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富能手发言稿

 魔术铺   2023-09-21 06:59:04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简介】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致富能手发言稿(共14篇),希望您能喜欢!在此,感谢网友“assignnnnn”投稿本文!

致富能手发言稿

篇1:致富女能手事迹材料

***,女,大学文化程度,1970年9月生于**县拼茶镇,现任**农村商业银行公司业务部经理。42岁的她,成熟而睿智,热情而不失严谨,身上洋溢着**农村商业银行人特有的开拓豪气和创新胆魄。秉承长期积淀的职业道德修养,发扬一贯的专业专注精神,她在农村金融世界里演绎着别样的精彩。

作为一名中小农村金融机构从业人员,时刻不忘服务三农、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她靠着一股持之以恒的精神在农村金融领域服务了近二十年,为辖区内广大创业者默默无闻奉献。

一、专业品质赢得社会赞誉

专业,是***赢得客户信赖的制胜法宝。从接触这个岗位开始,她就踏上了一条悉心钻研、持续提升的专业修习之路,再忙再累也要挤出时间学习。几年来她深入学习了信贷领域专业书籍,先后参加了上海起航、人民大学、北京对外经贸大学等知名培训机构的系统培训。同时,他借助各种论坛、考察和会议的机会与金融同业的客户经理深入交流,不断开阔眼界,取长补短。

二、做实授信,满足中小企业资金需求。

在中小企业信贷服务过程中,***始终坚持把贷前调查和评级授信工作放在突出位置,认真做实授信工作。任职**农村商业银行拼茶支行行长期间,结合辖内企业经营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了全辖范围内的中小企业调查、授信、评级等工作,亲自带队,带领客户经理下乡入户进企业,先后走访了**纤维有限公司、**橡胶制品有限公司、**纺织有限公司、**水产品有限公司、**纺织有限公司等多家中小企业,通过深入企业生产车间进行摸底排查,详细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在摸底调查过程中,认真调查收集了企业业主个人信用状况、家庭收支状况、企业经营管理情况、技术水平、行业状况、贷款需求情况及市场前景等,在深入细致的了解企业经营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企业的存续时间、经营者素质、资信状况等因素进行评级授信,特别是对信用条件好的企业,在授信金额、期限、利率和担保条件上给予优惠,不仅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了保障,也为全年贷款投放做足了准备。

篇2:致富女能手事迹材料

**市**镇**村**夫妇,夫妻恩爱、互相提携,尊老爱幼、热心助人,他们用生活和工作中平平凡凡的事、点点滴滴的情诠释了家作为坚强阵地和爱的港湾的真谛,受到当地村民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大胆创业,勤劳致富

年轻的**和她的丈夫冯耀雄在上世纪90年代都曾是**市大型国企美雅公司的生产工人,但参加工作一段时间后,**看到了回乡发展农业的契机,积极与丈夫沟通商量,两人先后辞去在当时红红火火的美雅公司的工作,回乡承包山坑田开挖鱼塘,开始走农业养殖的道路。创业道路艰辛,经历过养殖初期经验不足、资金技术不足,市场价格波动对养殖场等挫折后,**夫妻一度想打退堂鼓,但通过认真分析现状,夫妻俩坚持在失败中吸取教训,努力学习科学养殖的技术,由于**肯下苦功钻研,灵活运用所学的知识,边学边实践、边总结,随着养殖经验的不断积累,养殖场的发展始见成效,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凭着**夫妻积极进取的态度,经历多番磨难后,她家的养殖场从最初的30多亩山坑田,发展至目前达130多亩,建设猪舍达4000多平方米,发展林地种植面积100多亩;另一方面,通过总结探索逐步创出了塘中养鱼、塘基养猪和周边种林的立体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目前,猪场生猪存栏量达1500头,年肉猪上市达3000多头,整个农场年产值可达500万元。**家养殖致富后,不忘帮助乡人发展生产,她鼓励和扶持该村的妇女走养殖致富的道路,带动和扶持村中的妇女们投入养殖业,现全村以妇女为主的养殖户有20多户,利用低洼山坑田开挖鱼塘700多亩,成为了**镇有名的养殖致富村。由于**的事迹较为突出,她连续多年被评为**市“双学双比”活动女能手、“双学双比”活动先进个人,20xx年度被评为江门市“巾帼科技兴农带头人”、广东省“双学双比”活动优秀女能手,后又被评委全国“双学双比”活动女能手。

二、夫妻和睦,尊老爱幼

**夫妻不仅在工作上相互支持,在生活上两人更是互敬互爱互商互谅,共同分担家务,孝敬老人、教育孩子,凡事一起商量,互相配合,成为人人羡慕的模范夫妻。为人妻、为人母和为人媳,**尽心尽力地做好一切,照顾好孩子和老人,关心体贴丈夫,并不因工作和学习而有丝毫的怠慢。逢年过节或公公婆婆、父母的生日,她记在心里,放在心上,她总会寄上一些现金和礼物,让老人感到儿子、女儿总在关心他们,生活上宽裕,精神上幸福。去年,她的母亲心脏重病住院做手术,她放下工作,全心全意守在母亲床前照料一个多月,直至母亲康复出院。

三、以德育人,母慈子孝

夫妻双方十分重视对孩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生活学习习惯的培养,他们认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非常注重榜样的力量,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使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孩子在家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自理能力强,是好孩子;在外遵守社会公德,讲文明,懂礼貌,讲卫生,爱清洁,是个好公民;在学校更是严格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兴趣广泛,是老师的好帮手,是同学们的好伙伴,是学校的好学生。如今,一双儿子健康成长,大儿子已顺利考上了大学学习会计学,小儿子也成为了一名中学生,除了拼搏学业,两个儿子总是想着要减轻父母的负担,一放假就会回到家中农场帮忙,一家人共同奋斗,齐头并进。

四、参政议政,出谋献策

**在20xx至20xx年期间连续两届担任**市第十二、十三届人大代表,其丈夫也在20xx年―20xx年间担任**镇两届政协委员。在此期间,夫妻俩认真收集民意,通过整理和思考,就怎样发展当地农村经济、调整农业产业布局、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提出了不少的意见和建议,得到了代表们的`认可,并争取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发挥了应有的贡献。20xx年9月,在镇妇联的倡议下,**带头成立了该镇首个女性协会“**镇种养殖女能手协会”,通过打造女性组织团体阵地,搭建交流平台,举办一些技术培训班等,促进了本地种养女能手和养殖户们的沟通交流和技术共享,推动本地农民妇女增收致富。

五、开阔视野,增长见识

**在自己的生产生活劳动中,清晰的认识到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光靠苦干是不够的,更需要巧干,必须用科学指导生产。因此,她积极参与市、镇妇联举办的“绿证班”、“一专多能”短训班和养殖知识学习及农技方面的培训课程,为了学习种养殖管理技术,她还订阅了多种农技报刊杂志以便第一时间掌握农技知识。此外,她还在妇联和家人的支持和鼓励下,20xx年到20xx年期间,两次赴京参加中国农博会,在农博会上她认识了来自各地的种养女能手,相互交流养殖经验和心得。**认为通过参加这类型的农博会,不仅能增长见识、学到新技能,还大大增强了继续把事业壮大发展的信心。

六、热心公益,倡导文明

在公益事上,**一家更是不遗余力,每年**及其家人都积极参加我镇举办的“一元爱心日”等捐款活动,坚持为弱势群体尽一份力,在当地村民中受到极佳的评价,起到模范的作用。**家庭崇尚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积极参与健康的文化娱乐活动;科学理财,理性消费,家庭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她还自觉改进养殖场内的循环净化系统,加强绿化,引领临近同行和村民美化生活环境。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播种文明,收获幸福。**夫妇二十多年的努力和付出,终于获得了丰硕的成果,她美满的家庭和事业也成为了**镇优秀文明家庭的代表。

篇3:致富女能手演讲稿

致富女能手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姐妹们、您们好!

