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剪头发死舅舅是真的吗(正月不剃头)

 魔术铺   2023-01-20 21:06:02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义之邦”。

古老的中华民族文化源远流长,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形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和优秀的传统美德,被世人称之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所以,在我中华之邦,礼仪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几乎渗透于我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上至安邦治国、下到民间风俗。

但正因如此,在中华民族礼仪形成、演变的过程中,就有了特别多的规则与讲究,伴随而生也产生了许多禁忌。今天,在辛丑新春之际,我们话新春禁忌也就特别应景,接下来聊一聊新春禁忌中一个有特别有历史渊源的话题。

“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这句流传了几百年的古话就一直位列新春禁忌前几名,在21世纪的我国农村依然还有许多地方恪守着这一禁忌。2015年,在长春还曾发生过外甥春节理发与其舅舅差点闹僵一事。虽说今天我们听来觉得有点荒唐,但也说明了“正月不剃头”的深厚影响。

那“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新春禁忌从何而来?到底是因为什么事件、什么原因演变成了这一禁忌?几百年来,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说是来自《黄帝内经》;有人说是源自《礼记》;还有人有板有眼说是源自中华民国;更有很多人说是来自当时满清入关后,清廷颁布的《剃发令》所带来的后果。种种说法,莫衷一事。

今天,我就与大家一起捋一捋个中缘由,以正视听。也好趁此让大家在了解这一历史禁忌的同时,重温一下中国传统习俗。

一、到底是不是源自《黄帝内经》呢?

说“正月不剃头”源自《黄帝内经》的,首先得明白《黄帝内经》是一本什么样的奇书。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属于集体智慧的结晶。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可以这样说,几千年前的《黄帝内经》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而秉持“正月不剃头”出自《黄帝内经》的人,想必一定在内经中找出有据可查的原话。而你翻阅《黄帝内经》全书,只在一篇“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及四季调气养神之类的话。全篇着重告诫人们要顺应四时气候的特点,以调摄精神情志而故得名篇。明·吴昆《素问吴注》:“言顺于四时之气,调摄精神,亦上医治未病也。”

而这其中关于“春三月”描述的原话是这样的: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什么意思呢?大概就是说:春天的三月,是草木发芽、枝叶舒展的季节。在这一季节里,天地一同焕发生机,万物因此欣欣向荣。人应当晚睡早起,多到室外散步;散步时解开头发,伸展伸展腰体,用以使情志宣发舒畅开来。天地使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时候一定不要去扼杀,赋予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权利一定不要去剥夺,勉励万物和人焕发生机的行为一定不要去破坏。这乃是顺应春气、养护人体生机的法则。违背这一法则,就会伤害肝气,到了夏天还会因为身体虚寒而出现病变。之所以如此,是由于春天生机不旺、以致供给身体在夏天茂长时所需的正气缺少的缘故。

通篇解释,看不到半点关于“正月不能剃头”的描述,虽然有说春三月不宜违背自然生长规律,但没有具体论及正月不能剃头,更没有说到春节“剃头死舅舅”的说法。所以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出自《黄帝内经》,实属胡说八道。

二、到底是不是源自《礼记》呢?

的确,在古代,中国人民对头发十分重视,传统礼仪与民间民俗早有在特定时间剪头发的习惯,如《礼记》中就有记载“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男角女羁”。说明早在汉代,我国民间便已对剃发时间有了一定的要求。

但尽管如此,说“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说法出自《礼记》,也是无稽之谈的。《礼记》是何样的书,相信大多数国人是知道的,它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

《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除一句关于理发“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男角女羁”的时间约定外,再没有多余的语言在关于理发上着墨。

三、到底是不是源自民中华国制度呢?

