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普通人眼里,指纹是平面的。
但在一群人眼里,这些指纹却像夜空中的星星一样立体,包含着海量的信息。案发现场一枚小小的指纹,也许就是通向谜底的钥匙,它能引领警方拨开重重迷雾,不断走进事实、走近真相。
人的眼睛或许可以被欺骗,但真相只有一个。如何让一枚残缺的血指纹“开口说话”?听听他的故事——
“人的眼睛是可以被欺骗的”
1998年的一天,天刚刚蒙蒙亮。
山东潍坊某地的老李(化名)提前约了出租车,收拾行李准备出一趟远门。一大早,当他走到约定地点时,却不见出租车司机李丽的身影,打电话也没人接。
老李气冲冲地走到村口发现了李丽的出租车,老李大喊了一声却没人答应。他走到车旁,弯下从车窗户往里一看,顿时被眼前的一幕顿时吓掉了三魂七魄,扔下行李,就是跌跌撞撞地抹头跑。
“了不得了!出人命了.....”
受制于案发地条件所限,警方只提取到了一枚条件不好的指纹,残缺、严重变形、重叠,条件差、可利用特征少。输入数据库后,历经多级部门、多批次的分析比对,一直无法命中。
案子就这样悬了下来,直到2017年,孙培亮看到了这枚指纹。他是山东省潍坊市公安局刑警支队技术员。
“人的眼睛是可以被欺骗的,手指在运动受力的情况下,极易出现‘假特征’。”看到指纹的那一刻,孙培亮就意识到了问题所在。
面对数据库中简单列出的数以千记的类似指纹,要一枚一枚进行认真检验,必须靠双眼逐一标注、比对、鉴定才能做出结论。经过反复分析推敲,孙培亮将各类形态特征牢记于心。通过多次的标注上传、系统比对,眼前的一幕引起了孙培亮的高度警觉,放大、缩小、旋转、反相......
“对上了!”
每天晚上都闻到手上的“血腥味”
抓捕行动立即展开。孙培亮比中的这枚珍贵的指纹,成为锁定嫌疑人的有力证据。终于,嫌疑人被缉拿归案。
在审讯室里,嫌疑人杜某并不承认杀了李丽,说人是同伙付某杀的。专案组又将另一名犯罪嫌疑人付某抓获,经审讯,付某供述了同伙杜某的犯罪事实,并提供了相应证据。
“我终于不用东躲西藏了,可以安心了。”在铁一般的证据面前,杜某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他说,原本只是想抢劫一些财物,自己没想要杀害女出租车司机,只是拿出刀来想吓唬她一下,没成想她情绪非常激烈,这才一把把她刺死......
19年来,杜某没睡过一个安稳觉,常常在梦中惊醒,睡梦中“闻到”的都是19年前手上沾染的血腥味儿。
案件破了,孙培亮的心事才又放下一桩:“每次比中案件,我其实是很受煎熬的,只有把嫌疑人给抓住,他对案件供认不讳以后,内心才会踏实。凶手没落网的这些年,我心难安。”
在他眼中,这些指纹不再是一个个简单的纹路,而是一个个鲜活灵动的生命。“每次将疑难案件比对成功、犯罪嫌疑人认罪伏法,我内心就很兴奋,感觉特别有成就感。”
这是一个静默的战场,没有对手,没有交锋
为了一个疑难复杂的指纹,孙培亮可以一动不动地坐着看一个通宵。为了看对比结果,熬通宵也是常有的事儿。
3年前,孙培亮得知一件未破的悬案:1993年,一对母女在家中被强奸杀害。但在现场勘查中,只提取到3枚高度残缺的指纹。孙培亮向同事要了这3枚指纹的信息,仔细研究形成过程、形态特征,利用大数据反复进行比对、分析、检验。
在办公室里,弯弯曲曲、或粗或细的线条,密密麻麻地铺满电脑屏幕,孙培亮的头微微前倾,用鼠标在线条上做着标注。
“没有”“不对”“比不上”......一次次失望,一次次对比,一次次重新再来。“指纹对比工作是一项细致、严谨和枯燥的工作,需要技术员每天通过电脑对多种痕迹进行查询、对比和检验,平均每天点击鼠标就达数千次。”
转眼间已到凌晨,孙培亮说:“对了,就是他了!”
指纹破译,是一个静默的战场,没有对手,没有交锋,只是一个跟自己的较量:克服视觉差、错觉、图形陷阱、急躁、不耐烦、挫败感……在浩瀚的相同中找出不同,又在无限的不同中找出相同。
“再多的苦也比不上比中时那一刻的甜。案件不破不止,指纹工作者永远在路上,这是我一生的信念。”孙培亮说。
推荐:山东长安网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