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诗(王之涣)

 魔术铺   2023-01-23 10:35:02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他少年,弱冠能文。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

他以门荫入仕,一生只做过县尉这样的小官

他曾赋闲在家十五年,幸得爱妻安贫乐素,默默支持

他虽只有六首存世诗篇,却偏偏精品,更有“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黄河远上白云,一片孤城万仞山” 这样的千古绝唱

一、引子

大唐,开元中,冬日。

雪中的长安城,银装素裹,分外妖娆。

三位文士模样的人走进一座酒楼,让店家温了些酒,就坐下攀谈起来。

刚坐下不久,一群莺莺燕燕的梨园子弟就登上戏楼,随即乐曲响起,舞台上便摇曳生姿起来。

不一会儿,耳熟能详的诗词便在她们口中吟唱起来。

这时,三人中看起来年龄居中的青年人便向其余二人提议道:“我们不是都觉得自己的诗写的不错嘛。要不然这样,今天我们悄悄听这些歌女演唱,谁的诗句被她们编入歌词多,就算谁比较出色那么一点点,你们看可好?”

其余二人抚掌微笑,点头认可。

话音刚落,一位歌女就唱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刚才提议的青年得意不已:“我一首了!”,说完就用手指沾水,在墙壁上画了一道杠。

接着,又一位歌女唱到:“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夜台何寂寞,犹是子云居。” 年纪最轻的后生,也伸手在墙上画了一道杠。

然后,又是一位歌女出场,唱到:“奉帚平明金殿开,强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刚才提议的青年更加得意了,又伸手画了一道杠。

看着这两人得意洋洋的样子,年纪最长的那位有点坐不住了,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调侃道:“现在唱曲的这几个嘛,看起来都出道不久,还是黄毛丫头哩。她们那懂得‘阳春白雪’啊,不过是唱些‘下里巴人’调调罢了。”

说完,往戏台上又瞄了瞄,突然眼睛一亮,看到一位明艳动人的女子,隐隐然有鹤立鸡群之感,心一横,就说道:“如果到这位美女唱的时候,还不是我的诗,那我这辈子都不和你们争了;如果是我的诗的话,那么你们就拜倒于座前,尊我为师好了,怎么样?”

于是三人就说说笑笑等了起来。

一会儿,轮到这位样貌最出色的佳人出场了,她果然唱道:“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遗址

这位年长他们一些的大哥终于扬眉吐气,揶揄两位小弟道:“怎么样,你们这两天舍奴,服气了吧?”

说完,三人一起开怀大笑,举杯痛饮。

笑声吸引了这群歌女,她们很好奇,就纷纷走了过来:“请问几位公子,为何发笑呢?”

三人就把他们打赌的戏言说了出来。歌女们一听,哎呦,偶像来了呢!就纷纷说有眼不识神仙云云,然后邀他们赴宴喝酒。三人爽快答应了,席间,偶像和粉丝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宾主尽欢。

这则被唐代文人薛用弱记录在《集异记》的文坛佳话,名为旗亭壁画,旗亭的意思是集市里的官舍,因为一般悬挂旗帜而得名,其旁一般有酒楼之类的,就用旗亭代称了。

而这则故事里的三位,年龄从幼到长,自然就是高适、王昌龄和王之涣了。

今天我们就来说说王之涣的故事。王之涣,字季凌,并州晋阳(今太原)人。这位以《登鹳雀楼》和《凉州词》为我们熟知的诗人,精于文章,擅于写诗,尤以描写边塞风光闻名。但可惜仅仅留下六首绝句存世。

二、出生望族、少年豪气

武则天垂拱四年(688年),王之涣出生,其原籍晋阳。太原王家是名门望族,王之涣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大概就是因此他们这支移家绛州的。

曾祖王信,在隋朝曾担任请大夫著作佐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父王表,曾担任散大夫,阳翟丞,瀛州文安县令。父亲王昱,担任过鸿胪主簿、雍州司士等职。也就是说,王之涣妥妥的是出身官宦之家。

在家里排行老四的王之涣,从小就很聪明,不仅如此,他还很好学。妥妥的别人家孩子嘛。

所以,这样的孩子,自然是令人刮目相看的:还不到弱冠(20岁),写的文章已经是精品了;不到三十岁,已经是把经典都翻烂了,而且还能给你说得头头是道的那种。

不仅如此,少年时代的王之涣就已经很有豪侠之风,喜击剑,讲义气。《唐才子传》称他:少有侠气,所从游皆五陵少年,击剑悲歌,从禽纵酒。

自幼聪颖,少年精文章,好剑术,喜任侠。李白也是这样,对吗?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可惜王之涣存世诗只有六首,两唐书(新/旧唐书)也无传,要不然我们可以看到他更多的事迹。

