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国学讲堂广播稿,以及国学讲堂广播稿范文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2020.10.15.国学课: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人的身体在长大,欲望也在不断长大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学:学智慧,义:道理
用古圣先贤智慧给自己不断增长的欲望上一把锁,让欲望在自己把控范围内。
钟不敲不响,人不唤不醒,通过国学讲堂,不断唤醒。
让人心与现在物质水平相匹配。
欲望得不到把控,对人就是一种灾难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君子找自己的毛病,往内找,小人找别人的错,就是外求。
我们一般都习惯用放大镜看别人的错误,对自己身上毛病就是弱化和忽略,真正有修为的人都是内找自己的问题。
人际关系难相处是因为没在道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道,婆媳关系,夫妻关系。亲子关系,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一地鸡毛,就是因为不明理。
小人无错,君子常思过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我们明白这个道理,就要有一个更大的包容心。包容父母,同事,儿女。
两相争,祸必生
武汉前几年因为一碗面条而闹出血腥人命。
两相悔,怨必消。以德报怨。
别人怨恨我们,我们以更大的胸怀包容不计较,以自己德行感化对方。
诚意不够,时间不够,无缘不聚。
至诚通神,恭敬他,包容他,协助他。老公自然能够感受。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习性很容易反复发作。不怕念起,只怕觉迟。我们要时时分秒觉察。
如果一个人先礼让念自己的过错,感觉心里很委屈,就是委屈求全,屈则全。
争权夺利,争是非,争对错。
听时是悟,对境则迷。知道并不一定是真的知道,需要真正做到。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两相悔,怨必消。
凡人除境不除心 圣人除心不除境
圣人求心不书佛, 凡人求佛不求心
求人不如求己
需要扩充自己的心量,心量️有多大,幸福就有多大。
修自己的心,修自己的品德涵养,自己的心转了,你的命运就会转变,一切都是心的造作,心的感召。
只要心中有桃花园,何处不是水云间
每天早上以感恩的心面对一切,以积极阳光的心态驱散心中的阴霾。
外拜秒尊佛,内修己金身
福地福人居
真正能够改变你的,是自己的心变了,你的命运才会有真正的改变,所以我们要向内求,向圣人学习,除心,求心,而不是求佛除境,我们灵魂经历累世累劫,千转百回的污染,毛病和习性都根深蒂固,通过学习不断的学习,不断地擦拭掉那些污染才能寻求到那颗良心佛性。那颗清净的心,才能远离别人的怨恨。
从哪几个方面修炼呢?
一,修口德。 不说伤害别人的话,凡心直口快的人说话前一定停三秒,才能越来越聚人气哟。
口德,一家人最容易受伤害。嘴巴时最容易引起家庭矛盾爆发的因素。不要吧嘴残酷的一面留给家里人。以后对家人对孩子一定好好说话。
在家里面,一定要走在自己道上,和言细语
二,修身德
身正不令而行。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
子曰: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非诸人。
三,修心德 爱的心,包容的心
圣贤是有器量的,大器,心量
圣人的心是:无私,无求,无为
凡人的心:无畏,无聊,无奈
世界就是轮回,贫富美丑皆是因果ll
心量广大则️无贪心
贪:财,色,名,食,睡五个方面
转知为智慧,智慧广大则无名,慈悲广大则无嗔恨。
国学经典伴我成长的广播稿
我们中华民族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许多灿烂的文化历史和传统美德,文明是其中之一。任何一个文明社会、任何一个文明民族,人们总是十分注重文明礼貌。因为礼貌是人类社会得以促进人际交往更加和谐的道德规范之一,是架起与他人和睦相处的桥梁。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用水平之上。一个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进中学将近一年了,我明白了,文明是一种与人沟通的最好工具,文明要做到与人文明交往,语言文明,行为文明。在家是个文明的孩子,在校是个文明的学生,在社会是个文明的好公民。在学校中,随处可见的塑料袋,饮料瓶等这些破坏环境的垃圾,而丢弃的人就缺少文明,主动与同学打招呼是文明,愿意帮助别人是文明,不说脏话是文明,不打人,不违反纪律是文明。 我相信,文明就像一盏灯,灯亮一些,我们的身边的黑暗就会少一些。我相信,每一个人的心灵都像是一扇窗,窗户打开光亮就会进来。我相信,“文明就在我们身边”,离我们很近很近。近得触手可及。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人迈出文明的一小步,社会将迈出文明的一大步。