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小允儿妈妈(此文为原创 ,版权归属本作者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最近一“手影男孩”在微博上成了网红,孩子有趣的行为和灵魂问答震惊了网友,也逗笑了许多网友,有人甚至表示,自己也想生一个这样的聪明孩子。
原来,宝宝安安自从和妈妈生活在一起后就不经常出门晃悠了,以前在奶奶家的时候,因为奶奶喜欢出门溜达,所以经常抱着自己去外面玩,有的时候可以玩儿上一整天都不回家,这让小朋友高兴的不得了。
现在被接到了妈妈的身边,出去逛的日子少了,但是他自己也发现了一个新的乐趣。这天,他仍然一个人坐在床上,妈妈在客厅收拾着家里的卫生,顺便给自己准备饭菜。无聊的安安自己东张西望觉得无聊,便问妈妈:“妈妈,你见过孔雀笑吗?”
宝妈摇摇头,表示自己并没有见过。于是安安面朝墙壁,伸出了自己的右手,然后把大拇指和食指合在了一起,像“ok”的手势一样,但是两个手指稍微扁一点儿。
准备到这儿,他提醒妈妈要注意看,孔雀要开始笑啦。说完,孩子突然张开的自己的手,啦啦啦的笑着说,妈妈你看,这就是笑了的孔雀。只见白色的墙壁上倒映出了孩子可爱的手掌,这就是他口中的“会笑的孔雀”。
面对孩子充满童真的问答,网友们评论道:“孩子太可爱,孔雀嘴注入灵魂啦!”、“可爱的孩子,有趣的灵魂”,“这孩子长大以后肯定是人才”。我们总说美丽的皮囊千篇一律,可是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看到这位手影男孩儿,我想你应该知道,有趣的灵魂需要从小就开始培养了吧!
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不是教出来的,家长知道吗?
1、 自我意识形成,幼儿的想象力不断提高
第一个叛逆期在幼儿3岁的时候;第一次自我意识的觉醒,也就是孩子们开始主动的了解这个世界,而不是被动灌输,这是在一个人出生大概30个月左右的时候。这说明孩子3岁,这是一个很关键的时间节点,老人常说“三岁看小,五岁看大”,这不是没有道理的。
这是因为,孩子在3岁左右的时候,基本掌握并且可以运用自己的思考能力,通过一点点的探索,他们能够用行动来了解自己做的是什么,要做什么。不同于襁褓中,因为饥饿喝奶,这个时候的孩子,会因为“嘴馋”而想喝奶,也就是欲望的表现。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也在不断的发展,他通过实践和知识储备的增加,开始自己摸索,所以孩子们总会咿咿呀呀的乱说话,也可能到处涂鸦,这是因为孩子的想象力在发挥着作用。
2、 被格式化的想象力,背上了枷锁
一次,在妈妈交流会上,一位宝妈得意洋洋的告诉身边的家长,说这就是自己最近在教孩子画画的成果,一边说着,一边还拿出手机,指着屏幕上的画。可是听话的家长一看,这是一副非常简单的简笔画图呀,自己的孩子2岁的时候就能画类似的了。
的确,幼儿的想象力体现在画作上就是一个“创作”的问题。我们都能发现,孩子在画画的时候经常会迸发出和我们不一样的想法,这就是一个人创作力和想象力的体现。
如果家长们把这样的想象力限制在成人的思维里,或者约定俗成的规矩,那么想象力就失去了它该有的活力,还不如完成一场测试。那么在“测试”里的孩子,自然也就无法自由的思考,这是对幼儿想象力的扼杀。
家长如何培养孩子的想象力?
1、 让孩子自己涂鸦
孩子在涂鸦的时候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因为在涂鸦的时候孩子会汇总自己的所见所闻,包括自己的心情和见解。在涂鸦的时候孩子们往往会更加专注,这是因为大脑集中注意力的时候,会帮助孩子们思考,从而有效的提取信息。
涂鸦的意义在于,可以帮助孩子活动大脑,利用起自己记忆里或者生活中遇见的各个要素,从而拼凑在一块儿,形成一个思想或者意识,也可能是一个色彩,一副图案。任何记忆和想法的碰撞,都是孩子在培养自己的想象力。
2、 学会倾“听”
就拿刚才我们提到的网红孩子来说,在我们眼里,孩子张开的手可能就是一堆肉团团的手指,倒映在墙壁上。但是孩子却认为这是笑了的孔雀,显然,成年人和幼儿在这方面的理解是完全不同的。
那么家长们就可以抓住这样的机会,询问孩子为什么会这么说,又为什么会把这样的形状理解为孔雀的微笑呢?这样一来,孩子内心的想法可以转化为实际的语言内容,既让家长们可以更加了解孩子,也能帮助幼儿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增进亲子之间的交流和沟通。
3、 带着孩子多出去走走
眼界的开拓对于一个人想象力和思维的提升,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之所以很多的艺术家会选择“流浪”,就是因为他们需要从更加真实而不一样的生活中,去寻找灵感,收获启发,找到更好的元素进行创作。
孩子的想象力培养也是如此。家长们不妨多带着孩子出去走走,在公园的时候告诉孩子天为什么这么蓝,地球为什么有白昼,星球宇宙的存在又是为何。一次展览会,一场画展,一首音乐,都可能启发孩子的内心,帮助其提升在想象力方面的能力。
在这里提醒大家,幼儿的成长成才必然需要家长们多多用心,就想象力而言,我们应该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点滴的框架式教学是不成立,不够正确的,这样只会把孩子的思维限制在笼子里,不利于幼儿想象力的开拓和发展。
今日话题互动:大家对于“孩子的想象力”这件事是怎么看待的呢?大家又是怎么处理的呢?欢迎分享。
(图片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是小允儿妈妈,是一名2岁宝宝的妈妈,也是一名高级育婴师。
有关更多的“育儿知识”请关注我们,喜欢这篇文章,请分享给更多的人,别忘了点赞 + 转发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