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的依恋类型(0)

 魔术铺   2023-01-06 06:12:03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昨天带孩子在游园散步,远远就瞧见一个亲戚,她怀里那快2岁的女儿,跟个树袋熊似的紧搂着她脖子,挂在她身上。走过去打招呼时,她深深地叹了口气,忍不住吐槽:“我家妞妞,现在不知道怎么了,就是特别地粘我!到哪儿都爱跟在我屁股后头要我抱!我下楼去扔个垃圾,她要急急地追着哭着一起去。我去上个厕所吧,她就追到马桶边儿上,一把抱住我,还是哭,我没办法只能一只手抱着她,一只手来拎裤子,真是无奈啊!甚至在家里连她爸爸带也不行,非得找我,你说这孩子咋这样?真是个令人头疼的坏习惯!”

0~3岁宝宝依恋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养出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孩子

紧搂着并挂在妈妈脖子上的小女孩

其实生活中还有这些的情形:

本来上了一天班就超级疲惫的妈妈,刚回到家,孩子就伸着手冲妈妈大喊大叫,求抱抱,不抱就哭闹个不停。

晚上睡觉时,本来熟睡的孩子,突然也会迷糊着喊上几句妈妈,翻翻身抱着妈妈的胳膊,或搂着妈妈的脖子,或挨着妈妈的脸,否则没一会儿就哭着醒来了。

而也有的宝宝对奶奶特别依恋,睁开眼睛看到的人必须是奶奶,否则就哭,吃饭穿衣做游戏……一切都离不开奶奶。

很明显,不管是亲戚家的妞妞,还是其他爱粘着妈妈或奶奶的宝宝,都无比强烈地依恋着自己的抚养人,但能说孩子对妈妈的依恋是坏习惯吗?

当然不是!因为依恋是宝宝与生俱居来的情感能力,是宝宝得以生存成长的重要手段。可如果过分依恋的话,确实也是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依恋的概念及发生机制

我们首先来了解下“依恋”的概念,百科上说:

依恋,一般被定义为婴儿和其照顾者 (一般为母亲)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的感情关系。

现代研究普遍认为,依恋是人类适应生存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不仅可以提高婴儿生存的可能性,也有助于建构婴儿终生适应的特点,并帮助婴儿终生向更好适应生存的方向发展。

而我国犯罪心理画像第一人——李玫瑾教授,在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同时,将预防青少年犯罪与家庭教育领域相结合,也提出了“人在早年不仅需要物质抚养,更需要进行心理抚养”的观点,并认为“在孩子0-3岁敏感期内,心理抚养最关键的内容便是建立母子的依恋。”

据资料显示,心理学家最早开始关注依恋对心理问题的影响,是源于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很多的孤儿,他们大都在养育院长大,结果成年以后,心理问题就特别多。当这个群体被深入研究后发现:他们之所以在成年以后,出现那么多的焦虑、敏感、自尊、抑郁问题等现象,是因为他们在情感成长过程当中有缺陷,即缺少了一对一的稳定的抚养关系。

0~3岁宝宝依恋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养出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孩子

抑郁悲伤中的孤儿

研究表明,依恋的内在发生机制,主要是因为新生婴儿的无能无助。

低等动物在生命的初期是具有独立性的,比如小鸡破壳便能站立、行走和吃米;小猫小狗一生下来就能靠嗅觉,然后摇晃着自己的身体去母猫母狗身边吃奶。而人呢,虽是自然界当中最聪明最高级的动物,但在生命的初期却是最笨最脆弱最无助的,吃喝拉撒睡、翻身、打嗝儿都需要外界的帮助,甚至有的小婴儿仰卧吐奶的话,一不小心还能把自己给呛死了。

就是这种完全的无能无助,决定了Ta每一个生存的需求都必须得有人给予帮助。而这些帮助对Ta而言,都是消除痛苦难受的感觉,而带来温暖、舒适和愉悦。因此我们也不难理解,依恋理论创始人——英国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鲍尔比所说的:

依恋是一种生物性需要,是婴儿本能反应的结果,他们需要与照看者的亲密感。从出生开始,孩子和母亲之间不断深化的互动模式也形成了“依恋的内部模式”。

所以依恋,其实就是抚养人(通常是母亲)在日复一日的辛苦抚养过程中,在与宝宝的互动交流中,让Ta通过不同途径,比如记住你的气味、声音、相貌等,从而对你放心眷恋的一个正常现象。

二、依恋关系形成的阶段及类型

宝宝早期依恋关系的产生虽然是本能使然,但也是需要逐步发展强化的。依恋理论创始人鲍尔比,将依恋关系的发展划分为如下四个阶段:

0~3岁宝宝依恋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养出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孩子

