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喝奶时挣扎(宝宝在床上挣扎求生一小时)

 魔术铺   2023-01-24 00:28:02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作为一名妈妈,当你看到自己3个月大的宝宝正在大哭时,你会怎么办?

我想,大部分妈妈都会毫不迟疑地把宝宝抱入怀中,温柔安抚,因为,这是母爱的本能。

可是,有这样一个机构,却告诉你,孩子哭了,不能抱!

话说,这个机构叫“婴儿趴睡训练群”,这是一个睡眠引导付费群,群里有项关于婴儿的锻炼内容是,让婴儿与妈妈分房睡,从而训练宝宝的独立入睡能力。

这个机构吸引了为数不少的新晋宝妈。我们愿意相信,每一个妈妈都是抱着让孩子更加健康成长的心愿进入的。

但是,如果训练的目的超于母爱本能之上,对于孩子来说,无疑是灭顶之灾。

宝宝在床上挣扎求生一小时,妈妈在群里问大家要不要进去看看

群里的一位宝妈,在监控中看到宝宝自行翻身进行趴睡,不久就听到宝宝像是被压住了口鼻开始大哭,慌乱下宝妈并没有遵循母爱本能,而是拍下视频,发到了“婴儿趴睡训练群”,询问导师。

“这个哭声我要不要把她翻过来?”

宝宝在床上挣扎求生一小时,妈妈在群里问大家要不要进去看看

看到她的求助之后,群里的各路“高人”纷纷出谋划策。当听到别的学员说,老师说的不是大哭不干预后,宝妈又开始询问,怎样称之为大哭,还详细描述了自己孩子的状态,甚至还开玩笑说,真怕她会闷死过去。

群里的一众学员纷纷加油助威,说不会的,宝宝很快就能解锁趴睡技能。

宝宝在床上挣扎求生一小时,妈妈在群里问大家要不要进去看看

宝宝在床上挣扎求生一小时,妈妈在群里问大家要不要进去看看

一边是宝妈们的欢呼雀跃,一边是宝宝的痛苦挣扎,直到漫长的一小时过后,宝妈在群里发出了求救消息:我刚才去给孩子喂奶,发现她好像不行了……

结局令人悲痛,孩子没了。

三个月大的孩子,还没来得及看看这个世界,便匆匆离开;还没来得及开口叫声妈妈,便与亲人阴阳两隔;还没来得及体验生命的快乐,便在绝望中死去......

宝宝哭了,不要马上去抱,一度成为育儿真理。

我的宝宝哭泣时,我就会马上去抱他,这时,婆婆、妈妈、七大姑八大姨都会以过来人的身份语重心长地告诉我:

“不要孩子一哭就去抱,要等他不哭了再去抱。因为得到太多安慰的婴儿会依赖大人,长大后会变得太黏人而无法独立。”

乍一听,很有道理,稍有文化的妈妈甚至还能摆出很多科学依据。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曾说过:

“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所以母亲只需要给宝宝提供足够食物就可以了。母亲不能和孩子过度亲密,过度亲密会阻碍孩子的成长,使孩子在成人后非常依赖母亲,从而难以独立难以成才。”

殊不知,当妈妈看着自己的孩子,脑子里只是一堆“该不该”“能不能”的训练问题时,孩子一生的悲剧已经注定。

宝宝在床上挣扎求生一小时,妈妈在群里问大家要不要进去看看

英国比较心理学家哈洛,他用和人类的基因非常相似的恒河猴

做了一个实验:

哈洛把刚出生婴猴放进笼中,然后用两个假猴子代替母猴。一个假猴是用铁丝做的,胸前安装了一个奶瓶,可以24小时提供奶水。另一个假猴是用绒布做的,摸起来比较舒适和柔软。

如果按照华生的理论——孩子对爱的需求,源自于他对食物的需求,满足了他对食物的需求,就满足了他对爱的需求。那么婴猴一定会依恋“铁丝妈妈”。

但实验结果出人意料,所有参与实验的婴猴,都选择了没有奶瓶的“绒布妈妈”。几乎在所有时间里,小猴都会挂在 “绒布妈妈”身上,只有感到饥饿难耐时,它才会跑到“铁丝妈妈”那里吃奶,但只要一吃饱,它就会迅速回到“绒布妈妈”怀里。有的小猴甚至饿了也不愿过去,它们把身子挂在 “绒布妈妈”身上,只把头探到“铁猴妈妈”那边吃奶。

宝宝在床上挣扎求生一小时,妈妈在群里问大家要不要进去看看

接着,哈洛搞了个恶作剧。他制作了一些发条玩具,比如恐怖的大蜘蛛、会敲鼓的小熊等,然后将它们放进笼子里。小猴害怕极了,立即奔回去抱住“绒布妈妈”,趴在妈妈怀里,慢慢地安静下来。哈洛又将“绒布妈妈”移到另一间房间,然后用发条玩具继续恐吓。小猴更加害怕了,但即使再害怕,它也不奔向“铁丝妈妈”,而是眼巴巴地望着另一边的“绒布妈妈”。

如果没有“绒布妈妈”,小猴子就蹲在地上,团成一团,战栗、吃手指、摇摆、尖叫……像极了精神病院里的病人。

宝宝在床上挣扎求生一小时,妈妈在群里问大家要不要进去看看

这个实验让哈洛提出了一个著名论断——爱源于接触,而非食物。

接触所带来的安慰感,是母爱最重要的元素。

“母爱的本质,绝对不是简单地满足孩子的饥饿和干渴的需求,它的核心是接触性关怀:拥抱、抚摸、亲昵。”

