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陕北纺布技艺:“洋布”普及,纺车、织布机子已进入博物馆
灯前月下织布忙——吴金英、王宁英访谈录 #全民热遗#
作者丨李贵龙(书房记团队作者)
遥望灿烂星汉,吟着“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我动笔记录土布纺织技艺。忽然,一曲“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又在脑际间飘过。两个故事的大概相似,唯美而动人心弦的民间爱情故事里的女主人公都是纺织娘,可见,农耕社会里男耕女织是主要的生存手段,就连神仙也不例外。
确实如此。《木兰诗》中“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的诗句,描述的就是农家妇女对着窗户织布的情景。确实,纺花织布是妇女必会的手工技艺,也是成为巧媳妇难度最大的条件。
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妇女们纺花织布很普遍。她们很辛苦,要抚育儿女,要磙碾子推磨,要洗衣做饭,要缝新补烂,还要帮着春种秋收,纺花织布则是油灯前月光下忙里偷闲、抽空做的营生。买十多斤棉花,纺成线,织成布,缝成衣,就有了一家人夏单冬棉换季的衣服。有的妇女在织够自家穿用的布外,还将布匹拿到集市上去卖,俗话称“倒花贩布”,就是将纺花织布作为付业,除去棉花的成本,赚点辛苦钱,补贴家用。
农夫躬耕、纺织娘当户织的身影,是几千年历史长卷中甜蜜而亮丽的画面,纺车的嗡嗡声、织机的唧唧声,成为人类历史进行曲温馨而动听的音节。
随着称为“洋布”的机织布普及,化纤工业的飞速发展,自喻为“自织布”的土布逐渐退出人们的生活,传承了数千年的土布纺织技艺也逐渐消失,纺车、织布机子进入了民俗博物馆,成为追忆乡愁的珍稀藏品。
我是穿着铺着盖着母亲织的土布长大的,也穿着土布走出了穷乡僻壤。今天,追忆逝去的土布纺织技艺,返回了家乡,与织布巧妇绥德县定仙墕镇峁上村76岁的吴金英、绥德县枣林坪镇西山村73岁的王宁英进行了访谈,记录下土布纺织的技艺,珍存在我的《消逝的手艺》之中。
吴金英、王宁英口述
织出一家人冬棉夏单的体面
我们这个岁数的妇女,在那时,一般十来岁就跟着母亲做针线活儿,到了十三四岁就学纺花织布。父母从来没想过让女子娃娃念书识字,一心想着学做针线活儿,学着纺花织布。因为,这是将来当巧媳妇过好农家日月基本的,也是唯一的本事。
有了这种本事,才能织出一家人冬棉夏单的体面。
过去那个年月,人们穿的戴的:棉袄棉裤、单衣单裤、鞋子袜子、帽子手帕;铺的盖的:被子褥子、枕头单子,都要用自织布缝成。上有老下有小一家七八口人,每年每人缝一身衣裳,也得十几丈布。这么多布,由棉花纺成线,棉线织成布,都是做完洗衣做饭,缝新补烂,养儿育女,推磨磙碾,养鸡喂猪,春种秋收等家务和农活儿,在油灯前、月光下,一条一条线纺出来,一寸一寸布织出来的。
老话儿说,“看眼男子汉的衣衫好不好,就知道婆姨巧不巧”。男子汉的衣衫是婆姨们织出的,缝成的。他们赶集遇会、走南闯北,穿一身漂漂亮亮、周周正正的衣衫,自己风光,婆姨也体面。
因此,婆姨们从小就跟着母亲学习纺线织布。就是为人妻了,也会跟着村里织布好手继续学,都想成为织布的好把式。
