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希望孩子能够懂礼貌、讲卫生、有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规律。因为我们深知这些从小培养起来的好习惯能够陪伴孩子一生,让他们终生受益。
但是很多大人看来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在孩子那里却变成了非常“恐怖”的经历。比如洗澡、理发、刷牙、看医生等等。
苦口婆心讲了一大堆道理、耐着性子劝导,可能最后脾气上来还是忍不住对孩子发火,小家伙在你严肃的表情和愤怒的语气里妥协了,可下次呢?
当孩子一次次把说教抛诸脑后,依旧我行我素时,父母除了火冒三丈外是否只能对他故伎重施,还是干脆放任不管并美曰其名“长大就好了”,顺带再默念几句“亲生的、亲生的…”来自我宽慰。
孩子不听你的说教和劝道,那就换种方式吧
对于种种让人头疼的问题,《欧洲经典早教系列》这套绘本中提供给了我们另一种别出心裁的方式去和孩子沟通。抛开千篇一律的说教和枯燥的对错准则,一起来看看吧。
作为儿童医生和儿童精神科医师的作者弗雷德·埃尔里希,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宣传家庭关怀对儿童身心健康的作用,他写的很多书都深受孩子们喜欢。
《欧洲经典早教系列》是专门为婴幼儿打造的好习惯、好性情养成书系,温馨简明的画风,像聊天一样轻松的内容诙谐又舒缓。
书系共分为三大主题:培养好习惯、热爱好生活、培养好性情。每个主题下又分设了不同场景小故事:《大象要洗澡吗?》《老虎要看牙医吗?》《牦牛要理发吗?》《黑猩猩要穿衣服吗?》《骆驼要做饭吗?》《狮子要刷牙吗?》《熊猫要上学吗?》《小猪要冲厕所吗?》《长颈鹿要开车吗?》《狒狒在床上睡觉吗?》《海豹会笑吗?》《河马说“啊”吗?》《小鸭子有爸爸吗?》《小老鼠有妈妈吗?》。
看似无厘头的古怪问题恰恰能勾起孩子的好奇心,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这套绘本中几乎包含了0-3岁婴幼儿成长过程中会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何帮孩子克服看医生时的恐惧,养成勤洗澡,爱理发,早晚刷牙,不挑食的好习惯,以及教会孩子懂礼貌,培养社会交往能力去更好的融入集体等。
习惯决定命运,而父母决定孩子的习惯
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因此,人自幼就应该通过完美的教育,去建立一种好习惯。”
从出生开始习惯就已经开始悄悄地形成了
婴儿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与妈妈的互动中来感知黑夜和白昼、感知喝奶的频率、感知睡眠,并在这种感知中慢慢成长,学会按时吃饭,到点睡觉,这就是习惯养成。
再大一些有了自己的行为意识,开始变得好奇,渴望探索,你说东他偏要往西且非常固执。让很多父母都头疼的是,明明已经清楚告诉了他对错,可他偏偏不听。因为喋喋不休的唠叨早就让孩子麻木甚至无视了。
心理学研究表明:单调的刺激最易产生疲倦,而疲倦状态下的孩子是很难做到认真细致的。
比如日常生活中,我们每天都要刷牙,可即使天天盯着孩子,说了一百遍不刷牙的坏处,孩子也是左耳进右耳出,刷牙时敷衍潦草像应付差事。
如何能让孩子对”刷牙“感兴趣呢?翻开《狮子要刷牙吗?》先和孩子讨论一下动物需不需要刷牙的问题吧。
狮子到底要不要刷牙呢?不,狮子、北极熊才不要刷牙呢,而企鹅根本没有牙齿,虽然鳄鱼的牙齿多达约70颗,但它也不刷牙。为什么动物不用刷牙呢?那是因为,在咀嚼食物时动物的牙齿就已经被清理干净了。
可人类却不行,我们需要每天刷牙才能保持牙齿清洁。爸爸妈妈要刷牙,爷爷奶奶要刷牙,每个人都需要刷牙,连哥哥和弟弟也不例外。
孩子天生擅于观察和模仿,他们会仿照家庭成员的行为,学习他们的习惯。所以想要培养孩子的好习惯,家长首先要自律。
教育学家马卡连柯说:“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是父母,他们的每一句话,每一个举动,每一个眼神,甚至看不见的精神世界都会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教会孩子珍惜一饭一蔬,就是热爱生活的开始
生活离不开衣食住行,自古就有“民以食为天”的说法。我们每天换着花样的做美味,不止是追求饭菜的可口,更是希望合理的搭配能提供给孩子充足均衡的营养。可精心准备的饭菜孩子并不买账,有时还把菜挑的到处都是,这不吃那不吃。
先别急,看看《骆驼要做饭吗》里写了什么。动物和我们一样需要吃东西,可它们不用做饭。因为它们的食物直接来自于大自然,骆驼吃草和树叶,小松鼠喜欢坚果和种子。浣熊甚至会吃垃圾桶里东西。大家都需要食物,只有人类会把食物煮熟了吃,除此之外人类还造出了很多做饭用的工具,在世界上的各个国家,食物和做饭的方式都是各不相同的。
“锄禾日当午,粒粒皆辛苦”。食物在成为美食前都要经过一系列的生长过程,之后才是加工和烹饪。问问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一起想想它们都是从哪里来的呢?
