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节我们讲到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语言表达能力,身为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有为孩子说话迟、不善于交往而担心的时刻。不过你知道吗,其实每个孩子在社交、语言、数学、习惯养成、运动能力等方面都有自身的发育时刻表,不要太着急,把握好这些关键期积极进行引导、训练,就可以轻松教养出人人称羡的乖巧、聪明的孩子。
数学:数字概念
2岁的孩子智力发展的表现之一就是开始学会数数。数字是抽象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孩子不能掌握其中的规律。比如,你给了孩子一个苹果,再给他一个苹果时,孩子可能会说出“两个苹果”。事实上,大多数2岁以后的孩子对数字相当敏感,能清楚地知道“一个”和“两个”之间的区别。如果父母抓住这个关键期培养孩子口头数数、按物点数的能力,那么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是大有益处的。
2岁,孩子口头数数,按物点数的敏感期
著名数学家陈省身先生在全球数学家大会上曾说:“我们每个人一生都花了很多时间来学数学,但我们其实只是学会了计算,而不是数学。”数学是对生活的抽象表达,很神奇,也很美。
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嘴里说出越来越多的新词,很多父母会有这样的疑惑,孩子一般多大会数数?会数数的早与晚是否和今后数学成绩好坏有关?
2岁的孩子心里开始有了数的萌芽,这时父母要帮助孩子理解数的概念,了解简单的几何图形等。此外,父母在发展孩子逻辑思维的同时,还应注重发展孩子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空间想象能力等。
2岁左右的孩子可以说出很多无意义的数字,也能逐步学会个别数词,如说出“1”“2”或是唱字母歌等,但他们这时还不能正确地运用数字来表示实物的数量。
美国教育学专家认为,孩子计数能力的发展要经历三个不同的阶段:口头数数,按物点数,说出总数。那么,2~3岁孩子的计数能力可以发展到什么水平呢?
2~3岁孩子口头数数的能力往往会有惊人的表现。大多数2岁多的孩子至少可以达到顺数1~10的能力。虽然这是机械记忆的结果,却是计数的必要基础。因为这个时期的孩子正处于从对事物的笼统感知到计数的过渡阶段,他可以笼统地感知物体数量的“多”和“少”,但还不能精确地对物体的数量进行计算,除非接受了特殊的训练。所以,父母教孩子数数,完全可以从无意义的逐个点数学起,教会孩子1~10的口头数数。
2~3岁的孩子还能学会“按物点数”,但这一般只局限于1~3的范围。因为掌握按物点数的技巧要比口头数数困难得多。对数字更敏感的孩子,父母还可以教他用数到的最后一个数来表示总数,这对孩子获取“总数”的概念也有很大帮助。
其实,帮助孩子认识数的概念的方法有很多,比如,走路时教孩子数步数、数店铺,什么方便就用什么,越简单越好。这样,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孩子很快就能学会简单的数学方法了。研究证明,孩子的数学能力在3岁时已经有很大的差异了。那些数学能力强的孩子有一个很明显的共性,就是他们在3岁前接触了各种各样有趣的数学游戏,父母也很支持他们。