文明是一种力量,好像奥运火炬手传递一样,经过没人的手中,都能汇聚、释放所有人的热情。做文明人就要从身边的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这样就能使我们的社会更加文明,更加美丽或如果你失去了今天,你不算失败,因为明天会再来。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不算失败,因为人生的价值不在钱袋。如果你失去了文明,你是彻彻底底的失败,因为你已经失去了做人的真谛。文明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它的主要作用,一是追求个人道德完善,一是维护公众利益、公共秩序。说到文明美德,我想到了一个故事。有一次,列宁同志下楼,在楼梯狭窄的过道上,正碰见一个女工端着一盆水上楼。那女工一看是列宁,就要退回去给让路。列宁阻止她说:“不必这样,你端着东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现在空手,请你先过去吧!”他把“请”字说得很响亮,很亲切。然后自己紧靠着墙,让女工上楼了,他才下楼。这不也是良好文明礼仪的体现么?这里我不想过多地举伟人的例子,因为这很容易令大家产生一种错觉:认为文明礼仪只是伟人、名人才具备,那么我们将无需为自己或多或少的不文明言行而愧疚;或者认为即使践行了文明的要求,也并不因之成为伟人、名人。我们不但要有讲道德的大人物,我们更需要一群有道德的民众。一个社会的公共文明水平,可以折射出一个社会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一个人如果不遵守社会文明,小的会影响自身形象,大的会影响国家声誉。在清朝的时候,大臣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一公开场合,恶习发作,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嘲弄,丢尽了中国人的脸。这是一个不遵守社会文明的历史教训。公共文明是社会意识的一种体现,而公共文明又建立在个人的道德修养水平之上。试想一下,如果有人不注重自身的文明修养,他会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吗?不会!个人文明礼仪是根、是本。人要有良好的公共文明必须先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做起。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欲存争于天下,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立人”的意思便是要完善人的思想和文明修养,人的文明修养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靠后天不断完善的。要完善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完善自身的认知水平;认知到达一定水平,就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有了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就要端正自身的心态,不违背自己的良知,努力使自己的一言一行都符合道德的标准,自己的修养便得到完善。这就是古人所说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完善个人道德修养,便有了推进社会公共文明的基础。而一个社会的文明氛围对他的民众亦有莫大的影响。为什么这么讲呢?相信有的同学去过欧洲或日本,就很有亲身体会。大的不说,只看看过马路这样的小事。只要亮起红灯,纵使马路上一辆车都没有,外国人绝不会过马路。他们认为这是必须遵守的公共文明。试问,在如此的氛围中,有谁会肆无忌惮的闯红灯呢?这就是社会氛围的力量所在。但再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是从自身做起,这社会氛围又从何而来呢?我们从小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很多同学都可以滔滔不绝地大谈文明礼仪。可是看见校园中随处丢弃的饭盒,饮料瓶,听着某些同学口中吐出的脏话,怎能不教人痛心疾首呢!难道我们都是“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人”么?明代大学者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知和行是一个本体、一个功夫。知而不行,只是未知。”我们接受文明礼仪的教育,自己却吝于履行、甚至反其道而行之,这跟从来没有接受社会教育有什么区别!所以我们要实践社会文明,就要从这“知行合一”上下功夫、从自己的坐言起行上下功夫,就要告别不文明的行为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篇1
经典是风筝,诵读这根线放飞它在更远的蓝天;美德是鲜花,传承这簇叶点缀它更甜的笑靥;知识是鱼儿,行动这条河荡漾它更灿的魅力;美好的心灵是种子,用“诵读经典、传承美德”栽培,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加工,就会为自己和社会酿一杯“果汁”--做个真正的国学小名士。
