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的异想世界(0)

 魔术铺   2023-01-18 04:26:02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很多人都觉得,婴幼儿是一张白纸,画笔在父母手中。

虽然孩子在最初的几年,认知有限,特别容易受到影响,成人的人格能够在这个时期悄悄地潜入儿童的人格之中,起到塑造的作用。

因此父母的榜样尤为重要,父母的人格健康比父母知道多少育儿知识更加重要。

但其实,内部世界才是决定的因素,婴儿生命的最初,就已经为他们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孩子是一颗种子,在种子内部,已经储存了其生长和发展所需的养料,一颗苹果种子自然会长成一颗苹果树,一朵水仙花自然是水仙花,一颗仙人掌也必然是仙人掌。

为了搞清楚0-2岁的婴儿是怎么回事,BBC的纪录片《baby异想世界》,邀请了多位英国儿童发展领域的顶尖专家,从性格气质、语言学习、认知能力等方面,揭示了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的变化,颠覆了咱们以前对宝宝们的认知!

测试过程真是太萌啦~

01电子产品也有积极作用

《流浪地球》大家看了吧?

吴孟达饰演的70岁的姥爷生于1999年,听着海草舞刷着抖音,当今的家长们视抖音为大敌,他的孩子们表示太老土,不妨碍人家当一个乐观温暖对社会有贡献的姥爷。

前不久,体操运动员李小鹏就发微博感慨,时代真的不一样了。

自己以前用手做“打电话”的姿势,是手指比个“6”。

现在,女儿和儿子都是五指并拢,用整个手板贴近耳朵。

现代儿童比以往儿童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多的电子屏幕时间。(一岁半之前的婴儿不应该使用电子产品。)

使用电子产品的负面影响一直为人担心,但它们真的百害无一利吗?

BBC的实验,颠覆了认知。

认知心理学家 Tim Smith 认为:“触摸和滑动屏幕,能促进婴儿活动的精确度和灵巧性。

他把6名幼儿邀请到实验室,并设置了一系列测试。

6名幼儿中,3名是电子设备的使用者,3名不是。

第一个项目是测试他们是否能够精确地沿着直线行走。测试发现结果差不多。

那么在精细运动的控制能力上呢?

实验的结果是:电子设备使用者,在同龄人中有更好的精细运动技巧。

他们可以更准确地画出直线;搭积木的平均块数比非技术使用者多了3~4块。

在此之前,他分析了715位父母提供的样本数据发现:

使用电子设备的婴儿,在很小年纪就有很好的精确运动能力。

因为婴儿使用电子设备,不仅仅是看上面的视频,还会滑动和控制应用软件。

婴儿会在使用电子设备过程中,和真实世界学到的技能相互转化。

儿童媒介专家 Sara Dewitt 的团队,联合公共电视台(WGBH)开发了一项关于数学的游戏——《好奇猴乔治》。

研究者们让80名学前适龄儿童玩这款游戏,随后对他们进行了标准化的数学测验。

结果发现,通过游戏资料预测的学生得分,和现实测验中得分惊人的一致。

正如 Sara Dewitt 所说:“并不是说所有数字内容都适合孩子;虽然对儿童生活中的屏幕内容存在合理担忧,但更应学会转移注意力,以便看到在线学习和教育的积极因素;我们应该去想平衡的议题,去想该如何将荧幕纳入到孩子学习和成长过程中。”

《3 fears about screen time for kids -- and why the

02 性格气质由基因决定

我们的性格,即我们对周围事物的反应,多半是与生俱来的。

心理学家 Emily 在纪录片中试图探索,能否在婴儿六个月大时,知道他们的性情。

实验人员通过给宝宝们展示各种意想不到的玩具,测试他们不同的反应。

测试一:

实验人员给宝宝们展示了玩具盒中突然跳出的小丑。

宝宝Reuben的反应非常兴奋,他开心地叫了出来。

Livia 看起来很谨慎,把头扭了过去。

而宝宝 Logan、Cillian 和 Tally 则表现得极其淡定,表情几乎没有波动……

测试二:

Emily 给小宝宝们展示一个会弹跳的小狗,测试他们对不确定性的反应。

在第一个试验中非常高兴的小宝宝Reuben,见到跳起来的小狗,一如既往地开心激动。

Logan、Tally 和 Cillian还是一如既往地平静。

而在第一个实验中表现得非常谨慎的Livia宝宝,这次被小狗吓坏了,大哭起来。

测试三:

向宝宝们展示一个小丑面具,测试他们对不熟悉事物的反应。

Reuben兴奋依旧。

上次被吓哭的Livia这次还是一脸惊恐、谨慎。

Cillian、Logan 和 Tally 依旧冷静。

同样的刺激,一些宝宝很激动、一些很谨慎、一些很冷静。

他们都只有六个月大,却有完全不同但前后一致的反应。

人的性情,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性。

纪录片中,心理学家 Emily 也给出了育儿建议:

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天性,因材施教采取个性化的养育方法。(方法如图)

基因决定了他的先天性格,父母在日常相处中,则影响了他后天性格的塑造。

最最重要的是,接纳孩子的不同!不是所有的标准,都适用于每一个孩子。

央视从2006年起,跟踪拍摄十多位00后孩子,长达十年,制作了纪录片《零零后》。

纪录片中有个小女孩一一,从小就喜欢自已一个人独处,不像其他小朋友一样总是结伴玩耍。

摄像老师问,你为什么不和别人玩儿?

