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心画一个圆,周围发出光芒,代表太阳。
2、给太阳画出灿烂的微笑。
3、在太阳旁边画出三个圆,地球(体积最大)、火星(有两条深沟)、(体积最小)。
4、给地球画上小小的笑脸,还有大陆和海洋的轮廓。
5、再在旁边画出一个圆,这是带着美丽光环的土星。
6、继续画出几个圆,分别代表金星、、海王星等。
7、画一个大圆代表木星,上面有几条波纹,因为木星是很大的气态行星,上面有风暴环流。
8、周围画几个,代表体积小的彗星和小行星。
9、最后上色,带白点的蓝色代表包围太阳系的奥尔特星云,太阳系的平面简笔画就完成了。
简介:
在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中,一直存在着唯物论和、辩证法和两种相互对立的宇宙观。中国古书中记载着关于地球运动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观点,如“天左旋,地右动”(《春秋纬·元命苞》),“地动则见于天象”(《运斗记》),“地恒动不止,人不知,譬如人在大舟中,闭牖而坐,舟行而人不觉也”(《尚书纬·考灵曜》)。公元前三世纪,古希腊学者阿利斯塔克推测太阳比地球大,认为地球绕太阳转动,而不是太阳绕地球转动。但是,从古代到中世纪,认为地球不动地居于宇宙中心的错误观念占据了统治地位。在中国,先后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在西方,有“九重天”的说法,认为星辰嵌在九层水晶球上,自内向外各层水晶球上嵌着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土星,第八层球上钉着所有的恒星,第九层最高天是神灵居住处;九层天和谐地绕地球转动。后来,水晶球被圆轨道所代替。公元前四世纪,古希腊学者虽然正确地推测地球是球形的,但他认为地球不动地居于宇宙的中心。他还坚持天体完美论,认为天上的东西与地上的迥然不同,星星都沿完美的圆轨道运行。为了解释行星相对于恒星时而东移(“顺行”)、时而西移(“逆行”)现象,古希腊学者阿波隆尼提出“本轮均轮偏心模型”,认为五大行星在较小的圆轨道(“本轮”)上作等速转动,本轮中心则在一个较大的圆轨道(“均轮”)上绕地球等速转动,但地球位于偏离均轮中心处。约在公元140年,亚历山大城的天文学家托勒密写了,总结和发展了前人成果,建立了地心体系,对“本轮”和“均轮”作了一些选择,来拟合行星的运动,并编制了行星星历表,大体上与当时低精度的观测位置相符合。地心体系由于同上帝创造日月星辰和人类的宗教教义合拍,长期受宗教统治者的庇护和利用。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天文观测实践中越来越暴露出地心体系的谬误,但是,这一体系仍禁锢着人们的思想,不少人只在这一体系内修修补补。
天文学家哥白尼总结和分析了前人关于日、月和行星的观测资料,并根据他自己三十多年的大量观测实践,在1543年发表的中提出了日心体系,即“日心地动说”。他得出结论:地球不是宇宙中心,而太阳才是宇宙中心,地球只是一颗行星,和其他行星一起绕太阳公转;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是地球自转的反映;月亮是地球的卫星,每月绕地球转一周,同时跟着地球绕太阳公转。这是人类认识史上的一次大飞跃,把自然科学从神学中解放出来。通过实践的检验,日心地动说日益得到公认和发展。十七世纪初,用望远镜发现了木星的四个大卫星,观测到金星的盈亏等。接着,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分析了第谷的大量观测资料,提出行星运动三定律。十七世纪八十年代,发现,从理论上阐明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规律。十八世纪初,英国天文学家哈雷计算了许多彗星的轨道,成功地预言了哈雷彗星在1759年初的再次出现。1781年F.W.赫歇耳(见赫歇耳一家)发现天王星,后来又发现天王星的卫星。1846年在用天体力学方法推算的位置附近找到了海王星。1930年又发现了。此后,又发现更多的卫星。十九世纪以来,发现了许多小行星。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