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宝妈给Hot妈留言,说希望Hot妈能够聊聊“宝宝补钙”的事儿,Hot妈虽然只简单回复了两个字“好的”,但是说到做到的!所以今天就来和大家一起聊聊关于宝宝“补钙”的话题:
宝宝究竟有没有必要“额外补钙”?
1. 传说,宝宝“枕秃”就是缺钙?
谁说的?
这是一条伪命题。即“缺钙的宝宝可能会出现枕秃现象”这条是对的,但是你说“枕秃的宝宝都是缺钙的”这就不正确了。所以他们的关系是“充分非必要条件”,绝非“充要条件”!
这里Hot妈要给一小部分妈妈恶补一下数学课了:
与之类似的,还有Hot妈上一篇《孕妈囧事》里提到的“脚水肿的情况怀女宝的孕妈可能会更明显一点”一样,Hot妈说的是“怀女宝的孕妈会受孕酮和雌激素可能较之怀男宝的孕妈更高一点的影响,所以脚肿现象的概率也会相对应更高一点。这说的只是‘大数据对比概率现象’”。但Hot妈发现有很多妈妈却会将其理解为“脚肿的孕妈都是怀女宝的”意思,在留言里展开辩论赛。这便是偷换概念了。
所以,敲黑板划重点!“怀女宝的孕妈脚可能较之怀男宝的孕妈更容易水肿”,但不是“脚肿的孕妈都是怀女宝的”(最终还是根据自身体质和激素水平决定的);“缺钙的宝宝可能会出现枕秃现象”,但不是“有枕秃现象的宝宝都是缺钙的”!以上两条都是数学里说的“充分非必要条件”而绝非“充要条件”,可正推,却不可反证,明白了吗?
好,再拉回主题!
那么为什么宝宝会出现枕秃现象呢?
因为宝宝出生后前半年基本都是以平躺姿势居多,出汗或睡眠时头部的摩擦都会让宝宝出现这所谓的“枕秃”现象,所以并不是只有缺钙了才会枕秃,这个误区一定要注意!宝妈宝爸们也不用过分慌张,因为绝大多数枕秃现象都是正常的。
2. 传说,宝宝“爱哭闹”就是缺钙?
什么叫“爱哭闹”?有哪个宝宝是不哭不闹的吗?那可能才真的是需要去看医生的了。
要知道,新生儿是通过“哭”的这个行为来告知大人自我需求的,如果哭闹就变成了缺钙的表现,那么全世界的婴儿是不是都缺钙呢?所以,宝宝哭闹,我们宝妈宝爸们不用过于一惊一乍,仔细判别宝宝为什么哭,是饿了热了冷了还是想睡觉了,对症下药,满足了宝宝的需求,宝宝自然就会停止哭闹。
3. 传说,宝宝“常夜醒”就是缺钙?
两岁以前的宝宝因为大脑发育尚不完全,所以经常会从睡梦中醒来。究其主要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饥饿
多见于新生儿和三个月之内或尚不能睡整觉的宝宝。这时需要哺乳或喂奶来解决。
2. 太热或太冷
宝宝太热会不舒服,严重的还会因出太多汗造成脱水而生病。如果室温过高,宝宝自身散热能力差,会感到热而醒来,这时要适当的减少穿盖;如果穿着太淡薄,或室温过低,宝宝会自己冷醒,这时则要适当的添加衣物被褥。所以知晓其冷热,正如Hot妈上一篇《换季了,宝宝如何穿衣》里提到的,摸其后头颈便可知晓。
3. 腹胀
1岁以内的婴儿都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睡前吃得过饱,或喝奶后没有及时打嗝排气,小宝宝都会因腹胀而醒来。大点的宝宝在睡前几小时内吃了一些难以消化的东西也会出现该现象。这时只需注意按摩、排气和调整饮食即可解决。积食的宝宝则可以咨询医生,在医生的医嘱下进行适当调理。
