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集)实用的期末考试总结作文7篇
总结是把一定阶段内的有关情况分析研究,做出有指导性的经验方法以及结论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提升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千篇一律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期末考试总结作文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期末考试总结作文 篇1
今天,期末考试终于结束了!一边觉得很开心,一边觉得很复杂。为了这次考试,我每天都不早睡,认真地用功,可是结果,考试成绩没有发展让我很失望。真的很伤心,很想哭。一直想我的脑子出了什么问题。怎么这么不聪明!!我真想那有进步的成绩单让我奶奶和爸爸开心一下。初中的时候,那是比较简单的事,可是现在比得到天上的星星还难;;有时侯,我真不想上这学校,可我得上!还有,更让我遗憾的是我同屋每天都玩电脑游戏,可是成绩比我好!!这怎么行啊!真丢脸。我这么认真,连课间也不休息。
我该怎么办才好呢?
一年一度的母亲节到了,大家都忙着给自己的妈妈准备礼物,有的送给妈妈一条小手帕;有的送给妈妈一支花……小明也想送给妈妈一支康乃馨,可是他摸着自己空空的口袋,他犹豫了。于是,他便徘徊在花店门口。突然,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好办法。
小明走进花店,他对花店的女老板说:“母亲节快乐!”女老板非常高兴。于是,小明问老板:“阿姨,如果我帮您打扫花店,您愿意给我一支康乃馨吗?”女老板说:“为什么?”小明如实的告诉了女老板。那个女老板听后非常感动,并答应了小明的请求。
小明很快的.打扫完了花店。这时,女老板已经为他包装好了鲜花,并在鲜花上放了一张贺卡,递给了小明。小明谢过老板,高高兴兴的回家了。在回家的路上,他感到天空是那么的蓝,空气是那么清新。
到了家里,小明把鲜花给了妈妈,妈妈非常高兴,把这支鲜花插在了她最心爱的花瓶里。这是,妈妈打开贺卡一看,上面写着“这是您的儿子通过劳动得来的花。祝您母亲节快乐!”。妈妈明白了--原来这是儿子自己用精神财富的来的花。
这真是一份特殊的母亲节礼物呀!
期末考试总结作文 篇2
本次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那一刻,我们 ”。这是教研员 武老师经过认真揣摩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趋势后精心选择安排的一个作文题目。众所周知,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而武老师选择安排的“那一刻,我们 ”这个作文题也恰恰突出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
由“我”到“我们”只是多了一个字,看似变化不大,实则难度陡然增加,尤其是因为这是第一次写这样的题目(以前多少年来我们主要写的是“我”)。学生写作的难度增大了,教师阅卷的难度也增大了。我们都知道,只有教师对作文题目的把握和学生对作文题目的把握水平相当,甚至超越学生,教师才有可能相对轻松自如,坦然公正地对学生的作文做出评判。但是就这样一个题目,如果第一次呈现给我们教师,教师如果不好好备备课,恐怕也难以全面、准确、深刻地给进行学生讲解和指导。但是我们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一样在考试之前都不知道作文题目,这就出现了一个挑战,十几位老师的智慧能不能覆盖、超越全区两千八百多名初三学生的思维。在一天半的阅卷过程中我们认真聆听武老师的指导意见,反复研讨对作文的把握尺度和评分标准,不断交流各种新出现的问题,本着“既要爱惜人才,又要为学生前途着想”的原则,艰难地完成了这一工作。不尽人意的地方也许是有的,实际上历次作文考试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一直在想办法解决它,今后还应继续想办法把它解决地更好。因为这一问题关系到教师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写作的动力和导向。
