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儿科学会发热指南 美国儿科学会电子书

 魔术铺   2023-03-30 11:39:27   1 人阅读  0 条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美国儿科学会发热指南,以及美国儿科学会电子书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ORS系列文章之六——发热

不论你的性别,也不论你的种族。不论你的胖瘦,也不论你的年龄。我们的体温都恒定在37度。健康人的体温在小范围内会有些波动。比如剧烈运动后体温会有可能会高于37°,女性的月经周期也会有一些轻微的浮动。但是这个浮动一旦超出正常值0.5度,就会让人感到不舒服。如果上下超过了1度就意味着生病。我们的身体为了维护体温而进化出各种功能。比如流汗、鸡皮疙瘩、毛细血管的舒张与收缩,甚至呼吸和排汗以及其他一些身体的功能,主要的目的就是要维持体温恒定。

和我们人类一样,生活在南极的企鹅,和热带撒哈拉沙漠的骆驼,很多恒温动物它们的体温同样是37度上下。为什么有很多动物在进化过程中不约而同的选择了37度作为基础体温?有假说认为,大脑在恒温下运作得最好,所以在长期的自然选择中,能维持恒温的动物被选择下来。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保持恒温,能够让复杂的化学反应处在最佳状态,这使得我们和其它动物可以在日常生活中胜任各种复杂活动。

但是如果你感到浑身无力、食欲减退、出冷汗,颤抖、头疼、肌肉疼痛,还有脱水的症状,就要量一量体温,看看是不是发热了。体温高于39.4度的时候,可能还会产生幻觉、烦躁、精神迷糊、身体抽搐和脱水;内源性发热高于41.1度很罕见。

体温达到或超过39.4°,而且发热三天以上,就应该马上去医院检查一下。如果发热的时候伴有其他症状,也表明有可能会有凶险的疾病发生,这个时候需要马上看医生。这些症状我在课程结束后提交的思维导图中会有罗列,请注意保存。

发热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病毒和细菌等致病微生物感染造成的免疫反应是最常见的。其他原因,比如中暑、晒伤,一些风湿类疾病和恶性肿瘤也会导致体温升高。接受某些药物的治疗,或者是一些疫苗也会造成体温升高。

在上一次讲座中,我提到了儿童的两大死亡疾病,一个是消化道疾病,一个是呼吸道疾病。消化道疾病,常见的症状是腹泻,呼吸道疾病常见的症状就是发热,所以发热的时候要注意是不是肺炎。

一次典型的,因感冒而引起的发烧的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病毒通过空气或手进入到我们的鼻腔,入侵鼻腔黏膜上皮细胞,病毒表面上的一种特殊蛋白质,会迷惑我们的细胞,让细胞误以为这是无害甚至有益的东西,然后细胞膜打开通道让病毒进入。病毒一旦进入细胞内就会劫持细胞核,利用细胞核的DNA复制功能大批量的复制自己。当复制到一定的数量之后,这个细胞就凋亡了。然后新病毒就会从细胞内喷涌而出,以同样的方式入侵其他的细胞。

当身体的免疫细胞之一——巨噬细胞发现有病毒入侵,并且杀死了人体细胞的时候,就会拉响警报。这种白细胞会释放一些介素,介素还会引发一系列反应,其中一种反应会促进各种前列腺素的合成。其中一种前列腺素会给大脑视丘下部发出信号,视丘下部是负责调控体温的,它收到这个刺激后会把原来默认的人体正常体温往上调节。于是身体就启动了温度调控机制,比如打寒颤会让我们更频繁的收缩肌肉,以产生更多的热量,比如减少排汗以保持热量。于是我们就发热了。

