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运动量表(宝宝什么时候该学会什么)

 魔术铺   2023-01-20 20:30:02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湖南医聊特邀唯嘉儿康小儿内科全科/儿童保健科主任医师王玲教授,分享宝宝生长发育知识。

本文6116字,阅读大概需要13分钟。家长可先收藏后看。

宝宝是上天赐给宝爸宝妈最好的礼物!

每一位家长也希望熟知宝宝在成长过程中基本保健知识,早期发现不正常、甚至是危险的信号。

每一个宝宝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他们的生长发育各有节奏,无法比较。

(网络图,仅供参考)

所以作为宝爸宝妈总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疑惑:

宝宝快半岁了,应该会些什么呢?

宝宝10个月还不会爬,生长发育是不是正常呢?

宝宝2岁还不会主动开口叫爸爸妈妈?

宝宝为什么和其他孩子有差异?

爸爸妈妈又该如何促进引导宝宝正常发育呢?

(网络图,仅供参考)

第一篇 :宝宝的“体格发育”

这也是许多宝爸宝妈困惑纠结问题。

1、宝宝体重增长规律(健康足月婴儿)

新生儿期:1~1.5kg(1个月长2~3斤)

婴儿期:2~6个月 平均0.6kg/月;7~12个月 平均0.5kg/月

幼儿期~12岁:2kg/年 (3两/月)

或者生后3~4个月的婴儿可以是出生体重的2倍,12个月时出生体重的3倍,24个月则应该达到4倍。

2、宝宝身高增长规律(健康足月婴儿)

新生儿期:5~6cm

婴儿期:2~6个月 平均2.5cm/月 7~12个月 平均 1.5cm/月

幼儿期~12岁: 平均 7cm/年

通常婴儿出生的时候身长在50cm左右,生后第1年增加25cm(1岁平均身高76cm)。

生后第2年增加12cm(2岁身高平均86cm);2岁以后儿童的身高增长开始减慢,每年增加6~7cm。

3、宝宝头围增长规律(健康足月婴儿)

生后第1年,每月增加1cm;

生后第2年,总共增加2cm;

3~18岁共增长5cm;

通常宝宝出生头围33~34cm,3~4个月达40~41cm左右,1岁时头围约46~47cm,2岁约48~49cm.

(网络图,仅供参考)

第二篇:宝宝的“动作发育”

这是许多宝爸宝妈容易忽略的问题。

1、动作发育非常重要

运动发育是婴幼儿神经精神发育的一个重要体现,其能力与脑的形态及功能有关。

所以遵循一定的规律,从泛化到集中、从上到下、从近到远、先正后反。

儿童运动能力可分为大动作和精细动作,是智能组成中的重要指标,与宝宝的个性形成有很大的关系。

宝宝应掌握一定数量的动作技能,这可以帮助宝宝建立自立、自信、自强的性格特点。

培养其社会性、人际交往能力,并能对生活认知不断积累。

2、大(粗)动作发育规律

大动作就是宝宝以行走为目的的整个发育过程。

是指姿势或全身的活动,如坐、爬、站、走等。

初生~6个月:学会竖头,抬头,挺胸、侧身,翻身。

具体表现俯卧位可以用手臂撑起上半身,俯或仰卧位时可以抬腿踢来踢去,可以正反两方向翻身,可以用手撑着坐起。

半岁~1岁:学会坐、爬、站、走。

具体表现以肚皮贴地、手臂撑起、两腿蹬方式向前爬行,从坐姿开始爬行或变为俯卧姿势,扶着栏杆站起来或走起来到独自走、站

1岁~3岁:学会蹲、跑、蹦、熟练地爬上爬下、两脚交替上下楼梯、扔球、踢球、接球、拍球

3岁后:学会单脚跳或单脚站立10秒以上、骑(三轮)车、走平衡物、攀爬、跳舞,跳绳、翻跟头

大运动方面发育异常的标准(WHO简便评定指标):

