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爱欢教授
广州医科大学呼吸内科硕士学历和学位(导师:钟南山院士),现任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儿科教授,学科带头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诊疗及相关研究30余年,擅长儿童反复咳嗽、气喘、痰鸣、反复流涕、鼻塞、夜睡打鼾等的病因诊断和规范化防治。致力于儿童哮喘、过敏性鼻炎和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临床规范化治疗体系建设,并参与国家相关诊治指南和专家共识制定撰写。
对于宝爸宝妈来说,要问最担心的是什么,“宝宝生病”这一选项怕是要高票入选。尤其是对于抵抗力低或是有过敏性体质的宝宝来说,日常的护理更是要上心。而儿童哮喘或许早已成为了不少家长的“梦魇”,不但严重影响了儿童的健康、生活和学习,还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
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30年来,我国儿童哮喘的患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2010年全国城市14岁以下儿童哮喘的累积患病率达到3.02%,部分地区的患病率超过7%,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儿童哮喘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医疗和社会问题。目前我国儿童哮喘的总体控制水平仍然不理想,医生规范化诊疗水平参差不齐,以及大众对哮喘认知不足是值得重视的原因。
陈爱欢教授在接受南方卫视生活家采访时,就特别针对儿童哮喘的临床特征及防治措施作了详细的解析,希望有助于提升大众对儿童哮喘的认知水平,教会家长如何早期识别儿童哮喘。早发现、早诊断、早规范治疗是提升儿童哮喘控制水平,改善长远预后的关键。
视频干货来啦,赶紧拿起小本本做笔记吧!
视频链接:https://v.qq.com/x/page/m3309lr0nwt.html
什么是哮喘?
哮喘是一种气道的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炎症通常是过敏性炎症,而不是细菌、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感染性炎症。过敏性炎症会引起气道反应性的增高,就是我们俗称的气道敏感。
由于哮喘患儿气道敏感,当接触健康儿童接触时无不适反应的诱发因素(例如:剧烈运动、哭闹)时,也会诱发气道收缩变窄,引发咳嗽、喘息、呼吸困难等症状。
哮喘最主要的临床症状就是咳嗽和喘息,但咳嗽和喘息并不是哮喘特有的,其他的非哮喘性疾病同样会有咳嗽、喘息的症状,需要区分开来。
儿童哮喘具有哪些症状特征?
如果一个孩子反复咳嗽并伴有喘息,同时具有以下五个临床特征,通常提示可能是哮喘患儿,建议尽快找小儿呼吸专科医生就诊评估:
反复发作性:症状时好时坏,迁延不愈,反反复复;
时间节律性:咳嗽在晨起、夜间好发或加重,或固定时间的咳嗽;
诱因多样性:除了上呼吸道感染(感冒)外,气候变化、变应原暴露、剧烈运动、哭闹、大叫大笑、进食甜或冷的食物饮料等,也会诱发咳嗽和(或)喘息发作;
季节性:通常哮喘有好发的季节,常在秋冬季和春季发作或加重;
可逆性:两次发作之间可有完全的缓解期,或是说在急性发作时有咳嗽和喘息的症状,但使用抗哮喘药物治疗(比如雾化吸入支气管舒张剂、糖皮质激素等)明确有效。
值得一提的是,临床上还有一种“只咳不喘”的非典型哮喘,叫做咳嗽变异性哮喘。除了不喘之外,同样具有反复咳嗽以及上面所述的五大临床特征,但往往会比典型的哮喘更难发现,或容易被误诊,需要引起重视。
哮喘要如何治疗?
哮喘通常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的病程,在临床上表现为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的不断交替。如果处于急性发作期,会有咳嗽、喘息,甚至有呼吸困难的表现,通常家长都会比较重视,会及时带患儿去就诊。
但实际上,哮喘患儿进入没有症状的缓解期时,哮喘病根(慢性气道炎症)依然存在,需要规律使用控制药物(抗炎药物)控制气道慢性炎症。如果此时不针对慢性炎症进行治疗,再次接触诱发因素时就容易诱发急性发作,严重的急性发作是有可能危及生命的。
因此,哮喘的治疗包括两大部份,缺一不可。
❶ 急性发作期及时按需使用缓解药物(例如:支气管舒张剂)以尽快缓解急性期症状。
❷ 缓解期坚持规律使用以吸入糖皮质激素为主的控制药物规范治疗,有效控制气道炎症,降低气道敏感性,当患儿下次再接触到诱发因素时,才不容易或是不会再诱发急性发作。
日常如何做好哮喘的护理和预防?
患有哮喘的孩子,坚持规律使用控制药物治疗是有效控制哮喘症状和预防急性发作的关键。此外,还要尽可能避免接触相关的过敏原,同时有效治疗鼻炎、鼻窦炎等影响哮喘有效控制的并存疾病。
**需要提醒的是,烟草烟雾暴露,也是孩子哮喘控制不好、反复急性发作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如果家里有烟民,建议尽可能的戒烟。
● 参考文献
1.洪建国, 鲍一笑. 重视儿童支气管哮喘的规范化诊治 [J] . 中华儿科杂志,2016,54 (3): 161-162. DOI: 10.3760/cma.j.issn.0578-1310.2016.03.001
2.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哮喘协作组,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儿科专业委员会, 等. 中国儿童哮喘行动计划临床应用专家共识[J] .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21, 36(7) : 484-490. DOI: 10.3760/cma.j.cn101070-20210310-00290.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