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对染色体(你的社会性别和心理性别是一致的吗)

 魔术铺   2023-01-16 20:33:02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举目世人,多被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分别区分为四个不同方面─(生理男性,社会男性)、(生理男性,社会女性)、(生理女性,社会女性)、(生理女性,社会男性)。而这样的区分方式,常造成较不为社会所接受的群体,如:具有男性生理特征却有着女性内在的(生理男性,社会女性)。日常生活中总会受到异样眼光的看待或差别性的待遇。到底是怎样的生物性或心理性,甚至社会文化造成的影响,使得同样种族内的个体产生如此的差异呢?


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特征、社会地位、和经济能力等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异是否单纯反映男女生理上的差别?虽然在我们社会中流传着一些传统、刻板的观点,但很多研究也显示性别的差异往往是社会制度和结构下的产物。性别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二分项的分类,也不是单只是统计研究中的一个研究变项,而是代表着一组关系和结果,且这种关系经常是不平等的。



浅谈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

而我们在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这两个概念上,应先做出相对应的区别定义。前者所指为身体或生理上的男性与女性,在英文中则以male 及 female分别称之;后者指的则是社会上我们所惯称的男人与女人,即man 和woman。生物上的男性指的是有男性荷尔蒙、阴茎、睪丸等男性特征和雄性生殖器者;生物上的女性则是指有女性荷尔蒙、阴道、卵巢等女性特征及生殖器者。社会上的性别则指被人们视为的男人与女人;我们的社会对何谓男人或何谓女人有一套特定的评价或期待,其判断的标准虽具有普世化的标准,但却不像生物性别那样有着明确的界线。生活中最明显的例子是,男人往往必须展现男性的阳刚特质(masculinity),女人则必须展现女性的阴柔特质(femininity)。因此,生物上的男性/女性并不必然是我们社会所认可的男人/女人,诸如我们往往会嘲笑那些女性化的男性「娘娘腔」、动作粗鲁的女性为「男人婆」就是一例。


但无可否认的,男女两性的社会性别角色与地位,既是个人选择的结果,也离不开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社会对性别制度的规约。不论是在家庭、学校、或是工作场所,处处可见性别不平等的影子。直到现在开放的社会风气──相较于过去对性别议题的封闭与趋避不谈,有些雇主仍用「男人要养家」做为同工不同酬、或是升迁歧视的理由;银行规定女性上班时应遵守穿着模式、要求女性结婚或怀孕时辞职,但结婚生子的男性员工却被视为“比较稳定”的劳动供给者。又如一个会帮忙做家事、照顾弟妹的懂事男孩,仅是因为行为举止具有女性特质,就要受到大家的嘲弄和欺负?又是什么样的两性关系只容许男生主动要求分手,而女生不能先说「不」?这些例子发生在你我之间,绝非单独讨论的特别个案,而是反映着整个社会文化中男尊女卑、固定性别角色等既有的社会价值观。这些特质所显示的不只是社会性别,也是生理或生物性别的问题。


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发展

在生理性别的发展上,根源于生物性的条件,如性征的长成和性激素的分泌。但这样的生物特征上的区别会否造成行为或认知上的不同呢?曾有一位生理学家在1985年时,针对4462名越战退役军人,测量他们体内的雄性激素分泌量,并对其童年经验至成年后的影响,做一系列的纪录、研究。结果指出,雄性激素较高的人,幼时比之其余同伴较为调皮捣蛋,有容易出事、打架、多重性伴侣等现象,且其结婚后偏向有较多家庭、婚姻暴力的产生,导致其离婚率比之常人为高。如此的研究结果似乎支持生物学的观点:生物体生殖上的差异,决定了男性积极主动、女性谨慎含蓄的先天特质和偏向。又如同「雄性暴力──人类社会的乱源」一书中提到,雄性动物积极侵略的行为,缘起于繁衍后代的本能,且由于其播种后不一定会成功受孕的特性,促使了雄性动物保持他们强烈的攻击行为;而雌性动物则由于其生理上的限制,一生中成功受孕且产下后代次数的极限大约仅有二十次,为了慎选子代的父亲和确保子代的生存,使雌性动物产生谨慎小心的生物特质。书中也引述了女性主义先驱西蒙.波娃的言论:「女人是形成的,不是生成的。」这不仅是在批判父权社会长期以来对女性的压抑与扭曲,也彰显着女性可以改变自己的无限可能性,造成今日两性不平等的情势,不只是雄性暴力而已,女性共犯的默许也是主因之一。以上两则研究成果揭示了,在生理性别的先天条件影响下,不同的性别角色是会依其遗传基因的同,而做出相对应性别的行为。



至于社会性别的发展上,人类社会学家指出社会性别是经由后天学习而得来,而非先天所决定的;亦即男女性别间的差异是来自于不同文化的价值和不同的社会学习而得来的。人类学家Margaret Mead曾在美属萨摩亚群岛进行相关研究,她发现:「阿拉配什人所向往的婚姻组合,是具温柔敏感特质的男人和与其具相同温柔特质的女人婚配;蒙杜古马人所向往的是暴烈的、攻击性的男人与同样具攻击性的女人结婚。而在第三个德昌布利部落中,女人居于统治地位,她们具有果断决绝、不情感用事等特性;而当地男人的特质则为较不负责任且依赖他人。


Margaret Mead由研究结果推导出了一个结论:男性与女性的气质及社会期待并非固定不变的,而是随着文化的不同而有所差异。这项研究结果洽也呼应了性别社会学中提到的「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现象。也就是说,刚从娘胎出生的婴儿,其实不太知道他应该有怎样的举动才会被社会认为是适切且正常的,而是在日后婴儿的成长过程中,慢慢从家庭、学校、同侪或社会中学习、熟悉这些适当的行为举止,使得生理男性的孩童渐渐符合社会期待的男性;而生理女性的孩童则要行为的像社会所认同的社会女性角色。

性别的定论与否?

综观生理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者的观点,两者在不同层面上的性别解释各擅胜场,但也都或多或少有难以充分合理解释的疑点所在。如生理论虽提出生物基础的假设说明男性和女性间差异的存在;但亦有质疑者提出,为何不试用生物理论探讨男性和女性相同的部分,毕竟男女间的遗传基因仅仅只在第二十三对染色体上有所不同,而其余的二十二对染色体并无二异。至于社会学的观点上,虽经由实验解释了不同文化对性别的期待,将导致男女性别气质产生文化间的差异,但社会理论却难以找出十足确切的证据,完全否定生理面上性激素与生殖器对性别行为的影响。


在多重性别理论的交互作用影响下,笔者认为现今较能为人所接受的性别理论,应属「做性别(doing gender)」观点。此理论观点是将性别诠释为伴随着与他人持续性的互动下,所产生的结果或理念。人们藉由彼此间的交互影响,以及他们对于某些行为举止与外观表象的诠释,而「制造」出并判定性别。简单来说,性别不只像生理论者所述的不同属性。相反的,性别像是透过持续不断的与人和社会互动而重新编译组成的。当你「像男人一样的行动」或「像女人一般的行为」时,亦即你正在建构你的性别,并且重新制造目前存在的价值观。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378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