一般婆姨只会织白布。白布做棉袄棉裤的里面或布衫,其它衣料要染色,光景好的送到染坊染,大多家户都是自己染,村里来了货郎担,围上一群婆姨,七嘴八舌你买煮黑我买煮蓝,置办下够一年用的染料。也有买煮红煮绿等色颜料的,这都是织布的高手。她们会染出各色线子,织出大小格子、宽窄道子的花布,缝被子做单子,给黑蓝白灰色增添一点亮丽。
织够了一家人的衣服布料,不少婆姨起鸡叫睡半夜一年多织三五十丈布,到集市上或送到供销社去卖,乡里人叫做“倒花贩布”。就是买上三五十斤棉花,纺成线,织成布卖了,除去棉花钱,就是赚下的,挣点辛苦钱,补贴家用。
尼龙晴纶等化纤布料的普及,自织布渐次退出服饰的历史舞台。现在,别说织布就连织布机子也很难见到,会织布的人也都成七老八十的老婆了,再过几年,连个说清楚的人也找不到了。
工具真不少名称怪怪的
说到纺线织布的工具,在那个年月,无论男女不分老幼都熟悉,一件件工具的名称和用途大多能说得清楚。现在,见过纺线织布工具的人也不多,更别想能说清楚其名称和用途了。
纺线织布的工具真不少,而且名称怪怪的。主要有纺车、锭儿、倒线笼笼、倒车、拐子、筬(音同绳或蛇)、梭子、经(音同基)布石头、引草棍儿、引布刷子、倒线子圪筒儿、站线圪杈儿、织笊、站线等小件工具,几乎家家都有。织布机子、经布木方等大件工具,以门谱五六家伙用,若每家置办一件,很高的费用一般人承担不起。织布机子上的附件有鸦圪嘟、兔耳子、脑横棍、腰横棍、分绞棍、压绞棍、吊筬圪杈、吊筬绳、站棍儿、筬樯、卷布棍、腰绊等。
工具这么多,用途要烂熟于心,使用起来得心应手,才能纺出好线,织出好布来。
一条线从春纺到冬
要织布先得纺线线,纺线线得有棉花。
其时,每家每户都会种几分或一亩棉花。棉花是大日月作物,谷雨前就要入种,迟了,至秋成熟不了。出苗后,营务棉花就成了婆姨人的活儿,锄草,培土,打顶,掐油条,直至收棉花。
收获的棉花为籽花,送到弹花坊脱籽,弹好,才可用。
同一块地收获的棉花,质量有优有劣,要按优劣分开,质优的纺成做经(音同基)线,质劣的纺成做纬(音同玉)线。自种的棉花不够用还得向外买一些。
纺线,要先将棉花撕成手掌大、厚薄均匀的棉片,用高梁秸秸搓成花捻子,每20根扎成一捆备用。
说来容易做起难。纺线可不是件容易的事,靠生活的信心和毅力,嗡嗡的纺车声四季不停,一条线从春纺到冬,才能将几十斤棉花纺成一条条线。那时,纺线是乡村的一道靓丽风景。纺线,一般在做完日常家务,挤出时间进行,大多利用晚上的时间纺。春秋冬季,纺车架在炕头,夏季则坐在院子里或石床上,一纺就是一两个钟头。
线线纺好,做纬线的用倒车缠成枣核状的穗子;做经线的用拐子拐成一匹一匹的线框。
纬线缠成穗子就可以了。经线要用豆面加白面调糊进行浆线,浆好,拉直,晾干,浆过的线叫硬线子。干后,用倒线笼笼倒成萝卜形的硬线子圪瘩。
经线、纬线准备好了,即可上机织了。
经布引布是个核心技术活
将经线上机叫经布。经布可是个核心技术活,准备织多宽幅拍、多少丈长的布,需心中有数,要预算好。
上机的工序主要是经布和引布。
经布在窑内进行。首先将经布木方放在炕楞上,把二十个硬线子圪瘩,用秸秸作轴插进其上的小孔内,若职十丈布,则先量出十丈线子,缠绕在炕崖上的经布钉子上,并在经布石头上掏一个绞,缠绕两回共四十根线为一综。综是计量布横幅拍子的单位,若织一尺二寸幅拍的布,就得十二综经线。织布时经线要穿过筬这个部件,综的多少用筬来体现,也就是说筬的大小决定了布的横幅拍子的宽度。筬有八综、十综、十二综不等,常用的多为十二综筬。按照第一综的方法,边在经布钉子上缠绕线子边掏绞,一边还要换上缠完了的硬线子圪瘩,够了十二综,经布的第一个道小工序完成。