发热的时候人体的核心体温会比正常温度高一些。那些只在正常体温下的活性最好的蛋白质,工作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本该在体内发生的很多化学反应的产物的量,就会和平时不一样了。当身体正常的环境被打破失去平衡的时候,病毒和细菌,很多是不适应这些剧烈变化的。这样我们身体用一些小的牺牲,为病原体造成了繁殖的压力,为战胜它们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当身体的免疫系统清除掉这些病原体后,白细胞不再分泌激素了,血液里已经没有那些能够引起发热的前列腺素了。所以视丘下部温度设定值重新恢复到37度。但此时身体里还积存了很多多余的热量,必须要释放出去。所以身体就会通过扩张毛细血管、促进排汗,靠蒸发水分带走体表的热量。所以你们看,并不是因为出汗了才导致疾病痊愈了。而是因为身体痊愈才会出汗,传统医学根本就把这两个因果关系弄颠倒了。

我们每一个人在一生中都会面临多次发热,儿童时期尤其密集。事实上很多疾病都会引起发热,但这并不见得是一件坏事儿。美国儿科学会在《育儿百科》中提示父母:“发热可以刺激身体某些防御机制,在帮助孩子抗击感染的过程中,发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梅奥诊所也提到:低烧时医生可能不建议退热,这样做可能会延长病程或掩盖症状,并使其难以确定原因。

科普作家方舟子在《我们为什么会发热?》的文章中比较详细地解释了这个现象,他说:

腋下温度37.2度以上,口腔温度37.8度以上,直肠温度38度以上,则可以判断为发烧。

我们之前提到的,和下面讲到的温度都是直肠温度。儿童发烧的主要工作是让孩子多休息和减轻不适,如果他感觉到不舒服,应该鼓励他多喝些水或多吃流质食物,给他换上轻便的衣服,如果他感到冷,则应该注意保温,直到打冷战结束。不要给六周以下的婴儿退烧,不要给六个月以下的儿童服用布洛芬,不要给18岁以下的人服用阿司匹林。因为这对他们是无益,而且可能有害。

发烧,患者不同的年龄应该有不同的对策。

点击 梅奥诊所关于发热的网页 里面有详细阐述(英文)

发烧会有一些并发症,他们可能是严重的脱水,产生幻觉,有些儿童会热性惊厥。高烧引发的热性惊厥,通常孩子会失去意识,四肢颤抖,看起来很吓人,但是绝大多数高热惊厥,不会对身体造成持久的影响。如果热性惊厥发生,家长把孩子放在平面上注意保护孩子,不要受伤,不要试图阻止或者把任何东西放进孩子嘴里,一般来说十分钟之内就会恢复。如果超过十分钟应该去医院检查。

孩子发烧去不去医院,除了上述的判断之外,李清晨当初还曾经提出过一个观点,就是当自己的心理压力太大,或者周边亲戚给的压力太大的时候,也是可以去医院的。

以目前国内医疗状况,医院的医生有可能会让孩子开一些化验,这个并没有问题。如果不是急症的话,可以拿着这些化验单结合自己的情况去靠谱的机构付费咨询。如果医生给孩子开一些中药或中成药,则可以直接拒绝。比较棘手的是医生开出的抗生素,这种情况,去靠谱的医疗机构付费咨询会更加可靠一些。

儿童在发热期间可以尝试做一些事情,让他们更舒服。

由于发烧会导致身体体液的流失,所以发热的时候应该多喝水,一岁以下儿童最好喝第三代口服补液盐溶液。活动太多,容易让孩子的体温升高,所以尽量让孩子在凉爽的环境下多休息。

只要是由于感染致病微生物造成的感染,都可以通过洗手去预防。不仅仅腹泻是这样,感冒也是这样,禽流感也是这样。吃东西前后、使用洗手间后、在公共场所出来后、抚摸动物后、坐公共交通后,如果用肥皂和自来水冲洗一下手,会让你减少很多被感染的风险。如果没有水,哪怕用湿纸巾也是很好的选择。

人体的皮肤屏障是有强大的,但是很遗憾的是我们的皮肤是有开口的,这些开口就是我们的眼睛、鼻子和嘴。尽量避免用手去触碰这些地方,以免把致病微生物带进我们的身体。同样打喷嚏的时候也要遮住口鼻,避免将致病微生物传递给其他人。