著名女星马伊琍在女儿爱马一岁左右时,也曾出现过问题,为了让女儿睡整觉,马伊琍对孩子进行了所谓的哭声免疫训练,通俗来讲就是宝宝哭了,不要去抱。结果,不到两天孩子就能睡整觉了,效果明显。

但是在孩子一岁半的时候,问题出现了。孩子在睡着后又会突然醒过来,哭着要抱抱,这样反复进行着,当时只要不理孩子后,一会就哭着睡着了,后来马伊琍还固执的期盼着女儿快睡,麻痹自己忽视女儿的无助,甚至天真的认为孩子长大后,就会忘掉这些痛苦。

那段时间孩子以及家人,都被折磨着,最后马伊琍在老妈的建议下,把女儿的小床放到了自己床边,每当孩子晚上哭泣时,就伸手拍拍她,慢慢的大家都睡的踏实无比了。

吃一堑,长一智。马伊琍二胎后,没有对宝宝进行任何训练,哭就抱,饿就喂,满一岁就已自然睡整觉也不吃夜奶。

独立并不是“孤立”和“狠心”培训出来的。

恰恰相反,得到细心呵护、温柔拥抱、及时回应的孩子,反而更容易离开妈妈怀抱去独立探索,成为更加独立、更能适应社会的大人。

最好的养育方法,是相信自己的母性直觉,孩子哭了就抱,孩子饿了就喂,给孩子情感上的呵护、以及敏锐的回应,这样才能帮孩子建立起对这个世界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信任感。

宝宝在床上挣扎求生一小时,妈妈在群里问大家要不要进去看看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个这样的实验:

刚开始,妈妈和孩子开心地打招呼,并握着孩子的小手进行互动,孩子非常开心。

接着,妈妈的脸上突然没有任何表情,并且对孩子的哭闹和尖叫没有任何反应。

天真的孩子开始拍手、大笑,想以此来引起妈妈的注意。

妈妈全程面无表情,当孩子一次次的尝试都以失败告终后,他终于情绪失控直至大哭。

根据实验人员监测的结果显示:在妈妈面无表情这段时间,孩子的心跳加快,体内压力激素增加,如果这个状况持续时间过长,甚至会导致孩子大脑中部分细胞死亡。

没有拥抱,没有爱的回应,没有眼神交流……我会死的。

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做过一个残酷的实验,他将很多刚出生的婴儿从父母身边带走,集中在一起,然后由护工专门喂养。只给予充足的食物,但没有任何情感互动。

结果,这些婴儿全都死掉了。

斯皮茨在《医院制度》一书里,记录了他在育婴堂观察到的现象:“那些仅仅获得食物给养的弃婴,由于没能获得养育者的触摸和情感互动,会变得异常安静、孤僻和忧郁,很多婴儿不到一周岁就死亡了,一部分婴儿虽然活了下来,难以像正常孩子那样发育,甚至不能坐、立和交谈。”

这就是回应的力量,处于原始状态的婴儿,只有对他们的各种表现给予及时的回应,他们才会感受到有人在爱他们、照顾他们,才能够健康发育成长。

我们总是认为,很小的孩子没有记忆,不懂事。其实,孩子在婴幼儿时期,如果没有得到足够的拥抱、运动和回应,长大后往往性格内向,不合群、受不了挫折,甚至会抑郁、自闭、自残和充满攻击性。

哈佛大学的早期教育研究项目表明:

“你越早开始正确应对始于5个半月的需求性啼哭,越有可能避免宝宝在3岁前成为一个自私而任性的孩子。”

宝宝在床上挣扎求生一小时,妈妈在群里问大家要不要进去看看

美国一个学前智能教育研究室曾对200多名2岁的孩子进行跟踪测试,结果发现,以三年为期限,有些孩子的智能数据和正面性格上升很快,有的却下降了。

研究者非常好奇,对数据上升很快和下降很大的孩子,进行家庭情况回访,惊奇地发现:

“孩子智能发育的快慢,正面性格的养成,主要取决于父母与孩子的交流频率和准确性。另外还发现,经常被父母抱着或背着的孩子,与父母交流的频率和准确性是最高的。”

哈洛说:

“孩子出生后,父母特别是母亲,要避免与孩子的长期分离。长期分离会对孩子造成巨大伤害。早期严重而持久的孤立,会导致孩子心理残伤和死亡,这种影响直至终生。”

波兰诗人卡波维兹的诗《沉默的一课》中有一句特别打动我:

“当一只蝴蝶/剧烈地对折/它的翅膀/请将这当做一个沉默的呼唤”

哭声,是婴儿的呼唤,他们不能诉诸语言,但至少请知道,这是他们的呼唤。

泰戈尔曾说:“被妈妈亲爱的手臂拥抱着,其甜美远胜过自由。”

亲爱的妈妈们,请给我们的孩子一个爱的拥抱吧!

宝宝在床上挣扎求生一小时,妈妈在群里问大家要不要进去看看

我是雯子,专注育儿领域,一路收获一路成长。关注[育见一个人],育儿路上我们一起走!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481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