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朱小春(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新生儿外科主任、主任医师、教授、广东省医学会小儿外科学会委员、小儿外科学会新生儿外科学组组长)
年轻父母给娃“放气”,差点要了命
一名出生仅一个多月的男婴,肚脐被划开一个口子,一条长长的肠子裸露在外,被送到宁波市一家医院。
令人震惊的是,让孩子伤势如此严重的始作俑者,竟然是他的父母。
这对年轻的父母看到孩子肚脐处鼓了起来,便找来刀片,在孩子的肚脐上划了一道口子,想给孩子“放放气”……
他们不知道的是,孩子肚脐“鼓包”,不是大毛病,绝大多数不需要治疗,更不需要“放气”。
因为他们的无知,孩子险些丧命。
肚脐鼓包,2岁前大多可自愈
在临床上,新生儿肚脐“鼓包”,叫脐疝。
新生儿外科专家朱小春教授介绍,新生儿的肚脐是腹部最薄弱的地方,当孩子的腹内压力升高时,小肠被挤压得往外顶,就容易被顶得鼓起来。
比如当宝宝哭闹、咳嗽、用力排便时,脐疝就会明显凸出,而用手轻轻按压,以及在婴幼儿安静、卧位和入睡时,脐疝就会消失。
朱小春教授表示,脐疝在新生儿中十分常见,特别是早产儿和低体重儿中,发病率高达75%。
但家长们不用担心,“绝大多数的新生儿脐疝,在2岁之前都会自行痊愈,也很少出现并发症。”朱小春教授说。
实在不放心,可用脐疝贴
话虽这么说,可家长看着宝宝肚脐鼓起一个大包,难免揪心。朱小春教授表示,若实在担心,可以购买脐疝贴或者脐疝带。
“使用脐疝贴、脐疝带,原理是通过外力压迫宝宝的肚脐,使其不容易凸出,而非贴了之后,宝宝的脐疝就会彻底消失。”
朱小春教授指出,使用脐疝贴、脐疝带,首先要保证能够固定,“如果到处移动,起不到防止脐疝凸出的作用。”
其次,接触宝宝皮肤的那一面,一定要用比较松软、干净的材料,避免伤害宝宝娇嫩的肌肤。
没消失还变大了,那得手术
一般来说,鼓起来、直径在1~2厘米左右的脐疝,不必治。
但如果发现孩子的脐疝变得硬硬的,用手按不回去,孩子还出现呕吐、哭闹不安的现象,有可能是出现了嵌顿,需尽快送医。
“脐疝最大的隐患,是出现嵌顿,即小肠被卡在脐疝中,无法自行复位。”朱小春教授说,嵌顿如果不及时处理,小肠的血液循环受阻,时间长了就会出现坏死。
朱小春教授还提醒,如果孩子2岁后脐疝还没有消失,甚至还有增大的趋势,很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