口腔里有大量细菌,因此也要避免和孩子使用共同的杯子、瓶装水或餐具。

如何测量体温

常用的用于测量体温的推荐用耳温枪或数字体温计。不推荐用水银体温计。

每次使用前后应用酒精或肥皂水清洗。不要把测量肛门的表再用于测量口腔温度,给孩子测量体温的时候不要离开。

给婴儿测量直肠温度的时候,要先在测量表的顶端涂一点润滑剂,不让孩子趴在自己的腿或肚子上,然后将体温表尖端插入肛门1.3到2.5厘米处,直到测量结束,手不要松开温度计。

测量口腔温度的时候,把温度计的感应器放在舌头下面。闭上嘴,直到温度计发出蜂鸣声。

测量腋温的时候,注意不要隔着衣服,让体温表直接接触皮肤。

测量耳温的时候,要仔细阅读说明书,用正确的方法测量,才会得到正确的数字。

关于发热,已经有很多人医生的科普可以看,我这里选一些重点摘抄。我想换个脱水的角度讲讲发热,以及不同类型发热的对策。

疾病发热

由于发烧会导致身体体液的流失,这种流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发热引起的不显性失水增加。一般来说,体温每增加一度不显性失水,增加12%。高热的时候大量出汗,有可能导致高渗性脱水,加重患儿的病情,因此对高热孩子必须进行补液。

另一方面是由于大量出汗导致高渗性失水。如果发热期间脱水,这不仅使退热困难还会影响新陈代谢和血液循环,发生酸中毒。婴儿脱水本身就可以引起发热。所以发热的时候应该多喝水,梅奥诊所建议一岁以下儿童最好喝第三代口服补液盐溶液。同时应该注意在脱水的情况下不要使用退热药,因为这可能增加肝功能损害的风险。

一项在2014年的小规模临床研究,对照了241例发热患者,分别给予口服补液盐和普通水分,得到的结论是使用口服补液盐,可以明显缩短发热周期,减少住院天数,减少静脉补液人数。

发热的时候如何补液?这里给出的方法,是按照平均一个孩子每天摄入两升水来参考,体温每增加一度,按照非显性失水增加12%计算,每天就要增加240毫升的水来进行补偿,增加两度则要480毫升。上面那个临床研究是每天500毫升口服补液盐,就是这个道理。

运动发热

免疫系统对抗只是人体发热的一个原因,或者剧烈运动,也会导致体温升高。在运动和训练中,体内能源物质燃烧时所释放的能量,是基础代谢的5~15倍,其中的75%会转化为热能积蓄在体内。机体为使体温不致过度升高,则必须加强散热。

出汗是机体在运动时保持低温的主要机制。

出汗是机体在运动时保持低温的主要机制。

研究表明,一般人在温和天气下从事轻身体活动时,每天出汗0.5L左右,但跑步1小时左右的出汗量达到此量的2~3倍。

长时间运动引起的出汗,会导致水分的大量丢失,就会使机体出现低血容量、高渗透压等情况,这会严重影响散热能力,使体温迅速升高。机体核心温度上升越快,心血管系统压力就越大,循环血量、心搏量下降也越快,从而导致运动能力的下降。运动出汗会明显的使血浆量、总血量及分布到活跃的肌肉组织的水分及营养减少,对运动成绩的影响也较大。

随着机体排汗量的增大,钠、钾丢失量可分别达每日膳食供应量参考标准130%~216%、72% ~80%。运动时间越长,强度越大,电解质丢失就越多,机体就会出现生理功能失调,影响身体健康,降低运动能力。每丧失1L水会使心率增加8次/min,心脏泵血输出量每分钟减少1L,核心体温增加0.3度,这又会造成细胞内、外液丢失,血容量受影响,心脏负担加重,运动能力下降,对健康也造成威胁。因此长时间从事运动的人一定要注意降温和预防脱水。运动前和运动期间定时小口啜饮冷冻过的口服补液盐溶液就是一不错的主意。

