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曲,不是一个具体植物,而是六种植物的混合发酵产物,一下说不清,我们先来说曲。
酒曲的由来
曲,也写作粬、麯、麴,就是酒母,类似面起子,都是发酵好的原料,专门用来制作酒,分大曲、小曲,又可分红曲、麦曲、麸曲等。
酒曲,是米、麦、面、糠、麸等受到曲霉菌等微生物感染,经发酵使微生物有效繁殖,生长出菌丝所得到的产品。
酿酒技术在我国由来已久,殷商时已经非常普遍,春秋战国时期的《尚书》中就有酒曲名字的记载。到了北齐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全面介绍了制曲过程及酿酒技术。
这时候需要提到医学了,因为酒的出现,对古代医学产生的巨大影响,繁体的医字,由医巫的“毉”字变成了医酉的“醫”字。
酿酒也受医学影响,将百草入酒。最开始的药酒,是直接用草药浸泡在酒里,可见汉《金匮要略》的红蓝花酒,还包括我们熟知的端午雄黄酒、菖蒲酒,重阳吴茱萸酒等。
草药也参与了发酵制曲过程,两晋时期人们已经学会制曲中加入草药,由于很多草药富含多量的维生素,能促进酵母菌丝的繁殖,因此用草药制作酒曲技术越来越成熟。《齐民要术》中制作酒曲就加入了苍耳、辣蓼等。
现在的传统酿酒工艺,仍会用苍耳、辣蓼制作酒曲。制曲时,把苍耳或辣蓼捣成碎末,拌入稻米粉中,掺少许酒曲,揉成面球,覆盖稻草或棉被,避光发酵,一般24小时后就能看到长出菌丝,酒曲就制作好了。
神曲的由来
正是酒曲技术与中草药的有效结合,才诞生了中药神曲。
唐朝的甄权所著《药性论》最早记录了酒曲入药,此书早已亡佚,被后代本草记录下来。因为酒曲发酵富含多种酶,有健运脾胃,促进消化的作用。
自唐以后,酒曲入药应用越来越广,并赋予了很多含义,才有了神曲之名。
神曲由六种草药制作: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赤小豆、杏仁,以及之前说的小麦(实际用麦麸或白面)。
制作酒曲时苍耳、辣蓼用量非常少,而在神曲制作中,用量要大很多。
现代神曲制作方法
将鲜青蒿、鲜苍耳、鲜辣蓼,切碎;赤小豆碾末、杏仁去皮研,混合拌匀,入麦麸,白面,加水适量,揉成团块。
压平后用稻草或麻袋覆盖,使之发酵,至外表长出黄色菌丝时取出,切成约3厘米见方的小块,晒干即成。
神曲的六种组成药:青蒿、白面、赤小豆、苍耳、辣蓼、杏仁,代表古代的六神兽:青龙、白虎、朱雀、玄武、腾蛇、勾陈(上图仅为四兽)。
六味合一,所以称为六神曲,简称神曲或六曲。至于青龙白虎的说法,不必较真,神曲之效,在于发酵,减毒增效,这也就是为什么会有半夏曲、沉香曲等各种药曲。
后世制作神曲,也未严格应用这六种草药,根据地域不同,选用不同的配方,制作不同的神曲,所用药味,或六味,或多于六味,或少于六味,但仍沿用六神曲的名字。
最典型的就是产自福建泉州的神曲,所用药味最多的达到五十一味,由于历史悠久,名声在外,而命名建神曲,简称建曲。
如果把神曲看作一种中药制剂,如同丸、散、膏、丹一样,自然可以随意加减配方,对神曲的认识也就不那么单一了。
不过,随着制剂的萎缩,传统药曲渐渐消失,纯正的建曲也不多了,药房所售的六神曲估计也很粗糙。你想啊,传统酿酒已经萎缩所剩不多,何况一个没几个人知晓的中药呢。
神曲的药用价值
无论何种配方的神曲,功效总离不开健脾和胃,消食化积。神曲发酵产生的大量生物酶主要作用就是促进消化。但神曲常常加入治疗脾胃的方药中,作为配角儿应用。
神曲入药也分生熟:神曲、炒神曲、焦神曲。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三者都具有健胃消食的作用,常常一起应用,处方称为焦三仙。
回乳
神曲也能回乳,这个功效古代本草有记述,但现在《中药学》教材却不提了,民间有人用它回乳,也常会和炒麦芽一同应用。神曲也是儿科常用药,治疗小儿消化不良、疳积病等。
至于建曲与神曲有别,由于配方中有很多疏风解表之剂,因此,建曲除了消食化积外,还能解表,更适用于小儿感冒夹食之证。
神曲的应用方法
如果您能接受大麦茶的味道,也可以大胆尝试再加入焦山楂、焦神曲,一起泡水喝,这样焦香味儿就更浓了,健胃消食的作用也就更强了,不仅能消化米面,也能消化肉类。
当然,如果把炒神曲打成粉末冲着喝也行,如果嫌弃味道,可以适当加点儿糖。广州还有专门的神曲茶。
#大家健康超能团##健康科普大赛#@大家健康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