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芷沐,80后职场宝妈,二级心理咨询师,爱阅读写作,爱心理学。
用心理学理解人生,用阅读充盈思想,用文字记录生活。
欢迎关注我,一起理解人生。
哇哇哇,艾米又哭了。
“安静,不要哭,要什么用说的。”婆婆说。
艾米忽略奶奶的声音,哭得更大声了。
已经学会用哭来表达需求的她,动不动就哭。
可是已经到了睡觉的点了,我们不想让她玩了。
我过去,抱起她,看着她的眼睛说,“艾米,妈妈知道你很想玩那个小汽车。”
她停了下来,我就知道,这个戏精。
“下次你可以直接告诉妈妈,你想要什么。”我又说。
“妈妈拿给你,你抱着小汽车和你一起睡觉吧。”我把小汽车拿给她。
艾米拿到小汽车,挣扎着下来,蹲下来玩起来。
我只好以退为进,“那妈妈陪你玩5分钟。”
过了一会儿,“艾米,小汽车很累了,她想睡觉了。妈妈也很累了,也想睡觉了。”
艾米又开始哼哼唧唧。
我又抱起来,跟她说,“妈妈知道你很想玩小汽车,但是大家都很累了,你看天都黑了,我们先抱着小汽车睡觉吧。”
艾米终于接受,抱着小汽车准备睡觉了。
现在的艾米有自己的需求,可还不懂得用语言表达,所以动不动就各种哭。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用哭闹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因为他们还不懂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
情绪是一种能量,特别是小孩子身上,有一种天生的求之不得的恐惧,孩子不懂得表达,只能通过哭闹,或者一些偏差行为来表现。
如果家长不接受孩子的情绪,比如孩子哭的时候,说哭什么哭,不许哭;孩子生气的时候,说不能生气,这么小气。
家长总是这样的打压,没有情绪的支持和关怀。孩子的情绪就会积累在身体里,长期积累变成痛苦之身。
痛苦之身就像一个能量场,以痛苦为食,需要不断的喂养。久而久之,身体就会产生对这种情绪的胜肽需求,类似自动反应。大脑会自己去寻找触发负面情绪的事物,比如去寻找让他生气或者悲伤的人或事。
所以如果孩子在童年的时候,情绪不被接受,比如愤怒,悲伤,恐惧,一直被压抑,随着年龄的增长,喂养的痛苦之身越来越强大。即使成年之后,也会自动寻找童年时的关系模式,重复那些错误的情绪或者处理方式。
这就是《遇见未知的自己》这本书里提到的:
如果你不断重复做某件事,从生理学角度来说,我们某些神经细胞之间就会建立起长期且固定的联系,比方说,如果你每天都生气,感到挫折,每天都很悲惨、痛苦……那么,你就是每天都在重复地为那张神经网络接线和整合。这就变成了你的一个情绪模式。
对此我自己是有感受的,我的童年,父母的陪伴相当少,缺少了很多支持和关爱。在有情绪的时候,不懂得释放。我在成年之后,经常感觉到内心有很多莫名的恐惧和负面情绪,处理事情也会习惯性逃避。
建议的做法是:
在情绪上,你要给予孩子无限的支持和认同。
在行为上,你要引导孩子培养良好的习惯,也就是一些行为规矩还是要遵守的。
首先,给孩子无限的爱和支持,让他们学会和自己的负面情绪共处。
比如,当孩子出门玩哭闹着要买玩具时,抱着孩子跟她说,妈妈知道你很想要那个玩具,没有得到很伤心。你可以哭一会,等你好一点,我们再回家。
不是所有的玩具都要买回家的,我们可以在这里玩5分钟再回去。
孩子有情绪的时候,家长不是要消除,而要认可和接纳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释放情绪,允许孩子难过,允许孩子哭泣,这样孩子就会感受的父母的爱和支持,也会懂得如何去面对自己的情绪。
其次,接受情绪的同时,也要提供解决方案。
比如,你可以鼓励孩子说出来,就像我会跟艾米说,你可以告诉妈妈,她还不会说太多话,但至少懂得比划。
大一些的孩子,也可以让他们用语言或者画画去表达自己的情绪。
对孩子的情绪全然接受并支持,但是并不意味着接受孩子无理取闹的行为。
你要告诉她,我知道你现在很难过(生气,沮丧),妈妈抱抱你,等你好一点我们再怎么样怎么样,而不是纵容她打滚或者无休止的哭闹。
为人父母,请记住你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
孩子的很多想法和行为是从原生家庭中学来。
父母如果给予无条件的爱,通过正确的教育方式让孩子成为独立的个体,孩子得到足够的肯定和接纳,内心有价值感和安全感。成年后在自我认知,如何生活,如何处理人际关系,这些问题上的处理就会更正向积极。
相反,如果父母在童年没有给予足够的支持和陪伴,错误的教育方式让孩子缺失安全感和价值感,那潜意识里有积累很多负面的情绪,比如愤怒,悲伤等等,成年后可能一直以错误的方式来寻求内心的安全感。
在这所有这些,我认为对情绪的接纳是排第一位的。
希望我们都能在能力范围内给孩子最好的爱。
End
#教育听我说##育儿事务所##厦门头条#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