在高温环境下工作也会导致体温增高,这是一种风险很大的热损伤,如果你的体温上升到40℃或更高,中暑就会发生。中暑需要紧急治疗。否则这会很快损害你的大脑、心脏、肾脏和肌肉,甚至有死亡的风险。和不要等脱水再补液是一个道理,预防中暑才是重中之重。学会找地方乘凉,弄些水喷在皮肤表面降低温度,平时注意多喝水,出汗多了要喝电解质水,不要喝含大量糖分和含酒精的饮料,这些都可以有效降低中暑风险。

课程到这里,我们的系列讲座就全部完成了。在这四次课中,我给大家讲到了水和电解质的平衡、讲了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渗透压、讲了腹泻和脱水的预防和治疗,讲了身体的温度,也讲到了耐药细菌,和一系列相关的科学知识,我也讲了科学精神,讲了到了进化的故事,讲到了地球的海洋,讲到我们的祖先。

很高兴四期下来你们的参与。如果以后有机会,我还愿意在这里继续与大家沟通。感谢你们的支持。祝你们,和你们的儿女,滋滋润润地,过着幸福的生活。

孩子发烧怎么办?首选是物理降温?

三年前我翻阅《尼尔森儿科学》,第一次看到说物理措施对退烧没用,第一反应是可能写错了。然后上Pubmed去检索,查证的结果颠覆了自己的那个长久认识:发烧首先物理降温,物理降温不行再药物降温。然后有了《孩子发烧首选物理降温?》这篇文章。

这篇文章刚写完时,自己还有点不踏实,请了两位儿科医生朋友一起帮忙审阅,他们读完也觉得说得有道理,但还是觉得观点太超前,让我再谨慎一点。我又反复核查,觉得结论已经够清楚了,就在微博微信上发布了。

文章反响很大,有人赞同,但也招来很多非议:说我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但我对自己的查证有信心,所以也没有退缩。几年下来,接受这个观点的人也越来越多,包括家长,也包括很多儿科医生,我在微博上再说这个观点的时候,已经很少听到骂声了,我也以为这个观点已经被大部分人接受了。

前不久网站转载了这篇文章,结果评论全是惨不忍睹的骂声,很像3年前的微博,让人感觉存在平行空间,大家各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让我意识到认识到了解这个观点的人不是已经很多而是太少,同时有的机构意见做了更新,所以很有必要重发这篇文章,也希望大家多转发让更多人看到,让平行空间发生一点交叉和同步,让更多孩子少被折腾。以下是正文。

发烧先给孩子擦个澡,用冰袋冰头,认为物理降温很有效而且没副作用,退烧应该首选物理降温,物理降温不行再吃退烧药。你是这样认为吗?

恭喜你,全错了。目前没有任何一家权威医学机构把物理降温当做退烧的首选方式,这是为什么呢?

美国儿科学会关于发烧的指南里,反复强调的一点是,除非是超高热,发烧本身并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而且它有利于对抗感染。一些引起发烧的疾病,比如严重的细菌感染是需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的,但除非孩子有明显的不适,并不需要进行退烧。

孩子舒适度很难用客观的指标去衡量,一般认为在39°C以上孩子会比较难受。如果孩子没有明显的不舒服,也没有其他基础疾病,那么发烧在39°C以下通常不需要退烧,自然也不需要擦澡和冰袋。

那孩子超过39°C或感到明显不适时,又该如何应对呢?

