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印度挑起中印战争,中国人民解放军被迫自卫,战争持续仅月余,但是却彻底打断印度“崛起之路”,使印度从当时自诩的“世界第三”一下子跌落谷底。
世界各国一片哗然,他们不理解为什么印度会输的这么快,这么狠?就连印度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输的如此的惨?而当时的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印度为什么又敢于主动挑起这场争端呢?
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这场就连毛主席想了十天十夜也没有想明白的中印战争。
我们将从印度内政改革,中印战争两方面,了解印度当时为什么会主动挑起中印之战。
一、迷之自信的“世界第三”
1947年7月英国议会通过《印度独立法》宣布从8月15 日起承认印度与巴基斯坦独立,印度通过一系列的斗争,主要是甘地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影响,终于取得了民族独立。
独立后的印度效仿西方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在议会的选举下由尼赫鲁出任印度总理,尼赫鲁上台伊始就说出豪言“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一句话激起惊涛骇浪,印度的民粹主义就此抬头,这也是导致后来中印战争的重要原因之一。
右一尼赫鲁
自从印度独立后,尼赫鲁就开始实施改革,改革涵盖印度的各个方面,尼赫鲁决心从经济、政治、军事以及文化等各个层面变革印度,使印度能够屹立于世界舞台。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当时印度的改革内容,了解当时的印度为什么会敢于挑起中印冲突,他们到底实力如何。
1. 外交政策,同时交好美苏两大国
自英国颁布法案承认印度独立后,尼赫鲁重组国大党(印度国民大会党,简称国大党)参与印度议会选举,国大党一举夺得议会中七成左右的议会席位,尼赫鲁出任印度总理。
因为印度原为英国殖民地,所以在印度独立初期,亲近以苏联为代表的的社会主义国家。
在独立初期积极谋求改善中印关系,是最早的一批承认新中国建立并与新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非社会主义国家,还与周恩来总理会谈,与总理一同宣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但因为印度独特的历史关系,后期印度通过英国又与美国改善了双边关系,美印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外交,美国还积极支援印度国内建设,为印度提供了大量的物资以及外部贷款。
同时印度积极倡导不结盟运动,促进不结盟运动的发展,为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做出贡献。
印度在尼赫鲁的领导下,一步步在世界舞台上展现自己,在美苏之间交好,同时又在亚非拉国家中获得极高的国际声望,印度自诩为“世界第三”。
而反观新中国当时的国际环境却非常恶劣,1949年新中国成立,国民党残部在蒋介石的带领下逃亡台湾,之后朝鲜战争爆发,麦克阿瑟从仁川登陆,美军不断越线轰炸中国东北工业区。
蒋介石
新中国的边境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了保卫当时全国重工业中心——东北工业基地的安全,组建了志愿军,越过中朝边境,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作战并将其击败;六十年代中苏关系急转而下,中苏大论战开始。
新中国面临的周边环境是,东面被美帝国主义封锁,北面则是苏联的武装威慑,南面台湾蒋介石集团贼心不死时刻妄想“反攻大陆”,60年代国内又突遭旱灾粮食大量减产,一时间新中国内外交困。
2. 经济改革,效仿苏联五年计划
1947年印度为了发展并完善自身的工业体系,实现工业现代化,在“新型的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决心重点发展重工业体系,采取进口替代战略。
经济体制上则主张以国营经济为主,私营经济配合发展的混合经济,同时会采用计划经济的某些发展手段。
1948年印度政府出台《1948年工业政策决议》这一法案,内容规定划分了印度工业领域为四个,限定了各个领域的活动范围。
1950年,印度效仿苏联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并于1951年开始实施印度首个五年计划并且这一规划一直实行到今天,印度都没有中断。
在印度工业化的实施过程中,尼赫鲁认为必须要通过印度自身独立完成,因此尼赫鲁采取发展进口替代战略,从而减少对国外进口的依赖,大力倡导发展民族工业,使用国产商品,着重把精力放在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发展上。
为此还再度出台了《1956年工业政策决议》,调整了1948年的工业发展规划。大力发展国有经济,限制私人资本流入。