考试虽然结束,但教学仍在继续。“那一刻,我们 ”这个作文,我们绝对有必要重新指导学生认真审题,修改完善。所以,下面我先讲讲如何理解、把握这个作文题,这也是全体作文阅卷老师经过思考、交流、讨论达成的共识。
“我们”是题目中的第一关键词。这个代词,要求文章表现包括“我”在内的一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生活感受,文章须采取第一人称的写法。群体中所包括的这个“我”严格来说就应该是作者自己,就本次考试来说作文中所包括的这个“我”给人的感觉应该是与考生现在的身份(天津市红桥区某中学距离20xx年中考还有不到六个月时间的一名初三学生)能理解得通,否则就会给人胡编乱造的感觉。像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初三生活,说“课间我们走出教室跑到山上,到操场玩……”。阅卷老师就给写了批语“操场设在山上吗?”这是空间理解不通;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毕业了”,回顾初中毕业时的情景,一看就是死搬别人的东西,时间理解不通。这里有三点补充:一、虽说强调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要与考生现在的身份理解得通,但是要是在中考中也没必要让人把“红桥区”这一身份因素让人理解出来;二、“理解得通”不是说作文中包括的那个“我”一定要完全和现在的自己一样,因为还有“那一刻”这个限定语,既然是“那一刻”,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可以还没上初中,也可以不在天津市红桥区(要求或倡导初中生写真人真事,但我们都知道,没有哪个老师在阅卷中给派出所打电话查问过有无其人其事,只要符合逻辑规律、人之常情,事之常理,看上去是真的就可以);三、有的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不是自己也没有绝对地算不扣题,像有的学生把“我”假象成“沙尘暴”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有的学生把“我”写成是“一片树叶”,有的学生把“我”写成是“一滴海水”从文学的角度理解还是可以的,扣不扣题主要是看写的是“我们”还是“我”。当然有的老师会认为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如果不是自己就有点擦边,所以个别学生喜欢这样写,也能写好,不必反对,但不宜在班内提倡。
下面说说如何理解把握“我们”。我们可以是特指,也可以是泛指。所谓特指就是“我们”等于“我”加“你”或“我”加“他”或“我”加“你”再加“他”,即作文中不仅要记叙描写“我”的言行表现,还要记叙描写别人的言行表现。几个人的言行表现要么形成一种互动,要么具有共同的特征。
先说几个人的言行表现怎么形成一种互动。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手牵手”,在最后写到,“我走过去,拉住他的`手说:‘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就没有表现出互动,因而“我们”也没得到落实。如果写成“我走过去,拉住他的手说:‘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他抬起头用闪着泪花的眼眸看了看我,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这样就好一些了。还有像“那一刻,我们紧紧拥抱”“那一刻,我们彼此理解了”……这样的作文,因为“我们”只包括两个人,所以都格外强调互动。互动的前提一般是在同一时空下才可以进行,但是不完全具备这个条件有时也可以。如,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聊天等手段也能实现不在同一空间下的互动。互动强调的是一种“我有来言,你有去语”“我投之以桃,你报之以李”。