细究历史的朋友,还挖出了民国初年的一纸剪辫令,以此寻找“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真正出处。1912年1月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在3月5日(正月十七)颁布《大总统令内务部晓示人民一律剪辫文》:

凡未去辫者,于令到之日,限二十日,一律剪除净尽;有不遵者,以违法论。该地方官毋稍容隐,致干国纪。又查各地人民有已去辫尚剃其四周者,殊属不合,仰该部一并论禁,以除虏俗而壮观瞻。

表面看来,颁布在中华民国著名的“剪辫令”,似乎正是“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这一说法的“罪魁祸首”,但通过比较分析后发现,其实这又是一桩历史怨案,根本与这个法令无关。

有人拿《四续掖县志》说事,认为《掖县志》成书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还是民国的天下,写此县志的人因担心政治,所以不敢直接评判当朝政事,不直言剪辫令,只能通过编撰与剪辫令相类似的清初剃发令,来加以化用和影射。

其实,这是为了修饰清人的过错而文过饰非,掩耳盗铃而已。我们都知道,经过了清朝近三百年的统治,封建腐朽制度已日益没落,当时绝大多数的人愿意摆脱旧制,回归汉人传统,正因为如此,才出现了武昌首义,一举推翻了清朝统治。一时间天下人心振奋,奔走相告,汉人莫不欢欣鼓舞,以剃除旧发,重焕新颜。虽然剪发令,让一些前朝遗老、封建臣子所反对,但却得到了代表社会发展方向的社会新潮思想的大多数人的支持,新潮一派支持政府法令,主动加入法令推行之中,还与政府一道加入了革新剪旧的过程中。所以,剪发令根本与“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不相干。

事实上,来自民间的剪辫呼声,并不是民国成立后,民间呼声也已有多年。

独立撰稿人傅国涌曾撰文指出,剪辫之风,并非因辛亥革命的到来才兴起,从晚清开始,有识之士就不断呼吁剪辫子,一些大胆的言论也随之出现。1903年1月15日,天津《大公报》的征文题目赫然竟是《剪辫易服说》。

1903年3月15日,《大公报》刊出征文第一名获得者朱志父的《剪辫易服说》,他力主剪辫易服,认为这和废弓矢、立学堂一样,都是因时制宜之举。并希望从皇帝开始改穿西装,把剪辫易服与尚武精神、强健体魄联系在一起。《大公报》按语称之“新中国特别精神”,“唤二百余年来不醒之沉梦,呼数百万方里不返之国魂”。

由此可见,中华民国的“剪辫令”只是顺应了时代潮流而已。当然,要让头顶了清朝“q”发型近300年的封建臣民一下子接受剪辫,也是有难度的。不可否定的是,曾经围绕剪辫,也还发生过一系列的阻挠与惨案。

1913年,段祺瑞派人劝张勋及其部下剪去辫子,张勋怒发冲冠:“头可断,发辫绝不可剪!”在其复辟帝制的过程中,在北京城竟然上演了民众争相买辫、抢辫嫁接于脑后的奇闻,而张勋也在复辟失败后逃到荷兰使馆剪去了这根视为生命的辫子。

但中华民国的“剪辫令”,毕竟代表的是一种社会正方向,社会新潮思想占了主流,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民国时期“剪辫”最终蔚然成风。

而且,中华民国的“剪辫令”与满朝前朝的“剃发令”不一样的是,虽然直到民国建立三十多年后,仍旧有人留着辫子,但他们惧怕不是民国的法令,却是担心帝制复辟,怕自己没有辫子而要被杀头。两相比较,谁恶谁劣,自然是满清的“剃发令”恐惧。

那写到此,我们不难知道“正月不剃头、剃头死舅舅”的真正出处了。

四、源自满清早期的“剃发令”

1644年,清兵入关后,清廷颁布了令中原子民无法接受的《剃发令》:“全国官民,京城内外限十日,直隶及各省地方以布文到日亦限十日,全部剃发,迟疑者按逆贼论,斩!”。一时间,激起了中原子民坚决的反抗,可说是,满清早期的《剃发令》,就是中原子民血与泪反抗史。

清初曾两次发布剃发令。第一次是顺治元年(1644年)四月,此时清军刚刚入关,即要求降军将士一律剃发以示投诚。多尔衮言:所过州县地方, 有能削发投顺, 开城纳款, 即与爵禄, 世守富贵;如有抗拒不遵, 一到玉石不分, 尽行屠戮。