鲍尔比关于依恋关系发展的四个划分阶段

按照我的理解来讲:

在0~6周无差别的反应期,婴儿大部分都是生理性的需求,只要有人能够在Ta有需要的时候给予及时的帮助,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即可。再加上此时的Ta更多的是关注自我和内在,并没有能力对外界进行过多的探索和认知,也许会通过气味与声音对抚养人进行简单识别,但并不会进行特殊对待。俗话常说 “有奶便是娘”,此时放在这里还是挺贴切的。

在6周~6至8个月的依恋关系建立期,婴儿已经开始不断扩大对这个未知世界的探索,充分调动自身感知能力,在Ta身体生理条件逐渐强大起来的同时,个性化的心理情感也开始变得丰富起来。他们会从熟悉的人或物上获取更多的安全感,会强化自我与抚养者之间的感情联结。当Ta的视力水平不断提高后,很快便会在日复一日的互动回应、刺激交流、换洗逗玩等活动中,观察并记住抚养人的相貌,储存起来,并表现出特殊偏好,即对母亲和熟悉的人有更多的微笑和反映。

在半岁至2岁的依恋关系明确期,宝宝对抚养人的依恋关系迅速增强并攀升至顶峰。此时的宝宝通常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且Ta的认知能力并不完善,常常会对一些行为概念或语言情境产生误解,例如,依恋对象暂时离开时,Ta可能会觉得那是永远消失;看到陌生人靠近时,Ta会不自觉地紧张不安,特别没有安全感;听到别人说“你妈妈/爸爸不要你了”,Ta很轻易就会信以为真……这一系列综合因素都在促使孩子对抚养人的依恋关系更加明确,依恋行为逐步加重。

在2岁以后的交互观念形成时期,当宝宝自我意识突飞猛进,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更加深入,其自身安全感会增强,也能逐渐明白个体与个体之间差异关系,会理解“分离”、“消失”、“真话/假话”等行为或概念,而且还会不断地由自我观念向他人观念延伸,形成交互观念,逐步减轻对抚养人的依恋,转移为其他的情绪情感。所以,此时宝宝的依恋行为会因为独立性的增强而逐渐减弱。

0~3岁宝宝依恋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养出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孩子

妈妈上班前和宝宝挥手说“再见”

关于依恋的类型,美国心理学家曾通过“陌生情境”实验,观察婴儿与母亲分离和重聚时对母亲的反应、和陌生人相处的表现以及探索行为后,总结归纳为“安全型”和“不安全型”两大类,如图所示:

0~3岁宝宝依恋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养出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孩子

依恋的具体类型及表现

有数据表明,在正常的家庭抚养关系下,如果Ta能够获取足够的安全感,有65%至70%的婴儿都能逐步形成对母亲的安全型依恋,这是种良好、积极的依恋。

但也存在约30%至35%的婴儿属于 “反抗”、“回避”或“紊乱”型,即不安全型依恋,这些是消极、不良的依恋,危害极大。心理学研究表明,抵抗型依恋的儿童易表现出退缩性行为,回避型依恋的儿童易成长为具有反社会性和攻击性行为的个体,混乱依恋的儿童易发展成为精神障碍患者。

不论哪种依恋类型,都会给孩子将来的心理、成长、婚姻、与人相处等方方面面带来极大影响,甚至通过“代际传递”的作用,还会对其下一代产生更为深远的作用。

三、如何建立安全型依恋模式

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专家李玫瑾教授认为:

孩子12岁以前,是心理抚养的优势时期,也是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期。而0~6岁又是最关键的。其中0~3岁着重于情感培养,3~6岁着重于性格培养。

而有“英国国民心理学家”美誉的奥利弗·詹姆斯也认为:

0~3岁,是孩子形成安全依恋模式的敏感期,这个时期的抚育方式直接决定了孩子的依恋模式。

因此如何抓住0~3岁心理依恋关键期,养育出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宝宝,应该是各位家长最关心、最需要学习的地方。下面从四个方面给出建议:

1、重视宝宝的互动参与

研究人员发现,出生2个小时后的婴儿会通过集中注意力,琢磨妈妈或爸爸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听他们的语调,来尝试和他们沟通。因此在日常抚养过程中,不能单纯地将宝宝视为“空的容器”,被动地接受抚养人给予的一切,而是要让宝宝参与互动。

比如母亲与宝宝所发展出来的“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能力,利用母亲的天性本能,在教导宝宝的同时,时刻呼应感情,引导宝宝参与玩耍互动,通过“参与玩耍”—“冷静、休息”—“再开始另外一个回合玩耍”的互动模式,让宝宝的脑部神经得到有效的刺激和工作,形成宝宝与父母感情联络网、促进依恋关系的同时,还能帮助宝宝学习处理情绪的能力,使其成长为一个在感情上能够包容、有弹性的人。

