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不睡觉哭闹怎么办(我的孩子半夜哭闹不跟我一起睡)

 魔术铺   2023-01-22 01:38:02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女儿晚上睡觉时哭闹不止,就想要奶奶

从九点半躺下开始,我耐心地和双胞胎姐姐聊天,用低沉地声音跟她说今年发生的好玩的事情,跟他唱很多遍《摇篮曲》,刚开始我们十分和谐,我以为今天晚上我可以成功了。

但是十分钟后,她好像明白我希望她快点睡着,但是她并不想睡觉。于是她不停地要求喝水,在床上不停地翻滚。我不敢训斥她,耐心哄着她。

但是,并不能安抚好她,相反地,她开始“放大招”——抱起她的玩偶,拿起她的小玩具大哭着要去隔壁房子找“奶奶”。

我不停地和她交换条件——第二天陪她去公园,去超市,去坐公交车,不管哪一个条件她都不动心,撕心裂肺地说要“奶奶”。

刚刚还哭得撕心裂肺的她,脸上挂满泪痕,听我说,好吧,去找奶奶吧。立刻停下哭声,敏捷走出房间,甚至让我呆在房间不要动,怕我反悔,头也不回地下了楼梯,光着脚,穿过黑暗的夜,奔向奶奶。

我又一次被她拒绝了,好像一个备胎被女神狠狠地抛弃。

家里三个孩子,每次按照刷牙——洗脸——洗澡——讲故事——喝牛奶——玩点小游戏这一套程序走下来,都已经九点半。之前因为老公出差,姐姐睡前是个“小话痨”,总是影响妹妹睡觉,于是有段时间,婆婆心疼我“一拖三”被折腾得精疲力尽,所以把姐姐抱走一起睡。

双胞胎姐姐是个小“机灵鬼”,跟我睡的时候,我总是用“喵咪”来了吓唬她们,让她乖乖闭嘴睡觉,这招如果不行,就用严肃的态度来凶她睡觉。在睡前,我总是焦虑她们太晚睡,于是我没有办法让自己用平静有爱的方法来安抚她。

而在婆婆那里,面对姐姐每次睡前的“刁难”——无数次的“奶奶我要喝水”,“奶奶我要尿尿”,“奶奶肚子饿了,我要吃面包”,“奶奶,奶奶,奶奶……”奶奶都非常耐心地照顾她。

而且奶奶不会给她睡觉的压力,不会因为她不睡觉而生气,不会因为她的反复爬起训斥她。

所以她更爱和奶奶睡觉。

当我意识到,女儿心中的天平已经偏向奶奶很多,我开始慌了。是的,我开始吃奶奶的醋。

我会花更多的心思陪她玩,单独陪她睡觉,想要修复之前因为我的缺席,或者错误给孩子带来的不安,我发现我可能已经在之前不经意下因为精力不足,因为不耐烦给她的心里造成了“裂痕”,我在她心里的排位位于奶奶——爷爷——爸爸后面的第四位。

刚开始当我要修复这段母女关系的时候,我发现我需要更多的努力。


反思是修复亲子关系的重要开始

哈佛大学发展与临床心理学家,儿科副教授埃德·特罗尼克,专门研究母亲和孩子之间沟通中误解的修复,他发现:

宝宝在修复不协调的亲子关系中,如果无法成功找到解决方法且不断失败,他就会开始感到无助,并且最终放弃尝试修复不协调的关系。

这个结论是特罗尼克通过实验得出的。

在每次实验中,母亲们都会有几分钟保持“平静的面孔”或者面无表情,在宝宝的面前就像一个注意力不集中,不感兴趣,沮丧或者精疲力尽的母亲。

起初,宝宝试图用微笑和声音来获取母亲的关注。宝宝通过伸手,咿咿呀呀,大吵大闹,哭泣或者皱眉头来表达他对母亲的需要。

当没有得到回应时,他就会表现出压力和拒绝的迹象:他可能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物品或者他身体的一部分,比如手指或脚趾上,他可能回晃动自己的身体,吮吸自己的手指,或是扣紧自己的手。