因为遭到了众人的反抗和抵制,多尔衮不得不在五月二十四日下令取消剃发令:予前因归顺之民, 无所分别, 故令其薙发以别顺逆。今闻甚拂民愿, 反非予以文教定民之本心矣。自兹以后, 天下臣民, 照旧束发, 悉从其便。

随着清军一路高歌猛进,在顺治二年(1645年)攻陷南京时,大业将成的多尔衮又开始在此重申剃发令:自今布告之后, 京城内外限旬日, 直隶各省地方, 自部文到日, 亦限旬日, 尽令剃发。遵依者, 为我国之民;迟疑者, 同逆命之寇, 必置重罪。若规避惜发, 巧辞争辩, 绝不轻贷。该地方文武各官, 皆当严行察验。若有复为此事, 渎进章奏, 欲将朕已定地方人民, 仍存明制, 不随本朝制度者, 杀无赦。

好个“杀无赦”。自然华夏大地,为了护发与剃发,血流成河。1644年至1650年间,意大利人卫匡国写下了著名的《鞑靼战纪》。其中记录了中国南方军民为保卫头发而战的情况:士兵和老百姓都拿起了武器,为保卫他们的头发拼死斗争,比为皇帝和国家战斗得更英勇,不但把鞑靼人赶出了他们的城市,还把他们打到钱塘江,赶过了江,杀死了很多鞑靼人。实际上,如果他们追赶过去,也许会收复省城和其他城镇,但他们没有继续发展胜利,只满足于保住了自己的头发。

中原汉族男儿自古就蓄发,且遵循“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传统教义,不敢损伤。现在,满清严令剃头,“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其实就是打击汉人的自尊心,以利诛心。要知道古人“去发”,是要受罚的,此罚就是“髡刑”,虽不在五刑之内,但也是一种刑罚。

三国时期,曹操以割发代首就是明证。如今满清以一落后的游牧民族统治中原,自然加强了对汉人的统治与镇压。剃发令中的一句“杀无赦”喊出了清军的底气,也渐渐彻底打掉了汉人强大的反抗之心。

事实上,也只是由于此项政策的推行,使得汉族大部分生者都剃发结辫,改穿满族衣冠;坚持不愿改换衣冠者要么被杀,要么逃到海外,要么遁入空门,带发修行。虽然此举遭到汉族人民的强烈反对,以致发生了多次喋血惨案,但清统治者却始终如一地推行剃发易服制度。因为这对巩固清政权、维护其对汉人长达二百多年的统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中原汉人虽然最终沦为了满清的臣民,但他们没有忘记过去,依然怀念前朝,也同样在内心抵触朝廷。他们想用方法,利用辞旧迎新的正月,以编制出不能剪发的理由,以纪念前朝,以意在“思旧”。但是,这样的动机是又不能明说的,公开与朝廷对抗是没有出路,于是,聪明的汉人便借“思旧”与此“死舅”谐音,以“正月剃头、会死舅舅”为由,给正月不剃头找到一个很好的借口。

民国二十四年出版的《掖县志·卷二·风俗》中给出了非常详尽的解释:“闻诸乡老谈前清下剃发之诏于顺治四年正月实行,明朝体制一变,民间以剃发之故思及旧君,故曰‘思旧’。相沿既久,遂误作‘死舅。”

由此可见,“正月剃头死舅舅”的习俗源自清廷颁发的“剃发令”。虽然,《四续掖县志》中记载的时间有误,“剃发令”颁布于顺治二年六月,而非顺治四年正月。 但历史史实不容争论,早已盖棺定论。

今天,历史已矣。在新春这一时刻讨论这样的历史内容,并不是要提及仇恨,而是厘清历史真相,给我们早已华夏的汉族、满族,铭记历史,携手未来,用兄弟连心般的民族感情书写历史更灿烂的明天。

参考资料:

1、参考资料:《掖县志》、《清史稿》、《江阴城守纪》等《四续掖县志》,

2、《清太宗实录》,

3、《多尔衮摄政日记》,

4、《临时政府公报》

5、网络相关史料的引用。


【作者】谷新光:湖南岳阳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深圳市科技专家库专家、红色文化传承者。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43672.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