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孩子的作业不让检查,作业拖拖拉拉不按时写,怎么办?其实这些问题都是“老生常谈”,以前我会一起出主意,怎么怎么能帮到作业。现在我会说,作业是孩子的事情,咱们少掺和,咱们就是想办法让孩子知道写作业是他自己的事情。
那么怎么让孩子明确知道写作业是他自己的事儿呢?我的方法是跟孩子进行“课题分离”。
童行读书月活动今日将结束。您在文末可以了解详情,有童行年选书单,也不要错过优惠的小尾巴哦。
今晚,是读书月系列直播的最后一场:
欢迎关注郝景芳视频号,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关于“元宇宙”想说的话!
和童行一起跨年吧!
周五 | 思维
全文共3954字,阅读时间10分钟
最近很多家长向我咨询有关孩子学习的问题,孩子的作业不让检查,作业拖拖拉拉不按时写……鸡飞狗跳了怎么办?
其实这些问题都是“老生常谈”,以前我会一起出主意,怎么怎么能帮到作业。现在我会说,作业是孩子的事情,咱们少掺和,咱们就是想办法让孩子知道写作业是他自己的事情。
那么怎么让孩子明确知道写作业是他自己的事儿呢?我的方法是跟孩子进行“课题分离”。
什么是“课题分离”呢?跟大家卖个关子,先分享一下前一段时间我家孩子向我发起的一个挑战,一场关于学习的情绪爆发。看看我是怎么处理的,然后咱们再来一起看看到底什么是“课题分离”,以及有什么样的方法可以做到让孩子清楚知道哪些是自己的事情。
1.孩子发起的挑战
前一段时间,我家孩子因为不想上学校安排的周末延时课,嚎啕大哭过两次,一边哭一边还嘟嘟囔囔,说只有两天玩的时间,学校还占用,不让人活了……
看着孩子的样子,我忍不住哈哈大笑。他见我笑,更烦了,哭得更凶,声音更大,同时把怨气撒向我,又摔又打(虽然是象征性打,一点儿不疼,但是也撒泼耍猴,很容易让人跟着烦躁)……
收起笑容,我安静地等他发泄完,然后抱抱他,转移一下注意力,尽量做到剩下的一天半的时间高质量的陪伴。这个事情我是反对的,暂时想不出安慰的角度,关于正面沟通这件事儿,就再找机会。幸好,两周之后学校的延时尝试取消了。
事后反思了一下,针对这个挑战,我的做法是:
当我把这些信息码在电脑上之后,发现这套做法的背后有两个潜在的前提:
第一个:把孩子的情绪和我的情绪分离。我用意识去告诉自己不去受孩子情绪的波及,保持冷静才有空间想解决办法。
第二个:把人和事儿分开。先稳定孩子的情绪,虽然没有给出直接安慰的语言,但用肢体告诉孩子我跟他是一波儿的。在我心里,这个事情跟孩子无关,孩子没有决策权,是否跟老师有关另说,但怎么理解这个事儿可以另找时间交流。
这么一分析,把自己吓了一跳,惊讶又开心。能够做到这两个分开,归功于之前阅读的一本书,书名叫做《被讨厌的勇气》。在这本书里,我收获最大的是一个词叫做“课题分离”。把两个人的情绪分离、把人和事儿分开是我对“课题分离”的应用。当你和孩子进行课题分离,分清楚哪些是孩子的事情,哪些是你的事情,孩子学习的这些鸡飞狗跳就会逐渐得到缓解。
2.什么是课题分离
到底什么是课题分离呢,其实,不难,课题分离就是把人和人分开,也是把要完成的事情、承担的责任分开。
这里请注意,课题分离不仅仅是个体分离,课题分离包含个体分离,先要做到个体分离,然后进行事情分离和责任分开,你的事儿是你的事儿,我的事儿是我的事儿,他的事儿是他的事儿。
比如,阿德勒理论会认为,“不想被别人讨厌”是我的事情,而“你讨厌我”是你的事情;你表扬别人,别人是否接受,就不是你的课题了;你向别人道歉,别人是否能够原谅你,也不是你的课题了……
书里还说孩子不好好写作业,家长想办法让孩子好好写作业,就是家长干涉了孩子的课题。这样,也不容易让孩子清楚写作业是自己的事情。他会觉得写作业是写给家长的,学习是给家长学的,没完成可能会赖家长没提醒督促,但督促了又嫌烦。阿德勒认为一切烦恼的来源都是因为关系,在关系中,你干涉了别人的课题,或者别人干涉了你的课题,都会产生烦恼。
课题分离,就会减少互相干涉的烦恼,那么怎么鉴别是否干涉了别人的课题呢?阿德勒理论认为检验是否课题分离,至少有两个衡量标准:责任归属、是否在自己身上完成闭环。
责任归属:谁承担事情的后果,课题就是谁的。孩子作业不写,不及时完成,作业质量不过关等,这些后果是孩子要承担的责任,要接受来自老师的批评或者惩罚;“没有把孩子培养成才”这个后果才是家长要承担的。在这里孩子的学习和孩子的成才不是同一个概念,孩子学习是孩子的课题,帮助孩子成才才是家长的课题。家长“干涉”了孩子自己的学习课题,就会发生冲突和不愉快,甚至鸡飞狗跳乱作一团。
是否在自身完成闭环:行动和责任都要再指向自己,不是别人。阿德勒认为你向别人道歉,道歉之后你的课题就完了,对方是否原谅你是对方的课题。如果你要求道歉就必须换来对方的原谅,那就是闭环到别人那里了,就不是自己这里了。万维钢老师也说过,“精英水平的道歉”不会去关注是否能赢回信任,而是关注“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回到文章一开始的故事,延时课是孩子上不是我上,不去他会挨批评担责任不是我挨批评担责任,不想去但不得不去,他难过要发泄,这都是他的课题,也都是他要承担的。隔离情绪分开我和他、人和事儿,是保护我也是保护他,因为这是他成长中应该承受的一个小小的插曲。
所以你看,课题分离这个事儿,我本人很受益。用课题分离的方式跟孩子不断地磨合之后,作业是他的事情,他决定什么时候写,他决定什么时候寻求我的帮助,当他提出哪道题需要我教教他时,我才出现。他不主动发问,我不去影响他。收拾书包、整理课桌等事项也都是他课题之内的事情,我一般不过问也不插手。每天睡觉之前,偶尔他会跟我说,“妈妈,明天你提醒我拿上什么什么,我已经放到哪个哪个地方了,我怕我自己忘记了。“
通过课题分离,我家孩子清楚知道写作业、收拾书包、准备上学的物品等都是他自己的事情,我只是一个他需要时候的好帮手。
3.怎么才能做到和孩子课题分离呢?