学数数不等于背数字
说起数数,很多父母常把它与算术、数学相提并论,其实它们并不等同。教会孩子“数数”并不像父母表面所见的那么容易。有些孩子能将数字背得朗朗上口,可在他面前摆出10个物体,他却数不上来了;有些孩子虽然能对着一堆物品流利地数数“1、2、3、4、5、6、7、8……”,口中念念有词,但小手却不见得能跟上。
可见,教孩子发出“1、2、3”这些音,和教孩子数数是不一样的。哪怕孩子会数100个数了,但对他掌握物体的数量并没太大的意义和帮助。因为这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
按物点数相对口头数数要难一些,它需要孩子手、眼、口、脑一致协调,这也是孩子初步理解数量概念的重要一步。口头数数为孩子学会按物点数提供了依据,同时父母应该给孩子更多直观的感知,这样才能为孩子学习数学奠定坚实的“数”和“量”的基础。
对一个只有2岁大的孩子而言,首先要让他知道多与少、大与小的区别。你可以通过摆水果的方式,让孩子感知数量的多少。当问到孩子“1”和“2”哪个更大时,他若能不假思索地回答“2”时,说明孩子已经具备了初步的数字概念,这远比让孩子从1数到10更有意义。
积木、毛绒玩具、玩具汽车等都是教孩子学习按物点数的好帮手。父母可以把几个方形积木搭在一起,然后与孩子进行数数的游戏。父母可以事先和孩子讲清楚游戏的玩法:“你可以用手从下往上或从上往下摸积木,每摸到一个积木,就要说出一个数字。”父母可以先做示范:当摸第一个积木时,说“1”;接着再摸一个,说“2”;然后再摸一个,说“3”…~示范几次后,父母可以抓着孩子的手指,让孩子摸积木,同时自己数数。如果孩子没有成功,父母可以在旁边提示和协助,直到他熟练掌握这个数数方法为止。
要注意的是,在孩子学数数的过程中,父母要适时地表扬他:“宝贝真聪明,你已经学会数数了!”如果孩子没有兴趣玩这个游戏,父母也不要强求,可以改天再和他玩。等孩子熟练地掌握了数数的方法后,父母可以逐渐增加积木的数量,以此提高孩子的计数能力。
日常生活中,父母只要一有机会,就可以多跟孩子玩数数游戏。在选取道具的时候,最好选择孩子感兴趣的物品,并且是静止的物品,这样孩子会渐渐喜欢上数数。
按物点数虽然对初学的孩子来说有点难,但只要父母态度温和、有耐心,而且方法得当,孩子一定能渐渐学会的。
把数学藏在生活环境和游戏里
教孩子数数,正襟危坐地学,他自然是不肯合作的。父母得学会巧用方法,将抽象的数学知识,用直观的、做游戏的方法表现出来,才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在户外活动中学数数
游戏方法:带着孩子逛街或外出旅行时,让孩子看着道路的标识牌、店铺的招牌和广告牌,看见了数字就大声地读出来;排队时数数队列里的人数……这样一来,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就能够有数字的概念了。另外,帮孩子到大自然里去,数数有几朵花、几棵小树,或者数一下地上的落叶;到公园去,数一下湖上漂着的小船……这些都是孩子学习数数的机会。回家时,还可以教孩子数台阶,和孩子一起往楼上走,边走边数:“1个台阶,2个台阶……”这对孩子掌握数数的能力非常有帮助。
(2)捉迷藏
