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特别忙碌的下午,我正着急着写一篇热点稿子,手机里突然收到了某位妈妈发来的一条消息,但碍于手头的工作比较紧急,我并没有打算立刻打开手机。
可是这位妈妈的消息却并没有因此停止,反而不间断的一条条的往外蹦。这让我意识到了或许这位妈妈有什么紧急的事情。
但是这件事到底有多着急呢?带着疑惑我打开了消息。看到了这位妈妈如此焦急的原因:果然还是关于孩子。
看到这张照片的时候,我的心也跟着揪了起来。
这位妈妈说:她也想办法干预过,但孩子只能改正5分钟,一会儿不注意又犯了。
孩子咬指甲的行为让她很焦虑,她甚至怀疑孩子是不是得了某种心理疾病。
看完这个消息让我想起我的一个同学,她也有类似的行为,遇到紧张焦虑的事情时就会无意识地用手去抠指甲。指甲让她抠的已经没有了原来的形状,但她却感觉不到疼痛。
仔细想想身边有这种小怪癖的人还有很多,不仅仅包括抠指甲。
比如有些人喜欢转笔
有些人喜欢用手指绕头发
当然还有不少妈妈反映自己孩子的一些小怪癖
他们爱咬东西、喜欢转圈圈、习惯用鼻子闻各种东西……
孩子的这些行为真的是心理问题吗?
带着这个困惑,我把手头的书和资料都翻出来了,也到美国parents网站寻找了相关的内容,终于找到了答案。
小怪癖背后,其实藏着孩子的需求
当爸爸妈妈为孩子的这些小怪癖在网上咨询时,有些人会热心地告诉你:坏了,孩子可能得了自闭症、焦虑症或感觉处理障碍(注:又称感觉统合失调,指对特定的声音、光线、气味、味道、触摸等,患者反应过度敏感或过度不敏感)!对此,美国儿科心理治疗师Lindsey Biel表示,虽然大家对神经系统异常的早期症状有了解是好事,但这些草率的判断,很可能把孩子推向另一个极端。
《儿科神经病学研讨》2018年刊登的一篇研究报告显示,多达70%的发育期儿童会有一些看似无意义的重复行为,例如抖腿、咬指甲或用手指绕头发。这些怪癖不仅正常,而且是有原因的:它们是一种感官自我调节的方式。
由此可见,孩子这些古怪的习惯背后其实是一种有目的性的行为。
咬咬宝宝(咬玩具、咬笔帽、咬项链、含手指and so on)
“我的宝宝四岁了,最近总是咬衣服上的拉链,而且从不咬被子睡觉的她,最近更是有不咬被子不睡觉的习惯,我该制止吗?”。——嘟嘟妈
有些孩子总爱咬手边的东西,他们这么做可能是因为口部感官不敏感。他们需要更多的刺激,才能满足嘴部感官的需求。这种咬东西的行为,可能帮助释放了一种能产生舒缓感觉的神经递质(比如5-羟色胺和多巴胺),让这些孩子感到平静和专注。
那么,当孩子出现咬东西的行为时,家长该怎么应对才合适呢?我找到了费城儿童医院的儿科早期发展医生AmandaBennett一段访谈。他的女儿也曾有过此类行为。
面对爱咬东西的女儿,Bennett博士是这样做的:
Bennett博士说:“每当我发现女儿看电视时不自觉地开始咬项链或笔帽,不会急着责骂,而是会递给她一块口香糖。其中的原理是,口香糖能刺激口部感官。现在,一些观念超前的学校允许孩子在课堂上嚼口香糖,这可能也是原因之一。”《行为与神经科学研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对于4岁以上的儿童,吃口香糖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安全的替代手段,还可以提高孩子的机敏程度,同时增强认知能力。
虽然这些行为通常是无害的,但如果孩子喜欢咬的东西是带细菌的硬物,或者有窒息等危险,就需要咨询医生并帮孩子矫正了。另外,根据美国儿科学会的建议,如果孩子4岁之后还喜欢长时间吸手指,很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嘴型或引起咬伤等问题,需要引起注意。
小动作宝宝(转笔、戳戳捏捏、手指绕头发and so on)
“自从给女儿梳上小辫子后,她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行为:总是用手一遍遍去绕自己的头发,刚开始我也没在意,后来发现女儿玩头发的频率越来越高,我在想要不要给她剪成短发。”——果妈
摸、挤、戳、用手绕头发……这些坐立不安的小动作,其实都显示着孩子对触摸物体的渴望。《心理学前沿》杂志的一项研究表明,在反复触摸柔软的标签或轻轻抚摸自己的头发的时候,身体会对手的接触做出反应,释放一种带来积极感受的神经介质(即催产素)。除了镇定作用之外,这些小动作还可以帮孩子集中注意力。
面对孩子这些停不下来的小动作,家长如何应对才好呢?