有些措施不能退烧,但可以让孩子舒服一点,比如孩子感觉热时减少衣物和开空调,自然可以采用。有些治疗措施可以退烧也可以改善孩子的舒适度,比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这样的退烧药,它们不但退烧效果好,还可以缓解疼痛,改善孩子的舒适度,当然也可以用。

物理降温的方式很多,包括泡澡、温水擦浴、酒精擦浴、冰袋冰敷、退热贴、吹风扇等等,原理是通过皮肤和外界环境接触,借助流动的水或空气将人体热量带走,达到退热的目的,但它们的退热效果并不好,反而可能让孩子更难受。

其中温水擦浴是用得比较多,也是研究得比较多的方式。早在1970年,就有研究给两组孩子分别采用了温水擦浴和吃安慰剂的治疗,结果发现,1小时后退热的孩子数量在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别。当然,这项研究的样本量很少,还不足以得出明确的结论。其他大部分研究认为,擦浴在短时间内是可以降低体温的,但效果主要是体现在30分钟内,之后体温就逐渐回升了。

擦浴的方式有很大的变数,持续时间、水温都可能影响效果,极端一点,假如让孩子直接泡冷水,只要时间足够长,体温总是能下降的,甚至可以让孩子体温都没掉,但这样做就和我们“提高孩子舒适度”的目的背道而驰了。

发热是身体应对感染或起炎症反应的一个机制,擦浴利用水和身体的温差以及水的蒸发来带走热量,温差小没效果,温差大了又会引起身体不适,这种做法是违反生理的,很多研究也证实,擦浴会导致不少孩子哭闹和寒战。我们自己也体会过发烧,昏昏沉沉想睡觉时,谁会乐意被人用凉水擦来擦去?

治疗目的是让孩子不难受,温水擦浴却可能让孩子更难受,而且这种降温的效果差,持续时间短,自然不是一个好的治疗方式。你也许会觉得上面引用的研究不全面,但专业指南和各个权威机构对物理降温的评价,是业内专家们在全面评估当前的研究做出的建议,我们可以看看他们怎么说。

1.美国儿科学会旗下的科普网站healthychildren.org(最后更新时间:2015年11月)

大部分情况,让发烧的孩子更舒服的最方便方式是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或布洛芬,然而,有时候你可能想结合温水擦浴或只想温水擦浴。比如知道孩子对退烧药过敏,或者不能耐受(罕见)可以优先选用擦浴。如果发烧让你的孩子极度不适,或者孩子呕吐,可建议配合退烧药使用擦浴。

2.香港卫生署(最后修订时间:2013年8月)

温水浴并不能帮助宝宝退烧,但若宝宝有以下情况,很多人都会给宝宝泡温水浴来令他舒服一点:①不能服用口服药物;②服药后呕吐;③表现烦躁或非常不适。

3.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指南(最后更新时间:2013年5月)

温水擦浴不推荐用于治疗发热。

4.加拿大儿科医生协会(最后更新时间:2013年9月)

不推荐给孩子温水擦浴,酒精浴或擦浴。

5.第20版《尼尔森儿科学》(出版时间:2016年)

不认为温水浴和冷毯这样的物理方式对退热有效。

6.美国儿科学会《儿童发热与退烧药的使用》指南(发布时间:2011年3月)

把体温降到正常是不是就改善了孩子的舒适度,我们并不清楚,外部降温方式,比如温水擦浴,可以降低体温但提高不了舒适度。

7.中国0至5岁儿童病因不明的急性发热诊断处理指南

2008年11月版:物理降温效果不及退热剂,可作为辅助退热方法,物理降温与退热剂联合应用时,体温下降快于单用退热剂,高热时推荐使用退热剂同时联合温热搽身的物理降温方法。

2016年2月版:虽然在对乙酰氨基酚退热基础上联合温水擦浴短时间内退热效果更好些,但会明显增加患儿不适感,不推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热。

即便是原来中国指南,也由原来的物理降温可以作为辅助退热方法,转变为明确不推荐温水擦浴了。而境外的机构要么明确说温水擦浴没用不推荐,要么说在退烧药不能用的时候才可以考虑,或者在烧得太厉害孩子非常难受时配合退烧药用一下。