游戏方法:当孩子躲好之后,妈妈闭上眼睛数“1、2、3”。妈妈当数到“3”时,再开始找孩子。换过来玩的时候,孩子便会明白,当他数到“3”时,才可以去找妈妈。
(3)分糖果
游戏方法:全家团聚的时候,准备好各种各样的点心和糖果,对孩子说:“你来招待大家,给爷爷奶奶分糖果好吗?每人10个。”这个新“角色”准会让孩子高兴起来,他会非常认真地履行自己的职责,数10个给爷爷,数10个给奶奶。当然,孩子数错了也不要紧,要求他再数一遍就行了。
(4)认识长与短
游戏方法:妈妈准备几根长短不同的吸管,按照由短到长或由长到短排序,让孩子比比哪根长、哪根短。
(5)认识颜色、形状、数量
游戏方法:将若干积木混合在一起,让孩子根据不同的颜色、形状分成几个组。如按色彩分类,并引导孩子发现蓝色组里有蓝色圆形积木、蓝色三角形积木等;父母还可以向孩子提问:“蓝色组里有什么形状?”“哪一种颜色的积木最多?”引导孩子区分一下形状,或者引导孩子比较一下分组里积木的多少等。
(6)通过画画学数数
游戏方法:教宝宝画竖线时,可以这样对他说:“你看,大灰狼欺负小白兔了,快给小白兔画几根小棍子,把大灰狼赶走。1根,2根,3根……"教孩子画圆形时,也可以说:“想吃饼干吗?你自己做吧。数一数,做好几个了?1、2、3……
(7)电话游戏
游戏方法:在节假日里,父母可以和孩子玩一次真实的拨电话游戏。在合适的时间,列出一张亲戚的电话号码,和孩子一起依次给他们打个问候电话。让孩子大声地念出纸上的电话号码,父母负责拨电话;或者让孩子记住父母的电话号码,以此训练孩子记忆不规律的数字组合的能力。
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用着数学,父母没必要抽出专门的时间与孩子坐下来,对他说“现在是数学学习时间”,只需在日常生活中让孩子感知我们是怎样应用数学的就足够了。比如,给孩子称重时,让孩子比较重与轻;让孩子知道自己穿多大号码的衣服,并且能判断哪件合身、哪件不合身;逛商场时告诉他买某件东西必须付多少钱,打折可以节省多少钱;每次在准备做饭时可以让孩子参与,如倒米时让他也拿个木勺子在锅里搅拌,或者让孩子看你是如何调控微波炉温度的高低的,注意要提醒孩子食物温度太高不能摸、不能吃等。这样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向孩子传授数学知识,就会让他不知不觉地喜欢上数学,远比正襟危坐地教育的效果要好。
总之,父母要尊重2岁孩子的年龄特征和心理发育特点,以激发、调动其学习兴趣为前提,不拘形式、不限时间地引导孩子边学边玩,这样孩子才能学得更快、更开心。
运动:手脑协调能力
孩子到了2岁以后,身体发育非常快。他们的大幅度运动能力正在快速发展。与此同时,孩子在精细动作方面的能力也有很大提高,能翻书、画画、搭积木、配合大人穿衣服。在这一时期,对孩子手脑协调能力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
2岁,孩子的肢体动觉智能快速发展
有一项调查结果显示,40%的父母非常关心孩子的智力发育,却忽略了孩子身体协调能力的重要性,忽略了其大小脑均衡同步发育的重要性。对此,国内育儿专家提示,父母应该合理培养孩子的运动能力,注重孩子智力与协调能力的全面发展,重视其大脑和小脑的同步发育,这样孩子才能学得既快又好,机智又灵巧。