今天有机会与各位姐妹学习、交流,我感到十分兴奋,我是xx村的村民,并担任村委会妇女主任,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我深感现在的社会政策好、改革开放好,因为有了好的社会政策,才能使我们每个勤劳的人有好机会各自展显自己的才能来发家致富,在好的社会环境中,才能使我的孩子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

我是1984年结婚到本村的,当时婚后的家境十分贫困,上有七十岁的老公爹,后来接连生了二个孩子,一家五口过着贫穷的生活,要想生活有改善,既要勤俭更要勤劳,我和丈夫商议后,决定除了20亩承包责任田外,就开始天天起早贪黑的推着卫生车做起了家庭凉面、凉皮小吃生意,我们的宗旨是:一要卫生好、二要货真价实,所以我们的小日子也一天天的好起来了,家里也有了一些收入。我的丈夫是一位正直、朴实也很孝敬老人的老实君子,为了使家里的生活更加美好,我和丈夫商议,后来又开了一个家庭商店,由于我们勤检持家,买卖公道,所以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7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村民们评选为妇女主任,一干就是九年,九年中我对工作努力做到尽心尽责,为村民们排忧解难,为妇女姐妹发家致富出谋划策,并且在家中侍奉着卧病在床的老公爹,一直到老人去世。

我和丈夫的言传身教使孩子懂得了先要做人、再学会做事。不幸的是我的丈夫又因心脑血管疾病而住进了医院,再一再二的住院考验着我的坚强意志,昂贵的药费使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但我和丈夫相敬如宾,直到丈夫撒手离我而去,我痛心的一人又担起了家庭的.重担,除了村委会的工作,回到家仍要坚持指导孩子学习,教育他们要发奋读书,自强不息,在我的女儿已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兰州商学院,女儿在上大学临走时对我说:“妈妈,您放心,我不论在哪儿学习,我都一定会争气,我决不会给您丢脸,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和我爸对我的希望,现在女儿在大学也担任着班干部,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虽然女儿现在很优秀,我也很欣慰,但是我还是在严格要求着她,要求她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刻苦学习,把握好每门功课,用优异的成绩往返报所有教导过她的老师,用她学到的过硬文化科学知识往返报社会,虽然我经历了过去很多磨难,可喜的是孩子的成长使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更有村里的兄弟姐妹对我的关心和信任,和社会对我的认可,是我对生活更加布满了信心,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工作,好好生活,谢谢大家!

篇4:致富女能手事迹材料

致富女能手事迹材料

30岁的是区街道村人,在党的富民政策引导下,经过几年的快速发展,已形成了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年创产值达30余万元,为农民开阔出一条致富路,

看到农村的妇女一年到头的辛苦劳作,也赚到几个钱,吃穿不舍,生活拮据。不甘心面朝黄土背朝天,整天围着锅台转的她,一心想闯出一条发家致富的路子。一个偶然机会,她和村里的一位妇-

女到一家加工厂打工,打工期间,她发觉所干的工种是一赚钱的门路,她就有一个大胆的想法-——自已干。于是她辞去工作,回到家苦口婆心说服丈夫及父母帮助筹措资金,在家中给别人代加工薯片,起早贪黑半年下来净赚5000元。这在当时收入并不富裕的农村来讲很不简单,一个农村妇女半年赚这么多钱,乡亲们都夸她有心计、能干。可谁知她又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扩大规模。她要租赁村里一个大院,成立一个加工厂。原来发现给别人代加工,不但利润低,而且加工时间短,受天气影响大,原料产地又不在本村,小打小闹没有竞争力,所以决定自己成立加工厂。

,是一个奋斗之年,在村两委的支持下,她租赁了一处荒废的大院。夏日炎炎,院内杂草丛生,残墙断壁,她顶着烈日和家人拨草平地,同建筑队筛砂搬砖,劳累过度,曾一度虚脱,几次晕倒,历时三个月,硬是靠借贷来的六万元,修建起一处较标准的薯网片加工厂,开始了她艰难的创业之旅。

阳光灿烂,秋风习习,看着薯片象金叶一样金光灿烂,的心里惬意极了。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国际市场风云突变,价格大幅下滑,加之天公又不作美,阴雨连绵,致使薯片全部起了黑色的网印,成了废品干,仅此一项,损失高达万余元,并且因价格下滑每天还有二百余元的损失。突如其来的打击,蒙了,各种议论铺天盖地,压的她喘不过气来,不少人对她说:快停产、转产吧,干薯片加工业利润薄,制约因素多,特别天气、市场又是不可控因素,实在太难了,风险也太大了。到底该怎么办,深思起来。

痛定思痛,她认为做生意应该贵中看贱,贱中看贵,市场是波动起伏向前发展的,只要练好“内功”注重质量,会有好市场的。她又说服丈夫及家人外出取经,她让丈夫上胶南加工厂学习先进的加工技术,通过别人介绍自己三上青。岛,最后用真诚和执着打动了朝日食品有限公司的肖经理,答应让的加工厂成为一个基地,并以基地为点,四周延伸带动一个面,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价格实行最低保户价,并签订回收合同,

这样一来,吃了定心丸。依靠科技,通过节能技术降低煤耗,用快速红薯糖化法缩短了加工时间,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经过一年的奋斗,销售成本干60吨,产值20余万元,一年还清了家中的`全部借款。

加工薯片能致富,给村里人闯出一条致富的门路,仅加工厂解决劳动力达50余人,人均增收近3000元,成功的喜悦激励着向前进。这时发现,虽然加工厂能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但是,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村民的实际经济问题。于是,她就组织带动本村及周围村中的妇女在家搞加工业,原料由统一供应,产品统一回收,无偿提供技术。此招一出,顿时反应热烈。三庄镇台庄村民杨茂琴家庭贫困,听到这一好消息后,便找到向她陈述自己的困难,乐于助人的听了之后爽快的答应了她。

也许老天爷为了考验一下的承诺是否真实,杨茂琴加工薯片不到一个月,就发现薯片色泽发红、发暗,出成率低,并且有黑心,急的杨茂琴一家抓耳挠腮,紧急向求援,二话没说,急忙打车去了杨茂琴家。经过现场考察,分析原因,最后确定:一、蒸煮红薯后期火太猛,导致糖份大量流失,致使薯片色泽发红、发暗;二、蒸煮火候太小,是造成黑心的原因。现场讲解了加工中应注意的问题及解决方法,手把手的教这位憨厚的农村妇女。这一年,虚心好学的杨茂琴收入达7000余元,在她的带动下村里又发展了5位加工户,帮助她周围的乡亲脱贫致富。到目前为止,由她发展的加工户已覆盖3个乡,8个村,26户,其中10户已跨入小康水平,还有16户已摆脱贫困。使薯片加工业在山区快速发展起来。