即便连这个条件也不具备,依然能写,因为互动除了可以理解为言语、行为上的呼应,还可以理解为心灵和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在一起”,写的是自己和汶川地震中被困在废墟中的一个女孩。他没写好,因为他既没写出言语、行为上的呼应,也没写好心灵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但是如果他能借助电视直播这个“我”“你”联系点用镜头对照的方式一面描述“你”被困在废墟中的情景,一面描述“我”看到每一情景时的对应反应,再加以想象也能给人互动的感觉。如“你在痛苦地呻吟,我在紧张地喘息;断落的水泥板压断了你的腿,却分明从我的心中流出血;你急切地想求得生存,我焦急地想着怎么才能救你;救援队员到来了,你的脸上绽出了笑容,我的心情也随之平静下来……”最后再能从“你的遭遇就是我的遭遇,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你的希望就是我的希望,我们的心在那一刻紧连在一起,我们永远在一起”来总结一下,也能成为一篇不错的作文。也有写好的例子,像我们印的例文“那一刻,我们沟通于墨香之中”就是借助历史书或文学作品,实现了和不在同一时空下的几位古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就是典型的心灵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所以,无论如何,要写好我们,“我”和别人之间一定要有个联系点。
再说几个人的言行表现怎么具有共同的特征。这样写相对要好操作一些,一般来说可以采用“‘我’怎样,a怎样,b怎样,c怎样”的形式,或者,“有的怎样,有的怎样”这样的表达思路。看似“我们”的言行各不一样,但却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题目后面补充的内容,或者能被题目后边补充的内容统摄起来。比较典型的,像我们在阅卷中读到的一篇《那一刻,我们沸腾了》。
刚才说的是从特指的角度如何理解、把握“我们”,下面说说如何从泛指的角度如何理解、把握“我们”。所谓泛指,就是说“我们”中除了“我”身份特征明确,其他人都不太明确,也不在行文中交代,只是用“我们”来表述,但是读者能知道这个“我们”说的是“中国人”或者“同龄人”,或者“同班学生”等等。从泛指的角度写“我们”,选材上强调选择众所周知,人人都有感触的事例、情节。如“抗震救灾”“北京奥运”“社会普遍现象”“同龄人都有的遭遇”,“同班人都经历的事情”等等。从泛指的角度写“我们” 相对来说好套用原来写“我”的一些素材。但是要善于变化。比如原来写过的片段是某一群体共有的经历感受,现在把文中的“我”变成“我们”就可以了,如原来是“每天早上,妈妈都会来喊我起床……”,可以变为“每天早上,我们的妈妈都会来喊我们起床……”;如果原来写过的片段是针对我个人的,要改变表述句式、内容,使其能反映某一群体共有的经历感受,如“失落时一句关心的话语,得意时一句善意的提醒,运动会上一条拧干的毛巾,考试场上一块小小的橡皮,甚至有时,只是彼此一抹心有灵犀的眼神……”这样的句式和内容用来写我们就比较妥当。
“那一刻”是题目中的第二个关键词。限定了时间和情境,但可以写多个那一刻,所以“三个片段”“若干个排比镜头”这些方式依然可用。可以以小见大、小题大作,如以“我们”关注四川地震灾区为内容——“那一刻,我们在一起”“那一刻,我们手牵手”;如以“我们”用实际行动关注北京奥运会为内容——“那一刻,我们在欢呼”“那一刻,我们哭了”。这样,写作内容具有时代感,大气不俗。但这两个素材都有点“过时”了,可以引导学生看看《时事政治》,新近有什么发生的事可写。此外,还可写凡人小事,如“我们”共同面对困难、承担任务,“我们”共同探索、分享成功。或者让学生想想有没有一篇课文或文章、一节班会课、一次老师的教诲、一首歌、一幅图片、一个情景……让“我们”产生过表现不同而实质共同的东西?——“那一刻,我们低下了头” “那一刻,我们笑了” “那一刻,我们沉默了” “那一刻,我们长大了” 。
当然不把“那一刻”理解为一个限定语也可以,像在我们阅卷中遇到一位学生写的就是“那一刻,我们永远铭记”,宾语前置,倒过来就是“我们永远铭记那一刻”,想一想也是可以的。
