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西方绘画还是中国画,绘画是诉诸视觉的艺术。
因此绘画作品总是通过视觉吸引观众,然后才有可能在审美情感上引发观众产生共鸣。
优秀的绘画作品无疑是通过从视觉到心灵这条路径打动观众的。
文化的差异,导致审美观念的不同。这种不同一方面体现在艺术家的画笔下,一方面体现在看画人的评论中。
差异意味着多样性。罗素说:多样性乃是幸福的本源。同样在艺术领域,多样性是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基础。
这种多样性不仅反映在中国画和西洋画之间。即便同一画种,甚至同一题材的作品,也应该体现这种差异。
今天我们分享的这组中国画作品,显而易见都是以秋为题。
不同的艺术家从不同角度,选取能体现秋天主题的元素进行创作经营。
尽管按照中国画的分类,它们都属于花鸟画,但每幅作品都保持自身鲜明的特征。这些差异性,是艺术表达很重的原则。
以秋为题,必须以自然为师。几乎所有优秀的画家都在自然的瑰丽和鬼斧神工前,保持着谦卑。
那些号称能摆脱自然的所谓“艺术家”,不过是些无知的狂妄之辈。
在艺术的长河中,他们只能凭奇淫巧技在某一时间单位做到哗众取宠,但是更宏观地看,它们终究掀不起多大浪花。
绘画即人生,宁拙勿巧。真正聪明的人采取的人生策略往往不是投机取巧,而是踏踏实实,用“笨办法”前行。
在绘画领域,同样如此。苦心经营的作品,往往能经受时间的考验,在不同年代,获得不同观画者的赞叹。
通俗地讲,这样的作品耐看。
自然界中,鸟的飞翔和栖息,花和叶的摇曳和静止,以及色彩的绚烂,都熏陶着人们。
只要你具备发现美的心境和眼光,就更经常地能从自然中体会到美的真谛。我想,这是成为一个艺术家的前提,也是一个人拥有幸福的必要条件。
生活在美丽的大自然中,不能发现蕴藏其中的美,无论如何都是一种损失。
艺术家就是将自然之美捕捉并通过特定画材展示出来的人。
线条、用墨、用色、以及通过用水控制这些元素的浓淡干湿,最终形成了中国画整体的审美风貌。
在上述绘画技术层面之外,当然还有画面的情趣、意境等,更高的审美形态。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非常生动地说明,中国绘画对诗意的追求。正因为如此,中国画的创作更具综合性和文化特性。
我们当然不是要求每个人必须成为画家。但哪怕是作为普通人,对美的感知能力也是不可或缺的。
发现美才能欣赏美,欣赏美才能创造美。每一个对生命抱有希望的人,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追求幸福的人。
美是实现幸福的一个现实通道。从自然山川到城市建设、从古迹保护到园林设计、从家居装饰到衣着穿戴……美关乎生活的方方面。
比较令人担心的是,有一天我们忽然丧失了对美的感知能力。
这必将导致心灵的麻木和粗糙。所有的外物都会因心的这种变化,而黯然失色。生活在缺乏美的环境中,幸福又从何谈起?
所以,有时候我们不要只记得匆匆赶路,偶尔可以尝试放慢脚步,看一看身边的景物。这当然包括历史给我们留下的财富。
愿我们都能培养感知美的能力,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愉悦前进!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