为了找到合适的应对方法,我特地咨询了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副教授MichaelJ. Kofler博士。
他说:“孩子是在用小动作来刺激他们的大脑。对于部分孩子,尤其是患有多动症的,这些小动作有助于让他们的大脑保持活跃,并且巩固工作记忆(注:指对信息进行暂时加工和贮存的记忆系统)。”
因此,关键是要找到一种对孩子真正有效、同时不影响学习和生活的习惯动作。有的孩子喜欢捏其他人上臂内侧的肉,不妨随身备几个苏打充气的气球。当他又想捏别人时,引导他捏气球。找到可以同样满足感官需求的新玩具之后,原来的习惯就自然而然改掉了。
嗅嗅宝宝(闻玩偶、彩泥、蜡笔and so on)
“2岁的孩子,总喜欢闻各种东西,吃东西前总要闻一闻,连睡觉时都要闻一闻自己的被子和枕头,来回折腾十几分钟才肯睡觉。”——俊俊妈
有些孩子喜欢闻自己的被子或玩偶,这是因为气味与大脑的边缘系统直接相关。边缘系统是大脑情感、记忆和情绪的中枢,与人际交往密切相关,因此孩子会喜欢闻那些给他们带来美好回忆的物品。这些舒缓的气味可以让它们感到安全和放松,并促进睡眠。
回想一下就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记忆的味道,并愿意在其中找到安慰。心理治疗师Lindsey Biel说:“有些房地产中介会喷一些苹果派味的香气,以此来促进销售。与一般的孩子相比,这些孩子不过是需要更多感官信息来刺激大脑。他们情绪低落时,可能会喜欢一些其他人觉得不怎么舒服的气味,例如彩泥或蜡笔的味道。”
好动宝宝(翻身、转圈、摇晃、蹦蹦跳跳and so on)
“我儿子三岁了,快把我折腾疯了,从早到晚一刻也停不下来,总是不停说话,一会要这个一会要那个,在屋子里不停地跑来跑去,还经常打扰大人讲话或做事,更麻烦的是,他不喜欢乖乖睡觉,总是反复翻身。”——乐乐妈
有不少家长反映自己的孩子喜欢睡前翻身,还有些孩子喜欢转圈圈,这两种行为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这两种孩子其实都是在尝试刺激内耳中的器官。它们作为人体内前庭系统的一部分,负责感应运动和平衡状态。问题的关键在于,家长需要知道刺激到什么程度才能满足孩子的需求。如果刺激过度,可能引起即时或延迟的感官过载问题。到底如何掌握好这个度呢?
心理治疗师Lindsey Biel给出的解决方法是:
父母可以帮孩子设定规则,像是把速度控制为每秒转1圈,最多转10圈就得换个方向。“中断后重新开始的时刻,孩子的前庭器官接收到的运动信息最为丰富,”Biel说。另外,也可以在家中放些木马等能满足孩子的感官需求的玩具。
随着年纪增长,这些怪癖很有可能会逐渐消失。Biel说:“之前有个来我这看诊的孩子,她就很喜欢翻身和蹦蹦跳跳,后来通过马术奖学金考取了大学。她长大一些后,像很多孩子一样开始参与田径运动,这给了她很多有益的全身性感官刺激。”除骑马之外,体操和游泳也有类似的效果。
针对好动宝宝,Parents特别推荐下面3款玩具,满足宝宝的感官需求。
1.babycare摇摇马
家有好动宝宝,摇摇马是少不了的。Babycare这款摇摇马,按照人体工学设计,坐感舒适,可以保障宝宝的安全,防止前坠后仰。边角圆润无毛刺,不硌手,呵护宝宝的娇嫩肌肤。摇马两侧还设有BB器,按压发声,可以锻炼宝宝的视听能力,让玩耍变得更有趣!