成功,使受到了众人称赞;热心,使得到乡亲们的拥戴。一位普通的农民,通过自己的努力取得了成功,的切身体会是:改革开放的今天,只要有一番脚踏实地的闯劲,依靠科学技术,在农村也一样能大有所为。如今,信心更大了,她说:干,就得干出个样来,争取三年之内,在现有基础上规模扩大,利润翻番,让更多的父老乡亲共同走向富裕的大道。

篇5:致富女能手演讲稿

各位领导、各位姐妹们、您们好! 今天有机会与各位姐妹学习、交流,我感到十分高兴,我是XX村的村民,并担任村委会妇女主任,从我自身的经历来说我深感现在的社会政策好、改革开放好,因为有了好的社会政策,才能使我们每个勤劳的人有好机会各自展显自己的才能来发家致富,在好的社会环境中,才能使我的孩子有机会受到良好的教育。 我是1984年结婚到本村的.,当时婚后的家境十分贫困,上有七十岁的老公爹,后来接连生了二个孩子,一家五口过着贫穷的生活,要想生活有改善,既要勤俭更要勤劳,我和丈夫商议后,决定除了20亩承包责任田外,就开始每天起早贪黑的推着卫生车做起了家庭凉面、凉皮小吃生意,我们的宗旨是:一要卫生好、二要货真价实,所以我们的小日子也一天天的好起来了,家里也有了一些收入。我的丈夫是一位正直、朴实也很孝敬老人的诚实君子,为了使家里的生活更加美好,我和丈夫商议,后来又开了一个家庭商店,由于我们勤检持家,买卖公道,所以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评,7月我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被村民们评选为妇女主任,一干就是九年,九年中我对工作努力做到尽心尽责,为村民们排忧解难,为妇女姐妹发家致富出谋划策,并且在家中侍奉着卧病在床的老公爹,一直到老人去世。我和丈夫的言传身教使孩子懂得了先要做人、再学会做事。不幸的是我的丈夫又因心脑血管疾病而住进了医院,再一再二的住院考验着我的坚强意志,昂贵的药费使家庭背上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但我和丈夫相敬如宾,直到丈夫撒手离我而去,我痛心的一人又担起了家庭的重担,除了村委会的工作,回到家仍要坚持指导孩子学习,教育他们要发奋读书,自强不息,在我的女儿已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兰州商学院,女儿在上大学临走时对我说:“妈妈,您放心,我不论在哪儿学习,我都一定会争气,我决不会给您丢脸,我一定好好学习,不辜负您和我爸对我的希望,现在女儿在大学也担任着班干部,并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虽然女儿现在很优秀,我也很欣慰,但是我还是在严格要求着她,要求她自尊、自爱、自立、自强,刻苦学习,掌握好每门功课,用优异的成绩来回报所有教导过她的老师,用她学到的过硬文化科学知识来回报社会,虽然我经历了过去很多磨难,可喜的是孩子的成长使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更有村里的兄弟姐妹对我的关心和信任,和社会对我的认可,是我对生活更加充满了信心,今后我会继续努力工作,好好生活,谢谢大家!

篇6: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

**,男,33岁,中共预备党员,**市**镇**村农民。他在党的富民政策鼓舞下立足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在创新增收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宽。从开始,带头建造沼气池,发展养殖业,开办酿酒坊,发展无公害蔬菜。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带领周围群众致富,他政治思想进步,刻苦钻研学习科技文化知识和实用技术,在当地是一名远近闻名的新农村建设的优秀新型农民,他先后获得“**市科技致富带头人”、“**镇农民致富带头人”等光荣称号。

**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成长在交通、信息闭塞的大山里。高中毕业后,回到了家乡,他满怀信心想利用自己学到的文化知识来改变家乡的贫穷面貌。经过自己的努力事实证明,自己的理想在大山里是难得实现的,他不甘心同其他村民一样过着那种面朝黑土背朝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与家人商量后举家移居到**村。

**村在镇政府所在地,这里交通便利、信息畅通,**为了早日还上搬家时所欠下的外债,使家庭生活能宽裕一些,又借资8000余元买了一台农用三轮车,跟着其他人一起跑运输,几年下来不仅还上了外债,生活条件也有了改善。按理说,家里没有了饥荒,生活也说得过去,妻子有事做,自己有车开,应该安安稳稳地过平静日子了,可他不满足于现状,不断地寻求机遇,把握时机,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的富民政策深入到祖国的广大农村,给亿万农民带来了致富机遇。20春,上级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大力倡导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农民建造沼气池。当时,“沼气池”这个词汇对农民来说是第一次听到,非常陌生,大多数有条件的农民对此事都不感兴趣,无论政府怎么动员和举办培训班,结果群众还是不认可,提出了许多这样、那样的问题和难点,唯有**他的想法与众不同,他认为,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扶持下,作为一个新时期、新形势下的青年农民就应该大胆地探索,勇敢地创新,他认为建沼气池是一个新生事物,它既利于保护环境、保护生态、保护林业,又有利于发展生态农业,也可以说利己利民又利国。于是,在多数人的观望下,他敢为人先,是**镇第一个申报建设沼气池的人,从此踏上了有现实和深远意义的创业之路,开始实现他的人生价值。

**上有父母,下有上学的孩子,生活上虽说不算困难,但并不富裕。在建沼气池的整个过程中,他和家人历尽了千辛万苦,意想不到的来自方方面面的许多困难和挑战都摆在他的面前,资金短缺、生活费用问题都重重压在他的头上。他没有被这么多的困难所压倒,他认为开弓没有回头箭,创业成功的先例都经历过坎坷不平的路。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勇敢地去面对眼前的困难,不能遇到困难就退缩。他从此坚定了信心,白天外出打工挣钱,雨天和晚上同家人建池,一干就是半夜,累了就地歇上三五分,腰疼吃上止痛片。上百立方的池土他硬是一锹一镐地清除到池外。从年7月开始到205月经过近一年的时间,他投资2万元的沼气池在市农业局、镇委、镇政府的帮助下终于建成,经技术测试合格后投入使用。**露出了开心的笑容,当我们问他的创业经历时,他告诉我们说他流过血流过汗就是没有流过泪。

创新才有发展,**所建的20立方米生态沼气池是**市农户中最大的沼气池,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市农业局组织全市乡镇街道的领导在这里召开了**市沼气建设现场会,在当地的农民中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很多农民络绎不绝地到他家来参观学习。问他建这么一个沼气池,怎么能致富。他耐心地给农民朋友算细账,生产沼气,每年可以节约生活用柴近2万斤,如果用沼气酿酒可以节省烧柴10万斤左右,那么每户人家一年的生活用柴可以节省200万斤薪炭林的烧柴,这是第一省;用沼气酿酒,就可以卖钱,酒渣可以喂猪,可以通过深加工的转化过程,成倍地提高农业附加值和粮食价格,这是第二省;沼气酿酒养猪,猪钱除了成本是净赚,猪粪可以继续做生产沼气的原料,沼气渣是发展无公害蔬菜的上等肥料,这都是白捡白赚得沼气项目钱。在场的群众通过实地参观和学习,终于悟出了这里的致富经,许多农民朋友对沼气有了兴趣,开始建造沼气池。

