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灌肠有没有副作用(小儿发烧需谨慎)

 魔术铺   2023-01-02 21:35:02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中药灌肠治发烧,几次转院酿惨剧

这是去年暑期的一个病例。在湖北省荆州市的农村,一个六个月大的婴儿第一次生病发烧。孩子的奶奶以为是普通感冒,害怕孩子“烧坏脑子”,赶快带TA到村里的卫生室就诊,村医用中药灌肠退烧,略有缓解但很快又发起高烧。

病情不稳定的孩子很快被送到县医院治疗,但是病情仍然反复,随后孩子又被转到武汉儿童医院进行治疗。在武汉儿童医院小儿重症医学科,患儿被查出肝脏、肾脏、心脏等多脏器功能受损,每天都需要借助透析仪器进行十多个小时的血液透析才能维持生命。患儿的家庭也因此承受着巨额的治疗费用。花钱多还不是最可怕的事情,最可怕的是孩子的病情十分危重,经常反复且迁延难愈,很有可能会造成终身的器官功能障碍。

小儿发烧需谨慎,中药灌肠不可取(暑期#宝贝健康课堂#之八)

中药就安全吗?

经医生分析,导致宝宝出现这一情况的重要原因就是当初在村卫生室的“中药灌肠”所致。很多人看到这里可能会有疑问——“中药”是“纯天然”的,怎么会导致孩子器官损害呢?其实不论是什么药物,哪怕是人人都需要的维生素,也都有用药剂量和用药途径的问题,而且凡是药物,都会有副作用,正所谓“是药三分毒”。中药尽管大多是自然界中的动植物,但它的成分十分复杂,每一种药材可能都是几种甚至几十上百种化合物的混合体,多种药材混在一起炮制或者使用,更增加了药物起效的复杂性,究竟是哪种化合物起到作用,很难说得清,哪种物质会对身体产生怎样的效果更是不得而知。而且,既然每种药物都有副作用,那这么多药物,又会有多少种副作用呢?六个月大的孩子能都承受这么多种药物及其副作用吗?

小儿发烧需谨慎,中药灌肠不可取(暑期#宝贝健康课堂#之八)

药物灌肠要谨慎,小儿用药更如此

再来看给药途径。除了外用的药物以外,其实多数药物的给药途径都是口服、静脉注射、肌肉注射,有少数可能是纳肛、舌下含服或者灌肠。口服是一种相对安全、方便的给药方法,但是药物需要经过胃肠道的消化,并由胃肠道的毛细血管网吸收,进入门静脉,经肝脏的代谢后才转运至全身。但口服也有弊端,肝脏代谢会损失药效,药物的起效时间更长,药效持续时间可能更短。静脉、肌注、舌下含服、纳肛和灌肠则药物不需经过肝脏,直接进入血液中送达病变部位发挥效应。但是,药物的副作用发挥也更加迅速和严重。

6个月的孩子结肠肠道粘膜很薄,毛细血管网丰富,直接灌肠后药物会导致药物大量快速的吸收入血,直接作用于全身多个器官,因此用药医生对于药物剂量和种类必须十分谨慎。稍一过量就可能对孩子的生命健康造成难以挽回的影响。而且,小儿中药灌肠必须是有一定的中药理论基础的医生,最好是中医专业的医生,因为中医最讲究因人而异、辨证论治,如果辨错证型,那么用药不但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

小儿发烧需谨慎,中药灌肠不可取(暑期#宝贝健康课堂#之八)

小儿发热勤观察,必要时去儿科就诊

小儿退热的方法其实还是很丰富的,只要孩子精神状态良好,饮食正常,体温在38摄氏度以下时,用物理降温、擦浴等不失为一个简单的好方法。如果体温反复不降,还是去正规医院的儿科急诊比较妥当。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或者物理治疗都是较为安全的。对于有高热惊厥、精神不好或呕吐加重等情况的儿童,不论体温多高,均应及时就医。

纳肛用的退热栓可以使用,但是一定不要一天内连续使用超过2次,而且,家长要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多次反复用药也会对孩子造成危害。

这个事件不仅提醒广大的家长,也是提醒基层工作的医务人员,小儿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用药需严格遵循药物说明书和常用的安全方法,时刻保持谨慎的治疗态度,病情发生变化或超过预料情况,应该尽快转至上级医疗机构。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17154.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