4. 尿湿
因尿裤太湿或勒得太紧又或者漏尿,都会使宝宝不舒服。有的宝宝想尿尿时不愿轻易尿在尿裤上,也会翻来覆去不安稳。所以宝宝夜醒时宝妈宝爸们也要观察一下是否有纸尿裤的情况。
5. 白天太兴奋或环境的变化
这一条是针对稍稍大一点的宝宝的。大点的宝宝的睡眠不安也可与白天过度兴奋或紧张、日常生活的变化有关。如出门游玩、睡眠规律改变、搬新屋、有新的保姆或陌生人来。所以,应尽量避免经常更换抚养人、宝宝睡前过于兴奋、白天睡太多等情况。
6. 出牙或身体不适
宝宝出牙期间往往会有睡不安稳的现象。有时几夜反复折腾之后妈妈才发现,宝宝的牙床冒出了白白的小牙。可见出牙还是有些疼痛的,有的甚至还会引起发烧。除此以外,其它疾病如感冒发烧等也会引起睡眠不安。
7. 睡眠倒退
指原本可以睡整觉的宝宝,突然又开始频繁夜醒,这个现象在医学上就被称为“睡眠倒退”。具体诊断方法和对应策略可去翻阅Hot妈那篇《睡眠倒退》的秘密日记,这里就不再重复啰嗦了。
只有将以上情况皆排除的情况下,我们最后才考虑缺钙的因素。缺钙,是会导致小宝宝睡觉不安稳因素之一,但却不是唯一理由。缺钙、血钙降低,是会引起大脑植物性神经兴奋性增高,导致宝宝夜醒、夜惊、夜间烦躁不安,睡不安稳,但是切莫宝宝一有夜醒现象就考虑是宝宝缺钙!
4. 传说,宝宝“爱出汗”就是缺钙?
出汗这件事,要根据环境和宝宝体质来进行判断。
大多数情况下,宝宝的体温都是比我们成年人要高的,所以当宝宝出汗的时候,大人要先观察一下宝宝是不是穿得太多、玩的太疯又或者是不是室温过高引起的,而不是盲目的判别宝宝是缺钙(具体的“穿衣原则”和“适宜居住环境”宝妈宝爸们可去翻阅Hot妈前两篇秘密日记)。
5. 传说,宝宝“出牙晚”就是缺钙?
一般来说宝宝是一岁前会长出第一颗乳牙,两岁半前会长满20颗乳牙。但是,宝宝的生长节奏是因人而异的,比如什么时候走路什么时候长牙什么时候说话都是按照其个人节奏走的,所以所谓的“数据”也只是指“平均情况”,不能盲目的以偏概全,又或者和隔壁老王家孩子一比,宝宝出牙晚了,就觉得TA是缺钙!
6. 传说,宝宝“卤门闭合晚”就是缺钙?
一般而言,宝宝在一岁半之前会闭合卤门,有的宝宝也会稍晚一点,在两岁前闭合。两岁时,体检医生会摸宝宝卤门,查看是否已完全闭合,若未闭合,医生会帮助你进行进一步检查,所以关于这一点,你不必自己过分担心。
7. 传说,腿不直就是“缺钙”?
缺钙的小儿多数1岁左右学迈腿走路。缺钙的孩子,由于骨质软,有的表现为“X”形腿,有的表现为“O”形腿,肌肉,松软无力,腿骨疼痛。
但不是所有腿不直的宝宝都是缺钙,有些父母,看到宝宝有些O型腿了,就觉得宝宝肯定是缺钙或者得了佝偻病。事实上,这样不大准确。因为很多健康的不缺钙宝宝,也会有类似“O”型腿的现象。这是因为婴儿的骨骼还不够坚硬,不够有力支持他们身体的重量,所以看起来有点“O”,等孩子大一点,肌肉有力骨骼更强健了,腿部自然会直起来了。
很多新手妈妈或者爸爸,听到有人说不放心缺不缺钙或者缺不缺锌就去查一查宝宝的微量元素,于是乎就马不停蹄的去查了,生怕耽误了宝宝的发育...
