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喜欢咬下嘴唇(咬嘴唇)

 魔术铺   2023-01-22 08:59:02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前些天见到了一个四岁多的小朋友(乖乖),发现他总是喜欢咬下嘴唇孩子的爸爸妈妈很担心这样的小动作有损口腔健康,就不断去阻止他。可孩子这一行为反而出现得越来越频繁了。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小动作?为什么家长的阻止没有起到效果?

在心理学视角看,孩子的每一个行为都在向养育者传达着某种信号:我现在的情绪状态怎么样;我有什么样的需求……

下面我们就从“咬嘴唇”这一行为开始,看看孩子身上可能正在发生什么?

01 行为——“咬嘴唇”

不要小看“咬”“吮吸”这样的口唇动作,它是我们生来就有的本能反应之一!

当我们刚刚降生,没有人教我们怎么吮吸母乳,但只要有东西接触到嘴唇,我们就会做出吮吸的动作——这就是吸吮反射

哺乳动物都具备吸吮反射,如果你家有刚出生不久的小奶猫小奶狗,也可以把手指放到它嘴边试试看~

吸吮反射会在我们3个月大后渐渐消失,并被主动的吸吮动作所替代。

吸吮动作对我们如此重要,我们通过它汲取生命所需的养分,获取来自养育者的照料,感受来自妈妈的爱与温暖……

正是因为与这一动作相关的,都是让我们安心的人和事,“吸吮动作”和“被安抚的感觉”就这样联系在了一起;所以在我们长大后,这个动作仍能像婴儿时期一样带给我们慰藉

很多成年人在感到焦虑、疲惫时,也会无意识做出咬指甲、嘴唇这类“吸吮”动作。更何况是还未发展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孩子,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出现这一动作也正常。

因此当孩子出现此类行为时,家长就可以试着“透过现象看本质”,孩子是否遇到了什么问题,需要我们帮助?是否情绪上需要我们安抚和关注?是否存在某种想被满足的需要?


02 情绪——孩子的情绪调节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出现“咬嘴唇”的小动作,其实是在自我调节情绪

孩子为何会使用这样的情绪自我调节方法?我们是如何发展情绪调节能力的?还要从更小一点的时候说起——

生命之初的几周

最初,孩子的情绪调节依赖于养育者的照料:例如避免环境中的过度刺激(声音、光线、温度等)、搂抱轻拍、晃动哼歌等。

“一离人就哭闹,一抱起来就好”,宝宝的情绪来得快去得也快。还有很多家长会使用安抚奶嘴,同样能起到安抚情绪、减少哭闹的作用。

6个月~1岁

六个月大的孩子已经学会了一些调节消极情绪的方法:移动身体远离让自己不安的东西、不断吮吸减少不愉快的冲动。

一岁左右的时候,又能学到摇晃身体、用嘴咬东西等方法。

2岁左右

这时的孩子学会了更多转移注意力的方法;例如和同伴说话、远离让自己不愉快的事等等。还会开始有意控制让自己不舒服的东西;例如丢掉不喜欢的玩具。

此外,他们还会用皱眉撇嘴压抑愤怒和伤心,但恐惧情绪出现时,往往会看起来非常伤心地去向大人求助

学龄前

当孩子学会言语表达后,就能更好地表达感受,并从大人那里学到应对消极情绪的办法。例如通过想象美好的事物转移注意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释自己不满意的事……


从时间线可以看到,“吮吸动作”是一种很原始、基础的调节消极情绪的方式。在情绪调节的发展之路上,还需要家长的支持和教导,才能发展出更多情绪调节的积极有效方法。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能够进行沟通表达,但还在频繁使用“咬嘴唇”调节情绪,家长们不妨带着孩子学习、练习更多情绪调节方法,例如如何转移注意力。或者帮助他理解恐惧、挫折和失望等~


03 需求——深层次的需要

我们已经知道了“吸吮动作”的重要意义,以及它调节情绪的用途。家长想要更好陪伴支持孩子成长,就需要再走一步:透过行为和情绪这些表层现象,定位孩子内心的需要。

【安全感的需要】

如果宝宝在两岁以前喜欢吃手指,或者把各种东西放进嘴里,并不需要过度担心。因为此时的孩子正处于用口唇探索世界的时期。我们只需保证宝宝放进嘴里的东西安全、卫生的就好,过度干预反而会让孩子失去发展口唇敏感期的机会。

但如果两岁以后,特别是3-5岁的时候,孩子出现频繁的吸吮动作,家长就需要多注意。因为这时候的孩子能在环境互动中,感知到更多不同的情绪,同时开始懂得隐藏情绪——但手段并不高明。

前面提到过,吸吮可以带来安慰感。因此在感受到较大情绪冲突、环境压力、不安全感的时候,就会通过咬嘴唇等吸吮动作,唤起婴儿时期被妈妈拥抱,喂奶的感觉,从而获得安全感和慰藉

童年安全感的获取,关乎孩子依恋模式的形成。如果能在早期问题出现时就予以关注和干预,对孩子的影响可能会贯穿一生。

这可能与简单粗暴的断奶有关。 当我问乖乖:“你为什么咬着嘴唇?”的时候,他给我的回答是:想要喝奶。

【归属与爱的需要】

如果我们发现孩子“屡教不改”,自己的阻止起了反效果,就需要注意了——正是我们的阻止强化了孩子的行为。

我们都有归属和爱的需要,而孩子获取爱的方式,就是取得养育者的关注。很多家长平时工作很忙,能够保质保量关注陪伴孩子的机会很少。所以孩子最初的“咬嘴唇”或许只是偶然,但因为家长的关注和一次次的阻止,孩子就会学到“咬嘴唇=爸爸妈妈关注我”这样的规律,从而为了获取关注不断出现“咬嘴唇”的行为。

如果是这样的话,家长就需要多去陪伴孩子,往期内容提到过如何关注陪伴孩子,可供大家参考~


除了“咬嘴巴”这类的吸吮动作,宝宝的很多“小动作”都是无声的话语:我感觉不太好;我有小情绪了;我有自己的小想法了……

这些话语需要我们仔细观察、贴心关注才能被“听”到。其实每一个爱孩子的家长都有敏锐的双眼,我们需要学习的就只是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了解孩子的发展规律和内在需要。

孩子的成长就像生命海洋中乘风破浪的小船,家长无法成为这艘小船的船长,但要做好指路的灯塔和温暖的港湾~

END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458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