2.babygo儿童秋千
好动宝宝都抵御不了秋千的诱惑,在家里给娃装个秋千,随时都可以荡,玩秋千可以帮助宝宝集中精神,还可以让宝宝锻炼平衡感哦!这款秋千采用经典的金字塔力学结构,加上一体式无凹槽底座,稳固加倍,只为让每一个宝宝都能享受稳稳的幸福。
3.beie(贝易)扭扭车
扭扭车的车身较矮、重心偏低,前面有三个轮子,后面两个轮子,可以单纯使用扭动方向盘的方式前进,几乎不需要“驾驶”技巧,家长也不用担心孩子可能摔倒。扭扭车的座位也很宽大,大人能和孩子一起乘坐,也是亲子活动的有力工具哦!
“驾驶”扭扭车需要孩子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大腿肌肉,同时还能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很适合作为孩子第一辆能自主“驾驶”的玩具车。
追根溯源,“小怪癖”的更多原因
“小怪癖”是孩子的需求不能得到某种满足时“自我安慰”的一种方式。如果他们的“不满足”一直没有被重视并得到改善,那他们自我安慰的方式就会一直延续,直到成为一种难以戒除的习惯。除了感官刺激不足之外,孩子形成“小怪癖”还可能有以下一些原因:
1、吸吮欲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0~6个月的宝宝对吸吮有一种天生的需要,如果吸吮没有得到满足,他就会想办法自己满足自己,比如吸吮手指,作为一种替代和安慰,最终“成瘾”。
2、情感缺失、缺乏足够的关爱:孩子的情感需要被忽略,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及时的抚慰,于是找到一种办法来自我安慰。
3、用来排遣不良情绪:用来排遣焦虑、寂寞、紧张、沮丧、压力等不良情绪。比如,如果孩子的生活环境、看护人经常更换,或父母对孩子要求过严,经常训斥打骂,家庭关系紧张等,孩子在较大心理压力下,会通过“小怪癖”来排遣内心的压力。
4、父母态度不当导致的行为强化:态度不当包括两种,一种是过于重视,比如当孩子紧张、饥饿或模仿其他孩子偶尔做出小动作时,父母严厉训斥,令孩子更紧张,起到了强化这种行为的作用。还有一种是不够重视,比如看到孩子出现某种行为时,听之任之,不及时干预,久而久之形成习惯。
总的来说,孩子容易在睡前、独自玩耍、伤心难过以及遭遇陌生环境时出现这些小怪癖。爸爸妈妈可以在这些情景下做好准备,及时疏导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以适当的方式缓解压力。
对孩子的怪癖感到尴尬,其实是种经常出现的心态。我们总是希望孩子们改掉习惯,不再被其他人指指点点。虽然怪癖本身对孩子们来说很正常,但《儿科神经病学研讨》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当父母、老师等亲近的人想要阻止这类行为时,孩子的负面感受会更严重。
因此,在要求孩子改变之前,请回想一下:孩子自己是否感到尴尬?如果并非如此,而且他的怪癖不会影响生活的其他方面,那就不要插手。
其实,孩子将乐高玩具放进嘴里,就跟我们嚼口香糖是一回事,用不着大惊小怪。不过,如果孩子的行为对日常生活造成了干扰,那就有可能是感觉处理障碍的迹象,建议及时咨询就医。
参考文献:《儿科神经病学研讨》《行为与神经科学研究》《心理学前沿》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