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先用泥塑成俑的大型(粗胎或初胎);其次是在俑大型的根基上,完成再次复泥并进行装饰和细节刻画;第三步是将独自制作的头、手和躯体拼装套结合在一起,完成陶俑的大型。
做成的陶俑大型通常是在晾干后放入窑内煅烧的,煅烧的温度约为1000℃。俑烧制出窑后,再一件件绘彩,最后完成陶俑的制作。就陶俑的整体而言,生产制造方式 是塑料模具融合、以塑为主导。俑是在兵马俑坑的周围就地烧造的,所使用的泥土便是本地的黄土层,再加石英砂调配而成的。
根据粉碎的陶俑为我们供应的信息内容可以推断,陶俑的头和手是用模具做成粗胎后再完成细节雕塑的。俑头的制做常用合模法制成,便是将俑头分成大概相同的前后两截,分别用单片模制做,随后将两块单模组成粘合在一块变成头的大型。合模线多数处在耳后,通常较为工整,没有交叠结构的印痕。与俑头相互连接的脖颈全是空心的。俑头做成初胎后,再堆泥贴接耳朵、发髻、辫子、冠帻,并完成脸部五官的细节刻画。头顶部雕饰的要点是五官、胡子和头发丝。五官是在模制的根基上再根据用心的雕塑、装饰来完成的,以展现人物不一样的性格和心理特点。
陶俑躯体的粗胎是从下到上逐段叠塑而成的,其工艺流程大概可分成6个步骤:第一步先制作陶俑直立的足踏板;其次打造俑的双脚;第三步接塑两腿及短裤;第四步打造陶俑的躯体;第五步晾干陶俑躯体的大型后,粘合俑的双臂;第六步接插俑的双手。
上述6个步骤完成俑的大型后,更进一步仔细雕饰。陶俑衣服的纹样图案是在俑躯体的粗胎上覆一层细泥后完成雕饰的;铠甲、裤带、带钩等则是在俑的粗胎上直接雕塑的。陶俑的躯体及手脚根据用心而仔细的雕塑后,再把独自制作的俑头组装上,就完成了陶俑的整体造型设计。
彩绘工艺
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原先全是五颜六色的,出土时五颜六色大多数早已剥落,陶俑的身上仅剩斑驳残迹,残留颜色较多的少数俑颜色如新。根据对陶俑的身上颜色的解析,可以大致清楚秦俑各类服装颜色的特征,为探讨秦代的服色及军服装备状况供应了珍贵的实物事例。
兵马俑是怎么做出来的兵马俑大部分是采用陶冶烧制的方法制成,先用陶模做出初胎,再覆盖一层细泥进行加工刻画加彩,有的先烧后接,有的先接再烧。火候均匀、色泽单纯、硬度很高。每一道工序中,都有不同的分工,都有一套严格的工作系统。
兵马俑属于大型雕塑烧造成型艺术品,兵马俑制作的基本流程是手工塑型,然后在窑内烧制,出窑后待器物降温后再在表面施以彩绘。
兵马俑,即秦始皇陵兵马俑,亦简称秦兵马俑或秦俑,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一批中国世界遗产,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千米处的兵马俑坑内。
兵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个类别。古代施行人殉,奴隶是奴隶主生前的附属品,奴隶主死后奴隶要作为殉葬品为奴隶主陪葬。兵马俑即制成兵马(战车、战马、士兵)形状的殉葬品。
1961年3月4日,秦始皇陵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3月,兵马俑被发现。1987年,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被誉为世界十大古墓稀世珍宝之一。
兵马俑的历史背景:
人殉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是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在安阳殷墟王陵区内,已发掘的十几座大墓中被生殉、杀殉的多达5千余人。
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到了春秋时期,列国争霸,时代动荡,人殉复燃。战国时期,诸侯各国先后废止了人殉制度。秦献公元年(前381年)“止纵死”,秦国正式废止人殉制度。
以上内容参考: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