理解把握住了“那一刻”,再说说如何将题目补充好。强调两点:一要简明,二要便于操作。这也是我们指导学生写任何半命题作文时应注意的问题。“简”就是说,补充的内容不宜太长,“明”就是说要让人通过题目基本清楚你所要表达的东西或所要表达的方向。“题好一半文”如果说一篇作文是由“题目”、“开头”、“主体”、“结尾”这几块材料构成的话,题目不简明就等于首先浪费了一块材料,这样这个作品就失去了一次“优秀”的机会。“便于操作”是说补充的内容要保证自己能写出来,能写好,追求新颖是第二位的,再说新颖不新颖不只是看题目。本来就是“二锅头”,你给它起个名字叫“琼浆玉液”也还是“二锅头”。普通的题目只要构思巧妙一样可以写得新颖。像有的学生拟定的题目是“那一刻,我们长大了”,题目很普通,但是他采用对照的写法“以前总是妈妈帮我们洗衣服,当妈妈因为工作繁忙忘记给我们洗衣服时,我们想到了自己也应该学学洗衣服。当我们把自己的脏衣服放进洗衣机或
期末考试总结作文 篇3
这个星期,我们语文把上学期的期末测试卷又重考了一遍,我考了九十六分,我觉得有点遗憾,下次我一定不会那么粗心了。
数学刘老师要让我们在星期六、星期天把练习册写完,所以我一回家就飞快的把练习册写完了,因此我星期天很轻松的就把作业写完了。
英语我们老师发了一张学习单,要求我们填完,并且还要每天朗读。
这个星期最有趣的事是默写古诗,一共要默写四首诗分别是:《草》、《宿新市徐公店》、《望庐山瀑布》和《绝句》。一首诗二十五分,四首诗一百分,老师还说错字一个抄五遍,错两个字就把那首诗从默一遍。结果我错了一个字,那就是白鹭的鹭,我写成露水的`露了,所以我错了一个,下次我一定会改正的。
期末考试总结作文 篇4
本次语文考试的作文题目是“那一刻,我们 ”。这是教研员 武老师经过认真揣摩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趋势后精心选择安排的一个作文题目。众所周知,09年天津市中考作文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而武老师选择安排的“那一刻,我们 ”这个作文题也恰恰突出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考查。
由“我”到“我们”只是多了一个字,看似变化不大,实则难度陡然增加,尤其是因为这是第一次写这样的题目(以前多少年来我们主要写的是“我”)。学生写作的难度增大了,教师阅卷的难度也增大了。我们都知道,只有教师对作文题目的把握和学生对作文题目的把握水平相当,甚至超越学生,教师才有可能相对轻松自如,坦然公正地对学生的作文做出评判。但是就这样一个题目,如果第一次呈现给我们教师,教师如果不好好备备课,恐怕也难以全面、准确、深刻地给进行学生讲解和指导。但是我们所有的老师和学生一样在考试之前都不知道作文题目,这就出现了一个挑战,十几位老师的智慧能不能覆盖、超越全区两千八百多名初三学生的思维。在一天半的阅卷过程中我们认真聆听武老师的指导意见,反复研讨对作文的把握尺度和评分标准,不断交流各种新出现的问题,本着“既要爱惜人才,又要为学生前途着想”的原则,艰难地完成了这一工作。不尽人意的地方也许是有的,实际上历次作文考试都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一直在想办法解决它,今后还应继续想办法把它解决地更好。因为这一问题关系到教师作文教学和学生作文写作的动力和导向。
考试虽然结束,但教学仍在继续。“那一刻,我们 ”这个作文,我们绝对有必要重新指导学生认真审题,修改完善。所以,下面我先讲讲如何把握这个作文题,这也是全体作文阅卷老师经过思考、交流、讨论达成的共识。
“我们”是题目中的第一关键词。这个代词,要求文章表现包括“我”在内的一个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组成的群体的生活的感受,文章须.取第一人称的写法。群体中所包括的这个“我”严格来说就应该是作者自己,就本次考试来说作文中所包括的这个“我”给人的感觉应该是与考生现在的身份(天津市红桥区某中学距离20xx年中考还有不到六个月时间的一名初三学生)能得通,否则就会给人胡编乱造的感觉。像有的学生在作文中写到初三生活的,说“课间我们走出教室跑到山上,到操场玩……”。阅卷老师就给写了批语“操场设在山上吗?”这是空间不通;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毕业了”,回顾初中毕业时的情景,一看就是死搬别人的东西,时间不通。