至于冰袋冰敷、退热贴这样的小面积接触皮肤的降温方式,既不能降温又可能让孩子难受,自然应该放弃。酒精擦浴也可能可以短暂降温,但酒精可通过皮肤吸收,带来中毒隐患,因此应该禁止。

所以,对于没有其它健康问题的孩子,39°C以下或没有明显不舒服表现时,不需要退烧,39°C以上或孩子明显不舒服时,首选的是退烧药而不是擦澡这样的物理降温方式。永远要记住:应对孩子发烧,怎么舒服怎么来。

孩子发烧,可能是好事?发烧的12个误区,速查

发热是孩子最常见的 健康 问题,又有著名传言“孩子发烧会烧坏脑子”,导致很多家长患上了“发热恐惧症”。

所以孩子一发热,退热药、冰敷、洗温水澡数招齐发,中西结合无所不用。

在恐惧的支配下,很可能作出不理性的选择,让孩子吃了不该吃的药,冒不必要的毒副作用的风险,真是追悔莫及。

所以,化解“发热恐惧症”的第一步,就是了解关于发热的12个认知和操作误区。

1、发热是一种病

发热是指孩子体温(肛温)高于38 ,或腋温 37.5 。

发热本身不是疾病, 而是疾病的一个症状,最常见的是感染性疾病。

2、可根据体温来判定病情

体温的变化规律对疾病的诊断有一定参考意义,但相对于体温,孩子的 精神状态 在病情的判断中更有意义。

3、发热要赶快退热

发热是人体应对感染的一种防御机制,对病情恢复是有好处的。

对总体 健康 的孩子来说,在引起孩子明显不舒服之前(一般认为肛温39 ,口温38.5 )不需要降温。

4、发热会烧坏脑子

人体的体温受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控制,发热时体温很少超过41 ,所以发热不会烧坏脑子。

发热后影响到大脑,罪魁祸首可能是脑膜炎,而不是发热。

5、发热不用药不会退热

儿童疾病以呼吸道、肠道病毒感染多见,大多是自愈性疾病,病程过了体温就会恢复正常。

但大部分能自愈 不需要用药。

在烧得很难受时,退热药能改善孩子的舒适度。

有严重细菌感染时,遵医嘱使用抗生素能提高孩子的存活率。

6、孩子发烧到39 (肛温),才能吃退烧药

主要根据孩子的精神状态和舒适度合理用药。

如果孩子没有不适表现,即使肛温超过了 39 也可不使用退热药;