我们只从《唐才子传》里找到这样的寥寥数语:中折节工文,十年名誉日振。耻困场屋,遂交谒名公。

也就是说,少年时代,虽然正经的读书他也很厉害,但他似乎更喜欢这种放荡不羁,到处逍遥的日子。等这种逍遥日子过久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似乎慢慢觉得做些正经事情了,于是开始发奋再读书,尤其是在诗文上下功夫。

(嗯,又看到了一个熟悉的味道,大诗人韦应物更不靠谱,从小不读书,到处晃荡,甚至横行乡里,突然到十五岁时开窍了,开始折节读书。事迹参见--韦应物:大时代弃子,浪子回头的典范,诗人中的“周处”)

总之,开始努力,十年磨一剑的王之涣同学,渐渐有了起色,开始以诗文干谒名流,期望得到他们的提携举荐,以踏入仕途。

在唐代,这本来也就是一个比较流行和相对靠谱的上升通道,李白就是这样出川,然后到处写诗,到处拜访名流,嗯,顺便到处旅游的。

李白是没有参加科举的,而王之涣似乎也没有。李白没法参加科举的原因是商人家庭原因,王之涣为何没有参加科举就不得而知了。

三、仕途坎坷、遭诬去职

大概是王之涣的到处干谒,终于取得了效果。

大约在开元十年(公元722年)左右,三十五岁的王之涣踏入了仕途,任冀州衡水主簿。不知道为何王之涣没有参加进士考试,而是以门荫入仕。

主簿,是主官下面掌管文书的佐吏。通俗点说,大概可以类比为衡水县政府办公室主任吧。

不仅如此,三十五岁的王之涣还在这里收获了爱情。他的上司衡水县令李涤将第三个女儿嫁给了他。这时候的李氏只有十八岁,正当青春年少,而王之涣已经三十五岁了,还有过一次婚姻,并且有孩子。但从后来的事迹来看,这时候的李氏似乎是义无反顾得嫁给他。

具体原因,我们已经无从知晓,大概是因为他“孝闻于家,义闻于友,慷慨有大略,倜傥有异才”(其墓志铭评语),而且很有可能他之所以得到这个职位,也是因为如此。怎么说呢?就是他这个人性格豪爽,胸怀大度,在家孝敬长辈,在外对朋友够意思,长的也是挺帅的,而且很有才华。

于是上司喜欢他,喜欢到要把女儿嫁给他。而他的宝贝女儿,据说是因为仰慕王哥的风采和才华,主动向他爹表达这层意思。

于是,这对恩爱和谐的伴侣,有诗文唱和,有甜情蜜意,小日子是过得有滋有味。

然而,渐渐得,又有麻烦找上了王之涣。不管你性格多豪爽,不过你多够意思,所谓‘怀璧其罪’,有才华的人总是容易被人妒忌的,加之聪明的人大概总有那么一些在别人看来恃才傲物的地方。他的一些同僚不管是因为妒忌他的才华,还是羡慕他娶了他们的‘女神’,总之是开始有事无事得找茬。

一开始,王之涣也没太在意。‘不遭人妒是庸才’嘛。

但渐渐的,这些竟然变本加厉,甚至诬陷诋毁他犯上,说他有对朝廷不恭的言论。

龌龊渐多,本来就觉得干这个办公室主任位置,迎来送往有些不开心的王之涣,那放荡不羁的豪侠本色又显现了。

开元十四年(726),他选择了挂印而去。哥挥一挥衣袖,拜拜了您哪。

他存世的《宴词》《送别》这两首诗据考证,大约写于此期间。

《宴词》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送别》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这些诗短小精悍,言浅意深,寓情于景,以景抒情,但似乎隐隐然已有“归卧”之感。

四、赋闲十五载、专心写诗

此后的王之涣,似乎又恢复了少年时的任性,无官一身轻的他,要么出门寻亲访友,游山踏水,到处采风,要么回到家里,闭门不出,专心创作。而这样的日子,他一过就是十五年。

生活自然是更清贫了,但他的那位妻子毫无怨言。哎呀,得妻如此,夫复何求。

渐渐得,他的文人圈朋友越来越多,在朋友圈里的名声也越来越响亮。高适、王昌龄这些人都成了他的好友。

随着自己的文学创作水平越来越被认可,他发出了要成为大唐耀眼明星的宏愿。

这一天,他来到了黄河东岸的蒲州,登上了著名景点鹳雀楼。这座始建于北周的建筑,耸立在黄河岸边,异常雄伟壮丽。

他登楼远眺,只见一轮落日似乎依靠着远处连绵的群山,依依不舍得西沉而去,在目光所及的尽头冉冉而没。耳边传来黄河咆哮崩腾,滚滚东去的壮丽乐章,不禁心旷神怡。

于是独步千古的诗篇诞生了。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鹳雀楼景区

从此,被王之涣加持的鹳雀楼更加名动天下。此后,多少文人墨客,登临鹳雀楼,呕心沥血,费尽心思,想写出比这更绝的诗篇,竟再无人可超越。

王之涣再接再厉,来到了唐人向往的边塞圣地--凉州。

他大笔一挥,又写出了一首被称为唐诗七绝第一的诗篇: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有多好,已经不用我赘言。唐代后很多文人用凉州词为题写过诗,但这首的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正是盛唐煌煌气象的最好注解。

