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几个月开始说话(给宝妈提个醒)

 魔术铺   2023-01-06 17:04:03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人是在关系中成长起来的。我们来到这个人世间,不是一座孤岛,而是需要跟不同的人建立起联系,如果你想在人群中“吃香”,社交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给宝妈提个醒:当娃出现此信号,可能是“社交恐惧”的前兆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对于“社恐人士”来说,如何跨出那一步,勇敢地与别人交往,恐怕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

家有“社恐宝宝”是什么体验?

“没见过比我家宝宝更加‘社恐’的了,好为他的未来担忧。”

宝妈琳达谈起孩子,就忍不住忧愁,她家儿子如今10岁了,却分外腼腆,一遇上外人,就缩在爸妈的身后,看一眼对方就立马把头低下,生怕对方跟自己有眼神交流。

琳达老公每次看着儿子这幅唯唯诺诺的模样,都会忍不住发脾气,说道:“堂堂男子汉,看见人连招呼都不敢打,像什么样子,以后能干出什么大事……”

给宝妈提个醒:当娃出现此信号,可能是“社交恐惧”的前兆

儿子听到爸爸的“评价”,头垂得更低,又不敢反驳……

为了锻炼儿子的胆量,爸爸带着儿子去参加朋友的聚会,席间他催促着儿子向大家问好,大家伙停止讲话,纷纷看着这个小男孩。

儿子感受到周围人投来的炽热目光,面色涨红,如蚊子嗡鸣般小声地跟大家打了一声招呼,爸爸感觉面子没挂住,当着所有人的面对着儿子一顿训斥。

众人见气氛有些尴尬,不停地打圆场,安抚了小朋友一番,又引入了其它话题,一群大人说说笑笑,似乎无事发生。

给宝妈提个醒:当娃出现此信号,可能是“社交恐惧”的前兆

只有儿子一直没过去心里那道坎,后面每次遇上人多的场合,他就会想到当时爸爸“羞辱”自己的样子,想到那个局促不安,坐在凳子上不停发抖、呼吸急促的模样,然后更加恐惧别人的主动靠近。

儿子社恐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不敢去人多的场合,不敢结交新的朋友,甚至连学习都受到影响,去接受过心理咨询,可情况也没能立马好转,全家人都为此头疼不已。

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可能也会遇上类似的情况。尤其是如今互联网如此发达,大家都习惯于在虚拟网络上交流互动,现实生活成“社恐”的人群好像越来越多,她们往往不知道如何跟现实生活中的人正常交流。

给宝妈提个醒:当娃出现此信号,可能是“社交恐惧”的前兆

为此,教育专家认为:轻微的“社恐”其实无伤大雅,但如果已经影响到孩子正常的学习和生活了,就需要尽早介入和引导。

孩子出现以下征兆,父母需警惕

1、对自我的评价是负向的

“外控式自我评价,是社交焦虑形成的基本条件。”

一个对社交感到恐惧的小孩,对自我的评价往往是负向的。她们多活在别人的眼中,以别人为中心,过于在意外界的眼光,所以往往很难正视自己身上的优缺点。

给宝妈提个醒:当娃出现此信号,可能是“社交恐惧”的前兆

它连带着会出现“讨好型人格”,在一段社交关系中,她们多充当“牺牲者”和“奉献者”的角色,想要讨好对方,却又不敢直接接触对方,生怕自己被拒绝、被嘲笑。

2、内向又敏感

在这里,大家要注意把“内向”和“社恐”作区分——

性格内向的孩子,不一定就是社恐。她们可能只是单纯没有那么热情奔放,但是正常社交是没有问题的。

社恐的孩子多半伴随着个性内向。而且又敏感,一旦进入社交场景,接触到不同的人群时,就会出现植物性神经紊乱的征兆,例如心跳加速、手脚冰冷、口干舌燥等等。

给宝妈提个醒:当娃出现此信号,可能是“社交恐惧”的前兆

而且有人跟自己对话时,还会变得口吃,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因为情绪过于紧张激动而出现呼吸不畅、大脑缺氧等危险。

综上所述,如果你家孩子出现以上几个征兆,往往就需要警惕起来,及时跟进他的状态,必要的时候及时介入,帮助他们克服心理上的难关,摆脱社恐的标签。

为何孩子会出现“社交恐惧”?

之前听过一个观点:“社恐”的本质其实是从内心深处害怕直面最真实的自己。因此,他们往往会自我贬低,害怕处理社交关系,经常缩在自己的壳里,不跟外界交流。

给宝妈提个醒:当娃出现此信号,可能是“社交恐惧”的前兆

这个观点,也算是形容得非常准确。那为何孩子会不敢直面自己呢?归根结底,还是跟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关。

我们对自我的评价以及对人际关系的理解,最初都是从父母那获取来的,所以他们的行为举止,以及对你的教养态度,往往决定着未来你的人际关系走向。

一般认为,如果父母从小对孩子过于严苛,从未正面肯定过孩子的价值,或者对他展示过亲密,那么,就容易导致孩子对自我的设限变严重,自我定义为“我是个被忽视的孩子”,而且道德羞耻感太重。

在跟外人相处交流时,容易不自觉地紧张起来,生怕也得到别人的负面反馈,担心成为别人的负担,担心自己被别人忽视,久而久之,就会刻意去躲避“社交”,甚至出现社交恐惧。

给宝妈提个醒:当娃出现此信号,可能是“社交恐惧”的前兆

如何解决?

1、帮助孩子建立对“自我”的正确认知

这一点非常关键。上面提到的案例中,琳达老公对儿子的做法,就是在给儿子签标签,作为父亲,他并没有试图帮助孩子解决问题,或者说帮助孩子“找寻自我”,而是进一步的打压贬低,导致儿子对自我的认知更加模糊。

最初可能只是单纯的腼腆内向,最终变成对人际关系感到“恐惧”,逃避人际交往。

我们要以此为戒,当孩子有社交焦虑或者是性格障碍的倾向时,要先去和他们一起找到背后的原因,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有意识地让他们去学会接纳自我的不完美,发现自我的优势,帮助他们找到自我价值。

给宝妈提个醒:当娃出现此信号,可能是“社交恐惧”的前兆

潜移默化之下,其实有助于缓解孩子的社交恐惧。

2、引导孩子不要去“逃避”关系

从孩子小时候,父母就可以引导他们学会去跟外人健康地交往,鼓励他们拓展自我的社交圈,多多跟外人交流自己的想法。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21466.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