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人民路上,有这样一道特殊的风景:一个穿着橘红色工作服的环卫工在清扫马路,一个穿着便装的中年女子坐在不远处的轮椅上,有时织毛衣,有时拾捡人行道上的垃圾。他们时而各自专注干活,时而对视一笑。
他们是一对夫妻,从2016年7月开始,环卫工董基东每天带着坐轮椅的妻子董锦香一起清扫马路,彼此陪伴,相互取暖。他说:“我唯一的心愿就是带着老婆一直扫下去。”她说:“能陪着他,我觉得很幸福,这样的日子很好。”
生活不易,甘苦与共
董基东和董锦香都是福建省龙岩市新罗区雁石镇人。1993年,在亲友的撮合下,青梅竹马的两人组成了幸福的小家庭。不久,董锦香生下一个可爱的女儿。董基东虽然不善言辞,但把妻儿照顾得无微不至。
女儿稍大一些后,董基东和董锦香一起进入当地一家水泥厂上班。董基东干的是体力活,上完班总是灰头土脸,每天一下班,董锦香便细心地为丈夫擦拭脸上、身上的灰尘。两人的互动常常惹得工友们“取笑”。每到这时,董基东虽然总是羞涩地不言语,但脸上的笑意藏也藏不住。每月发了工资,夫妇俩坐在一起算账,再努力干几年,就可以盖新房子了。可是,命运却抛来了一个挑战:董锦香因为年幼时双侧股骨头坏死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到32岁时,双腿就彻底动不了了,出门都得靠轮椅。
“当时孩子还在上小学,家里全靠他一个人撑着。”董基东在厂里忙碌一天回到家又开始忙碌家务,一刻也不得闲。看着丈夫瘦小的身子和过早爬上鬓角的白发,董锦香心中满是歉疚。
一边上班,一边照顾年幼的女儿和行动不便的妻子,在常年的劳累和压力下,董基东的强直性脊柱炎越来越严重,背越来越驼。由于严重贫血,50岁的董基东看起来像六七十岁,隔几天就要去医院开一次药。董锦香看在眼里疼在心头。
有一次,董基东准备吃药。董锦香想帮他倒一杯开水,却不小心把水洒到了外面,还差点烫伤自己。董基东一把抢过水壶,严肃地对她说:“以后不要碰这些东西,烫伤了怎么办?”
2015年年底,董基东的身体已支撑不了水泥厂的工作,他不得不辞职,到处打零工。有一次,一个邻居来串门,看到董锦香又在织毛衣,便建议她:“你的手这么巧,可以织些毛衣、帽子上街卖呀。”
第二天,董锦香便让丈夫推着自己去毛线店买回了一大堆毛线。几个月下来,她织了很多毛衣、帽子、袜子,拿到街上售卖很受欢迎。
我看着你,便觉心安
2016年7月2日,董基东当上环卫工人,这意味着一家人又有了稳定的生活来源,而且董基东分派的路段人民路离住处只有20分钟的脚程。
那天晚上,家里难得买了肉和鱼庆祝。吃完饭后,董基东让董锦香坐着休息,自己则利落地收拾碗筷洗刷。看着丈夫的背影,董锦香眼眶忍不住红了,一个念头冒了出来:“我要陪着他去扫马路!”
董锦香把想法告诉丈夫,却遭到了反对。董基东觉得,外面风吹日晒,自己吃苦没关系,但妻子不能跟着受这份罪。两人为此还怄气了一整天。
董锦香有自己的“私心”,丈夫的身体状况不好,她害怕他有个三长两短,没有更好的选择,便只能默默地以自己的方式陪伴:“如果真的有一天他倒下了,我也能离他近一点。”可董基东不答应,他沉默着拒绝了妻子,第二天依然独自出门上班。
那是个燥热的夏天,傍晚时分,许多人出来散步吹风透气,董基东埋头扫着马路。这时,一个老大爷推着一辆轮椅从他身边经过,上面坐着一个老太太,两人有说有笑,好不温馨。董基东想起了正独自一人在家的妻子,因为忙于生计,他已经很久没有这样推着妻子出门走走了。
当天董基东下晚班回家已经是夜里12点了,董锦香正坐在床上织毛衣,董基东走过去问道:“怎么这么晚还不睡觉?”董锦香说:“你没有回来,我哪里睡得安稳?”妻子的话,让董基东心里暖流涌动却又歉疚不安。
睡觉时,董基东发现董锦香的身上冒了不少痱子。出租屋窄小逼仄,他不在家时,董锦香便只能在床上或是轮椅上坐着。7月天已是闷热难耐,到八九月就更别提了。董基东当下就决定,带着妻子去扫马路。但两人约定,董基东清扫马路时,董锦香远远地待在安全的地方,为了不影响工作,尽量少交谈。
平时董基东自己从出租屋走到工作地要20分钟,带着董锦香上班的第一天,他特别提前了半个小时出门。下午4点刚过,董基东撑开折叠轮椅,穿过狭小的天井,将轮椅稳稳地安放在门口,然后回到房内把董锦香抱到轮椅上,最后再返身拿了水壶和外套,放在轮椅背后的袋子里。董基东推着轮椅,沿着弯弯曲曲的巷子走到大马路,过两个十字路口,就到了他负责的人民西路了。
董基东把轮椅停靠在工作区域内一个宽敞些的路口边,又交代了董锦香不要乱动,有事第一时间叫他。说完,他转身提起前一日放在绿化带内的扫把开始扫马路。
董基东负责的路段约一公里,单侧从头到尾清扫一遍要花近两个小时,然后再到另一侧车道清扫。他埋头扫地,董锦香便坐在轮椅上安静地看车来车往,有时扫远了,董基东抬头看看妻子还在老地方,便继续扫地。
