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问题(孩子的这两种心理缺陷)

 魔术铺   2023-01-20 09:29:02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在中国,自古流传一句话,那就是“棍棒下面出孝子”。这也导致中国的家长在养育观念上偏向打骂。

但是在心理学看来,一个人在其五岁左右时便已经形成了完整的人格基础,此后的发展仅仅是在此基础上进行的修正。

但是童年的经历又对每个人都影响巨大,几乎会贯穿整个人生。所以小时候的经历无论对于家长还是孩子,甚至是对于整个家庭而言,都是十分重要的,这足以引起我们的警觉。

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阿德勒 (Alfred Adler) 认为,运气好的人,其童年可以治愈一生,而运气差的人则穷尽一生都在“治疗”童年的创伤。

在阿德勒看来,想治疗一个人的精神疾病,必须清楚他的童年状况,以及他当时的心路历程。

不同的个体与性格

我们生活在世界上,每个人都以独一无二的方式而存在。

也许对于一个个体而言,其面对不同事情时采取不同的方式与态度,但是透过这些表象,其背后都表露出一个人的本质:他的性格如何。

阿德勒认为,我们形成怎样的人格,并不是取决于现实如何,而是更加主观的,取决于我们个人对事情有何观点。

亦即我们对于世界或者客观事物采取的态度会决定我们会做出怎样的社会行动。

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则更为明显——对于同一件事,不同的个体间总是会有不同的看法。无论两个人关系有多密切,他们的观念也总会有所差别。

因为一个人看待事情的观点和角度在其小时候就已经形成。而每个人的家庭环境、所受教育各不相同,所以观点自然不同。

之前提到阿德勒对于儿童价值观的看法,他认为在儿童五岁时,人格基本就已经固定。

这也就意味着早期的家庭生活决定我们之后一生的观念。

儿童的心理缺陷

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曾说:幸福的家庭大多相同,不幸的家庭则各有其忧。

同样,子女的生活状态也是如此。

一旦家庭条件良好,家人关系和谐,那么孩子的童年就是幸福的;反之则会遇到各种问题。

自卑

自卑是一种十分常见的心理缺陷,很多人、很多年龄段都会存在这种心理缺陷。

那么为什么这种问题会如此常见呢?

因为追求完美和追求更好的事物是人们的本能。当我们做得不够好时,就会对自己产生不满。

所以在追求美好的同时,虽然人们会有难过的心理,但是也同时会存在一种驱动力,来“推动”我们向着更好的生活前进。我们的人格也随着这种心态的发展而逐渐成长。

有心理学家认为,自卑心理恰恰促使我们成长。

同样,即使在儿童生活中,自卑心理也是存在的,这也成为他们追求进步的动力。

在孩童看来,使得他们有自卑心理的外在因素有几个,不外乎先天的缺陷导致人缘不好、与亲戚子女之间存在的物质上的差异、父母家人对其的期望却很难达成等等......

但与此同时,这些原因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炸裂”开来,迸发出一种强大的动力,促使他们去追逐想要的东西,用以消除内心难以忍受的自卑。

如果儿童采取正当的方式来进行自卑感的消除,那么结果往往是可以接受的。然而一旦他们走上弯路,结果一般就会不堪设想。

比如说对于那些“望子成龙”的家长而言,他们往往会将自己年轻时未尽的梦想寄托在子女身上,所以有时会“不择手段”,导致孩子因此遭受创伤。

当孩子回忆起这段岁月,会承受无时无刻的“打击”。

我们知道,挫折和打击是十分伤人的。长久的对目标的追逐又不成会导致儿童的耐心和积极性被消磨殆尽,最终人格发育受到影响。

更有甚者会在小小年纪时就接受自己比别的同龄人差的想法,最终陷入自卑心理,始终走不出去。

缺少安全感

除了物质和经济上的养育,对于父母而言,子女的心理状态也是他们需要去关注的点。这一点往往比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条件更加重要,因为这关乎他之后的命运。

而安全感就是子女心理状态中最值得家长关注的一环。

作为子女而言,他们是很在意家长对其的关怀与期待的,如果能够得到积极的反馈,那么他们会十分兴奋。

而父母的一点点嫌弃或是一个失望的眼神,如果被孩子捕捉到,对他们而言都是“毁灭性”的。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

[1] Field T, Vega-Lahr N, Scafidi F, Goldstein S. Effects of maternal unavailability on mother-infant interactions.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 1986; 9:473–478.10.1016/0163-6383(86)90019-6

[2] Sorce JF, Emde RN, Campos JJ, Klinnert MD. Maternal emotional signaling: Its effect on the visual cliff behavior of one-year-old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85; 21:195– 200.10.1037/0012-1649.21.1.19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42975.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