为了使沼气尽早地发挥作用,尽快地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年秋,到春他又自筹资金9000多元先后建起了家庭小型酿酒坊和同时能容纳50头猪的育肥猪舍。功夫不负有心人,付出了总有回报,在他不懈的努力下,沼气正在发挥重要的作用,每天酿出的纯粮精品小烧白酒在当地就供不应求,远近闻名。42头育肥猪膘肥体壮。**每年在沼气酿酒、养猪上就可以创收2万元以上,现在**正在酝酿实施利用20立方米的沼气池来发展10亩地的无公害蔬菜,降低沼气建设、酿酒、养猪的成本,形成一条沼气—粮食—酒—猪—猪粪—废渣—蔬菜良性大循环,高效益的产业链,既有较高的经济效益,也有极大的社会效益。

**在创业的历程中致富不忘左邻右舍,在2年多的时间里接待各地前来参观学习的200多人,每次接待不管自己有多忙,总是腾出时间来把自己所学到的技术和经验,毫无保留地提供给大家。204月的一天**接到远在西岗村一农户的电话,希望他能亲自去一趟他家,帮助解决在建沼气池中遇到的难题,**二话没说放下自己一天能挣上百元的活,搭车向西岗村驶去。西岗村坐落在海拔近千米的岗顶上,距**村有30多公里,而且山高路窄,车只能送到山脚下,10多公里的山路只能靠步行,面对眼前的情况,**完全可以坐车返回,但他没有那样做,他望着眼前的羊肠小路和一眼看不见顶的山岗,依然毫不犹豫地踏上了去西岗村的路。当他走到半山腰时,天又下起了雨,雨越下越大,路越来越滑,每前进一步都很艰难,雨伴随着4月的冷风吹打在他的脸上,衣服也很快地湿透了,冷风刺透了他的湿衣。他义无反顾地前行,终于到了西岗村这位农户家,稍坐一会,了解情况后,就亲自帮助他安装、调试和解决沼气的一些其他问题。在此过程中,他手把手的教,认真仔细地讲,很快安装调试完毕,故障排除,其他一些问题也解决了,在休息期间又传授了一些自己学到的沼气技术和实践中的经验,使这位农户非常感激。临走时,农户拿出100元钱作为他的辛苦费。他硬是不收,他说:“我能为大家做些能做的事情,我感到很高兴,希望大家和我一样通过建沼气池来致富,帮助大家共同致富这是应该做的。”**不仅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在他的带动下,全镇已有32户相继建起了沼气池,并都按他的模式设计建造,同时发展养猪业和无公害蔬菜,不同程度都得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为了这些建沼气池的农户在建造中少走弯路,他不知多少次深入到各户进行指导,使一户又一户的农民朋友顺利地建成,他的这种无私奉献,乐于助人的行为和精神深得广大群众的赞扬和好评。

**他不仅是当地新农村建设中典型的新型农户代表,而且还是难得的进步青年。他在思想上积极要求进步,特别是在先进性教育活动期间,他虽然只是一名重点培养的积极分子,可他时刻按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积极参加组织的各项活动,及时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能够认真地学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加强学习科技文化知识,不断地提高业务水平和自身素质,党支部鉴于他的一贯表现吸收他为中共预备党员。

年至,他先后受到了市、镇两级政府的表彰。

篇7: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

徐发青,山东省莘县古云镇徐庄村村民,现年52岁,被当地群众评为“养鸭致富能手”。<莲~山 课件>工作中,他务实创新,坚持不懈,奋斗不息,在平凡的岗位上干出了不平凡的业绩;生活中,他乐于助人,热爱集体,无私奉献;是新时代里精神文明建设的先进典型。

勤学苦干,成就致富梦

梦想,如何启程?一个农民的梦想,又如何实现?徐发青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最生动、最完美的回答。

过去,徐发青依靠传统种地方式种植小麦和玉米,不少投资也不少流汗,增产不增收,难以发家致富。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聊城日报》上看到了一条致富信息:养鸭投资少、成本低、设备简单、鸭舍要求不如鸡舍高、加之生长发育快、见效快,收益大。说干就干,筹建资金建设养鸭场,自此开启了他的养鸭事业和致富梦想。

刚开始的时候,他四处筹措资金,购买了只雏鸭,准备大干一番。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饲养技术,一场鸭瘟使雏鸭一下死去一半。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打击,徐发青并没打退堂鼓,而是通过冷静的反思,认识到自己之所以失败是吃了不懂科技的亏。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此后,徐发青主动地参加了农民科技培训养鸭培训班,系统地学习并掌握到稻田养鸭、饲料配方、快速育肥、提高雏鸭防疫,成鸭防病等实用技术。他严格按照所学的养鸭技术喂养,定期为雏鸭进行疾病防疫。在不断地实践中徐发青总结出了科学养殖的五大原则:优良的品种、合理的防疫、完善的管理、全面的营养和整洁的环境。同时徐发青抓住机会,与朝城天天食品公司和莘县立信食品有限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伙伴关系,所有的雏鸭有这两家公司提供,养殖40天就销售至市场,第一年养鸭净赚2万余元。先如今他又扩大了养殖规模,建设80米长的养鸭棚2个,养鸭数量高达6500只,一年平均养鸭六茬,年收入高达10万元。

同业合作,成就致富带头人

徐发青同志严格按照一名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要求自己,秉承“带头致富,带领集体共同致富”的理念,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在自己养殖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徐发青看到其他养鸭户因为养鸭观念落后、设施条件不好、市场信息不灵、盲目跟风饲养等导致养鸭效益不高。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聘请养殖专业解救这些人在养殖技术上的难题,还专门去外地学习先进的养殖经验,以此来提高全村养殖户的水平。在他的带领下,村内的养鸭户也逐渐多了起来,目前村内养殖专业户有8家,向社会提供无公害肉食鸭3万余只,创利100万余元,户均收益5万余元,让村民的腰包鼓起来,提高了村民的生活水平。

每当提起徐发青这个人时,村民都会数起大拇指,夸口称赞。他在农民中树起一面致富带头旗,创先锋争优秀,<莲~山 课件>是当地村民学习的好榜样!

篇8:农村致富能手事迹材料

肖海山,从昔日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成为今日白城市膨润土厂的厂长。十几年来,他依靠党的富民政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凭借勇气和诚信,在商海中奋战搏击,闯出了一条利民裕家的致富路。