这里有三点补充:一、虽说强调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要与考生现在的身份得通,但是要是在中考中也没必要让人把“红桥区”这一身份因素让人出来;二、“得通”不是说作文中包括的那个“我”一定要完全和现在的自己一样,因为还有“那一刻”这个限定语,既然是“那一刻”,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可以还没上初中,也可以不在天津市红桥区(要求或倡导初中生写真人真事,但我们都知道,没有哪个老师在阅卷中给派出所打电话查问过有无其人其事,只要符合逻辑规律、人之常情,事之常.,看上去是真的就可以);三、有的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不是自己也没有绝对地算不扣题,像有的学生把“我”假象成“沙尘暴”这个群体中的一员,有的学生把“我”写成是“一片树叶”,有的学生把“我”写成是“一滴海水”从文学的角度还是可以的,扣不扣题主要是看写的是“我们”还是“我”。当然有的老师会认为作文中包括的这个“我”如果不是自己就有点擦边,所以个别学生喜欢这样写,也能写好,不必反对,但不宜在班内提倡。
下面说说如何把握“我们”。我们可以是特指,也可以是泛指。所谓特指就是“我们”等于“我”加“你”或“我”加“他”或“我”加“你”再加“他”,即作文中不仅要记叙描写“我”的言行表现,还要记叙描写别人的言行表现。几个人的言行表现要么形成一种互动,要么具有共同的特征。
先说几个人的言行表现怎么形成一种互动。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手牵手”,在最后写到,“我走过去,拉住他的手说:‘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这样就没有表现出互动,因而“我们”也没得到落实。如果写成“我走过去,拉住他的手说:‘我们永远都是最好的朋友。’他抬起头用闪着泪花的`眼眸看了看我,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这样就好一些了。还有像“那一刻,我们紧紧拥抱”“那一刻,我们彼此了”……这样的作文,因为“我们”只包括两个人,所以都格外强调互动。互动的前提一般是在同一时空下才可以进行,但是不完全具备这个条件有时也可以。如,通过打电话,发短信,网络聊天等手段也能实现不在同一空间下的互动。互动强调的是一种“我有来言,你有去语”“我投之以桃,你报之以李”。即便连这个条件也不具备,依然能写,因为互动除了可以为言语、行为上的呼应,还可以为心灵和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像有的学生写“那一刻,我们在一起”,写的是自己和汶川地震中被困在废墟中的一个女孩。他没写好,因为他既没写出言语、行为上的呼应,也没写好心灵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但是如果他能借助电视直播这个“我”“你”联系点用镜头对照的方式一面描述“你”被困在废墟中的情景,一面描述“我”看到每一情景时的对应反应,再加以想象也能给人互动的感觉。如“你在痛苦地呻吟,我在紧张地喘息;断落的水泥板压断了你的腿,却分明从我的心中流出血;你急切地想求得生存,我焦急地想着怎么才能救你;救援队员到来了,你的脸上绽出了笑容,我的心情也随之平静下来……”最后再能从“你的遭遇就是我的遭遇,你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你的希望就是我的希望,我们的心在那一刻紧连在一起,我们永远在一起”来总结一下,也能成为一篇的作文。也有写好的例子,像我们印的例文“那一刻,我们沟通于墨香之中”就是借助历史书或文学作品,实现了和不在同一时空下的几位古人的互动,这种互动就是典型的心灵思想的融合、情感体验的分享。所以,无论如何,要写好我们,“我”和别人之间一定要有个联系点。
再说几个人的言行表现怎么具有共同的特征。这样写相对要好操作一些,一般来说可以.用“‘我’怎样,A怎样,B怎样,C怎样”的形式,或者,“有的怎样,有的怎样”这样的表达思路。看似“我们”的言行各不一样,但却具有共同的特征。这个共同的特征就是题目后面补充的内容,或者能被题目后边补充的内容统摄起来。比较典型的,像我们在阅卷中读到的一篇《那一刻,我们沸腾了》。
期末考试总结作文 篇5
有人说,风雨过后,天空中会出现彩虹。
那我说,挫折过后,我的世界会不会出现阳光?