《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大赛在我心中播下了国学的种子,它以妙趣横生的比赛展示了中华的风采与魅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唱基础,“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表美德。节目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为主题,让我悟出了自己沉思良久的问题--怎样才能用真学实干,酿出国学小名士这杯甘甜的“果汁”。
回味节目,真令人感慨万千。要酿出甜美的果汁,首先要用“诵读经典”播下种子,用“传承美德”栽培果实--知识。然后以“学以致用”为配料,以行动为榨汁机,让“果机结合、知行合一”。知行合一作为四个词组的诠释,使“榨果汁”难倒不少人。记得比赛中有一场考验:在选手考场的门前,放倒一个垃圾桶,看看能否有人将其扶起。哪料到这一组的选手竟没有一人主动扶起,倒是用了许多哲言来忏悔了这一事实。呵,知识的果子甘甜了,行动的机器没榨好,结果终是一无所事。拿扶垃圾桶来说,有了知识却不扶等于0,想去扶起不会扶也等于0。知和行是缺一不可的,有知无行知呆板;有行无知行愚蠢。行动是镜子,映出知识的光辉,知识是音符,谱出行动的韵律。要想知行合一榨出美汁,还须知识贯彻行动中,行动体现知识力。
一次,我在教学楼里发现了一团废纸,白色的污点在干净的瓷砖上各外刺眼。我注意到了它,却压根没在意:一团纸而已,谁不会捡起?可是,当我快走到教室门口时,忍不住停下了脚步。那团纸的身影一次次在眼里出现,“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名言一遍遍在脑海中闪动。于是,我毫不犹豫地下了楼,捡起了那团废纸。瞬间,我有了一种荡气回肠的快感,心绪一下子明朗起来。我榨了一杯果汁!其间体现的知识和行动虽少,但却饱含知行合一的甘美。
说白了,大赛主题能给我们一个最好的诠释。“诵读经典”就是“传承美德”,“知行合一”就是“学以致用”,“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体现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而将知识与行动结合,便酿出了甘美的果汁--你就是国学小名士了!
来吧,播下经典的种子,收获美德的成长;捧下知识的硕果,榨出行动的美汁。愿人人为心灵酿一杯果汁,愿世界被知识推动,因行动进化,让知行合一的果汁散发醉人的醇香!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篇2
我看了《国学小名士经典朗读》之后,得到了许多启发,比如听了《鸟》这首诗之后,懂得了要爱护动物和母子情深,我们从诗中知道了古代人的语言表达方式,既简练又深刻。通过这样的节目号召我们多学习国学,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打下深厚的文化基础。国学是一种时间沉淀而成的文化,经得起时间沉淀才是真正的经典。
以后的学习中,我也要多诵读,即可以锻炼自己的记忆力、培养演讲水平,又可以增加自己的文化底蕴,国人就应该多了解国学,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篇3
星期五晚上我和妈妈看了《国学小名士》。
我还学会了很多带风雨江湖的诗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还学会了一些吃饭时的礼貌和礼仪,要尊重长辈,先给长辈夹菜,自己吃的时候要细嚼慢咽,不能狼吞虎咽,不能浪费食物,和别人吃饭时不早离席,不随意接电话。
诵读经典中,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知识,还提高了我们的学习成绩,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们怎样做人。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篇4
“国学”,顾名思义,即中国之学,中华之学。通过看《国学讲堂》,我知道了国学是指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与学术。
我很喜欢国学经典里宋朝朱熹的《观书有感》中的一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诗用泉水清澈是需要有活水来的现象,告诉人们,如果想要像泉水一样清澈,那么就要引来源源不断的“活水”。
学校餐厅的墙上有一句话:“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艰辛”。原先,我总以为那是学校想让我们珍惜食物而写的标语,现在我才知道,这句话是广为流传的国学经典。“国学”听起来好像是很深奥似的,但是,其实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国学”的影子,例如,一些耳熟能详的诗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或是“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更或是“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这些我们都能脱口而出,却从来没有想过这些诗句是属于什么范畴的。