2~3岁这一时期,孩子的骨骼和肌肉发育非常明显,能走、能跑、能跳,活动的空间空前扩大,攀登、跳跃、玩球等方面的运动能力也不断提高。一般来说,2岁孩子的肢体发育大体能达到以下水平:不用妈妈牵着手会自己走路,能推着小车向前走,能手里拿着玩具向前走,有跑的意识并且喜欢跑,能踮脚站几秒,会踢球了,能攀爬架子,可以扶着楼梯上下楼。
这个年龄的孩子喜欢到户外做一些运动,父母可以带孩子进行如下活动。
(1)追跑练习
散步时提醒孩子注意:阳光下和路灯下都会有影子,随着人体的移动,影子也在移动。这样,就可以和孩子一起玩踩影子的游戏了:妈妈可以忽快忽慢,让孩子来追;也可以和孩子互相踩影子,看一看谁能不被对方踩到,踩到后可以大叫:“我踩到你的胳膊了!我踩到你的腿了!”游戏时,提醒孩子不要跑得过快,并注意有无过往的车辆、地面是否平整等,以保证安全。
(2)跳跃练习
2岁后,可以让孩子学习双脚同时离地跳跃。训练时,父母应选择在比较平坦、干净的地方示范,双脚离地向上跳起,让孩子也跟着跳。
有机会的话,带孩子去游乐场玩蹦床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是2~3岁孩子很喜欢玩的游戏之一。可能刚开始孩子不敢跳,但看着其他小朋友跳起来,他也会慢慢开始尝试,进而发现其中的乐趣。如果在家,孩子喜欢在沙发上蹦跳,这能提高他的弹跳能力和维持平衡的能力,但父母要注意孩子的安全。此外,父母还可以在高处吊起气球或玩具,鼓励孩子跳起来摘取,或练习投篮,这样不但能锻炼身体,还有利于孩子长高。
(3)金鸡独立
从踮脚开始,慢慢地训练孩子单脚站稳。2~3岁是孩子单足站立能力发展的关键期,父母可以拉着孩子的双手站好,提示孩子提起一只脚,等孩子站稳后先放一只手,再放另一只手。这是一个平衡难度较大的游戏,尽量让孩子试着去做,当他成功了,将极大地增强他的自信心。如果孩子已具备数数能力,不妨等孩子站稳后和他一块儿数:1、2、3……
(4)骑三轮车
2岁半前后,孩子就能练习骑脚踏的三轮车了。要注意的是,父母无须买电动车,因为装备越好,越不需要孩子自己用力,从而失去锻炼孩子自己掌握平衡的机会。父母辅助孩子坐上三轮车,然后轻轻扶着车把,让孩子学会踩踏使车子前进。在孩子熟练掌握以后教他使车子转弯,在这个过程中,孩子将渐渐学会用身体保持平衡。这个活动可以训练孩子的腿部力量以及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
2~3岁是孩子最乐于自我运动的时期,父母要抓住时机,训练孩子跑、跳、玩球等运动技能,使孩子的体力和身体协调能力得到提升。
要提醒父母的是,在运动之前,要注意周围是否有尖锐、棱角突出的物品,确保安全;在孩子的穿着方面,以吸汗、舒适为主。如果担心孩子在激烈运动时滑倒,可以事先替孩子穿上防滑鞋并做好防护工作。运动后别忘了给孩子喝点水,以补充流失的水分,还要换下汗湿的衣衫,免得受凉。
2岁孩子的神奇小手
2岁以后的孩子,与2岁前时相比,完成精细动作的能力有了明显发展。骨骼在这一时期快速发育,这使得孩子的手部动作变得更加复杂。比如,他会转动手腕,把东西放到他想放的某个地方。学着拿住东西而不是像以前那样随意扔掉,这是孩子能力的一个巨大转变。这个时期你给孩子一样东西,他会握在手里,直到不小心掉了或被拿走。
满2岁时,孩子具备的精细运动能力一般有:不需要大人的帮助就能自己吃饭;能一页一页地翻书;能用手指握笔,模仿画直线;能配合大人穿衣服;等等。手是孩子的第二大脑,研究显示,手的活动越灵活,孩子大脑的开发速度越快。父母教会孩子手部的活动越多,孩子大脑的活动也越活跃。
孩子的精细运动能力怎么样才能得到实质性提高呢?