如果这样还没有获得回应,宝宝可能回无精打采,对周围的环境不敢兴趣。最终他甚至可能会讨厌母亲,失去了保持专注于其他事情或者其他人的能力。

想起双胞胎姐姐醒来看不见我,抱着娃娃站在我面前要抱抱的时候,我总跟她说,等下啊,妈妈工作先忙完下,就帮你洗漱,给你泡奶。

当她玩累了要我抱抱的时候,我刚好在做饭,我总跟她说,别过来,做饭灶台很危险,你去找爷爷看会电视。

当她和妹妹吵架时,跑来要抱抱时,我忙得焦头烂额,时不时说几句“烦死了,闭嘴!”

有时候晚上虽然爸爸陪着她,我在给哥哥讲题目,她跑过来要我陪玩时,我总是坐在椅子上,居高临下地看着两眼泪汪汪的她,跟她说,“去找爸爸玩,我没有空,我在陪哥哥学习!”

……

一个要做家务和工作的职场妈妈,什么时候可以用空呢?答案是,永远没空。如果我没有把孩子的情感需求,和陪伴孩子放在第一位,那么家务活,工作,哥哥的学习都会排在她们的“抱抱”前面,而理所当然,我也不可能排在她心里的第一位。

育儿是帮助孩子调节情绪的即时过程。

在孩子三岁之前,母亲当然不能每时每刻陪伴在孩子的身边,不管是不是全职带孩子,即使是拥有最安全的情感依恋的孩子和母亲也有一半的时间会在沟通上出现误解。

如果妈妈和孩子之间的联结非常紧密,并且在情感上保持同步,那么母婴关系的磨损就能很快修复。

修复母婴关系需要共同努力,但是始于母亲,如果我努力尽快、细致地修复我和孩子之间身体的分离,和情感上的误解,让孩子感到被倾听和被理解。

三岁后的孩子可以理解:“妈妈离开后,一会还会回来的”,但是三岁之前的孩子一直生活在当下,他们的心理认知水平只会把你的离开当作一种失去,而且年龄越小,失去感就越强烈。就算你只是离开一两个小时,也会对母子之间的联结造成损害。

而当你没有正确解读孩子的痛苦,觉得孩子只是在无理取闹时,孩子就会因为被误解而受伤。

所以当我们的孩子在闹情绪的时候,我们应该给孩子提供即时的安慰。现在,每当我需要离开双胞胎姐妹去忙别的事情的时候,我不会再偷偷溜走,也不会再生气地说不要烦我,不要哭了,我会蹲下来,先抱抱她们,然后很认真地告诉她们我需要去忙别的事情,把她们交给爷爷奶奶。

虽然有时候她们依然会哭闹,但是她们很快就会说,“妈妈要去工作挣钱,买奶粉给我吃了,我不哭了,我等妈妈。”这样自我安慰的话。

孩子会慢慢认识到,即使其他人不能够每时每刻理解他需要什么,他也能处理这种误解,直到他的需求被满足。

当我们及时和孩子修复了又一处不协调的情绪时,我们就为孩子的认知建立了又一个重要的层面,那就是,让孩子认识到,不管关系多亲密,我们既有可能满足他的需求,也有可能无法满足他的需求。我们是在帮助孩子构建一个自我情感体系。

当我们这样的互动不断地被重复,孩子会觉得可以信赖我,当我不在家的时候,她可以进行自我安慰或是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这种安全感也可以转移到其他照料者身上,最终转移到其他关系上。对他们未来工作的人际关系,夫妻间的亲密关系等等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重视每次回家的第一时刻

网红秋天妈妈要努力,自己一个人带孩子,有时候因为工作需要,会离开秋天一两天,平时两人都是“连体人”,当有一段时间没有和孩子在一起,孩子再次见到妈妈的时候显露出不满甚至打妈妈的,或者只要替代照料者外婆抱,秋天妈妈会表现得十分伤心,其实这正是修复关系最重要得时刻,当你回来后,越快进行修复就越好。