随着新年的来到,我们终于熬过了考试的那段非常时期,寒假的来到让我们心情随之愉悦,可是,我又很担心领通知书的那一天,担心我会得不到我想要的分数和名次,因为这次我知道,我的数学又拉分了,不仅仅是这样,而且领通知书的那一天,要带上家长,我的心情是难以诉说啊。
我有一种失败的预感,这次一定考不好了,每次失败过后,我才会想起自己根本就没有努力过,才终于懂得了后悔的滋味。
俗话说得好啊,“失败是成功之母!”但经历过太多的失败与挫折,心里难免会出现消极的心情。
但是我也知道,面对所有的`困难,自己都要用最阳光的微笑去迎接。
我是一个很阳光的女生,我觉得,这次预想的失败可能对我来讲,并不会影响我的生活和学习,也许,它将化作我前进的动力,让我在失败的过程中得到反省,从而是我自己进一步的学会成长,学会独立思考。
每一次的失败将化作我成长道路上的每一缕阳光。
所以,我更期待着领通知书的那一天。
初一:晨曦初起
期末考试总结作文 篇6
期末考试过后,当我看到我很不理想的成绩后,觉得自己很不好,因此我总结好久,回顾当天晚上我并没有好好复习。
这个教训我永远记在心中。这个教训就像刀割一样,落在我的身上,给我带上深深的伤痕。
这是老师进教室,原来的喧哗的教室一下子变得安静起来。老师原来慈祥的目光不见而我们看见的`是一双愤怒的眼睛。而我们知道老师是因为我们考的成绩不好而生气的。
回到家里,我一句话都没有说,默默的医生不吭地走进屋里,我觉得我很对不起我的爸爸合我的妈妈,觉得他们言语我整整十几年,我却还给他们不是很理想的成绩。我妈妈就在这时见来……我告诉她的成绩时。我妈妈的连侧沉下。
通过这些我觉得还不够,所以我觉得我还有敢于超目标的决心,由此,我的目标是:一直冲向终点,不落后,不踏步,只有进取。还要有赶超对象的优点,如果我看到一个有优点的人,我就去学,这样可以扬长补短。
我希望通过这次期末考试总结,我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已经积极改正。
期末考试总结作文 篇7
审题立意时,可以从肖伯纳或者周国平的角度进行立意,也可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从整体上进行把握。大致可分为三个角度: 从肖伯纳的角度,看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这是用悲剧(消极)的眼光看人生,是从占有欲或者从满足或从功利的角度来说的,体现了悲剧的人生观。占有欲未得满足的痛苦和已得到满足的无聊是双重悲剧。这两种悲剧的根源都关乎欲望,没有实现欲望就痛苦,实现了欲望就无聊、空虚。这样看来,这种对待人生的态度与叔本华的悲剧观是一样的。叔本华认为,痛苦是与生俱来的,因为人的欲望是无限大的,而实现欲望的能力是相对的。这两种的矛盾很难调和,因此,人很难得到永恒的快乐,总在痛苦与无聊、空虚之中摇摆。可以从欲望与痛苦的角度深入思考。 从周国平的角度看,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这是用审美的眼光看人生,为得到而寻求、创造的过程以及得到后品味、体验的过程,都是同样幸福的事情。周国平的话强调人不应当从功利的角度去审视生活,而应从审美(非功利)的角度去打量人生,从而可以提出:创造(或者体验)的过程就是快乐、幸福;立足于创造,收获快乐人生;艺术的、审美的去看待人生也是快乐和充满激情的。 整体上把握材料,可以从浅层和深层角度来立意。 从浅层次看,肖伯纳和周国平因视角、心态的不同,带来了认识、观念的不同。由此,可提出:不同的心态、视角会产生不同的认识与结果。 从深层意义来说,肖伯纳与周国平的出发点是一样的。肖伯纳揭示出这两大悲剧,就是告诫人们,不要有太多的占有欲,不要只重视人生的结果。因为太重视结果,追求结果时,就会把过程视为一种苦役;另外,要是太看重结果,那么,即使实现了结果,也会因太关注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快乐,陷入无聊、空虚。肖伯纳是从反面来说的。周国平则从正面来说,生活的快乐,人生的幸福,应更注重创造的过程,以审美的眼光关注过程,也就是说在追求、创造的过程中,要是摆脱了占有欲,至少可以使人免除许多琐屑的烦恼和渺小的痛苦,活得豁达些。因此可提出:幸福、快乐既可以体现在结果上,又可以体现在过程中,只是要注意的是,放在结果上,往往是只能收获短暂的快乐,而放在过程中,既能体会过程的快乐,也能体会到收获结果的快乐。也可由此得出,摆脱了占有欲,就能收获快乐;痴迷占有欲,就会陷入痛苦与无聊的泥淖之中。 其它有关契合内容的立意都应该算切题。 三、佳作赏析 找寻生命的无限