0~3岁宝宝依恋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养出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孩子

妈妈和宝宝一起愉快的交流

2、让宝宝有比较固定的依恋对象

宝宝依恋关系的产生会经历一个过程,而且一个或几个特定的成年人持续的照顾,是Ta获取安全感的重要途径。一般来说孩子依恋的对象首先应该是母亲,可是现在很多妈妈生完孩子没多久就上班了,把孩子交到老人或保姆手中,这使得母子依恋的形成大打折扣。

建议如果家庭条件允许,最好在孩子一岁半之前(喂奶阶段)全职带孩子,一岁半之后可以部分分离,如白天上班,晚上陪孩子、带孩子睡觉,不要让孩子每天都跟着老人或保姆睡觉,这样孩子与妈妈之间还可以有亲密的身体接触。

另外,一个家庭里最好要有,至少两个人能同时担当起“母亲”角色,在确实需要突然替换时,宝宝能有心理上的顺利过渡。如果父母不带宝宝,或总是不断变换抚养人员,那就很难使宝宝建立稳定和安全的依恋关系。就像本文开头提到的,亲戚家孩子的依恋情况,她爸爸肯定没有很好地参与到,照顾和陪伴孩子中来,结果就是孩子只对妈妈一人产生了强烈的依恋,而不愿在妈妈有事的情况下,由爸爸暂时照看。

3、陪伴但不干预宝宝的活动

从刚出生时最初的完全无助,过渡到1岁半后的部分无助,宝宝的独立性大大发展,特别希望摆脱大人的限制,自己钻钻爬爬,走走摸摸,好奇心和探索欲日益膨胀。这时,家长给予宝宝细心照顾和安全感的同时,要适当放手,不要过分保护,也就是说陪伴但不过分干预。

不要认为陪着宝宝,就一定得为他做什么。正确的方法是:他需要时,大人及时参与,科学回应;不需要时,大人就坐在旁边干点儿自己的事情。渐渐地,宝宝就能独自玩耍,而Ta只要听见大人的声音或者知道大人在附近,就放心了。这是宝宝的依恋心理,随着安全感同步发展提升后的正常表现。

0~3岁宝宝依恋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养出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孩子

让宝宝自己动手玩玩具

4、谨慎对待宝宝的过分依恋

宝宝对抚养人建立起密切的依恋关系很重要,但过犹不及。

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看到一些宝宝表现出过分依恋,甚至病态依恋。比如,孩子总要求让爸爸妈妈抱着不下来,拉着爸爸妈妈的手不丢,抱住爸爸妈妈的腿不让他们离开半步;或者以前表现正常但突然又出现不停的哭闹,必须被依恋对象紧紧地抱着,哄来哄去,喂奶给零食、说尽好话也无济于事;或者是意志力薄弱,什么都不愿,也不敢去尝试,甚至都上幼儿园了,连吃饭上厕所等小事,也要完全等着家长或老师去帮Ta处理......

其实出现以上这些过度依恋情况,一般有三种原因:

一是可能父母本就对孩子过分亲昵,喜欢用身体接触的方式表达对孩子的关爱,使宝宝模仿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依恋。

要改变这种情况,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多用语言的方式,来表达对孩子的美好感情,让孩子习惯,并逐渐学会用言语表达对父母的爱。这样以来,他们对父母的过度粘缠行为,可能就会大大减少。

二是孩子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不安或不舒服的感觉,从而对父母表现出反常的依恋行为,以求得一种安全感和心理上的安慰。

这种依恋行为不是经常的,偶然因素较多。只要家长留心观察,并采取措施,消除使孩子感到不安或不舒服的因素,Ta基本就会停止过分依恋了。

0~3岁宝宝依恋心理全攻略:4招助你养出安全型依恋模式的孩子

宝宝紧张不安地抓住妈妈衣服

三是过度保护导致孩子过分的依恋行为。父母对孩子在生活上唯恐照顾不周,有求必应;在行为上害怕危险或臆想危险,过度干预孩子探索外界;在心理上隐瞒自我情绪,过度迎合孩子等,都可能会使孩子的精神意志得不到锻炼,心理认知出现偏差,进而使孩子的独立性无法发展起来。当Ta适应外界的能力很差时,自然事事都离不开父母的帮助,时间久了就形成了过分依恋。

要改变这种情况,应从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入手。父母首先通过自己的教导和自身的行为去影响、教育孩子,使孩子树立起独立意识;其次通过日常生活,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和为他人服务的意识;最后培养提升孩子的自我管理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减少对外依赖。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20794.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