玛丽·爱因斯沃斯的陌生情境实验展示,在你回来的第一时刻发生的事情对你和宝宝的关系有诊断性和启发性。

职场妈妈去上班后,或者全职妈妈只是去菜市场买了菜,身体与宝宝分离了,回家后要准确理解婴幼儿的暗示非常关键。你离开后回来,宝宝表现出来的任何情绪,不管是积极地要你抱抱,还是消极地抵触你,都应该接纳。

如果你愿意接受并承认宝宝可能因为你而感到伤心或者生气,甚至不想和你在一起,那你就更有可能修复因分离而造成的裂痕。

当你对着孩子说“再见”的时候,他们很自然地会感到焦虑。在幼儿时期,所有分离焦虑的特征(比如哭、发脾气或粘人等)都是对分离的健康反应,也是儿童发展的正常阶段。它可能从孩子一岁之前开始,并在四岁之前不断出现。

分离焦虑很正常,回来后的第一时刻你的反应是给宝宝建立安全感的重要时刻。

当离开之后回来,遇到宝宝的第一时间,你还在继续忙别的事情吗?

有段时间我会,一周两个月的时候给双胞胎断奶,为了防止抱她们让她们难过,我会躲着她们,我想那个时候开始,她们就觉得我不爱她们了吧。

后来我去上班后,总是在中午把她们哄睡后,悄悄去上班,下班后顾不上抱她们,就赶紧做饭。

她们见到我的第一时间,我一直在忙,我想我就是这样把她们越推越远的吧。我再也不是那个肯花一两个小时陪她们去散步,摘野花的妈妈了。

离开之后若要修复关系,就要求我们在回来之后把所有其他的事情都放一边,当你走进门或在你们分离之后,你的眼神第一次和宝宝相遇时,任何在你回来之后会使你分心的事——一个你必须打的电话,和配偶的交流,甚至是去卫生间,都应该先被搁置。

当你回到家并不会发生什么激动人心的事情,但对于宝宝来说,他的最爱已经回来了,这是一件大事。

如果你没有拥抱或者亲吻宝宝,他可能会对你的归来产生矛盾的心理。

你的孩子在你回来之后没有反应,没有飞奔出来迎接,没有“妈妈妈妈”叫个不停,你要注意了,这可能是不安全依恋的信号,宝宝和母亲关系中的裂痕没有得到充分的修复。


夜间修复对安全依恋至关重要

李玫瑾教授认为,晚上是人体气味最浓的时候,孩子经常跟谁睡,也就跟谁最亲。

有老人支持或者保姆的家庭,父母可以不用和孩子一起睡,对于妈妈来说真的“太爽了”。给三个孩子断奶前的夜晚,我的睡眠都是“碎片式”的,时不时的奶睡,时不时的换尿布,偶尔生病还需要整夜整夜地抱着走来走去。

带双胞胎的一段日子里,因为她们胃食道返流,她们晚上闹腾得厉害,我一天只能勉强睡三四个小时。

所以,断奶的那一个星期,和她们分开睡,我一边很愧疚,听着她们撕心裂肺的哭声,百爪挠心,另一边终于迎来可以睡整觉的曙光而感到窃喜。

我相信很多妈妈跟我一样,有那么一刻真的很想自己一个人睡。

但是对于孩子来说,夜晚是一天当中最可怕的部分。夜间的修复对于所有母亲和孩子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特别是对于职场妈妈。

马伊利曾经在社交圈上反思自己对女儿艾玛实施的美国费伯所推广的“夜间独立法”——强迫孩子在婴儿时期就自己睡觉并且任其哭喊。

这样做对于孩子来说是非常残忍的,这会让我们错过了修复孩子情感或者身体上缺失的最重要的时机。

有一项关于夜间孩子安全感的研究中,伊丽莎白·希格利和玛丽·齐尔发现,母亲在晚上回应孩子情绪的敏感程度会对孩子在情感一脸上安全感造成影响。

夜晚,妈妈们可以通过身体接触,关爱以及对宝宝的恐惧做出快速而敏感的反应,来对一天中在亲子关系上出现的不协调以及梳理进行修复。

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双胞胎姐姐不愿意跟我睡之后,我的担心,焦虑。我正在努力修复我表现出的“冷漠”给她带来的创伤。