如果孩子精神状态不好,舒适度不佳,即便肛温未达到 39 ,也可以使用退热药。

7、吃了退热药体温应该马上降至正常

退热药起效一般需要半个小时到1个小时,起效后体温一般可以下降1 1.5 ,但不一定降到正常。

吃退热药的目的不是让体温正常,而是减轻发热给孩子带来的不适。

8、退热药可以预防热性惊厥

孩子发热是否惊厥和用不用退热药没有关系,而和孩子本身的体质有关系。

目前的研究都证实退热药不能预防热性惊厥。

9、孩子发热睡着了也要叫醒喂退热药

不需要弄醒了孩子喂药,睡着了总比醒着舒服。

10、发热了输液退热快

输液主要用于严重细菌感染、不能进食、中重度脱水等情况,而非专门针对退热。

需要退热时,首选口服退热药。

11、退烧针、药物灌肠退烧快

安乃近、退烧针、药物灌肠、尼美舒利口服制剂等,都不适用于孩子。

12、孩子发热首选物理降温

根据最新的发热指南,物理降温法对于帮助孩子退热的意义不大。

不推荐给孩子使用温水擦浴退热,更不推荐冰水或乙醇擦浴方法退热。

发烧通常要经过3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高热期——退热期。

这3个阶段如果护理得当,可以大大缓解孩子的不适,帮助孩子尽快恢复血条。

1、体温上升期

皮肤苍白。

有畏寒或发冷表现。

寒战。

鸡皮疙瘩。

出现干燥、无汗、四肢冷等表现。

适度保暖。

多喝温水。

观测体温。

高烧时服用退烧药。

2、高热期

高热期是指体温上升达到高峰之后保持的一段时间,也称为高温持续期。

体温居高。

皮肤潮红而灼热。

呼吸和心率加快加强。

皮肤有汗。

出现口渴、全身疼痛的表现。

让孩子保证充分的休息。

多喝水。

食用流质食物。

适度减少衣物。

【3个月以内的孩子】

3个月以内的孩子,只要体温高于38 ,就应该去医院。

因为在这个年龄阶段,尤其是新生儿期间(0 28天),10%以上的发热是严重感染所致,比如菌血症、脑膜炎、肺炎等,而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又很不完善,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3个月以上的孩子】

3个月以上的孩子,如果在家观察,判断孩子精神状态很重要,如果精神状态不好也要去医院。

【何时用药】

当孩子觉得很不舒服的时候,可以用药。

但每个孩子对发热的耐受能力不一样,所以用药的时机也可以不一样。

中国最新指南的意见是肛温大于39 (口温38.5 )就可以用,或者发热让孩子明显不舒服时也可以用。

无论是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儿科学会,还是中国的发热指南,都认为 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 是对儿童相对更安全的退热药。

中国以前的指南认为对超高热的孩子,可以交替使用这两种药。

但2016年最新的指南已经明确 不推荐联合或者交替使用这两种退热药了 。

因为这样会增加用错药或过量的风险,所以建议只选用一种。

3、退热期

退热期即体温下降期。

进入体温下降期,说明孩子发烧的病因得到了有效控制,体温逐渐恢复到正常水平。

24小时观察体温平稳,未出现体温升高的表现。

皮肤血管扩张,大量出汗。

皮肤明显潮湿。

尽管孩子进入体温下降期是疾病的恢复期,但退烧并不等于完全康复。

孩子的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会丧失大量的体液,要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

及时更衣,避免穿湿衣着凉。

科学饮食,给孩子吃容易消化的食物,同时不要强迫孩子进食。

不要过度逗孩子玩耍,也不要让孩子做剧烈的活动。

育学园提示

虽然孩子发热让我们很揪心,但它是免疫系统起作用的表现。

孩子的免疫系统,正是在和病菌接触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起来的。

等孩子们大了,发热的频次就会越来越少了。

所以你的“发热恐惧症”有没有被治愈一点呢?

希望我们在 育儿 的道路上,都能越来越从容!

孩子一发烧就用退烧药,对不对?什么时候才吃,有哪些药可用……

儿童发烧 是临床上很常见的症状之一,却也是引起父母担心的一个常见原因。

发烧并不是原发病,而是人体对抗感染的一种生理机制,孩子的免疫系统尚不完善,还未接触过的细菌病毒都容易造成感染,因此发烧的频率会比成人频繁一些。

发烧是免疫系统起作用的表现,孩子的免疫系统在和病菌接触过程中不断得到完善,所以从这层意义上讲, 发烧其实是促进孩子免疫系统走向成熟的一个推动力。

一、面对发烧,如何判断?

孩子发烧原因有很多,感染、炎症、代谢免疫等原因均可引起,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发烧的原因和处理措施也不一样。

如果是出生三个月内的婴儿发烧,只要体温高于38℃,就必须去医院。在美国相关指南中,医生给出的建议是发烧的新生儿必须收住院治疗,尤其是出生28天以内的新生儿,10%以上的发烧是严重感染所致,比如菌血症、脑膜炎、肺炎等。而新生儿的免疫系统又很不完善,容易导致严重后果。

1~3个月婴儿的发烧 ,大部分是自限性的病毒感染引起,但也有较大比例是细菌感染所致。孩子小不安全,家长自己鉴别是有些困难的,因此最好还是送医院就医。

3个月以上的孩子发烧 ,在家观察的话,判断孩子精神状态很重要,比如吃奶、吃辅食是不是有别于往常;是否嗜睡;和家长的互动情况等,家长自己心里没底的话还是早点上医院比较保险。

自己在家处理最重要的还是要观察孩子的精神反应,觉得精神反应不好了就应该去医院。如果孩子发烧的同时有头痛、脖子硬、抽搐、喉咙痛、耳朵疼、身上出皮疹或淤斑,反复呕吐、腹泻等伴随症状,也应该去医院。

二、给退烧药的时机?