本次材料作文是由两段名言组成,按理说,审题上比期初的“懒蚂蚁勤探索”这则材料作文降低难度了,因为至少学生已用不着大费周折地要按照我们老师所指导的几大审题立意方法,去“提炼主要信息”、“分析核心立意”、“辨明几种关系”、“把握情感倾向”、“以果溯因”(这种方法还是很有用的)等等,于能力和心理上对学生已然都是一种“降难减压”了!学生可以从肖伯纳的角度立意,也可从周国平的角度立意,也可以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整体上进行把握。 但问题的关键是,即便材料审题上没有难度,我们的学生为什么依然写不出条理清楚的、论述严密的议论文,更遑论个性深刻的考场议论文了。(记叙文也是乏善可陈。)平时老师们的指导讲评不可谓不到位,学生们习作的训练也不可谓不用力,但何以一到考场,立马都被“打回原形”,“低幼的依然低幼”、“腐朽的还是腐朽”、“混乱的照常混乱”、“瞎编的仍旧瞎编”,这真是令人头痛和纠结的地方!所以,不得不说一句,这则材料作文出得还是很高妙的,审题难度是降低了,技巧方法也不甚管用了,但实则对学生的学识素养功底、理性思辨能力、人生态度和修养程度都是一个不小的综合考察和挑战,要写出真正优秀的考场文章也实属不易! 下面想就学生写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个人思考择其一二稍作阐释,纯属个人不成熟的想法,供同仁们参考:
1.思维浅表化,多为“擦边球”: 绝大多数学生看到材料“想不开,想不深” ,停留于浅表理解。这是本次作文暴露出来的'最大的问题!
二、问题的对策: 1、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报刊杂志,看新闻时评、写随笔杂文。明知道高三时间很紧,作文指导收效甚微,但仍然还是要有决心要留出时间让学生读、让学生看,让学生写!至少让学生在读写看中对阅读、对写作、对语文还能保有一点感觉。 2、要舍得花心血指导学生精读细读几篇真正优秀的典型的议论文、记叙文。要从篇、章、段、句、词,像解剖“小麻雀”一样,逐步逐步一点一滴得跟学生一起分析一起解读,“写了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要这些写?”然后把读写怎样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依葫芦
画瓢”模仿借鉴,写作能力差一点的就画个木葫芦也是好的呀,写作能力好一点的画个宝葫芦就更好了。 3、要舍得花精力对写作特困生和写作优等生进行面批,个性化辅导!面批特困生,是力求消灭班级最低分,以免拉班级作文平均分的后腿;面批优等生,一则是在技术层面上帮助他们升格提高,二则是在精神层面上对他们进行鼓励和感召,保护他们仅存的一点对语文对读写的热情! 4、要选择性地对习作进行二稿修改和升格指导!一定要让学生看到作文修改或升格后的确“好”了很多,要让学生有成就感! 另:从命题导向看,语言基础题、默写题包括文言的3道选择题都越来越趋向基础、简单,学生之间校级之间估计难以拉开大的差距;但阅读和写作明显在加大难度,个体分数和校级之间的差距在这两块将体现得更明显。阅读面广、底蕴厚实、思辨强悍的学生或学校明显会体现出优势来。而技巧技法层面上的实用功效在答题运用中貌似有越来越微弱的趋势。所以,个人觉得在读写这一块如何有效投入,高效产出应当成为我们每个高三老师急需思考和实践的问题。
一、关于市一模考试作文
本次模考语文试卷作文题按说审题立意并不难,全面把握材料的基础上,很容易看出来是三类人面对生活的、外界的困难挫折的态度或说心态,何况材料中核心句子就是结尾:追求成功的人心中从满阳光。关键是弄明白“阳光”这个比喻,明确点出“阳光”的本体是什么。分析不难看出,此处“阳光”是喻体,本体就是“积极的心态”(坚持、执着、乐观、不坐等、不抱怨、勤总结、善于思考、善于寻找出路)。
