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名的中国传统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更多请看下面关于中秋节手抄报内容:
中秋夜团圆节手抄报图片
一、中秋夜团圆节手抄报资料: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北宋京师。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中秋节的名言手抄报资料:
1、一轮飞镜谁磨?照彻乾坤,印透山河。 —— 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2、更携取、胡床上南楼,看玉做人间,素秋千顷。 —— 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3、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 苏轼《念奴娇•中秋》
4、青烟幂处,碧海飞金镜。 —— 晁补之《洞仙歌•泗州中秋作》
5、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 苏轼《阳关曲》
6、露冷阑干,定怯藕丝冰腕。 —— 吴文英《玉漏迟•瓜泾度中秋夕赋》
7、桂花浮玉,正月满天街,夜凉如洗。 —— 文征明《念奴娇•中秋对月》
8、风雨满城,何幸两重阳之近。 —— 文天祥《回董提举中秋请宴启》
9、何处楼高,想清光先得。 —— 吴文英《尾犯•甲辰中秋》
10、问姮娥、缘底事,乃有盈亏,烦玉斧、运风重整。 —— 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11、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 晏殊《中秋月》
12、老子高歌,为问嫦娥,良夜恹恹,不醉如何?。 —— 张养浩《折桂令•中秋》
13、何处飞来大明镜。 —— 向子諲《洞仙歌•中秋》
14、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 辛弃疾《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1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苏轼《水调歌头•丙辰中秋》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