曾读过周国平的一篇文章《读永恒的书》,里面说道“这些伟大的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用恨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所以,“国学经典”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永恒的书”。
“国学” 一直在我们的身边,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积累的习惯,所以,从今往后我们要多注意生活中的“国学”,并进行了解积累。
看过了《国学讲堂》,我体会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古人的文化底蕴,觉得受益匪浅。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篇5
多读书,读好书是市委的倡导,也是我一直以来的行为习惯。因为读书是工作的需要也是生活的需要,更是做人的需要,而书是最好的老师。
马斯诺的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级。我认为可以将这五种需求简而言之为物质和精神层面需求,人在物质需求得以基本满足后,更多追求的是精神的满足,精神越富足满足感越强,而这一满足离不开读书。
我很幸运,有一帮文友,他们善于小说、散文、诗歌、书法、绘画、摄影、收藏等,他们纯粹执着,好学善思,充满了人文关怀,我在这样的环境和氛围中被感染和浸润。我们定期聚在一起,谈观念讲感受,各抒己见,海阔天空。国学作为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国国有学术,它既是中华文明的最好形态,也是中国学术的源头发轫,更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精神家园,自然会成为我们必不可少的谈论话题。
我是一个物欲感不强的人,所以更趋向精神层面的愉悦。读书让我很享受,读书让我与时代同步,读书让我与老公共修,因为他也是一个喜欢读书和思考的人。
读书是没有止境的,正如我们的政务服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但读书却是有境界的。首先,要身心合一。要静心而读,在喧嚣中守住心灵深处的宁静和纯真,专心致志,心无旁骛。一把椅子,一杯清茶,一本书,一个人,一盏灯,手不释卷,但却惬意满足。其次,要书人合一。读书不仅要坐得下来,还要读得进去,要能沉醉其中,乐而忘忧。比如读韩愈《进学解》中的千古名句:“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我很有感悟:做任何事都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天上不会掉馅饼,天道酬勤,工作如此,人生如此。第三,要天人合一。读书到一定程度就会高屋建瓴,对事物的认识就会更深更透,人的心胸就会无限宽阔,显示出一种博大的胸怀和气度。比如:通过读书,我悟到做人要大气、正气和勇气,做女人还要有修养、懂营养、会保养,人要活得有格局、有大爱。第四,要知行合一,就是认识和实践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人的道德意识和思想意识与道德实践的一致性和统一性。知而不行,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有深化道德意识的自觉性和实践性才能有真价值。第五,要时人合一。读书到最后,就会深感自己的渺小和文化的博大精深,终生学习,把读书作为人生的内在需求,融化到血液、基因和灵魂中去,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苏轼诗云:“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我勉励自己要坚持不懈地多读书、读好书,无愧于成长在苏东坡的故里——郁然千载诗书城,无愧于自己的内心和灵魂。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篇6
这一段时间观看了翟鸿荣教授的国学演讲视频,受益匪浅。这让我想起一次针对大学生的调查,用“中国文化符号调查报告”历时近半年的全国大学生调查结果显示,汉语、孔子、书法、长城等入选最具代表性的前10项。调查报告还显示当代文化符号的被认可度普遍落后于传统文化符号。如当代人物符号中的韩寒、崔健、周杰伦等排名都在200名以后;科学家和当代新科技符号的排名均在中间线左右;文学形象符号,如林黛玉、阿Q等得分也都在200名之后。真结果令人欣喜。现在的年轻入虽然在日本动漫、韩流、好莱坞等影视文化包围之下,追明星逐新潮,却并没有真正地遗弃自身的传统文化,反而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越加强烈起来。
中国古文化的确博大精深,国学的范畴庞大繁杂,国学的典籍汗牛充栋。它永远是中华民族的醒世名言和精神支柱!