经受磨砺

1967年,年仅16岁的肖海山,怀着对知识的渴望,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迈进了中学的大门。可是,就在初中第一个学期结束,第二个学期还没有开学时,他做出了自己人生中第一个,也是最艰难的决定——辍学务农。是什么原因迫使他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就在他上初中的那年,他看到过年包饺子时,母亲把家里仅有的一点白面从袋子里倒出后,把口袋翻过来,又仔仔细细的扫两遍,当饺子端上桌来,父母看着他们兄妹六个高兴地吃着,而自己却舍不得动筷时,他的心像针刺一般地难受,他再也吃不下。当他抬头看见父母额头上那一道道深深的皱纹时,他体味到了父母的艰辛,作为长子,他感到自己应该为父母分担家庭的重担,于是,他决定辍学务农。辍学后,肖海山回到平安三甲村当了一个“半拉子”,虽然每天只拿一半的工分,但他终于能用自己年少的肩膀为父母分担一些生活的重负!这份责任感,让年少的他多了一种动力。在生产队里,为能早日不当“半拉子”,什么活他都抢着干,干什么,学什么,学一样,精一样。干活时,别看他年纪小,可他总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干什么都要抢个头,占个先。他的努力和付出,得到了人们的认可和赞赏,1969年,刚满18岁的肖海山便当上了生产队长,从此,他的肩上又多了一分责任。在队上,别看他年纪轻,可处理起事情来,却显得少年老成,透着一种精练。干活时,他总是把重活、脏活留给自己;队上有什么好事,他总是想着别人;平时无论对老对小,他都以诚相待,谁家有个大事小情的,他都主动帮助解决,用他的话说:“一家有难,大家都伸伸手,难关也就过去了。如果有难的是自己,没人来帮,你想想那是什么滋味。”凭着自己的吃苦和为人,肖海山很快在群众中树立起了威信,赢得了群众的信任,1973年,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虽然他工作积极,努力向上,但由于家里人口多,劳力少,又加上当时的社会大环境,他家生活过得依然十分清贫,一年到头要为一家人的生计忙碌苦干。但16岁务农,18岁当生产队长的经历,却磨练出了他的才干和胆识,为他日后的发展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商海行舟

1986年,时任三甲村村主任的肖海山,由于工作出色,被镇党委调到镇建材厂任厂长。对他来说,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自己一没抓工业的经验,二没搞经销的经验,要经营管理好一个刚刚起步的工厂,其难度可想而知,但他靠不服输的劲,在干中学,学中干,边干边摸索,积累各种生产、销售经验。为了抓好生产,他吃住在厂子,同工人一道攻克一道道技术难关,为了产品销售,他风里来雨里去,亲自跑市场。用户不了解他们的产品,他就耐心的向人家宣传。他把产品赊给人家,靠他的诚信,市场慢慢的打开了,产品销售有了门路。经过他两年多的苦心经营,建材厂共创利17万元。1988年,建材厂的生产经营刚刚步入正常轨道,他又被调到镇办植物油厂任厂长。又得一切从头来,4年下来,共创利60多万元。1993年,他又被调到镇办企业白城市特种耐火材料厂任厂长。当时,耐火材料市场萎缩,产品的销路不畅。他上任后,根据所做的市场调查,做出停止生产其它产品,专攻市场前景看好的膨润土生产的决定,通过朋友的帮助,他与膨润土的使用大户长山化肥厂建立起了供货关系,经过几年努力,到,膨润土的销量突破了两千吨,工厂有了良好的收益。19,他荣获了“白城市质量管理十佳厂长”称号。十年的商海闯荡,肖海山家里的日子有了一定的好转,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经历,让肖海山的眼界更开阔了,胆识更大了,才干增强了。

艰难创业

,镇集体企业实行改制,镇政府决定用以资抵债的形式,将特种耐火材料厂通过竞拍的方式卖给个人经营,经营者通过分期分批替镇政府及镇办企事业偿还群众的集资款及利息的办法,取得经营权和所有权。当时特种耐火材料厂被竞拍到137万元,有两个城里人竞拍成功。不料,办交接关系的那天,债权被转到特种耐火材料厂的200多户群众,来了一多半,将厂子的大门堵住,不让办理交接手续,并说还是让老肖来经营,我们放心,他是本乡本土的人,靠得住,别人我们信不过。竞得经营权的人一看这阵势也撤走不干了。但企业改制是大势所趋,必须进行,于是,镇党委当晚召开党委会,研究解决的办法,并派人征求肖海山的意见,看他想不想接过手来经营。让肖海山把刚刚好转的企业交给别人经营,他还真是从心里往外的舍不得,这工厂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倾注过他的心血,他怎能忘记,自己在机器旁边同工人一起研究如何提高质量、增加产量,又怎能忘记带着方便面与销售人员一同跑市场,找销路。现在,大家想让他来接手这个厂子,镇党委也有这个意思,他还真动了心。镇领导找到他,让他把厂子接过去经营,但要再多为镇里还20万元的债。他深知,这157万元的本金加利息多达234万元,对刚刚好转的企业来说是一个很大包袱。但作为有一定经营经验的企业经营者和党员,他感到这也许是一个获得更大发展空间的绝佳机会,同时通过自己的努力还可以为镇里减轻负担,尽一个党员的职责。经过反复思量,肖海山决定接管经营耐火材料厂。从此,他走上了一条全新的个人创业的道路。厂子是接过来了,但要偿还234万元的债务,不扩大生产不行,不上新产品不行,不开发新的市场不行,而这一切都要钱,不踢好这头三脚,厂子就没有前途,所说的一切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所做的一切也都是徒劳。面对这一切,他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向亲戚朋友借了30万元,对原来的生产设备进行了全面的改造,又购置了一套输送带、一台翻斗车,两台四轮车,新建了400平方米和500平方米的两个新库房,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和库存能力。经过改建和扩建,工厂的膨润土年产量可达4000吨。生产中,他更加注重抓产品质量,使产品质量上了一个新台阶,所产膨润土在被省质量万里行评为省级质量放心产品。为了给产品找到销路,打开市场,他一方面加强与老用户长山化肥厂的关系,帮助化肥厂在三甲村搞了三年的化肥试验,使农民认识了长山多元素复合肥,使化肥厂在当地打开了销路,在他的建议下,长山化肥厂在当地建了一个年收益100多万元的化肥分厂。为了增加膨润土的销售量和加快资金的周转,他又主动提出以货易货的建议,用生产的膨润土换回多元素复合肥,以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售给农民。这样,他不但帮助化肥厂增加了销量,也让自己的产品有了更稳定的销售渠道和销量,加快了资金周转,又让群众买到了质优价廉的放心肥。同时,他又根据化肥厂的需要,上了生产硅钙镁的项目,现在年可生产销售硅钙镁600吨。另一方面,他不断的开拓新市场,由于在铸造、防水、钻井、型煤生产等上都需要大量的膨润土,他亲自到白城市的五个县(市、区)、突泉和通辽等地的膨润土用户处,推销产品,让人家免费试用,一次不行,就再去,直到用自己的诚意打动对方。只要用户有用货的需要,不论用量的大小,他都保证按时送到,逐渐的,他在用户中树立起了良好的信誉,用户们与他建立起了信任。现在,这些地方都有他稳定的老客户,他用诚信建立起了自己的销售渠道,占有了市场。通过几年的努力,他已经偿还了167万元的债务,自己的固定资产也增加了50余万元。

无私奉献

肖海山在努力经营,搏击商海的同时,没有忘记养育了自己的这方土地和与他朝夕相处的邻里乡亲,更没有忘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他时刻用党员2的标准来要求自己,谁有个大事小情,只要他知道,他都会尽力去帮助解决。

在工厂用工方面,他一方面处理好原厂职工的就业问题,一方面注意吸纳农村剩余劳力和贫困户子女。现在,共从本乡镇招工18人,其中14人来自贫困户。他每月都按时为每名工人发放500至600元的工资。哪个工人家里困难,他都主动帮助解决。老工人潘贵财的房子不行了,他拿了一万多块砖,出工出资帮助他重新建了三间砖房,老潘激动地说:“这辈子我都没敢想能住上这样的好砖房,这全仗着肖厂长啊!”贫困职工郑庆武的父亲病了,是肖海山借给郑庆武4000元钱,帮他给老父亲看好了病,并说:“钱,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还。”工厂女工呼兰英两口子没有房子住,是肖海山借了3000元给她在镇上买了房子,去年,他还出工出料帮助她家重新维修了房子。(面试网)