千年来,这诗篇不断被传颂,时至今日,“孤城”作为古典诗歌词汇,已成为了特定的文化符号。

十五年间,王之涣声名日隆。这些年,他一定写下了许许多多动人的诗篇,可惜,今天我们看到的仅仅是这几首。

就像靳能在其墓志铭所说:尝或歌从军,吟出塞,皦兮极关山明月之思,萧兮得易水寒风之声。传乎乐章,布在人口。至夫雅颂发挥之作,诗骚兴喻之致,文在斯矣,代未知焉。惜乎!

五、晚年再出山、遭疾而终

渐渐的,许多文化圈名人觉得诗名大盛,才华横溢的王之涣赋闲在家,实在是朝廷的损失,就劝他再入仕途。

天宝元年(742年),在亲友的多次劝荐下,大概也想为心爱的妻子改善一下生活,王之涣终于下定决心重返官场。这一年初,他候补官缺,到任文安郡文安县(今河北沧州任丘市)县尉。

只是不曾想到,没过多久(二月二十四日)他就发病在官舍去世,享年五十五岁。

赋闲十五年,李氏安贫乐素,毫无怨言地跟随王之涣过着清贫的生活。王之涣再入仕途,生活稍有改善,却撒手西去,留下不到四十的李氏一人。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差不多六年之后,活在哀痛中的李氏也因病而亡,追随王之涣而去。悲哀的是,因为王之涣有前妻,两人竟不能合葬。

天宝二年(743年),王之涣葬于洛阳北原,永宁县尉靳能为他撰写了墓志铭。而这也是我们为数不多的,了解王之涣生平的史料。

而这墓志铭的出土,已是一千多年之后。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洛阳盗墓成风,许多墓志被盗掘并被低价抛售。1932年,金石学家李根源在洛阳收购了一批唐代墓志,而其中一块就是《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王府君墓志铭》。他请国学大师章太炎鉴定,后来被章太炎证实这是王之涣的墓志铭。他在1932年写的《曲石唐志目四跋》中有《王之涣墓志》,他写道:“印泉(李根源)在洛得唐人墓志九十三石。此王之涣一石……即是盛唐诗人王之涣无疑……诵其诗而不悉人之行事,得此石乃具详本末,真大快也……若王为文安县尉,及其平生高节,非此石孰为传之?” 以后又有岑仲勉《续贞石证史》、傅璇琮《唐代诗人丛考》中的《靳能所作王之涣墓志铭跋》等文也可作为佐证。

故事还在继续,1937年,日军攻占苏州,为了保护这批珍贵的墓志,李根源连夜将其运到了小王山,沉到山下关帝庙前的水池中。解放后,李根源将这批唐代墓志全部捐献给了国家,其中大部分被南京博物院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王之涣墓志虽为署名书写者,但因其和同期出土的严仁墓志毫无二致,而严仁墓志是大书法家张旭所写,所以学者几乎都认为王之涣墓志也是张旭所书。

而在1988年的《泾阳学刊》上李希泌 撰文《盛唐诗人王之涣家世与事迹考》,更丰富了王之涣夫人李氏的墓志资料。

大概是王之涣的仕途实在是太微不足道,即使诗名大盛,两唐书却均无传,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专门记录唐代文人,对王之涣也只寥寥数语。

得益于王之涣和其夫人墓志的出现,终于为我们弥补了些许遗憾。让我们得以了解这位盛名之下却可惜仅仅留下6首存世作品的大诗人生卒年以及相关事迹。

六、写在后面

有时候我们无法想象,为什么如此才华横溢,甚至专心作诗十多年的大诗人,新旧唐书无传,存世也只有六首诗歌。

以王之涣的大才,当然不可能只写过六首诗歌。

有人说是王之涣官做的实在太小;

有人说大概是王之涣豪爽耿直,得罪了人;

也有人说王之涣走的太突然,而且也可能太穷了---这似乎确实是一个可靠的理由,许多唐人的诗篇流传下来,其亲友、后人其实是做了不少工作的。

但,少又何妨!

千古绝唱,在精不在多!

参考资料:

靳能 《王之涣墓志铭》(即《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

王缙 王之涣夫人李氏墓志铭《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尉王府君夫人渤海李氏墓志铭》

李希泌 《盛唐诗人王之涣家世与事迹考》

注: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47361.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