接着穿筬。穿筬得两个人完成,一个人一手扶筬,一手送线头,另一人用细签子分开筬齿,将线子从另面引过来穿到脑横棍上,一条一条将四百八拾条线子穿完。这是个细心活儿,既不能空下一个筬齿,更不能一个筬齿穿过两条线子,否则,就没办法分绞。穿完筬,将线子从经布钉子上取下,盘绕在经布石头上。
第二道工序是引布。
引布要在院子里进行,目的是将线子梳理顺,完成平线、站线的分层。
把织布机子安好,兔耳子置于机身上,将穿上线子的脑横棍放在兔耳子的卡槽内,用引布刷子将线子梳理顺。梳理顺一段,在脑横棍和筬间要对经线进行平线、站线的分层,叫站线。通过分层,使平线、站线可反复交差,织住纬线。其分法为:四百八十条经线,按一条平一条站线的顺序,以站线圪杈作标准,用染成红或绿色的专用站线子绕过经线站线,缠绕在置于站线圪杈上边的秸秸上,直至将二百四拾条站线缠完。站线是个细致的工序,平线站线的顺序不能出一点差错,若错就无法织布,需返工重来。
站线完成,将整个线圈放在引布石头上,与织布机子拉开相应的距离,经线与石头拴紧,利用石头的重力将经线拉直;两个人用引布刷子,从筬侧开始朝引布石头方向刷线子,边刷边移动筬,使每条线子梳理的清清楚楚、互不沾连;梳理好一段,另一人搬转兔耳子卷线子,边卷边垫入引草棍儿。如此反复,直至将经线梳理完,全部卷到兔耳子上,引布工序完成。尔后,将织布机子抬入窑内,安置在窗前炕头,吊绳将分绞棍、压绞棍、筬樯安置好,筬装入筬樯,就可以织布了。
灯前月下织布忙
坐上织布机,腰绊套在腰间,腰绊两头叫做“瓜”的木扣扣在卷布把上,将湿透的纬线穗子装入梭子,一手持梭子,一只脚踩踏板,经线便上下分离开来,于是,快速把梭子送过线隙,松开踏板,拉动筬打紧纬线。如此反复,经线与纬线就组织成了布。织出半寸左右,将织笊头的针插入布的两边,把布撑直撑平。织布过程中,婆姨人的手、脚、腰要协调运动,若一个动作迟缓或做不到位,都影响织布的速度和质量。
在外人看来,每踩动或松开踏板,织布机上方的鸦圪嘟就一起一伏,“吱嘎,吱嘎”,真的像两只木鸦在鸣叫;梭子似小鱼在经线中飞速地游来游去,看得人眼花缭乱;优雅而协调的动作,极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织布就像舞蹈一样轻松而愉快。其实,织布是一种技术性高且很辛苦的劳动,织上一会儿腰酸背疼,眼花缭乱,下机,连走动也腿脚不灵活。
与其它针线活儿一样,织布有个技术高低、手法快慢之分。若整天织,最快的把式一天能织丈二三,慢手一天也就顶多织个六七尺。
其实,能成天守着机子织布的人很少,都是做完日常家务、挤出时间,瞅空儿织。更多的是晚睡早起,借着灯光或月光织布。
有戏文唱到:“谁说女子享清闲,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将士们才能有这吃和穿,你要是不相信呐,请往这身上看,咱们的鞋和袜,还有衣和衫,这千针万线,都是她们连呐……”虽然我们的男人没当兵打仗,是农民,可我们为那个穷日月,几十年就是这么没明没夜的操劳着。
延伸阅读 #全民热遗#
陕北手艺:渐行渐远的柳编艺术
陕北手艺人:靠好手艺就能吃饱饭
陕北熟皮子技艺:中华服饰史的活化石
走进真实的陕北匠人生活,探寻小镇匠人的平凡劳动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