对职工是这样,对贫困户和公益事业他同样十分热心。,平安村刘占海家,没钱买化肥,眼看着种不上地了,肖海山听说后,给送去了价值2400元钱的化肥;20,给平安村的贫困户宋宝军送去了价值1100元的化肥;,给三甲村的杨春林解决了1400元的化肥……几年来,他累计为贫困户无偿解决化肥14吨。年,镇敬老院搞维修,他为敬老院更换了所有的照明灯具,并为一对新结合的老人购买了一套高级席梦思床垫。20,他又捐资2600元,购进10吨水泥,为镇中学硬化了篮球场,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体育锻炼的场地。

肖海山,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在商海中奋力搏击,以进取为荣;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在人生道路上不懈追求,以奉献为荣。在他身上体现着新时期共产党员的风采。

篇9:残疾人养殖致富能手的故事

他身高不到一米,却仰天笑对人生荆棘路,用辛劳汗水开启自食其力大门;他身体一级残疾,行动靠一辆类似童车的小三轮,却开辟荒山余亩种植农作物,助力政府解决农村老龄化带来的弃耕问题;他勤劳致富不忘本,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先后创立农机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带领周边乡亲脱贫奔小康。他,就是市级残疾人致富能手、威海市文登区泽库镇姚家村人王建胜。

八零后的王建胜一路走来,深切地感受到党和国家对残疾人的关爱,给予诸多优惠政策,鼓励残疾人创业谋生,他把对党的热爱都放进了干事创业中。疫情期间,全国各地同心抗疫的事迹一直感动着王建胜夫妇,两人庄重地提交了入党申请书,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全力支持村里工作,用满腔热情奉献社会。

王建胜第一时间投入到村里疫情防控一线,充分利用自己的农业机械设备,田间打药机秒变“消毒机”,每天早晚四趟进行全村消毒,一打就是两个多月。广播里疫情防控的宣传声伴随着王建胜“消毒机”的轰鸣声响彻云霄,这是全村抗疫的号角,是全村与病毒彻底较量的决心和勇气。疫情期间,王建胜和妻子都是村里的志愿服务者,主动值守卡点,时刻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前后为村里捐赠口罩、消毒液等各种防疫物资达3000多元,为姚家村的疫情防控提供了有力保障。

端午节,王建胜花了近6000元购买了1000多斤鸡蛋,每户5斤,全村203户全都领到了。王建胜说,“我也不求啥回报,自己身体残疾,好日子都是党和政府给的,我就是觉得做点好事,心里舒坦。”

其实,王建胜做的好事何止这些,帮人犁耕园地不收钱、送玉米芯给村里老人取暖用等等,不胜枚举。今年的重阳节,夫妻俩还准备去镇上为敬老院做点事情呢。

从39亩荒地到2054亩流转土地,其中开辟荒地500多亩,11个村庄受益;从两台7万元的拖拉机起步,到拥有近四十台100多万元的全套机械化农作设备,身体一级伤残的王建胜用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和汗水,完成自己干事创业的梦想,并带领乡亲共同致富,荣获“威海市残疾人致富能手”“文登好人”“泽库镇乡村好青年”等荣誉称号。

王建胜说,这辈子就跟土地打交道,学好种植技术,和乡亲们一起多种地多打粮,下步合作社准备投资18亩地新上一座100吨的烘干塔,打造一条龙农业服务体系。说到这里,坐在童车小三轮上的王建胜眼睛里闪烁着动人的光。

篇10:残疾人养殖致富能手的故事

“黄光辉可是村里的能人,这几年通过养牛,务工夫妻两个把日子过的有声有色,现在可是我们村里的致富能人!”小溪镇香庙村的村民说起黄光辉这个人无不竖起大拇指。

黄光辉是小溪镇香庙村的脱贫户,早年因为自身患有肢体残疾,腿脚行动不便无法外出务工,生活的重担都压在妻子刁秀玲身上,随着两个孩子逐渐长大,生活、孩子上学的开支一度压得黄光辉喘不过气来。

黄光辉被纳入香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随着各项政策的落实,黄光辉通过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养起了牛,为了解决他养殖技术上的顾虑,小溪镇畜牧水产站的技术人员上门指导养殖技术,解答养殖难题,他通过自身的努力在实现了脱贫,现在在致富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现在党的政策太好了,没有党的政策我们一家不可能过上这么好的生活!”说起自身,黄光辉腼腆的笑了,言语中多是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不但贷款给我养殖,还给我在村里安排了公益岗位,为了方便照顾孩子,村里帮助我家属在牟庄工业园区找到了工作,在党和政府的帮助下我有信心把日子越过越好!”

20黄光辉贷款了5万元用于扩大生产,目前养殖规模已达到10头,价值20万元,养殖空闲时间黄光辉还参加村里的公益岗位,每月增收1000元,年黄光辉养殖收入达到了5万元,妻子的在牟庄工业园区的年务工收入也有2万多元,去除开支,家庭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了1万多元彻底摆脱了贫困的帽子。

2021年香庙村村集体经济达到了25.73万元,发动能人大户、龙头企业带动周边52名群众在家门口就业。2022年香庙村将继续落实各项政策,完善致贫返贫监督机制,发动能人大户、龙头企业的力量,帮助脱贫户过上更好的生活。

篇11:残疾人养殖致富能手的故事

在多数人眼里,残疾人是不幸的,不过,有的人虽然身体残疾,却意志坚强,他们不仅通过自身努力获得了事业的成功和人生的幸福,还将这份成功和幸福带给了更多的残疾人。日前,人民网采访到了这样一位残疾人代表,他便是来自四川成都崇州市崇阳镇王殿村的贾渔。

“人生一世就应该想别人未想,做别人未做。”在贾渔看来,自己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正因为敢想敢做,才能克服困难创业成功。如今,自己致富了,更应该回报社会,竭尽所能帮助其他残疾人,为他们提供培训和就业的机会,提高他们的收入,让更多残疾人可以自食其力,过上幸福的生活。

在贾渔10个月大的时候,一场急性腹泻,使得原本身体健康的他身体素质和抵抗能力急剧下降,落下了终身残疾,身高定格在了1.3米,成为现在大家口中的“袖珍”创业者。3月,不幸再次降临,在打工回家的路上,贾渔遭遇车祸……然而,两次的不幸,并未让贾渔失去生活的信心。

206月,在车祸康复之后,经过深思熟虑,贾渔用自己当时所有的积蓄共计1700元,购进800只鸡苗,并将自家的猪圈改造成鸡舍,开始了创业历程。

创业并非一路平坦。第一批鸡刚投产,就遇到了的“非典”。那段时间,贾渔差不多一个月都没有走出家门,每天喂了鸡,就搬一个板凳坐到鸡笼旁去,看那些从书店购买的关于养鸡的书,看到最后,他甚至自己编了一本养鸡的书。20“非典”刚过去,又遭遇了至的禽流感。由于“非典”时期的经验积累,贾渔始终坚持科学防疫,经过不懈的努力,成功逆袭,在两年反反复复的市场行情下,仍获得了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在不断积累了资本以后,20养殖场已达到年出栏肉鸡3万只的规模。25岁的贾渔更是被成都市残工委等8家单位联合授予“首届成都市残疾人创业之星”称号。