翟教授讲了的孔子“人之初,性本善”的哲学思想,孝敬父母、尊敬长辈、为人处世等传统美德;第一个要感恩:感恩父母,我们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像孙悟空那样从石头里冒出来的,我们的生命本体发乎父母,是父母给了我们生命,我们的血肉之躯是父母的精华赐予的,不是任何元素所能造成的。是父母把我们养大,虽然父母有可能没有给我们金钱、地位、豪宅或者美丽的容颜,但他们给了我们世界上谁也无法代替的生命。感恩师长,“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中国尊师的良好传统仍值得我们继续发扬。没有他们持续的辛勤,我们仍处于蒙昧无知的原始时代;没有他们无私地指引,我们会在生活中迷失方向。是他们,开启了我们智慧的闸门,使我们看得更清,想得更深,懂得更多,走得更远。感恩单位,因为他们的“有限”造就了我们的“无限”。感恩领导,社会是由组织构成的,有组织就必需要有秩序,有秩序就必需有维护秩序、主持公道的人。这些维护秩序和主持公道的人,就是领导。没有领导,如无源之水,无本之末,就像是无头的苍蝇不知所终。没有领导的世界,是没有秩序的世界;没有领导的组织,是松松垮垮的`人群;没有领导的部队,是一群乌合之众;感恩领导,因为没有头的身躯,即便再庞大,也会顷刻倒下。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光明磊落,不忧不惧,所以心胸宽广坦荡;小人患得患失,忙于算计,又每每庸人自扰,疑心他人算计自己,所以经常陷于忧惧之中,心绪不宁。据说当年林彪很是欣赏孔子这两句名言,但他自己在历史上却留下了一个“长戚戚”的形象,终归是“小人”而不是“君子”。就我们今天来说,物质文明越发达,心理医生行业越兴盛,所谓现代病、世纪病,是否正是圣人所指出的“小人”病呢? “算来算去算自己,不如轻轻松松过一生。”我们要学习《亮剑》中李云龙的笑。笑能改变自己,笑能给人以力量,笑能创造良好气氛,笑带给他人愉悦,笑是成功的阶梯。在家多与父母长辈交流,了解他们需要什么,学会关心他们,在单位多与同事沟通,多帮助他们,做他们生活、工作、学习中的知己。
翟老师讲到一个成大事的年轻人曾在他的日记中写道:“要把每一个陌生的面孔都望成亲人的模样”这句话掀起了我内心的波澜!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我们应明确自身肩负的重任。不去抱怨岗位的平凡,收入的微薄,学生的底子差,要心中有爱,用爱心托起每一个家庭的太阳,用责任心铸就三中的辉煌!
翟教授他心怀古道、古德,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他身系诸子百家,将史学、史识、史才、史德古为今用,他的讲座观后可以使人在震惊和觉悟过后获得思想、行为以及心态上的突破,感叹自然科学伟大的同时,也为我们国学的伟大而感到自豪。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篇7
今天,我观看了山东少儿频道的经典诵读节目,节目以"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为主题,旨在让青少年通过对国学经典的诵读,把传统经典中的正能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做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
我对节目中讲的礼仪深有感触。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礼仪的国度,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素以彬彬有礼而著称于世。中华民族的礼仪文化是几千年灿烂辉煌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连绵不绝的历史长河中,礼仪文化蕴藏着积淀深厚的文化内涵。中国的礼仪文明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起到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方面的内容。礼仪是我们在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说,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但是,在当今这个社会,礼仪好像已经被人们忽视,太多人不把礼仪当回事。在大街上随便转转,你就可以看见,总会有那么几个人,走着走着,就把刚刚手中的垃圾随手扔在了地上,明明看见不远处有一个垃圾桶,可还是不愿多迈那几步,随手就扔转头就走。再看看学校里,有乱丢果皮纸屑的;有随地吐痰的;有在墙上涂鸦的。哎,这还不是最严重的,有的学生竟然说脏话、抽烟、打架。