唉...那么到底有没有必要查呢?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叫做人体的“微量元素”吧。
国际上大多数科学家的共识是:人体内含有28种必需元素,以体内含量占体重的0.01%为界,将这28种元素划分为:≥体重0.01%的常量元素和<体重0.01%的微量元素。
常量元素包括:碳、氢、氧、氮、磷、钾、钠、钙、镁等。
微量元素包括:铁、锌、铜、碘、硒、锰等。
常说的微量元素检查,便如下图所示:
目前有些医疗机构还在应用的微量元素检测,主要是取宝宝的头发、指尖血、静脉血。
1. 头发检测:
头发的生长和新陈代谢是需要时间的,那么用于检测的头发很可能是几周前、甚至几个月前的头发,即便结果显示很多元素都缺乏,也只能反映宝宝之前的身体状况,而非当下。说得更直接一点,甚至宝宝头发上残留的洗发水,都会影响检查结果。所以检测结果并不精准。
2. 指尖血检测:
听上去好像准确度高了一些。但指尖血本身就是末梢血,就好比几百米外高空的空气质量不能代表地表空气质量一样,指尖血也不能完全代表全身血液的元素含量情况。更何况医务人员在采集指尖血时,挤压宝宝手指的过程,会致使部分组织液混入检测血样中,会造成检查结果的不准确。
3. 静脉血检测:
看到这,有的家长可能会反驳了:头发和指尖血都存在高误差,那么采用静脉血检测总可以了吧,既不代表几个月前的情况,血样中混入组织液的可能也很小。
是啊,貌似这3种检测方法中,就数静脉血检查干扰项最少了。但事实也可并非如此!
前面提到了,微量元素在人体的含量极小,而且不能忽略的一点是:微量元素在体内分布是不均匀的。有些元素可能大部分都存在于其他组织中,而血液中的含量却非常少。
以钙元素为例(虽然它并不属于微量元素,但大家对它最为熟悉):人体内99%以上的钙,都分布在骨骼和牙齿中。而只有不足1%的钙,分布于血液、体液及全身各组织器官中。
在人类数万年的进化中,为了保证血液中的钙离子浓度基本稳定,我们人体进化出了一套相对成熟的应对机制:当血液中钙离子浓度降低时,就会迅速动员骨钙对血钙进行补充;反之,若血钙浓度升高,机体便将钙质沉积于骨骼中储存起来或经肾脏排出体外。这一动态平衡机制保证了血液中钙离子浓度在不同年龄、性别的个体中无明显差异,始终保持着一个基本恒定的浓度。
所以,通过监测血液中的钙元素含量,并不能准确反映出人体内钙元素的实际情况。同理,通过静脉血检测的微量元素含量结果,也不能反映体内微量元素的实际情况。
此外,微量元素检查的结果还受到很多其他因素的影响,如宝宝的饮食状况、检测设备的准确度、操作人员等因素也会影响到检测结果。
说了这么多,Hot妈主要就是想声明一点:微量元素检测不是婴幼儿常规的检查项目。
不过,微量元素的检查也并非一无是处,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它也会给医生的诊断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比如,存在吸收障碍的早产儿,某些先天性遗传病的患儿,或存在某些不明原因的慢性腹泻、反复呼吸道感染、发育迟缓、严重偏食、挑食等情况,经专业儿科医生评估后,可能需要进行微量元素检测。但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微量元素的检查结果也只是作为“辅助参考”,而不是“诊断结果”!