“一人富不算富,我们要带领更多的残疾人朋友,为实现共同富裕而奋斗。”创业不易,残疾人创业更是艰难。为帮助更多的残疾人,贾渔以“惜福、感恩”为主题,正式注册成立“成都市福恩禽业有限公司”,寓意“感恩惜福,知恩图报”,并先后招聘了15名残疾人就业。

,为顺应助残事业的发展,贾渔在崇州市民政局登记注册了崇州市福恩公益发展中心,并成立了党支部。此外,贾渔还建立了一个占地近200亩的“福恩身心障碍人士庇护农场”,庇护农场是集种植、养殖、生态农业体验、残疾人事业励志宣扬和残疾人职业技能培训的综合性残疾人事业平台。

“我将自己的产业与残疾人公益事业有机结合,不断开展公益培训和励志宣讲,希望通过我自身的经历去影响还在迷茫之中的残疾人朋友,重塑残疾人朋友们的信心。”据贾渔介绍,“培训基地”现有“残疾人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残疾人自媒体电商培训”“残疾人木雕文创培训”等成熟的助残培训项目,每年都要开展多期的公益活动;开展生态鸡养殖培训,无偿为崇州市贫困山区的残疾人传授生态鸡的养殖技术,并免费提供鸡苗,截至今年已经培训扶持了3000余人次从事生态鸡养殖,实现了农村特定残疾人以居家灵活的就业方式增加了残疾人的可支配收入。

从一无所有,到现在也能为他人伸出援助之手;从一个村民到如今的励志创业家;从乡村泥泞小路走上一个个演讲大舞台。这就是贾渔,一个想别人未想,做别人未做的“袖珍”创业者。

篇12:残疾人养殖致富能手的故事

刘惠南,男,汉族,1973年5月生,现年46岁,翁源县坝仔镇饶村村村民,肢体三级残疾。

刘惠南1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带着他及弟弟(13岁)妹妹(5岁)四人相依为命。当年,他上山砍柴不小心弄伤膝盖,因无钱治疗,最终落下终生残疾。家庭的一次次变故使他母亲萌生改嫁念头,刘惠南16岁那年母亲在兄妹3人跪地苦苦挽留下仍然选择了改嫁。那一刻,他心都碎了,感到天快要塌下来。弟弟妹妹还小,自己又残疾,以后如何生活下去?“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面对残酷的现实,他痛定思痛,下定决心一定要把弟妹抚养长大。

为了这个家,他每天起早摸黑,80年代末,那时种地都是靠人力,他一人单造就种植了4亩水稻,1亩花生,农闲时到山上采草药、挖冬笋拿去市集卖以补贴家用、缴交弟妹的学费。年复一年,用他坚强的心,勤劳的双手撑起这个家。由于家境清贫,一直没有成家,直到经邻居牵线与邻村的钟秀莲结为夫妻。钟秀莲15岁那年不幸患上类风湿性关节炎,她的父母为治疗她的病四处求医,但治疗效果一直都不理想且负债累累,后经医生鉴定为肢体一级残疾,丧失劳动能力。成家的喜悦却无法减轻家庭劳动力压力,肩上的担子一下子重了,一年后随着女儿的出生,生活增添了新希望,人生有了奋斗目标,但身上的担子却更加重了,一方面要下地种田,另一方面要照顾妻子、女儿。他咬紧牙关,每天不知疲惫地耕种。在他的悉心照顾及服药治疗下,经过几年的努力,妻子由从前的长期卧床到现在可以生活自理,这也许就是爱的力量。

他家里的情况村干部看在眼里,一个身残志坚的家庭,党和政府有必要帮助他家庭渡过难关,随后村支部书记亲自为他的家庭申请纳入最底生活保障(即低保户)。人生最困难的时侯政府拉一把,真是雪中送炭。第二个女儿降临世间,家庭又多了一份喜悦,虽然有国家的最低生活保障补贴,但仅仅种植水稻是难以脱贫致富的。在小女儿三岁那年正值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化、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时期,各地掀起“无公害”蔬菜种植的热潮,仅有小学文化的他也加入了种植蔬菜的热潮中,由于没技术、无经验,第一年收成不好,他认真总结,决定第二年一边种植一边请教种植能手、专业农技人员,经过三年的摸索由种植单一品种变为多品种种植,收入一年比一年增高。通过几年不懈努力,把以前治疗妻子的1万多元欠债还请,日子慢慢好起来了。

时间来到,新时期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全面发动、实施,按照纳入程序,刘惠南一家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贫困户,驻村工作队进村入户、结对帮扶,因户施策。刘惠南一家4口仍然居住在80年代初期建的泥砖房,急需进行改造,驻村工作队发动他的亲朋好友先垫资,积极联系施工队把楼房建起来,当年底他一家就告别泥砖房住上了崭新的楼房。一家人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村民都说党的政策好!扶贫工作队是人民群众的贴心人!

工作队了解到他家的田地比较分散不好连片种植,通过沟通协调村小组长和当地村民成功让他与邻居置换和租赁优质土地用于规模种植,方便集中连片管理,~刘惠南共种植蔬菜12亩,花生3亩,淮山1亩。刘惠南三级肢残,身体单薄,面对成倍增加的工作量,他没有畏惧,农忙时节起早贪黑,分秒必争,把自己的休息时间缩减到极限,决不落下如何一个关键种植管理环节。苍天不负有心人,刘惠南三年种植的蔬菜、花生等均获得了很好的收成。为解决农产品销售的后顾之忧,驻村工作队队员兼帮扶“第一家长”邱粤平同志积极主动为他联系到本镇万家兴蔬菜专业合作社,双方签订了以合作社先提供种子、农药、肥料等生产资料并回收产出的蔬菜模式的合作协议。辛勤的付出终于换来了丰硕的收获,经过努力,刘惠南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由的3495元增加到206030元,207533元,630元,收入逐年大幅度提高。

如果贫困群众的思想不脱贫,再多的帮扶也扶不起。如果他们真心想脱贫,有想法、有干劲,就一定能实现脱贫致富。政府要做的,只是给他们提供更好的指导和服务。不认命、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拼搏在身残志坚的刘惠南身上得到完美的诠释,通过自己不懈的努力,在党的精准扶贫政策的支持下叩开了致富门,更是用自己的独特魅力感染着村、镇的其他人。

作为一名残疾人,刘惠南有一颗上进的心,他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不仅经过自己的努力找到了致富路,还带动10多户村民种植蔬菜,并积极与村民分享自己掌握的种植技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残疾虽不幸,但并不可怕”,用一双勤劳的手撑起一片蓝天。

篇13:残疾人养殖致富能手的故事

赵运生是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吉田镇大旭村人,身残志坚的他在脱贫路上奋勇争先,不仅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还成为当地自主脱贫的的励志典型人物。

身残志坚不言弃

对赵运生来说,多年前的那场病是他一生的痛。

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过后,赵运生开始出现左腿发麻疼痛,抬腿时发沉或无力的状况。到医院检查后被诊断为骨髓炎,连续进行了四次手术后依然无果,结果落下了终身残疾。那一年,他才12岁。