在尼赫鲁主政印度的十七年内,印度的经济发展路线一直由尼赫鲁亲自规划着。效仿苏联建立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有其弊端但是给印度建国时期带来的帮助是极其显著的。
可以说印度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建立起相对完善的民族工业体系,打下重工业发展基础离不开初期的国家计划发展。
同时国家强力推动经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断绝了私人资本的流入,保证了国家经济健康安全的发展。
苏联的发展
也激起印度人民自主建设国界的热情,据统计从1950到80年代,印度工业平均年增长率达5.7%,已经初步建立起印度自身的工业体系,改变以往受制于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尼赫鲁主政期间,国民收入增加42%,农业生产增加41%,工业生产更是增加94%之多,为印度发展做好了充分的物质准备。
3.政治改革,强力推动实施土地改革
为了摆脱殖民主义以及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尼赫鲁在执政时期,推动了一系列的政治制度的个改革,可大致划分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重新规划行政区域,废除以往的“土邦”。印度在被殖民之前就存在着大量的土邦,这些土邦就相当于一个个独立的“小王国”,拥有自己的军队,税收,律法等,极大的削弱了中央权力。尼赫鲁为了解决这种情况,于1955年11月彻底重新划分行政区域,规定全国为14个邦(这时的邦相当于我国的省,不再具有以往的权利,只是地方一级行政单位)和6个中央直辖区,大大增强了中央的权利,使得中央命令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发布到地方,调动地方的资源发展执行中央政策。
第二培养印度籍的政府官员。在被殖民期间,大量英籍官员充斥着政府,从上到下,从行政部门到军队层面都被英籍人员把控。尼赫鲁建立起印度自己的选官任官制度,大量任用印度籍人员代替英籍,促进了印度“政治生态健康发展”。
第三强力推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土地制度,实行租佃制。内容主要有规定土地最高限额,核定了土地最高组价,废除柴明达法定地主制,这一代表性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度。
4.军队改革
印度在独立之初并没有建立起自己的军队,他们的军队来自于殖民时期接受英国雇佣的雇佣军,主体为锡克人(他们信仰锡克教,战斗意志坚定,是英国殖民时期遇到少有的敢于抗争且给英国人造成损失的民族,就是我们看到印度阅军时的“胡子兵”)军队上层主官大多为英国人,尼赫鲁针对军队的情况,进行了改革。废除了陆军总司令兼任海空军主官的制度,实行三军独立互不统属,由印度总统担任三军最高统帅,实际上军队是由总理通过内阁间接指挥。
印度军队
而在另一方面,选拔大量印度人任军队中下层军官,高级军官也在后来逐渐改由印度人接替。同时,为了降低锡克人的影响,大量征召其他民族补充到军队。
就此,尼赫鲁通过从上到下,涉及经济、军事、政治等多方面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印度的综合国力,让印度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使得印度有着迷之自信,认为自己可以了,尤其是第一次印巴战争的胜利,更是让印度自信心爆棚,民粹主义“蓬勃发展”。
二、边境摩擦,冲突不断
中印之间在刚开始并没有领土问题,直至英国划定一条所谓“麦克马洪线”人为的制造中印领土争端。
麦克马洪线据英国人的记录最早是在1914西姆拉会议上由麦克马洪提出,但在后续历史考证中发现,麦线的出现是1935年伪造的文件,正式公布于1936年。
麦克马洪线把中印边界从阿萨姆平原向西藏方向移进150公里,英国在没有与中国政府会谈的前提下,擅自宣布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作为两国新边界,把原属于中国西藏的9.2万平方公里的国土非法占据,将其强行划进英属印度。
之后印度独立,尼赫鲁决定“继承”这一边界划定。因此中印就产生了领土问题。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中国人民解放军入驻西藏。印度对此产生极大的惶恐,单方面认为中国下一步就会入侵印度“合法领土”即麦线,因此开始在边境不断的制造摩擦,加剧了中印边境冲突,并且派遣军队推进边境线,造成实际上的控制。
麦克马洪线
新中国当时正进行朝鲜战争,没有过多的精力去顾及南边中印问题,所以后来周总理出使印度,并与尼赫鲁会谈,再次重申了新中国的和平外交政策,并且正面拒绝了印方所谓关于麦线的边境问题,总理称“这个线是不合法的,中国历届政府都不承认,新中国政府自然也不能承认”但印度政府以及尼赫鲁都置若罔然,并于1959年3月22日向我国提出领土要求,其面积高达12.5万平方公里(包括麦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