孩子喜欢并擅于用行动去探索未知,那就和他们一起玩面团儿、用彩泥做些饼干、寿司吧。当你假装品尝孩子递过来的彩泥饼干时一定别忘了夸奖一下他的厨艺,或许下次到你端上饭菜时,他也会吃的更加静静有味。
生活中总有一些事情是我们想让孩子去做而孩子不愿意去做的,如何让孩子少一分抗拒多一些合作呢?
战国时期的教育家荀子曾说:“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靠唠叨和说教并不能解决问题,强制性的命令更可能激发矛盾,而君子之所以聪慧是因为擅于利用外力。当我们擅于借用绘本中故事的力量,就能起到“好风凭借力”的作用,达到我们想要的结果。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他们形成良好性格的基石
我们都知道好性格可以内化成好的意志、情绪和行为,让孩子变得自信、勇敢、谦虚、友善...每个人的性格虽有先天的一面,而更多的是受到家庭环境的塑造和影响。
有句话说:“一个人的性格,就是他的家庭教育史。”那些在爱中成长的孩子,大多数更懂得包容和感恩,遇到挫折也很少会走极端;而从小受到挑剔、责罚和暴力的孩子,内心藏满泪水和悲伤,他们消极、易怒、患得患失,直到成年后甚至一生都无法修复这些烙在性格上的伤痕。
如何才能让孩子有一个好性格?在你拼搏努力,想给孩子更高的起点,更好的生活环境前,一定要先让他感受到自己是深深被爱的,那不是你藏在心里的爱,更不是用物质赋予的爱。
玛利亚·蒙特梭利说:“儿童应该得到成人专注的爱,而不是成人忙于生活残余的爱。”
你是否也有被孩子追问过的经历,他的小脑袋里仿佛藏着个天马行空的奇妙世界。
可以对着一株花喃喃自语,会指着天上的云告诉你那是腾空而起的巨龙,静谧流淌的溪流在他看来也是颤动着的生命。
或许你觉得他幼稚,或许你想三言两语就把他打发了,但或许你可以是那个想抓住一切机会向他表达爱的父母。当你没有对他那些稀奇古怪的小问题发出嗤之以鼻的笑声时,当你俯下身来看着他的眼睛静静聆听,你会发现在那双闪着光的瞳仁里藏着一整片思维的海洋。
爱的表达需要聆听更需要互动,用奇思妙想去和孩子对话吧,问问他“小老鼠有妈妈吗?小鸭子有爸爸吗?”一起看看动物宝宝们和它们的爸爸妈妈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吧。
有些小动物生下来就能自己生活,不需要爸爸妈妈照顾,比如乌龟宝宝和小蜘蛛;有些小动物是由妈妈照顾,爸爸什么也不管,比如小老鼠、骆驼和袋鼠宝宝;还有些小动物的成长却离不开爸爸,比如帝企鹅和海马宝宝,它们都是由爸爸孵化出来的。
所有动物都有爸爸妈妈,但只有人类的宝宝需要爸妈照顾的时间最长,在这漫长的童年时光里,父母教会孩子很多本领,走路、说话、讲卫生、读书写字、交朋友、还有如何遵守规则,以及保护自己...每个看似简单的行为背后,都是我们对孩子爱的本能。
年幼时父母就像我们的守护神一样,高大又无所不能,随着一天天长大我们开始对父母的作法提出异议,甚至疏远他们,直到有天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才逐渐明白父母的不易和伟大。
我们期望自己长成一颗参天大树为孩子遮风挡雨,亦如当年父母为我们所做的。但我们更想要孩子有一天也会长成一颗参天大树,和我们并肩站在一起。
人生的路漫长蜿蜒,我们养育孩子,教会他去热爱生活,养成好习惯和好性格。为的就是当他有天独自面对人生时,即使遇到困难摔得鼻青脸肿,也有站起来的勇气和能力,能主宰自己的命运。
就像英国著名哲学家普德曼曾说过的一句话:“播种一个行动,你会收获一个习惯;播种一个习惯,你会收获一个个性;播种一个个性,你会收获一个命运。”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