发烧既然是有利的,那么一旦孩子发烧,家长可以先不要急着给孩子吃药退烧,多观察,从改善孩子的舒适度入手,给退烧药的做法其实也是解除体温过高带来的不适感。

国内指南 推荐对于≥2月龄,肛温≥39.0℃(口温38.5℃,腋温38.2℃),或因发热出现了不舒适和情绪低落的发热患儿,可以使用退热药。

尼尔森儿科学 上的建议是体温超过39.0℃用药是合理的。

再而言之,有些病毒感染之后就是要发烧好几天,比如幼儿急疹,体温可能在72小时内都会起起落落,退烧药只能短期内将体温降低一些,却并不能预防热性惊厥,也不能缩短疾病的过程,急或不急,总还是要烧那几天。

三、哪些退烧药是儿童可以用的呢?

退烧药确切的学名叫解热镇痛药,这类药品种类繁多。但是记住,儿童可选的只有两种,就是以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 为单一成分的药品,记住是 单一成分 而不是复方!

对乙酰氨基酚俗名又叫扑热息痛。无论是WHO,还是美国儿科学会,或中国的发热指南,都认为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是儿童比较安全的退烧药。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除了口服剂型外,还有栓剂可以选择。

2016版中国指南推荐:

≥2月龄儿童口服对乙酰氨基酚治疗,剂量为15mg/kg/次,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时间为6h;

≥6月龄儿童,使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的剂量为10mg/kg/次,两次用药的最短间隔6~8h。

但由于再安全的退烧药也可能产生副作用,所以不推荐体温38.5℃以下没有其他基础疾病的孩子用药。

对伴有心肺功能不全、贫血、糖尿病或遗传代谢性疾病的孩子,发烧会加快代谢,也会增加氧气的消耗量,产生更多的二氧化碳,增加心输出量,为避免心衰,代谢不稳定等情况,可以在38.5℃之前给予用药。发烧也容易诱发癫痫发作,所以有癫痫史的孩子也应该更早地用药。

发烧的治疗目标是要缓解症状、改善孩子的舒适度,而不是让体温正常。用退烧药之余可以辅以物理降温方法,比如温水擦浴。但是物理降温法效果有限,如果孩子觉得不适就停止不要折腾。

发烧时 不要捂汗, 以防体温过高中暑; 不能酒精擦浴,也不要在家随便给孩子吃抗生素。

让孩子多喝水或者果汁,补充水分,以防脱水。

四、退烧药有必要交替使用吗?

对乙酰氨基酚和布洛芬的用药剂量和方法大家自行参考药品说明书,根据儿童的体重都有推荐的剂量,千万不要自行减量或加量。

国内的指南有提到,对于超高热的孩子,可以交替使用这两种退烧药;

新版的《尼尔森儿科学》明确建议只选用其中一种;

加拿大儿科协会的建议也是不要交替使用;

美国儿科学会的指南说联合使用退烧效果可能更好,但反复强调要警惕由此带来的用错药、用过量的风险。

使用退烧药的目的是改善孩子的舒适度,不是单为了降温,交替使用药品剂量掌握不好反而可能引起药物在体内的蓄积而造成毒副作用。如果真的发生了高烧反复不退或者超高热的情况,还是带孩子上医院比较妥当。

关于美国儿科学会发热指南和美国儿科学会电子书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249539.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