面对印方的无理要求中国政府一直采取克制忍让的态度,希望能通过沟通交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
但是印度政府却把中国释放的友好信号当做是退缩,认为新中国软弱可欺,于是决定再次用武力迫使中国政府“屈服”。1962年10月17日、18日印军在中印界线东西两段发起炮击,挑起了这场中印战争。
三、“误入成年人世界的印度,一路被打了回去”
对于印军公然入侵的行为,中国守军当即还击,1962年10月20日对印自卫反击战正式开始。
战争持续一个多月,划分为两个阶段,总体可概括为第一阶段遭遇突袭,防守阶段;第二阶段则是反击入侵。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下,这场“成年人殴打小朋友的战争”。
1962年10月20 日到28日印度分军进攻中印东西两段边境,东边达旺、克节朗地区,西边万河谷、红头山等地。
印度军队
印军在战场投入包括号称印度“王牌部队”的第四师,长期驻守克什米尔地区擅长山地战的第114旅在内的共计约22000人的兵力。而在此地驻防的中国边防部队主要是以西藏4个步兵团外加驻守新疆的一个团,一共约10000人的兵力。
在战争开始时,印军在东线部署了自己主力,包括有第7旅的4个营进攻克节朗地区;将炮兵两个营部署在达旺地区;“王牌部队”第四师以及一个营的兵力攻击下地、提斯普尔一带;第五旅8个营的兵力部署直接部署在边区附近。西线战场上则以114旅为主,将其大部分兵力分布在已经建立起的43个据点内。
印军的意图十分明显,东线战场为主,进攻中国边境,达到实际上的麦克马洪线,并且继续向中国西藏地区入侵;西线则以43个据点为依托,步步蚕食新疆阿克赛钦地区,扩大自己的领土范围。
面对印军的分兵进攻的战略,中国守军也采取分兵对抗的方式,东线则是驻扎在西藏的4个步兵团,决定遏制克节朗地区印军的进攻态势,占领并固守此地,歼灭从达旺地区赶来的增援部队。西线则是新疆的一个团,在打退印军的进攻后歼灭入侵万河谷地区的印军,同时要求驻守的各地边防部队向进攻的印军发起反击,配合正面战场作战。
克节朗反击战,针对印军贸然突进,兵力分散,缺少纵深防御,两翼没有护卫的军事问题,中国守军决定打一场歼灭战。
前期以绝对优势的火力进攻印军的两翼,之后再快速突进,迂回包围,分割印军最后歼灭的战略部署。
依照部署,我军强渡克节朗河,反击印军,接连攻克二十余个印军据点,左翼主攻部队则向沙则等地入侵的印军发起反击,切断印军前线指挥路线。
当天入侵克节朗地区的额印军大部被歼灭,剩余的一部份残敌则是连夜逃回印度。
张国华将军攻打印度
10月22中国国防部宣告:我军没必要受非法的麦线约束。
中央军委下达反击作战的命令,在歼灭棒山口方向的敌人后,我军分兵5路追击印军并进攻达旺,战线推进到达旺河北岸,在事实上否认了麦线的存在。
在反击战中更是出现了宛如“神剧”一般的操作,我军三名战士自动结成的一个战斗小组,直接摧毁印军一个炮兵营,攻占印军两个炮兵阵地,深入敌后15里,击毙印军尉级军官7名,缴获大炮七门。
战后,国防部授予庞国兴“战斗英雄”称号,而他则在表彰大会上说出了那一句经典的霸气语录“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
西线根据印军据点分散,正面战场宽阔的特点,决定集中优势兵力,采用近战夜战等作战方式,准备一举歼灭此地的印军。在粉碎印军初期的攻势后,我军立即进入反击战,采用攻坚战,就地围歼的战法,清除了阿克赛钦地区的印军。
1962年11月16日到21日,对于印度方面拒绝和谈,孤注一掷的行为,中央军委当即命令西藏、新疆一线的边防部队发起反击。
东线,西藏军区集中8个步兵团外加3个炮兵团的强大兵力,向达旺以南地区发起进攻,为了能够有效地打击印军,我军又在东线战场的东面再度集中4个团的兵力,并且组建以军长丁盛为主的分前指,向瓦弄地区反击。西线战场上,新疆军区则指挥一个团的兵力在班公洛地区反击。
至此,新中国于1962年11月21日主动宣布,中国人民解放军将于11月22日零时停火,并于12月1日撤回双方实际控制线。
这场持续一个多月的战争,在新中国主动后撤的情况下结束了,印度初次与“成年人”交手以惨败告终。
此战,我军全歼或大部歼灭印军6个旅,击毙包括印军第62旅旅长在内的4885人,俘虏包含印第7旅旅长在内的3968人,其中26名校级军官,29名尉级军官。
印度战败
损失飞机5架,坦克9辆,汽车四百多辆,各类口径的大炮数百门,炮弹上万发,另有大量其他军事物资,印军遭受了重创。而我军仅阵亡722人,负伤697人。
四、战后总结
1962年对印自卫反击战,彻底打醒了印度政府,让印度再也不敢再次贸然与中国开战,我军前期以绝对的弱势兵力,抵抗住印军的突袭,保卫了中国国防边境的安全。
而对于印军的一再挑衅,我国政府保持了最大的克制忍让,一直在积极谋求以会谈的方式解决中印双方的争端,但是印方的一意孤行使得中国政府的努力化为泡影。
这场战争对于印度来说,可以称得上是印度第一次谋求周边“霸权”的试探,可是刚刚显露野心就被按下,尼赫鲁积极谋求成为世界政治大国地位的理想化为“水中月,镜中花”。
尼赫鲁在战后两年于1964年,抑郁而终。印度民族工业发展刚刚才有的复兴态势,再次被国内保守势力打压,民族工业的发展之路被彻底打断。
直至今日,印度还是以采买为主,国产为辅,每年都会耗费数十亿资金去购买他国武器,民族工业发展停滞,尼赫鲁当年的政治抱负时至今日也没有实现。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