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就哭,是不是没有安全感”
“孩子胆小怕陌生人,是不是没有安全感”
“孩子总是粘着自己,是不是没有安全感”
“睡眠训练会不会让孩子没有安全感”
安全感真的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经常性地被无限放大,好像什么都跟他有关系。
但现实又很骨感,可能每三个孩子里就有超过一个是没有安全感的。
安全感是什么
安全感是从孩子跟看护人的依恋关系长期发展形成的。
Mary Ainsworth的陌生人情景实验将依恋关系又分为4种。
(妈妈带孩子到一个充满玩具的房间,然后陌生人进来,接着妈妈离开,短暂分离后再次回来,观察其离开的时候跟回来的时候的状况)
安全型依恋:当妈妈离开后表现得不安害怕,妈妈回来后积极地迎接。
回避型依恋:当妈妈离开后,不会有明显失望的情绪,妈妈回来后也不会有太大反应。
矛盾型依恋:当妈妈离开后崩溃,当妈妈回来后,表现出生气并拒绝妈妈的安抚。
混乱型依恋:有时候出现回避型,有时出现矛盾型的状况。
安全型依恋关系也就是有安全感的宝宝,大概在60-70%。(这很恐怖好吗,反过来就是有30-40%的孩子没有安全感)
依恋关系的形成取决于最初几年的养育,但并非不能改变,96%的安全依恋在长大之后依然保持。76%的不安全依恋长大后还是不安全依恋。
这说明了什么,看护人的养育方式决定了孩子的依恋关系,如果没有发生巨变,或是看护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而改变养育的方式,那状况就会一直保持。
那当然也会看到有四分之一的孩子从不安全依恋转变成安全依恋,所以任何时候意识到自己的问题,改变都不晚。
安全感是内功,是养育的基础
《倚天屠龙记》中,张无忌学会《九阳真经》后,再学什么武功,都易如反掌。
《降龙十八掌》的精要之处在于运劲发力,掌法变化却极简明。
做孩子咨询工作,一定会听到这样子的陈述,“我的孩子最近有这个问题,该用什么方法解决。”
首先这里就会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大人下意识地觉得这个就是孩子的问题,第二个“方法”,总是在寻找快速解决的办法。
招式练得再多,没有内力支撑,也打不出威力。
一样的方法,在两个孩子身上,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表现,也会有不同的效果。
就拿棍棒下出孝子来说吧,老一辈觉得不打不成材,也确实在这样的教育下出来了很多优秀的人。
有些人打着打着成材了,有些越打越叛逆。
而怎么练内功呢,代入孩子的视角,尝试去理解孩子为什么哭,去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我想买玩具(口红),我想吃糖果(火锅),我想再玩一会(追剧玩手机),为什么不行?换成大人的需求不就很好理解了。
在3岁前,孩子没有办法很好地表达的时候,当然就是用哭来表达他们的需求。
当孩子在需要帮助的时候,长期无法在父母这得到,他将不再把父母当作安全基地,跟父母就会形成不安全依恋。
所以去处理好孩子的哭闹,解决他的需求,孩子就会知道当自己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都会在,父母就会成为孩子的安全基地,孩子就会有安全感。
“哭什么哭,有什么好哭的”
“整天哭哭哭,什么都要哭”
尽量别有这样的想法,这样就是在他需要帮助的时候否定他,拒绝帮助。
安全依恋跟安全感是养育的基础,当一个孩子是有安全感的时候,方法才会有效。
举个例子吧,很多小时候是爷爷奶奶带的,等上学的时候才跟父母住一起,而这个时候父母就期望开始管教孩子,认为孩子的“坏习惯”,是被爷爷奶奶惯坏的。
在没有建立依恋关系前,就希望管教孩子,甚至否定与孩子有依恋关系的人,可想而知,孩子肯定是不听话的。
孩子不听话并不是长辈惯坏的,是父母没有去接纳孩子,培养自己跟孩子的关系。
这个就是最常见的,不修内功,只求招式的情况了。
睡眠与安全感
“入睡与醒来时的环境不同让他没有安全感。如果睡眠环境能保持不变,绝大多数孩子都能睡得很安稳,他们不必保持警惕去反复确认环境是否变了”-法伯睡眠宝典。
落地醒放不下,频繁夜醒是睡眠联想的问题。小月龄容易醒更可能是惊跳反射造成的。
睡前睡醒哭闹,有可能是作息乱或是过度疲劳造成的,所以并不是什么睡眠问题都是安全感造成的。
“睡眠训练会不会伤害孩子的安全感”,父母都会有这样的顾虑。
入睡行为训练只是短暂的一个矫正入睡行为的过程,而安全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养育的过程。
也并非所有的入睡行为训练都是严格的,我也聊过很多温和的入睡行为训练方法,还有如何减少入睡行为的负面影响。
不过当然良好的依恋关系跟好的情绪会让睡眠调整更容易。
西尔斯说过“睡眠训练已经出现多年,为什么依然有孩子有睡眠问题”(大概的意思,原话懒得找了)
(这段话是不是觉得西尔斯反对睡眠训练?我说这个也是反对这句话?不不不,我非常赞同。我非常不认同把所有的睡眠问题全部交给睡眠训练来解决,或是盲目地使用睡眠训练,这样就会变成一个长期的养育影响了)
但另一边,也有人提倡同床与奶睡,但是为什么依然还有许多妈妈在煎熬,宝宝还是睡不好。
所以回到养育整体来说,一个方法可能在孩子身上出现的效果是完全相反的。
每个理论都有支撑他的研究与数据,差别就是在于有没有用在对的地方。
Joe爸爸的碎碎念
不想过度的去强调安全感,放大焦虑,希望的是父母可以更理智客观的去审视自己跟孩子的关系。
我大宝现在3岁半了,开始进入情绪敏感期,常常会生气,或是动手,这个是他正在学习表达与掌控自己的情绪。
我跟summer妈已经多次被别人说他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需要改正,所以很多人看到的只是外在的行为表现,并没有关注孩子的心理跟发展。
当然我理解并不代表我全盘接受,正常情况下,我会接纳他的行为并引导他处理情绪,但是当惹得我实在不爽了,我还是会凶他一下的。
(最后嘀咕一句,都说了练内功了,自己去感受,别再说我说废话)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