4个月不能竖头,10个月不会独坐,1岁不会站,1岁半不能走,5岁不能跳

3、不要忽视宝宝爬行动作

研究统计:宝宝在2岁以前大约要爬行150公里

爬行是人一生中手、脚、视、听等各个身体器官最先综合协调使用的动作。

它可以锻炼手、脚、胸、背肌肉,为站立行走打好基础。

跳过爬的阶段而独立行走宝宝,长大后易发生感觉统合失调。宝宝的爬行动作的充分发育有利于孩子独立性、自信、自强、自立等情商的培育。

从6个月到2岁,如果宝宝天天都在爬,那理想的爬行量是平均每天200米。

可惜的是,往往1岁后会走的宝宝就不愿意爬行了,父母应多鼓励孩子爬行。

只有当宝宝产生了触摸某个够不着物体的动机时,他才会表现出爬的意愿。

而喜欢到处爬的宝宝,往往对新事物充满浓厚的兴趣,了解和探索世界的动机非常强烈。

这样的宝宝,往往是最具有创造潜力的儿童,通过爬来促进宝宝自身认知发展,开发智力。

所以,让宝宝爬个够吧!

4、会走的宝宝,需要注意什么?

鼓励多自己行走,家长要少抱孩子;

每天走路的量应累计达到30分~2个小时;

帮助宝宝学习其他有关“走”的技巧,前进、倒退、走圆圈、走直线、踏步等;

帮助宝宝学习走路的姿势,昂头、挺胸、收腹、摆手

5、儿童精细动作(手的精细动作)发育规律

精细动作是指手和手指的运动和手眼协调操作物体的能力,如抓饼干、捏小豆、拆装玩具等。

儿童在进行精细动作时,脑血流量增加30%。

精细动作可以促进儿童脑发育,而反过来,脑发育也同样可以促进儿童的精细动作。

孩子通过手指的抓、握、拨、捏、挠等动作,帮助脑细胞之间产生无数的新链接。

他们简简单单的拿匙动作,将来可以发展为握笔动作,也为以后写字做准备。

0~6个月:从被动伸手、拍、触摸,到主动伸手抓、握、摇。

婴儿具体表现为:可以用手摸东西或玩具,可以将手放进嘴里,甚至两手各抓一玩具,会用手摆弄悬挂在面前的玩具。

6个月~1岁:五指抓、三指抓、拇指食指捏起、放下。

婴儿具体表现为:玩具换手、双手握物、撕纸、两个玩具互相敲击、拇指食指控物、食指戳洞眼、将圈圈套木棍、将物品放进容器内。

1岁~3岁:在肌肉、骨骼、神经参与的手眼脑协调发育了一连串基本动作后,开始学习游戏和生活技能。

幼儿具体表现为:翻书,串珠,折纸、搭积木、自己用勺吃饭、扣纽扣、用笔戳点、涂鸦,画圈,用小剪刀、捏小动物、从容器里倒出东西、可以一页一页翻书、拧上或拧开瓶盖。

3岁后:画人和物、写字、洗脸、洗手帕、穿衣脱衣、洗头、洗澡、会用叉子、勺子和餐刀等。

(网络图,仅供参考)

第三篇:宝宝的“语言发育”

这是宝爸宝妈希望宝宝“伶牙俐齿”的问题。

1、语言发育的基本条件:

语言为人类所特有,是交往、思维的工具。正常儿童语言的发育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三个方面。

听力、智能、发音器官等发育良好,一个正常的孩子生下来能大声哭,会听,会发声。

语言环境的影响对孩子也很重要。

2、儿童的语言发育规律

1~6个月:

宝宝听到妈妈或爸爸的声音时会笑,开始呀呀学语,开始模仿一些声音。

听到声音时会将头转向发声之处,对自己名字有反应,会用声音表达情感等。

7~12个月:

宝宝对讲话的注意力提高,对简单的语言命令有反应,试着模仿词语和喊爸爸妈妈。

1岁会有意识叫爸爸妈妈。

2岁会用4~5个词语组句,能说出自己的名字、年龄,能理解大部分语句。

3岁以上能掌握一些基本语法规则,能讲出5~6个词的句子。

语言表达比较清楚,读儿歌、会讲故事、说话流利,能讲出自己住址或父母名字。

(网络图,仅供参考)

第四篇:健康宝宝情感、认知与社交能力特点

健康宝宝出生后就有一定的思维、情感和探索外界的欲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情感日渐丰富,并逐步具有一定的认知水平和社交技能。

1~6个月宝宝:

开始出现社交性微笑、喜欢同其他人玩、以面部表情和手舞足蹈与人交流。

可以寻找故意藏起来的物体、对镜子里的形象感兴趣、对他人情感表现有反应,经常喜欢笑。

7~12个月宝宝:

可以用不同方式探索物体如摇晃、敲击、抛出去、扔到地上。

很轻易找到藏起来的物体;会模仿动作或生活用品的使用(喝水、干杯、打电话)。

对陌生人害羞或不安;父母离开时会哭、更喜欢妈妈和经常照顾他的人。

喜欢在游戏中模仿他人、对特定的人和玩具显示偏爱。

2~3岁宝宝:

开始按照形状和颜色排列东西、开始玩角色扮演游戏、更加喜欢模仿他人行为并喜欢同其他孩子玩。

自我独立性增强并出现反抗或逆反情绪、有丰富的情感表达。

可以准确辨认一些颜色、可以数数或理解几个数字。

可以学会跟别人商量解决事情或冲突、有幻想游戏的想象能力、喜欢唱歌、跳舞、喜欢尝试各种新体验。

4~5岁后宝宝:

可以数出至少10个物体和辨认4种以上颜色。

对时间概念有更好理解、了解家里常用的东西或物件。

能主动交朋友、更具有独立或逆反、但能服从规矩或规则。

(网络图,仅供参考)

第五篇:“问题”宝宝的营养或发育管理

每个宝宝都有自己的成长轨迹,所以没有人可以准确地预言你的宝宝会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具备某种能力。

关注宝宝阶段性的健康发育标志,可以及时发现健康或发育出问题的信号,早期找儿科医生进行咨询。

1、营养与体格问题

偏轻,偏矮的宝宝要追赶:

找原因(出生、喂养、疾病情况)、营养指导(喂养、进食习惯与技能)、追赶计划、随访,评估是否营养不良或内分泌代谢疾病(甲状腺功能低下、矮小症等)

肥胖的宝宝要控制:

找原因、营养指导(控制进食量到正常同龄孩子水平)、运动计划(增加运动量)、随访,评估是否营养过剩或内分泌代谢疾病(糖尿病等)