日常生活中,筷子是开发孩子手脑潜能的好帮手。国内教育专家发现,让2岁的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更好地训练手脑并用的能力。别小瞧了筷子,实际上它能锻炼手部复杂而精细的动作,因为要用力得当,还要动作协调,才能夹起食物并送至口中。光是夹菜这个动作,就要牵动多根手指,还要加上手腕、肘关节的配合,所以父母可以适当地训练孩子使用筷子。
欣欣2岁了,已经能非常熟练地用小勺子进餐。有一天,妈妈为欣欣准备了一个新的用餐工具-筷子。看着小巧细长的筷子,欣欣乐坏了,之前看爸爸妈妈用筷子吃饭,她早就充满了好奇。欣欣一把抓住筷子就往菜里戳,可是无功而返。妈妈示范了一遍,纠正了欣欣拿筷子的姿势,当她颤悠悠地刚夹起菜时,不料小手一抖又掉了。这样训练了几天,虽然欣欣使用筷子还是比较费劲,但也有成功的时候,每当顺利地夹取食物时,欣欣就特别兴奋。
虽然2岁的孩子还不太可能熟练使用筷子,但这种尝试却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刚开始学的时候,父母要向孩子示范正确的姿势,初学时可以用皮筋把筷子的顶部固定一下。而且,训练孩子夹取食物也要先从简单的食物开始,如豆腐干、炒鸡蛋等较完整且表面粗糙容易夹住的食物。多给孩子一些鼓励,逐步增加孩子使用筷子的频率,经过反复练习,孩子终会将这一生活技能练得越来越熟练。
除此之外,父母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手部练习。如让孩子把豆子等小物体放进瓶子中,一边放一边教孩子数数;经常让孩子搭积木;和孩子玩折纸游戏;提供一定的条件,鼓励孩子自由画画;给孩子穿脱衣服、鞋子的时候,让孩子主动配合,并鼓励孩子自行完成;等等。孩子的潜能是无穷的,只要父母耐心训练,小手会被他用得越来越灵活。
练出超强平衡力
父母可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孩子在学会走路后,却不好好地走了,自己独立走时,总是喜欢左摇右摆的,同时伴随着一些可爱的小动作。虽然妈妈让他稳稳当当地走,可小家伙仍然会固执地按他的方式走下去。
其实,这可能是孩子在进行他的平衡感训练呢。平衡感,就是我们的身体架构与地心引力之间的协调能力。孩子在保持身体平衡的过程中,有多个感官参与了进来,如视觉、触觉和听觉等,平衡感把这些感觉结合在一起,才能完成一个个复杂的动作。如果一个人的平衡感不强,就会影响迷走神经功能的发育,一旦这种功能发育不完善,就会给孩子的身体协调能力甚至学习能力带来困扰。
研究发现,2~3岁是平衡感训练的一个关键的时期。如果孩子在这个时期的平衡感发育不良,就会造成站无站相、坐无坐相,拿东西不稳,走路容易跌倒等问题,甚至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及左脑的组织、逻辑能力等。
平衡感对于孩子运动能力的发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保持平衡看起来是身体的事情,但指挥肢体运动的却是大脑神经。2~3岁是培养平衡力的关键时期,这期间孩子受到的感官刺激很多是通过控制平衡的器官获得的,这些器官刺激着神经细胞,对大脑血液的流动具有促进作用。所以父母在这一阶段对孩子平衡能力的刺激训练越多,孩子的大脑就越灵活。
当孩子在尝试着转圈时,有的父母会觉得容易摔倒,担心对孩子的安全不利。其实孩子爱玩这个游戏也是天性使然,旋转会帮助刺激孩子大脑的前庭系统,孩子能在快乐的旋转中体会到那种眩晕的感觉。
经常和孩子做“不倒翁”的小游戏,不仅能极大地锻炼孩子的平衡能力还能让孩子体验与父母一起游戏的快乐。游戏的方法如下:父母坐在垫子上两脚相对,两腿分开,双手握住双脚的脚腕;孩子坐在父母的腿中间,胳膊自然放在父母的腿两侧。父母唱儿歌:“不倒翁,不倒翁,怀里抱着小宝宝。左歪歪,右倒倒,摇来摇去摇不倒。”可以一边念儿歌一边做动作。
此外,父母还可以带孩子走平衡木、荡秋千、坐摇马、骑三轮车、跳蹦床等,这些都会促进孩子大脑平衡感的发展。当孩子自己完成一个新的动作时,他会感到很有成就,自信心也会大增。在这些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可能会摔倒,父母不用担心,因为这是孩子平衡训练的必经过程,父母在旁边注意适当保护就可以了。
生活中,处处都有训练孩子运动的场地,在做好安全措施的前提下,尽量多给孩子自由玩耍的机会。这样不仅能让孩子身体长得壮壮的,更能使孩子大脑的发育越来越完善。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