尽管如此,平时的个人礼仪还是要做到:说话轻一点,脾气小一点,理由少一点,知识多一点,嘴巴甜一点,微笑多一点,行动快一点 ,做事多一点,步伐稳一点,速度快一点。
陶行知先生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 千学万学,学做真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你有一些学问的本领,也无甚用处。并且,没有道德的人,学问和本领愈大,就能为非作恶愈大。因此作为学生,我们要为祖国争光,做个有道德的真人。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篇8
昨(22)日上午,资阳好莱坞会演中心座无虚席,我国著名文化学者于丹来到这里,带来了一堂名为《感悟"中国智慧",品味精彩人生》的精彩讲座。市委书记李佳、市政协主席罗雪松,以及其他相关市领导、市级老领导聆听了讲座。市委、宣传部部长曹家贵主持讲座并致辞。
于丹,北师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也是著名电视策划人,被誉为中国电视业的"军师"。同时,她又是古典文化的普及与传播者,曾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讲座中,于丹教授指出,这两年"幸福"是中国的主题词,而我刚来到资阳,就确确实实感受到资阳人要打造幸福资阳是有自己的底气的,因为我从大家脸上看到了对幸福的确认,这能激发大家内心向上飞扬的力量,这能让幸福离我们越来越近。
于丹教授还围绕"感悟中国智慧"这个话题,联系当下解读国学经典,她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再到"恭者不侮,宽者得众,信者人
任焉,敏则有功,惠者足以使人",用2000多年前先贤的至理名言解答现代人心中的困惑。两个小时的讲演中,于丹出口成章、侃侃而谈,以丰富的国学知识给听众以极大的精神享受。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篇9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国学经典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是民族精神的精髓。诵读国学经典能让我们品悟中华文化;能传承民族精神;能涵养自己的修为。可以让我们承继民族智慧,使自己成为一个德才皆备的人。此次,苏兴教授以《弟子规》为主线,为我们开了一堂不一样的讲座。
通过苏兴教授对《弟子规》的讲解,让我更加懂得了孝顺、博爱、谨慎、讲信用。有父母、爱亲人,继而才能关爱每一个人。当别人有困难时,我们才会伸出援助之手。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就不会变成一个危害社会,让人唾弃的人。《弟子规》还让我明白了友善、礼让,生活上不要挑三拣四。不要把长辈对自己的疼爱当成是理所当然,养成骄横的坏习惯。衣服不再于华丽,而应注重整洁;要看轻财物,少计较个人得失。学会礼让,宽以待人,严与律己;多用赞美的眼光去看待别人。这样我们的心胸会变得宽广,生活会变得快乐甘甜。 诵读《弟子规》,让我领悟了读书要心到、眼到、口到,还要实实在在的做到。不要养成浮华的习性、马虎的习惯;在学习上要多下功夫,不要做一个半罐水响叮当,一个一知半解的人是攀不上了科学高峰的,从点点滴滴做起,滴水能穿石。
《弟子规》让我在言简意赅的文字里,休味到它丰富的内涵和深遂的哲理;里面的不少至理名言深深印在我心里。它让我既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我在诵听圣人的教诲中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苏兴老师的话不仅让我明白了许多人生道理,还让我增长了许多国学知识及社会问题。 苏兴教授将传统文化融入于现代生活,用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造福于现代社会,他的热情,通古晓今,融会贯通,感染了我们。
讲座期间,苏兴教授对现代人的情商做了一个简单的剖析。我认为情商和智商的关系事实上很简单,高情商,高智商的人,他的一生必定是一帆风顺的;高情商,智商一般的人,他的生命中十有八九有贵人相助;低情商,高智商的人,大多是怀才不遇,最终郁郁寡欢。 生活本身就是财富,生活就是我们修养培养的大熔炉,我们要用心去体验我们的生活。让自己成为一个有修养,有素质的人。一个人的修养好坏可以从很多方面体现出来,包括我们的言谈举止,待人接物,个人形象等等。有时一个人的修养不只代表我们个人,还体现了我们的家庭环境,工作环境,文化素养等。