大脑的发育需要脂肪,但过多的脂肪同样会压抑大脑的发育,所以偏轻或超重的宝宝,都要引起家长的重视。

2、头围增长是脑发育的重要指标之一

2岁以内测量头围最具有临床诊断价值,过小提示脑发育不良,增长过快或大常提示脑积水或佝偻病。

3、情感语言与社交技能问题

如果宝宝6个月后还不能逗笑,眼睛很少注视人或很难进行和保持“眼神交流”。

10个月左右对叫他无反应,对父母的笑脸或者表情缺乏回应,听力正常。

12个月没有咿呀学语,不能继续目光跟随,对动作模仿不敢兴趣,语言表达迟缓或缺陷。

18个月不能用手指指物或用眼睛追随他人手指指向,或用不正常的重复方式对某种玩具或物件特别“爱不释手”。

24个月没有自发的双词短语,很难对别人表达关心。

任何年龄段出现语言功能或社交技能倒退,家长要留意孤独症。

4、多动行为问题

儿童注意力是一切认识过程的开始,是心理活动的指向和集中。

很多2~3岁左右宝宝看起来都有“多动症”,注意力也容易不集中,比如喜欢跑跳攀爬,不喜欢慢慢走路,说话语数很快、显得很不安静、坐不住,这是正常的“精力旺盛”。

但如果“注意缺陷”比如注意力常常难以保持持久、经常因周围环境的动静而分心、常常一件事未做完又去做另一件事、难以按照指令服从等。

有“活动过度”即活动明显超出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表现好动、爱登高爬低、翻箱倒柜、难以安静地做事也难以安静地玩耍、受到纪律和环境限制也不顾的“活泼有余”。

有“冲动行为”比如情绪不稳定、容易过度兴奋、也容易发脾气或哭闹,甚至出现反抗和攻击性行为等。

家长要留意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5、运动控制与行动能力问题

对于2个月以上宝宝,特别是有出生时高危因素,当他仰面平躺而你试图把他抱起来时,他的头会后仰。

他全身僵硬不灵活;感觉他全身无力、酥软;把抱起来时,他的双腿僵硬或牢牢交叉呈“剪刀腿”。

会爬的时候不协调,主要靠一侧肢体用力、或爬的时候用屁股或大腿、膝盖支撑而不是用四肢,家长要留意脑瘫。

(网络图,仅供参考)

第六篇:重视宝宝正常“生长发育”的要点

这使宝宝健康成长事半功倍。

1、保证宝宝充足的营养(奶量,辅食)摄入,对其营养进行科学的管理。

不同情况婴幼儿哺乳管理:

正常婴儿必须提倡母乳喂养,无法进行母乳喂养、母乳不足或低出生体重、婴儿患病期间可考虑配方奶及混合喂养。

先天性乳糖不耐受需要进行长期的乳糖限制等。

出生至2个月宝宝应遵循“按需喂养”,每次哺乳时间15~20分钟。

4个月以上宝宝可以逐渐按时哺乳,一般3~4小时哺乳一次;6个月以内婴儿应纯母乳喂养。

宝宝乳类食物喂养餐次安排:1个月以内7-8、1~3月6-7、4~6月5~6、6月后4-5次。

不同时期婴幼儿辅食管理:

婴幼儿喂养食物转换过程是让宝宝逐渐适应各种食物的味道、培养对其他食物的兴趣、逐渐由液体食物转换固体食物。

生后第一年喂养至关重要,是孩子营养银行的“开户”期。

辅食添加不同时期有过渡期、换乳期、断乳期食物。根据个体差异辅食添加不能早于4个月,也不宜迟于8个月,多为4~6个月“关键窗口期”。

婴儿第一阶段食物添加主要目的是帮助训练其咀嚼、吞咽技能及刺激味觉发育。

辅食添加由少到多、由稀到稠、由细到粗、有单一到多种。

泥糊状食物是人类不可逾越的食物营养,吃这种食物不仅补充营养,还能促进语言发育、认知动作发育,对性格、气质的养成、潜能的发挥都有重要影响。

三种形态食物的衔接喂养是三级火箭式的连续轨道,也是一个“一票否决”稍纵即逝的人生机遇。

可以首先添加谷类食物,其次添加蔬菜水果类,最后添加动物性食物。

少盐不甜忌油腻,从一种、少量开始,连续3~5天正常,适应后逐渐增加品种和量。

及时正确补充生长发育需要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预防:户外活动1~2小时,婴儿生后2周,每天摄入维生素D400U至2岁(配方奶每日500以上酌减)。

维生素A、B剂及钙、铁、锌等需遵医嘱执行、酌情补充。

注重宝宝饮食行为,培养良好的进食技能与进食习惯:

宝宝饮食行为也是心理行为发育的组成部分,内涵包括喂养行为、进食行为、食物选择和进食氛围。

4~6个月宝宝可以尝试用勺喂食,7~9个月训练用杯喝水,12个月左右训练手抓食或自用勺进食。

创造良好进餐环境,有宝宝眼神和语言交流,调整食物种类、花色、口味与搭配等提高进食兴趣,避免强迫、诱哄、惩罚等方法喂养。

2、为宝宝提供适合的玩具和游戏的机会,帮助宝宝得到良好的动作发育

从玩玩具,做游戏到日常生活技能,都需要宝宝无数次的尝试才能达到熟练的目的。

大量的爬、走、手指活动的练习,可以让宝宝完成从笨拙的试探,到熟练操作的过程,从而促进脑的发育。

家长应为孩子提供可抓、敲,扔、戳、传、撕、捏等安全卫生的玩具或物品。

父母和家人的过分包办,越俎代庖,其实是剥夺了宝宝练习的机会,而导致其发育迟滞。

但是选择的玩具或游戏不恰当,所有努力将事倍功半。

促进动作发育的玩具

(0~1岁)

有明显对比图案的绘本;各式各样又色彩明亮可以移动的玩具;悦耳或响动的玩具如拨浪鼓、摇铃、音乐玩具或音乐盒;不会打碎的镜子;有指洞的玩具;大积木或球类;车类玩具;玩具电话等。

(1~3岁)

积木、绘本、镶嵌类玩具、拼图玩具、挖掘类玩具、鼓励宝宝进行角色扮演的活动玩具(厨房用品)、彩笔、蜡笔、球类、大小不一的娃娃或动物玩具、可控制的车类玩具、形状大小各异且不易打碎的容器玩具、洗澡玩的玩具以及室外玩具等

促进动作发育的游戏

(0~1岁)

侧翻、翻滚;拍手、拍肩;触摸头、耳、嘴;好宝宝一起来做操(被动操);练习爬“爬被子大山”;滴答、滴答,声音在哪里;捉迷藏游戏;练习手指“点点虫虫飞”、打电话(座机)摁号码、开关灯(按钮)、游泳、上下蹲站等。

(1~4岁)

分果果、丢手巾、踢球、踢球入门、拍球、丢球、投球入篮、进进退退、小白兔蹦蹦跳、骑车、走独木桥、爬攀爬架、滑滑梯、钻隧道、你追我赶(跑、停、挣脱、躲闪……)

3、定期为宝宝进行健康体检,及时发现预警信号。

从宝宝出生到满月,有儿保医生定期3、7、15、28天随访喂养、体重、黄疸等情况。

健康体检目的:

让家长掌握宝宝生长发育、喂养、护理、疾病等状况;科学育儿咨询与解答生长发育疑惑;督促免疫及优育、优教指导等。

宝爸宝妈是否知道何为定期健康体检?

宝宝从2个月到12个月,每月最好体检1次;宝宝1~3岁,每半年体检1次;3~18岁,每年体检1次。

常规健康体检指南与内容:

身高、体重、头围测量;神经心理发育筛查(丹佛发育筛查、智能发育筛查等);运动发育筛查(Alberta婴儿运动量表测试);身高促进管理(骨密度、骨龄);营养评价与指导;先天性疾病筛查(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髋关节脱位、先天性内分泌代谢异常、先天性性腺及生殖器发育异常等);高危儿保健;听力、视觉视力检查、口腔检查、内外科检查及血液检验(血常规、微量元素、肝肾功能及乙肝抗体、脂代谢、微量血糖、维生素D含量等)入学、入园体检。

作为父母想让宝宝快乐、健康成长,关注宝宝生长与发育义不容辞。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唯嘉儿康 小儿内科全科/儿童保健科 王玲 主任医师 教授 硕士导师

湖南医聊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获取更多健康知识,请关注微信公众号:hnyiliao。

湖南医聊每日提供专业、靠谱、实用、及时的权威健康科普资讯,让我们一起收获健康,收获幸福。

点击“了解更多”,关注【湖南医聊】头条号!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436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