那么怎样做,才能和孩子进行课题分离呢?
这里分享两点小经验:从心理层面上,时刻觉知“我需要跟孩子进行课题分离”;从行动层面上,把事情归归类,安排到人。
心理层面,要时刻觉知“我和孩子是两个平等的人”,他不是我的,他的人生也不是我的,他有他的人生,我的人生也不是他的,我有我的人生。咱们知道,这世上所有的感情都趋向越来越亲近,而只有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则是趋向分离的。孩子长大要有自己的生活,也正因为此,咱们不能放弃咱们现在的生活,不能把自己的现在全部都献给了孩子。
可能,有时候妨碍我们改变的,正是我们头脑里那个顽固的“自我概念”。比如,我是妈妈,我是家长,孩子是我的,他必须听我的。事实上不是这样的,孩子会越来越远离,他属于他自己,他属于他的未来。
也可能,有时候当爸爸妈妈有种优越感,这种优越感来源于“我是你的爸爸妈妈,你就是要听我的”,可是当我们发现,自己的爸爸妈妈没有了当年的无所不知之时,那些所谓的优越感其实没用。
行动层面,为了分清边界,把事情分分类。
我会分为三类:自己的,帮手的,合作的。
自己的:比如,写作业是孩子的,工作是妈妈的;脏衣服放哪里是孩子的,洗衣服是妈妈的等等。
自己的事情,要坚决执行,为什么呢?我们有个这样的规定,洗澡前拿好浴巾和换洗衣物是自己的,不能每次都让别人拿。在一个月之前都是我家孩子在洗澡前我提醒,有时候会提醒很多遍,可结果多数都是洗澡之后发现没浴巾没换洗衣服,还是需要我帮忙。我帮他拿,促使他没有把“自己准备”这个事儿内化成自己的事情。当我意识到之后,狠心说如果没准备好,洗澡之后自己想办法。连续一周的时间他在洗澡间喊我拿浴巾,我纹丝不动,他憋了半天了之后自己颤颤发抖跑去阳台拿浴巾。一周之后,洗澡前做好准备才成了他的课题。
帮手的:设置这一类,是鼓励孩子主动寻找资源、找牛人、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也告诉孩子需求都是主动发出的。所以当孩子问我作业哪道哪道不会的时候,我才会凑到他写作业的现场去。寻找资源这点,他学得还挺好。四年级时他发现同桌游戏打得贼溜,但是学习成绩不好。于是他俩就搭对子,一个带玩王者荣耀,一个教学习,结果俩人都有明显进步。这学期上了五年级,前一段自己突然意识到自己英语不好,游戏比别人好,我说那你就找个英语好的,你们还搭对子, 他说好。
合作的:合作很重要,不可能任何事情都是自己做。陈海贤老师就说过,没有人是完全独立的个体,人在关系里。关系里的人,总是一起出现,相互定义,相互成就。有孩子,咱们才能称为父母,有学生,我们才能称作老师。
我们要在家里创造合作的氛围,让孩子从小习惯合作。比如,家务方面,上学没时间,衣服不用孩子洗,但是可以把衣服放置到合适的位置,我收拾整理的时间会少一些,这样合作更舒心快捷;做饭,孩子也需要做饭,吃饭是共同的事情,做饭就是共同的事情,不是做饭只能是家长的事情。我家孩子会炒菜、摊饼、做面条、包饺子,还会花式煎鸡蛋, 还发明了可乐豆腐面条,别说还挺好吃。
当然,哪些是自己的哪些是帮手的哪些是合作的,各家生活习惯不一样,你可以跟孩子分配一下你们家的情况。
最后我想说,课题分离,不是放任不管,是在知道孩子状态之下,保护和帮助孩子,让孩子对自己有担当,当孩子主动发出帮助需要时,我们再站在孩子课题旁边,充当合作者也好,指导者也好,帮助孩子完成他的课题,我们要锻炼做“教练型”父母,想想怎么教会孩子自己做。
童行读书月,一童读好书
互动话题
关于孩子写作业或者生活上遇到的问题,你是怎么协助孩子解决的?你是更爱帮忙还是区分责任?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拓展阅读
孩子的自律,能靠家长逼出来吗?
你真的找到那条伴孩子成长,而不过度干涉的界限了么?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