苏兴教授的精彩演讲为我们展示了儒家、道家的精髓,使得我们重新审视国学与当今社会的密切关系,他的妙语连珠给我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通过这次对国学学习,明白了“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们应该做有修养,懂孝道,好心态,广交友,有知识,能够管理好自己的人,在他的启发和引导下,感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境界。我将会用自己的行动去实践这些理论。锤炼个人价值、凝塑自我魅力。
国学经典视频观后感 篇10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大家好!我是来自惠民一实黄冈小学三年级一班的国学小名士——董正盛。”我也想像参赛选手一样自豪的介绍一下我自己。 刚开始看《国学小名士》的时候,我发现有很多知识是课本上学不到的,他们竟然也能对答如流,真被他们惊人的记忆力、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现场应变能力惊呆了。其中有一期中的参赛选手杨震竟然和我们是同龄人,仅仅上三年级就敢上台与初中、高中的大哥哥、大姐姐比拼,太佩服他的勇气了。我是一个不太爱表现自己的人,平日里有类似的展示活动,我都不愿意主动参加,看了《国学小名士》以后,我也想向杨震学习,抓住机会,锻炼自己。 爸爸妈妈告诉我,《我爱记诗词》和《名家对对碰》更多的是考察参赛选手的国学知识储备,有不足可以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弥补。留心处处皆学问,只要我们平时多注意积累,多留心就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学习知识是简单的,但是要将学到的知识运用的生活中,变成自己的实际行动就不容易了。所以我更喜欢《美德大考验》,桔子捡不捡,垃圾桶扶不扶,通过别人的表现可以反思一下自己,从而努力做到“知行合一 学以致用”。
在观看《国学小名士》的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很多日常礼仪,比如吃饭的时候必须长辈先入座,还要照顾身旁的人,多帮别人斟茶倒水,餐桌上不要大声讲话,筷子尖、茶壶嘴儿不能对着别人等。恰好过春节,我将这些礼仪直接用到了生活中,得到了长辈们的表扬。
《国学小名士》的比赛虽然已经结束了,但是它留给我的启示将伴随我成长。我将时刻以国学经典激励自己,努力成长为一名“知行合一”的国学小名士。
2020.10.22.国学课~博学于文,约之以理,亦可以弗畔矣。
国学讲堂主要是讲道,文以载道,圣人经典是明传文章,暗传道。
道是什么?道在哪里?
孟子说过:道在蝼蚁,道在秭禆,道在瓦壁,道在屎溺。
道无处不在。道在细微之处。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讲堂也不在庄严,有道才是真正意义。有时越是富丽堂皇,反而越离道。
我们修行,主要是要我们向内找,找自己,修自己。
如果我们学习了之后,还看谁都不如意,看谁谁不是的话,那我们就要警觉一下,我们的学习修行就修错了。因为在活菩萨眼里,是普渡众生过的。只有越修越好,才是对的。
山不在高,有龙则灵,十二个生肖,都有相对物种,唯独只有龙没有对应实物。我们是龙的传人, 为什么是龙的传人?龙是指什么呢?
龙其实就是指道。我们国家民族最值得骄傲的就是有道的国家, 所以我们国家这么大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没有说叫大国,我们叫中国,但是小小日本,叫大和民族,大日本,韩国叫大韩。实际上凡是有大就有小,他是一个对立的。
12生肖:子鼠 ,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从1~12中间的数就是5。我们是龙的传人,但是龙却没有看到过,所以我们是道的传人,我们是道这么传下来的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这叫炎黄子孙,炎黄是我们的先祖,上古的三皇五帝叫炎黄,所以这个龙也是代表道。
道在哪里?呼吸有道,消化道,道不言语,所以,道其实在我们自身。
离道别觅道,终身不见道。 这句话意思是,我们讲任何经典,讲到道,讲到修行的时候,一定不要离开我们自身,如果说离开自身,去寻道,去找道,就搞反了方向,南辕北辙,离开自身去找道,去外界找道,就是方向错误,我们的修行不在自身上下功夫的话,可以说,终就不是一个佛陀。
六祖坛经说过: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 我们一般不愿意在自身下功夫,总是在外面去求,去找,或者是哪里来了一位高僧去求。就算见到了佛陀本人,自己不修行,你还是乌漆马黑的,与佛陀有什么关系呢?所以,我们还是要在自身上下功夫。
