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西瓜已经45天,体重蹭蹭涨到了5.8公斤,肉嘟嘟的小脸蛋特别讨喜。亲戚们都说她是个小胖妞,其实人家只是有点肉肉而已。
不知道是不是有很多家长都跟筱赧亲戚一样觉得宝宝胖呢?怎么判断宝宝是否超重或者肥胖,我们专门有一套量表来判断宝宝是否超重、肥胖。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现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简称"卫健委")在2013年4月18日发布了一系列关于5岁以下(指0~60月龄,不包括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的婴幼儿,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的婴幼儿有单独量表来评价生长发育指标)婴幼儿生长情况判定的量表以及标准,根据此年龄段的婴幼儿实际身高/身长、体重生长情况,判断他们是否存在生长发育问题,比如:是否存在发育迟缓,形态是否消瘦、超重或肥胖等。根据查表得出的评估结果判断宝宝是否超重肥胖或者消瘦,同时可以给予婴幼儿营养支持以及膳食指导建议。
主要内容
该标准共有10份评分量表,包括0~24月龄的女孩年龄别身长Z评分、24~60月龄女孩年龄别身高Z评分、0~24月龄男孩年龄别身长Z评分、24~60月龄男孩年龄别身高Z评分、0~60月龄女孩的年龄别体重Z评分、0~60月龄男孩的年龄别体重Z评分、0~2岁女孩的身长别体重Z评分、2~5岁女孩的身高别体重Z评分、0~2岁男孩的身长别体重Z评分、2~5岁男孩的身高别体重Z评分。Z评分是指实测值与参考人群中位数之间的差值和参考人群标准差相比所得的比值,该Z评分无需自己计算,是可以根据婴幼儿实际的身长/身高、体重在各表中同龄婴幼儿身长/身高、体重的标准得出的。用于判断婴幼儿的营养状况。该标准不包含年龄别BMI的等数据。
图1
标准的应用及核心建议
在上述的这10张Z评分量表中,如果婴幼儿的Z评分数值在±1范围内是属于正常值,说明婴幼儿生长发育良好。
身长/身高别体重Z评分出现>+2说明该婴幼儿可能出现超重、肥胖,若出现<-2,则表示婴幼儿出现消瘦或重度消瘦的可能。而对于年龄别身长/身高的Z评分和年龄别体重的Z评分若出现>+2,则只具有统计学意义,是不具临床判断意义的。
年龄别身长/身高的Z评分<-2,婴幼儿属于生生长迟缓;当<-3,则属于重度生长迟缓。年龄别体重的Z评分<-2属于低体重;当出现<-3时,婴幼儿属于重度低体重。
此时,需要我们结合婴幼儿实际的日常饮食、营养状况来判断是否出现了生长发育问题,并采取措施进行调整。
小西瓜女宝宝出生时身长为54cm,体重:3.6kg。需要评估该西瓜的生长发育情况。根据上述条件,应查找0~24月龄女孩的年龄别身长Z评分(见图1)。我们发现表格中同龄的女婴,身长达到54.7最接近该西瓜实际的身长,此时的Z评分为+3,说明小西瓜的身高比同龄婴儿高很多。
现在45天(6周)小西瓜是否超重我们怎么来判断呢?身长57.5cm,体重5.8kg,我们不能单独根据婴幼儿的体重来判断她是否存在超重或肥胖的可能,需要结合其实际身长/身高的数据来判断。
图2
需要用到0~60月龄女孩的年龄别体重Z评分(如图2)。根据西瓜的月龄查找体重数值,这时我们发现西瓜实际体重5.8kg,介于属于5.4kg~6.1kg,对应的Z评分数值+2,因此可以得出女婴的年龄别体重Z评分介于+2。小西瓜是否存在超重的可能,还需要对比西瓜的实际身长57.5cm,查找身长别体重Z评分表格。
采用同样方式,根据0~2岁女孩的身长别体重Z评分(见图3)。然后,在数值中找到身长57.5cm对应的体重5.8kg,处于Z评分+1。说明小西瓜身长匀称,生长发育良好,靠自己努力吃奶,吃的比同月龄段的女婴发育快,但不属于超重(如果小西瓜体重超过6.3kgZ评分+2就属于超重了)。
图3
身高/身长别体重Z评分>+2表示超重,>+3表示肥胖,2~3,属于于超重。超重或肥胖的婴幼儿,需要在饮食上减少碳水化合物和脂肪摄入,比如:少吃或不吃含糖饮料以及零食,尤其是油炸食品,同时增加婴幼儿的运动量,进行户外运动,如跑步、攀爬、排球、游泳等。超重、肥胖婴幼儿减重的目的不是要使体重下降,而是要使婴幼儿体重缓慢增长或不增加,同时保证身长/身高增长,随着月龄段增长使体重在标准值的合理范围。
身高/身长别体重Z评分<-2表示该婴幼儿消瘦,<-3表示该婴幼儿重度消瘦,这时应该对婴幼儿进行饮食调整合理营养的搭配,必要时可以选择婴幼儿辅助类营养补充剂来帮助补充营养。
标准使用的注意事项
标准在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数值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避免仅仅通过某一月龄的独立数据来判断婴幼儿是否出现超重、肥胖、消瘦或生长发育迟缓情况。比如一个女婴在出生时身长43.6cm属于Z评分-3范围,而6月龄时她身长63cm处于Z评分-2~-1范围,说明该婴幼儿出现追赶生长,说明该女婴喂养状况良好,身长别体重会逐渐达到适宜范围,即Z评分数值±1。的情况,而不能单纯根据6月龄独立数据判断该婴儿生长发育迟缓。在使用Z评分量表时,最好运用多月龄段数据来进行综合判断(如例2),同时比较,得出综合结果。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