休息时间,董基东走到董锦香的轮椅边,为她按摩捏腿,董锦香则为董基东擦拭去额头上的汗水。夜里11点多,下了班的董基东推着轮椅上的妻子漫步回家,顺路捡一些纸皮、饮料瓶子贴补家用。路上的行人渐渐少了,往昔热闹的街头变得冷清。“明天还来吗?”董基东问,“当然要来,我可说过以后每天都要来的。”董锦香说。灯光洒在路上,两人一高一低的身影慢慢移动着,伴着他们平淡又暖心的对话。
从那以后,无论早班还是晚班,董锦香都陪着丈夫一起上下班。有时董锦香也会带着毛线去织,他们的相互陪伴的身影渐渐成了人民路上一道特别的风景。
前路漫长,守望相助
一开始,也有人向轮椅上的董锦香投来异样的眼光,让她觉得有些别扭,有时还会特意躲到不引人注目的大树后面。但慢慢地,她就释怀了:“日子是过给自己看的,别人的眼光没那么重要。”
董基东的工作是轮班制,早班一般是凌晨5点到上午11点左右,晚班则是下午5点到11点。路边行人不多的时候,董锦香会自己摇着轮椅跟着丈夫一小段路,顺便帮着他清理人行道上的垃圾。
“我扫一些,他就少干一些。”董锦香说,虽然丈夫总是让她坐着不要乱动,但她还是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希望能减轻一些丈夫的负担,董基东的同事们都笑称她是“编外环卫工”。对于这个称号,董锦香也乐于接受:“说明他们接纳了我,我没有添乱。”但人多的地方她不会过去,一来她担心自己摇着轮椅会影响路人,二来她怕自己出意外给丈夫添加负担。
3年来,无论酷暑严寒,董锦香都跟着董基东一起上街扫马路。冬天时,她坐在轮椅上织毛衣;夏天时,她整理丈夫捡来的饮料瓶子。“我身体不好,什么都帮不上忙。能陪着他,我觉得很幸福,这样的日子很好。”董锦香说话的时候,脸上始终挂着笑容,但眼睛有些泛红。
十几年来,董基东和董锦香都租住在老旧的出租屋里,屋子虽然窄小,但董锦香总是打理得井井有条,有时看到街边有卖花的,她还会买上两朵,插在瓶子里放在窗边,微风吹过,淡淡的花香弥漫在屋子里,为俭朴的生活添了几分亮色。
2017年秋天,董基东和董锦香的女儿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厦门大学研究生保送资格。董锦香说,女儿从小就品学兼优,不仅成绩优秀,而且体贴父母、乖巧懂事。
虽然家里条件不如意,但夫妇俩始终坚持让女儿读书。2014年女儿考上大学时,两人为孩子的学费发愁,当时有人劝他们:“女孩子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如早点去工作贴补家用。”平常好脾气的董锦香当场就把说话的人驳了回去,她告诉女儿:“我们家条件不好,所以更要努力读书,读书才是你的出路。只要你上进好学,你读到哪里,爸爸妈妈砸锅卖铁也会供你念下去。”
女儿没有让夫妇俩失望,学习上从来没有让父母操心过,大学期间还时常将勤工俭学的钱寄回家给父母贴补家用。当初董锦香提出坐着轮椅陪丈夫去扫马路的时候,女儿虽然也担忧,但很支持母亲的做法,她知道父母彼此依赖,谁也离不开谁。除了心疼,她更为父母之间这样相依相伴的深情而高兴。
女儿寒暑放假回家时,也会陪着父母一起清扫街道,帮父亲收拾工具、陪母亲拾捡树叶。一路上父女俩争抢着要给董锦香推轮椅,场面十分温馨。2017年夏天,女儿放暑假回家,给董锦香买了一顶很洋气的帽子。起初,董锦香说不适合自己,有些不好意思戴,最后在父女俩的“哄骗”之下才戴上,女儿还给她拍了照片,发在了朋友圈上,配文“我的美丽妈妈”。
“现在日子苦一点没关系,以后会越来越好。”这是董锦香的愿景,更是一家三口的信念。有一次,一个大姐听朋友说起了董基东和董锦香夫妇俩的故事,就特地找到正在马路边陪董基东扫地的董锦香,用300元买下了她刚刚织完的一件毛衣。董锦香说用不了这么多钱,可对方还没等她把话说完,就拿着东西走了。
性格开朗的董锦香慢慢也与沿街的商户们熟识了,有时候碰到下雨,店家们便会帮着把董锦香推到店里避雨,还有人给董锦香送来了功能更好的新轮椅。
2017年秋天,夫妇俩在亲戚的资助下,买下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新居,首付是董锦香的妹妹帮忙支付的。搬进带电梯的敞亮楼房,进出方便了不少,日子也安稳了许多。
“很知足了,唯一的心愿就是能让我在这个路段带着老婆一直扫下去。”董基东感慨地说。日子一天天向好,不变的是夫妇俩在人民路上的相互陪伴。他扫路,她织毛衣;他推轮椅,她给他擦汗……
一条街,两个人,守望相助,诉说着最温暖又长情的告白。
作者/左苏
本文系《家庭》杂志原创,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改编,否则追究其法律责任。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