拖着残疾的腿,成年后的赵运生无法外出打工,但是他学会了开三轮车,依靠拉客和散养鸡为生。妻子赵玉英为了照顾孩子,平日里也只能种菜增加收入。而且家中还有一个上了年纪的老母亲,再加上3个孩子都要上学,衣食住行、医疗、教育......处处都是让人苦恼的开销,家庭一度十分拮据,是村里出了名的贫穷家庭。

2016年,赵运生家被列为国家建档立卡精准贫困户。在县、镇级扶贫部门及扶贫干部的帮助下,赵运生一家6口购买了由政府出资的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正在上学的孩子也得到了每学年3000元的生活费补助。家庭生活得到了基本保障,赵运生心中对脱贫致富越发向往。

脱贫路上勇争先

虽然患有残疾,但赵运生一直没有停止劳作,为了让孩子、妻子得到更好的生活,在得知政府将扶持6万元为他发展产业后,赵运生心中燃起了一簇希望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火苗。用他的话说就是“我不能辜负了党的好政策,我要对得起政府对我的关心。”

经过市场考察和分析,再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赵运生主动向扶贫办提出发展养殖计划。很快,赵运生便收到5000元的前期启动资金,他整合手头上的存款,迅速购买了一批鸡苗和饲料,在屋后搭建了简易鸡棚,尝试发展林下土鸡养殖。镇扶贫工作队得知后,向县农业农村局讨教相关的养殖经验技术,上门给赵运生送去了养殖技术指导。

赵运生养殖土鸡特别用心,每天一大早就起床,准备鸡食、喂食、清理鸡舍......一直忙到深夜。在赵运生的精心饲养下,这一批鸡苗成活率极高,在初便为赵运生带来了一笔不小的收入。尝到甜头后的赵运生认为,只有大规模的批量养殖,才能将收益最大化。

年,他陆续投入剩余的帮扶资金,租了13亩山边地、鱼塘,并购买了3000只鸡苗。由于鸡场依山而建,亲近自然,远离人烟,大大降低了病害风险,2017年5月出栏的鸡达到多只。村民们说,全村就数他的鸡养得最好。赵运生说:“别人能做到的我也要做到!”

不等不靠摘穷帽

刚看到希望的曙光,命运却再次和赵运生开了个玩笑。一直以来,赵运生都是通过到市场散卖的方式进行销售,批量生产后,由于市场散卖消化力弱,这2000多只鸡出现了滞销。这一年,赵运生主养的7、8斤重的鸡市场销路差,每滞销一天,就要亏损上千元的饲料钱,这让坚强的赵运生几度落泪。

县、镇的帮扶干部得知情况后,在微信朋友圈里广泛转发起了滞销信息,帮忙联系县内部分餐饮机构,并协调县电商中心,为赵运生发起爱心卖鸡活动。多措并举下,一周内便销售了滞销鸡400多只,每卖出一只鸡还为赵运生募得10元善款。最终,赵运生不仅一个半月便将滞销的2000多只鸡卖光,还稳定了销售渠道。2017年他一共售出了3000只鸡,纯利润达到6万元,当年的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脱贫标准,顺利脱贫。

滞销难题给赵运生造成很大的打击,但他没有放弃,借着这段经历,赵运生悟出了新的销路:规模养殖必须挂靠“专业户”、“龙头企业”。除在市场散卖外,在帮扶干部的引导下,赵运生先后与李木子农场、上帅农场形成合作关系,通过订单养殖降低滞销风险。

根据市场价格波动,按照不同农场的订单协议,每批次的利润有所不同。2017年卖出6000只,年卖出3500只,卖出4000只。每年买卖流水均达到10万元以上,是县内精准扶贫户中脱贫效果显着的典型。

目前,赵运生鸡场存栏生鸡2000只,年内已出售1500只,收入13.5万元。

如今,赵运生一家有着稳定的收入来源,在县城住上了新房子,3个孩子也已长大成人,生活蒸蒸日上。赵运生逢人便说:“是党的政策好啊。”这位不等、不靠、不要,身残志坚的硬汉子,靠着坚强的毅力和战胜困难的决心,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成为了连山脱贫教育的“活教材”。

篇14:残疾人养殖致富能手的故事

在一个农家的鸽舍内,一只只灰白相间的鸽子争先恐后地啄着鸽食,不时发出“咕咕”的叫声,一个蹲在地上的残疾人认真地给他的“宝贝”投食,这个人就是姜长炎。

姜长炎是沙县夏茂镇大布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1972年出生的他,由于青年时代遭受失恋的打击,导致精神出现问题,也因为治病买药的花费,导致家中贫困,面对困境,姜长炎一度丧失了生活的勇气,是肉鸽的养殖重塑他生活的信心,走出一条脱贫致富路。

自强不息,重燃生活希望

在县、镇残联的关心下,通过康复治疗,姜长炎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面对家庭困境,家中年迈老母亲需要赡养,自己今后的生活还要继续,姜长炎并不甘于只依靠政府扶助,自己无所事事。2012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得知朋友养鸽赚了一些钱,他觉得这是一次机遇,想试试看,于是用身上仅剩的几百元从朋友那低价回收了20几只肉鸽回家饲养。没有钱建鸽舍,他就用自己的老屋当鸽舍,自己安装鸽架,干活的时候,他完全忘记了自己是残疾人,常常忙到凌晨,直到腿酸脚麻了才肯休息。为了养好这些鸽子,他经常到朋友的养鸽棚取经,学习养鸽技术,从不会到会,边养边学。就这样鸽生蛋,蛋成鸽,从20几只到170多只,一年养鸽收入从不到1000元到现在上万元,通过肉鸽养殖摆脱贫困,重新燃起生活的希望。

精准养殖,适应市场需求

为了更好地养鸽子,姜长炎不断摸索学习,他熟练掌握鸽子各个阶段的主要病害与防治,肉鸽养殖有老鸽、中鸽、乳鸽三个品种,一只老鸽能卖50元、一只中鸽卖30元、一只乳鸽卖20元。老鸽价格高但养殖周期长,姜长炎把重心放在养殖幼鸽上,幼鸽价格虽低但养殖成本低,市场需求量大,可以增加养殖收入。解决养殖种类问题,姜长炎不满足于小镇圩场销售,精准分析市场,针对县城医院患者康复对肉鸽需求量大的实际情况,从而“转战”人口更为密集的沙县县城医院周边。“我不去菜市场卖鸽子,那里卖鸽子的有好几家,竞争力太大了,我一般都去县医院门口推销,那里人多,我一天能有好几十只的订单量,现在已经有不少人在我这里订鸽子了。”说起卖鸽心得,姜长炎讲得头头是道。

残联帮扶,助残创业就业

“我与母亲一起生活,她身体不好,平时我就靠卖这些鸽子补贴家用,这些年沙县残联帮助了我很多,我打心底感谢。”残疾人创业就业,需要各级残联助力,2018年开始,沙县残联了解到姜长炎这一情况后,决定对其实行创业就业帮扶,连续三年,每年补助5000元创业就业资金给姜长炎购买幼鸽和鸽食,帮助他扩大养殖规模、增加养殖收入。对于其他人而言,养殖170多只鸽子的规模并不算大,但是对于姜长炎来说,这却是他们家主要的经济来源。2020年,沙县残联也将落实建档立卡贫困户残疾人住房修缮改造工作,将姜长炎的住房纳入修缮改造名单,为其改善居住环境,让他可以更专心地养殖鸽子。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2944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