那么,如果不做微量元素检测,那怎么知道孩子缺不缺乏某种营养素呢?在临床上,儿科医生会结合宝宝的症状、以及日常饮食来进行综合评估和诊断,而不是仅凭一份检测报告单上的数值。
所以,如果你去问所有专业的儿科医生是否要去检查微量元素,得到的答案一定是惊人的一致:那就是“没必要”而且“不精准”。
宝宝缺不缺钙,并不是看单一的症状或者片面的现象,而是要综上所述所有情况来做“全面评估”。如果你觉得宝宝真有问题,Hot妈建议你也要带宝宝先去看儿科医生,医生是最专业的,他们会帮你判别。如果宝宝真的有相关问题,他们会主动让你去做相关检查的。因此,切莫自己盲目的去给宝宝做“微量元素”检测,也切莫以偏概全的看宝宝任何单一症状就担心缺钙,那基本都是自己在跟自己较劲,自己给自己添堵。
1. 多晒太阳
这条是所有人都知晓的法则了。宝宝出生后要经常把宝宝带到户外晒太阳,有条件的,尽可能做到每天不少于2个小时,可上下午各一次。当阳光较强时,应该去阴凉处,避免宝宝直晒,尤其是头部。晒太阳时不要把宝宝遮掩的太严实,尽量多露出皮肤,因为阳光只有通过皮肤,才能有效吸收维生素D。晒太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能更好的促进维生素D的吸收,以增加宝宝对钙的吸收。
2. 营养均衡
这一条是针对已经可以正常吃饭的大宝宝了。瓜果蔬菜肉鱼蛋奶,宝宝要吃均衡,切莫挑食偏食。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蔬菜的草酸会偏高,如“菠菜、雪菜、苋菜、空心菜、竹笋、洋葱、茭白、毛豆”等都含有大量草酸,草酸容易与钙元素结合而影响吸收。所以在给宝宝吃这些食物之前,最好把这些蔬菜放到热水中先烫煮一下,再进行正式烹饪会更好。
3. 多喝母乳或婴幼儿奶粉
其实对于绝大多数的宝宝来说,每天充足的母乳及婴幼儿奶粉已经能够满足每天宝宝的钙元素的吸收了。
一岁前奶制品是宝宝的主食,可一岁后,却有很多妈妈就不把喝奶当一回事了。但你知道吗?牛奶和奶制品永远是宝宝的最佳钙来源。
一岁到青春期前儿童的钙需求为每日500到800毫克,一般而言,只要宝宝正常吃饭,营养均衡,平日每天1.5 - 2杯奶基本就能够提供足够钙营养了。
所以,宝宝6岁前,乳制品都是不可少的重要食物,宝妈宝爸们切莫大意或轻易放弃。保持喝奶的好习惯,你也不用太过于发愁宝宝缺钙这回事了。
4. 维生素AD剂不可少
其实,真正缺钙的宝宝很少,很多孩子真正缺的只不过是维生素D。维生素D的作用是让钙从肠道充分吸收,同时保证体内的钙不会从尿里流失,帮助骨骼和牙齿正常发育,是神经肌肉保持正常生理状态的必需营养。维生素D对于钙质吸收、骨骼发育、身高促进的作用。婴幼儿每天摄入的维生素D的量应达到400国际单位。如果维生素D量不够,就会表现为“缺钙”。量太多了,又会产生维生素D中毒,引起各器官和血管钙化等表现。
而但对于维生素A的认识,似乎还存在一些偏差,多数人的理由就是欧美等国家并没有常规补充维生素A。其实,不同国家对于不同营养素的缺乏程度也是不同的,对比欧美国家,我国处在维生素A的亚临床缺乏状态。
维生素A可以使我们的眼睛更适应光线的变化,还可以保护表皮、粘膜不易受细菌侵害,同时能促进牙齿和骨骼的正常发育,也应该进行维生素A的常规补充。
所以婴儿应该从出生后两周起就补充鱼肝油等维生素AD制剂,市售的这些制剂已有固定的每日建议用量,一般是一天一粒,切不可因求成心切而给宝宝大量使用。
其实大多数宝宝只要母乳或婴幼儿奶粉每天按时按量的摄入,真正缺钙的很少。而过量、滥补营养素,往往效果适得其反。因为各种元素在肠道中被吸收的过程,存在竞争关系。如钙、铁、锌、铜等,都是二价阳离子,它们在胃肠内的吸收途径相似。其中一种元素多了,就会挤占其它元素被吸收的机会。比如锌补多了,会影响铁的吸收;钙补得过多,锌、铁的吸收就会减少等。
至于“钙究竟需不需要常规补充”这个问题,也不能一概而论,需要根据宝宝日常的喂奶量、辅食添加情况以及临床症状表现来进行综合评估。如果真的有缺钙的表现,也应先带着宝宝去咨询一下医生,在临床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有针对性地补充,才是真正需要补钙的正确方法,而不是自己盲目补钙。
孩子的生长发育,其实依赖更多的是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等这些饮食中常见的营养素,即便是生长异常也并不都是微量元素缺乏所致。
所以,宝爸宝妈们,请放松心情,只要给宝宝均衡营养,正常喂养,才是对宝宝健康成长最好的助推器。
(部分专业数据取材于网络)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