但写作部分问题也比较集中,此次作文阅卷,我们参照了高考阅卷标准,一类卷立意正确且文笔卷面皆佳52-58分,立意正确但语言稍欠的47-51分,立意正确但文笔卷面差者40-46,立意偏离的40分以下,字数不足400字10-20分,一个错别字扣一分。
附: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雨后,一只蜘蛛艰难地向墙上已经支离破碎的网爬去,由于墙壁潮湿,它爬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掉下来,它一次次地向上爬,一次次地又掉下来……
第一个人看到了,他叹了一口气,自言自语:我的一生不正如这只蜘蛛吗,忙忙碌碌而无所得。于是,他日渐消沉。
第二个人看到了,他说:这只蜘蛛真愚蠢,它从旁边干燥的地方绕一下就能爬上去,我以后可不能像它那样愚蠢。于是,他变得聪明起来。
第三个人看到了,他立刻被蜘蛛屡战屡败的精神感动了,并从这里得到启示,于是,他变得坚强起来。
上述材料启发人们明白一个道理:追求成功的人心中从满阳光。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比较好的命题:
《面朝阳光》《心满阳光》《不要轻易说“不”》《拼搏、追求、成功》《决定成功的心态》《良好的心态,让自己走向成功》《阳光伴随我成长》(积极)《微笑着生活》《在心底种一米阳光》《态度决定命运》 《态度决定一切》《保持阳光的心态》《加一缕阳光》
《不落的太阳》(追求成功的人心中充满阳光-----题记)
《绝处逢生的美丽》(文中提到积极的心态)
(我是一个没伞的孩子/下雨时,别人可以撑着伞慢慢走/而我必须跑。-------题记) 《心中充满阳光》
(我没有芦苇的思维;但我有绿叶的闪亮,给我一片绿荫展示我灵魂的成长。-------题记)
立意稍显模糊的命题,没有回归。
《失败往往是通向成功的道路》《不抛弃不放弃》 《蜗牛人生》《超越自我》《隐形的翅膀》《追求实现价值》 《心中有光梦会发光》《自信与成功》等。
关键的问题不是不能写“坚持、执着、乐观、不坐等、不抱怨、勤总结、善于寻找出路”等这些东西,而是材料要求我们思考的指向是面对外界(别人)的所谓不利的、被动的情形我们要有什么样的心态或说态度,而不是我们为什么要怎么做,是人生观而不是方法论,是如何面对的问题。因此,写了“坚持、执着、乐观、不坐等、不抱怨、勤总结、善于寻找出路”这些以后,一定回到一个认知上来就是:就应该具备这样(些)积极的人生态度,才能有不一样的人生出路。什么样的心态,什么样的出路,态度决定出路,态度决定高度。
严重偏离的命题:
《横看成岭侧成峰》《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多角度品味人生》此类是严重的认识论错误的问题。我们大型考试的作文立意最起码会符合我们主流的价值体系,我们不可能没有我们最起码的价值取向,我们最起码要传输一种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人生观,不可能无原则地人认同“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消极的第一类人的观点绝对不是我们主张和宣扬的,尽管我们生活中也不乏这样的人,但绝对不可能成为我们引导、认同的价值取向,我们可能包容但决不会纵容,更不可能赞扬。
三、具体技巧及操作
(一)、五段式式作文训练法
所谓“五段法”写作模式,是就作文的章法而言,这类作文的特点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个命题,三个角度,三句画龙点睛的话”。
全文一般分为五个部分:首尾为“起”与“合”,也就是文章的开头与结尾,这两部分前后照应,紧扣“命题”;中间一般分为三个部分,从三个角度或三个层面对“命题”进行展开,它们一般是并列式或递进结构;一般而言,这三个部分都要用一句精辟的话进行概括,以彰显主旨,扣紧“命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