亲子关系的修复何时开始都不晚,但越早越好

我爸爸去世的那年,我表现得特别坚强,不轻易哭不轻易伤心,但是这些消极影响压抑和内化成情绪,在过后的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一直闷闷不乐,甚至转化成身体上难以被察觉的疾病。

总是肚子疼,但是上医院却一直检查不出病症。直到敞开心扉,大哭一场,和身边的人聊开,那一刻,身体才好转起来。

和大人一样,孩子的悲伤情绪如果没有及时处理,也会内化成对他们的伤害。

当我们对自己的缺席或孩子的感受感到太过内疚或不安时,我们要么忽略要么否定这些情绪,孩子和我们之间的情绪差异会让他感到孤独。

当我们在非语言上和语言上不仅允许我们的孩子感到悲伤并且认可他们悲伤的情绪时,我们就是在进行修复。

但是,我们小时候就是这样被忽略过来的,小时候可能父母会离开我们去上班,甚至可能和我一样是留守儿童,父母并没有及时回应我们的情感需求。而我们小时候的童年经历会延续这样的处理方法,我们本身就不是一个情感安全,有同理心的妈妈,我们可能无法接受和理解孩子的悲伤和敌对情绪。

孩子在妈妈离开时感到生气和悲伤是正常的。如果一个宝宝无法安慰自己或者无法被其他照料者安抚,他们会变得更加生气,可能会有攻击性,会表现出极端的行为,比如“以头抢地”,在地上打滚,打人。

这是妈妈没有给予足够的身体上和情感上陪伴而感到生气。我们要接受和认可这些情绪。而不是像小时候的大人对我们表现出的心烦与拒绝,不理会或者体罚来反击孩子。

情感上的封闭,会让孩子没有一个安全的场所来接纳他的消极情绪。

公开,真诚地向孩子表达自己对于无法陪伴孩子而感到难过。

比如:宝贝,对不起,妈妈要去工作所以没有办法一直陪着你,我工作的时候很想你呢!

孩子对父母都有一个探测仪,他们知道你什么时候在尽最大的努力做得更好,他们知道你想要和她在一起,却不得不离开,她们会原谅你。

他们也会感受到什么时候你是可以选择陪伴她,但是你经常选择其他活动而不是他们,他们也会伤心,比如明明你可以陪他,你却总是选择“刷抖音”。

大多数妈妈都是爱孩子的,和我一样想要亲近孩子,但是我们也要反思自己存在的情感障碍和现实冲突,对于你和孩子来说,不论什么时候开始修复都不会太晚,但是越早越好。


总结:

在一项由苏妮娅·卢瑟和肖恩·拉藤得烈斯对富裕家庭和贫穷家庭的孩子的研究发现,情感最健康的孩子是那些在社会地位和经济方面出于中间阶层的父母的孩子。

这可能是因为父母和孩子在所有事情上都不会有太大的压力去竞争或者追求成功。这个结论给了我们在选择与排序孩子的重要性时一个参考。

是把工作,成绩放在第一位,还是把孩子的情感需求放在第一位。

养育孩子的过程是帮孩子构建一个健康情感体系,不管我们原本有什么样的情绪经历,不管我们现实中有什么生存困难,我们都应该对孩子的情感保持敏感反应,在我们发现孩子的情绪有何不妥时,应该及时修复。

女儿与我之间可能存在着一些亲密关系的裂痕,好在我及时反思,我会努力及时回应他,在回家的第一时间给她回应,尽快修复我们的关系,期待她可以安心地放松地在我身旁入睡。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45384.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