她答:因为我就喜欢这样玩儿。

每个人有自己的选择。

能想得到吗?

这是一个3岁小孩嘴里说出的话。

这样的小孩,她有怎样的妈妈?

恬淡,安静。别人口中女儿的“毛病”,

到了母亲这里,并不算什么事儿:

“因为我和她爸爸都是这样类型的,更爱独处的。

所以,一一的状态,在我们眼里蛮正常的。”

说完,她笑起来。

丝毫未曾因为外界对女儿的评判而焦虑。

十年后,一一仍然没有变得更外向。

然而,在该与人交往的时候,

她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去社交。

不逃避,也不讨好。

对于做自己,她有着异乎寻常的笃定。

在她的眼角眉梢,举手投足,无比安然、自在。

接着,进行了自制力测试。

人们普遍认为,自制力强的人,更容易集中注意力,更守规矩,也更能获得自律的人生。

那么,自制力也是与生俱来的吗?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Emily设计了一项很有意思的实验,她给宝宝戴上了大脑扫描仪。

然后在宝宝们的眼前摆放上了各种诱人的玩具,但他们却被告知绝对不能碰!

接下来,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有的宝宝在听到指令后立马就伸手碰了玩具,有的能稍微忍耐一小会,而坚持最久的两个宝宝,足足等了45秒!

你知道这个能坚持这么长时间的宝宝,大脑里发生了什么吗?

是的,人类在婴儿时期就已经展现出了差异较大的自制力,有些人天生就比别人拥有更强的自制力。

虽然自制力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基因,但这种能力其实也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获得的,那到底该怎么培养呢?

下面划重点,家长要为宝宝们提供一个能自由发挥的空间,让他们自己学会用理智和情感控制行为,并从中获得愉悦。

03陪伴孩子仍然很重要

有了第一和第二部分的铺垫——既然电子产品有好处,孩子又是自带生长程序的,需要自由空间的!——是不是没父母什么事儿了,让孩子自己玩或丢给电子保姆就可以了呢?

在纪录片第二集中,科学家们研究了一个非常基础的问题:

我们一开始是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的。

测试中,在面对人脸和机械玩具两种不同的图案时,幼儿们普遍对人脸更感兴奋。

在看到人脸时,孩子们大脑的不同区域,氧气的进出量明显增加。

从出生开始,我们就已经在建立关系了,当与外界进行交流时,大脑中负责处理这类复杂事物的区域就会迅速发育。

被关注和进行交流,是孩子生理与心理上的共同需求。

心理学家 Emily Jones 为此进行了一项研究。

在和4个月到1岁的婴儿一起玩耍时,如果有一分钟不理他们,婴儿们就会用尽一切办法赢回关注。当父母依然没有反应的时候,婴儿们会开始吸引别人的注意。

专家们让父母和孩子们玩五种不同的游戏,来研究哪一种会让孩子们发出笑声。

“躲猫猫”游戏最终胜出,70%的孩子因它而笑。

“我看见了哦”是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一种联系,对孩子来说,通过联系他们可以获得奖励和喜悦。

我们需要沟通来释放自己,理解他人,儿童更需要表达情感来获得爸爸妈妈的爱。

今年春晚沈腾马丽的小品《占座位》虽然不太好笑,但道理摆在那儿,陪伴更重要。

语言,是沟通的最重要方式。

然而每个孩子们学习语言的速度却是不同的,到底什么因素影响较大呢?

BBC邀请了一个家庭参与他们的实验。科学家在家中放置了一台可以记录下宝宝听到、说到单词总量的“词语记录仪”,并希望母亲能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交流。

实验第二天和第一天比较,母亲的单词量增加了5%,而孩子说的单词量却增加了13%,词汇量足足增长了38%。

这个家庭实验告诉我们一个特别简单的道理,别再为你家孩子的语言能力发愁了,多跟他们说话就行!

之前Zoe也分享过一篇文章有类似的结论,睡前讲故事还是闲聊?美国研究:4年后孩子差异巨大!

■ ■ ■

透过BBC的这部纪录片,真的发现,其实孩子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每个孩子的性格和童年,都理应得到陪伴、尊重和理解。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397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