说明了我们的身体是如何知道已经吃饱的。
视频加载中...
我们的身体是如何知道自己吃饱的?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食物充满了胃,使胃膨胀变大。二是食物分解为氨基酸、脂肪酸和葡萄糖,随着食物的消化,这些营养成分在体内的含量增加,消化系统中的内分泌细胞所分泌的激素水平增加,大脑感知到这个变化,会发出“吃饱”的信号。
而水果,正是这两个作用都有。水果脆甜,或者酸甜可口,几乎不会有孩子不喜欢吃水果的。所以如果在饭前、饭后甚至随餐给孩子水果,没有宝宝会拒绝。水果水分大,体积小,升糖快,如果饭前吃,大量水分占了一部分胃内的空间,举个例子,原本需要吃100克辅食才能膨胀的胃,现在吃了30克水果后,辅食只能吃70克了,甚至更少。二是水果升糖快,吃完水果,血糖快速上升,大脑产生饱腹感,再吃辅食,食欲会降低。水果随餐也是同样的道理,辅食和水果同时端到孩子面前,宝宝一定是选择先吃水果。
那么饭后给水果呢?对于有喂养不良习惯的家庭来说,饭后给水果容易让宝宝在吃饭的时候给水果“留肚子”,也是影响吃辅食的。而且饭后吃水果,增加了血糖的负荷。
水果中的热量大多来源于水果中含的糖,营养素单一,消化速率很快,吃饭的时候宝宝感觉吃饱了,但是很快就饿了,可是这时距离下一餐奶时间还早的话,家长就可能给孩子额外增加水果或者零食,这样很可能就影响下一餐奶的食欲,或者全天的饮食节奏被打乱。
第三个家长能够自查的原因是出牙。
1岁以下的小宝宝仍然是处于出牙期,出牙不适会影响食欲。如果宝宝食欲忽高忽低,前段时间还不错突然变差了,或者吃饭时烦躁、哭闹增加,那么就要看一下是不是有乳牙即将萌出。注意不是新出的牙,是牙龈变鼓变白,乳牙即将萌出前,是最不舒服的,这个阶段容易让宝宝出现食欲降低的情况。乳牙完全露头长出来,宝宝的食欲就会恢复正常。
第四个家长能自查的原因是口腔内有没有溃疡、疱疹。
因为宝宝乳牙没有出齐,牙齿对位不齐,有时候吃东西容易咬到肉,出现溃疡,破损或者形成溃疡,不舒服的时候肯定是吃不下饭的。
疱疹也是一样,比如常见的疱疹性咽颊炎或者手足口病、鹅口疮等等,都会因为不适不愿意吃饭。
出牙和溃疡疱疹的原因,辅食吃得少,奶量有可能会增加或者不变,但是疾病引起的不适,奶量则可能会减少。
第五个家长能够自查的原因,是辅食的时间安排是否合适。
我们一般建议12个月以前每天安排一餐辅食,时间在上午,两次奶之间,宝宝的精神状态比较好的时候。
这个时间宝宝不会因为困了想睡觉哭闹,即使吃得少,吃得不怎么好,也不必担心孩子饿坏身体低血糖,因为距离下一餐奶的间隔并不长。辅食添加初期,辅食的作用并不是让宝宝吃十分饱,完全代替一餐奶,而是添加足够量种类的食材,排除过敏食材,让宝宝顺利完成吸吮-吞咽-咀嚼的过渡,消化系统适应液体-糊状-泥状-末-丁-丝-条-块密度逐渐增加的食物,打好味觉基础,掌握自主进餐的技能。
有的家长认为辅食=一餐奶,于是宝宝少吃几口就担心孩子饿,非常焦虑,或者孩子的吃饭时间是和大人同步的,这些心理都会在不自觉中,让家长在辅食和奶之外,给孩子增加额外的零食和水果,于是宝宝到了该吃辅食的时间,不饿,食欲差,不好好吃。
第六个是家长不一定能掌握辨别方法,但却是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宝宝不爱吃辅食的原因,就是咀嚼能力和月龄不匹配。
这是最最常见的也是最最普遍的原因,网络上各种教做辅食的文章视频有很多,那个月龄的建议,可以说是靠软硬度和食材的种类来区分的,比较软烂的就适合小月龄,纤维细腻的食材适合小月龄,稍微有硬度的就适合大月龄,粗糙感强烈一点的食材就适合大月龄,完全无视各类食材的搭配和烹饪方式。
如果家长是参考这样的内容来制作辅食,要么太软太细腻,满足不了宝宝目前的咀嚼需求,要么是太硬太大,宝宝根本就不知道怎么吃,怎么用唇齿舌配合来咬断、撕裂、咀嚼食物成为食物糜团然后咽下,或者尝试了几口,处理不了,或者吃几口就累了,不想吃。
这种情况是最普遍的,特别是一直给孩子吃得是比较细腻软烂的米粉、粥或者面条这些食物,宝宝的吞咽-咀嚼过渡得很慢。我工作中甚至遇到过10个月、11个月的宝宝的吞咽-咀嚼过渡能力仍然停留在7-8月龄甚至6-7月龄的。给孩子吃超出他能力范围的食物,当然是吃不了的。
如果其他原因都排除了,宝宝确实是属于这种情况,只能家长自己慢慢摸索,不断调整辅食的稀稠、软硬搭配和食材的搭配,重新让宝宝开始适应,或者向专业人士求助。
第七个也是需要家长自查,最近是否有强迫进餐、灌药等行为。
这种情况个别的家庭会出现,如果曾经出现过让宝宝不好的就餐体验,宝宝在吃饭或喝奶时就可能产生抵触情绪,如果家长处理不当,额外增加零食或者水果,延续几天后宝宝的饮食节奏被打乱,喝奶吃零食加餐吃饱,到了正餐时辅食不好好吃。
第八个原因是孩子的运动消耗是否合理。
这个很容易理解,吃得多运动消耗的少,吃动平衡被打破,食欲肯定是受到影响的。
总而言之,像有些家长说“有没有什么能勾起娃食欲的食物?”我们的答案是没有。很多家长希望的,简简单单靠更换一种辅食的做法,更换几种食材,就能让孩子从“饭渣”秒变“饭霸”,这是不存在的。
3岁前宝宝吃辅食,吃饭,正是打基础的时候,基础不牢固,影响的是一生。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