如果说要你捐10万元和要你不生气,那个容易做到呢?前者更容易
修行的第一步,就是不生气。
梁武帝举全国之力建庙立寺,还四次舍身出家。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就是指梁武帝时代,他做了这么多财物布施。但因但没有在他自身上下功夫。离开自身,做的这些,这只能是一种佛德,不能说是功德。所以捐钱和不生气是两个概念。
多读书是否就可以做到不生气呢?是会好一些,现在的孩子学历很高,学校教育还是有缺陷的,但是还是智慧不够。
如果自身功夫下足,就是没有离开道。圣贤先佛有道,当时孔子去拜见老子时,回来发了一通感概,犹龙之叹!孔子受老子的周经问礼之后,他才能够明心净性,他才会去周游列国,叫弘法立身。他之所以有犹龙之叹,是因为老子给他的感觉是神龙见首不见尾。也就是道德经有一句:道可道,非常道。
所以,以后看到这个龙,其实就是讲道,我们是一个有道的国家。
道是不言语,默默无闻的。叫做 道本无言,非言不显,言有不达,道无以明。
日月星辰不会停止脚步,都有自己的轨道轨迹,都在默默无言地运行,这就是道。道本来是无言的,天不能言,地不能语。都是一种本能,都在自然而然地在做,就像日月星辰,东升西沉。所以我们要学习天的精神,无私无为无求。
我们人做事一般都是有目的性的。
道德经有一句: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地势坤,天子以厚德载物。人要效法地的这种精神,学会包容承载。易经来讲,对应的卦是女性,要多包容多承载。家庭中媳妇是要角呀,上要孝顺公婆,️中要与老公举案齐眉,给家庭树立良好模范,下要养育孩子给孩子做示范。
地法天,天是上天,我们的宇宙星辰,天的精神是无私无为无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有生生不息的概念在里面。
天法道,是先有天,还是先有道呢?
任何经典都有道,要看到其中的道,不然只能说多读了一篇文章,不要认为我们学国学是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天不能言,地不能语,如果大家都不来说道,大家就都不知道呀。古圣贤先明白道后,就留下言,也就是四书五经这些千经万典,但是很多经典,大家读不懂,非言粗显。
因为道有五个层面:
粗 细 微 玄 妙
粗细,知识文化。 微,智慧。 玄,道。妙,天性。
所以未有天地,先有此道。道没有尽头。天地都是在道之下演化出来的。地球是谁推动的呢?是什么力量推动它的运转呢?
天长地久有时尽。道却没有尽头。人有成住坏空。天地也一样,也有尽头。
道德经说:谷神不死,时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不绝,用之若存。
人,肉身是父母给的,灵性是来自上天。
五十知天命,人生要有规划。
人的潜能实际值发挥了百分之二,还有很多功能没有发挥出来。
佛陀在灵鹫山前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俱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分别执着而不能正得。
子曰:博学于文,约之以理,亦可以弗畔矣。
文:文化知识,外在的才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约:约束,调节。
礼:智慧,一阴一阳之谓道,如同放风筝有收有放。一种约束,一种调节。
用智慧调节我们的身心。礼~理,理:道达自然。 天理之节文,人事之以则。
一个博学的人,一定要用智慧来调节身心,否则越学越傲慢。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知行合一。
内在的天性胜过外在的文化,则就显得粗俗。
真知必真行。
礼的繁体字是是礼,礻 曲 豆 是由这三部分组成。
曲则全,弯曲,就是心放低。委屈求全,枉则直。
豆,花生,同仁。就是良心,佛性
放下心, 找到道,以示众人
一阴一个叫合道。
畔:通假字,通,叛,违背。违背良心,天道,自然而然的,做人的原则。一
文,就是讲道。文以载道,文非道。用手指月,指非月。
因道悟性,道非性。
天命之谓性 修道之谓觉。
借假修真,来完成来人世间一趟的使命。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仁:内在慈悲,力行近乎仁。
真正的仁:非自贤,而能用贤。
国学讲堂广播稿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国学讲堂广播稿范文、国学讲堂广播稿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