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辰一直是个小馋猫,昨晚北辰奶奶正在吃红烧牛肉面的时候不小心被小北辰看见了!闻到香味的他立马屁颠屁颠地就走到奶奶跟前,目光如炬、眼神坚定地望向面碗,然后扑腾着两只小手,"嗷嗷嗷!"、"啊啊啊!"地大声尖叫着,不用猜都知道他想表达:"我也要吃!"
最后被吵得没办法的奶奶只好用夹出一小根面条,用清水涮了涮,喂给了小北辰……可北辰爸在一旁却神情严肃,说道:"这娃脾气真急,总是大吼大叫的,得改!"
于是北辰妈笑着打趣道:"你要这么想,咱儿子多聪明,都知道通过尖叫来表达自己的意愿,看他自主意识多强啊,就差说话了!"
是啊,对于不会说话的宝宝而言,尖叫本就是他们与这个世界沟通的特殊方式,与他们爱拍打、爱哭闹一样,都是在传递着某种信息。每家都有个爱尖叫的娃,你会发现,在某段时期,自家的宝宝像是尖叫鸡上身了一样,突然爱上了尖叫,有时走在路上,还会突然给你飙个"海豚音",让家长颇为尴尬。
那么问题来了,该怎么做,才能改善宝宝尖叫的行为?今天,北辰妈就来和大家说说"宝宝爱尖叫"这个事儿。
一、每个宝宝都要经历"尖叫期"
尖叫是宝宝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过渡,它是宝宝对环境的积极反馈,也是宝宝向父母"诉说"自己的"意愿"并寻求满足的好办法。
宝宝学会使用尖叫,说明宝宝具备自由驾驭"语言"的能力,也标志这宝宝的心理发展良好,正在努力为学习真正的语言做准备。
一般来说,宝宝出现尖叫的时候,通常在他们牙牙学语之前,(6岁后,随着孩子言语能力、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孩子尖叫的次数、强度、每次的持续时间会减少),因为此时的他们已经有了发出声音的能力,不过暂时还没有说话的能力,于是他们喜欢上了另一种能够与大人"沟通"的方式——尖叫。
1. 通过尖叫,宝宝能迅速获得他人关注,得偿所愿
与哭泣相比,尖叫可谓是宝宝比较温和的需求信号了,因此家长要多多留意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当孩子发出尖叫时,判断孩子需要什么,及时满足。
记得前段时间,我重新上班了,每每下班回家,小北辰都会不顾一切地向我奔来,伸出双手想让我抱。在一番母子温情过后,我便洗手、换衣服、吃晚饭、和婆婆聊天、沉迷手机……这时候,小北辰似乎感受到我对他的冷落了,于是会跟在我的身后,发出尖叫声,好让我暂停手中的事情,关注一下他。
在成功地唤起我的注意后,小北辰从此就懂得了"尖叫"这种与外界沟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乐此不疲地多次尝试……
2. 通过尖叫,宝宝能发泄情绪,在遇到强烈情绪时,可以让自己舒服些
当宝宝们遇上挫折性事件时,比如他们的积木对不上形状、想要爬上沙发却不够高、想要走路快一点却不小心摔倒等等,他们便会和成人一样,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生气、委屈、懊恼、害怕……这时,通过尖叫,能让孩子们的情绪得到有效的表达、发泄,最后缓和。
当然,当宝宝遇到让自己开心激动、或是感兴趣的事,比如看到了一只可爱的小猫,来到了新的环境等,宝宝们压抑不住内心的兴奋,尖叫地"吼两嗓子",以表达出自己的心情愉悦。
3. 通过尖叫,宝宝能威慑他人,在自己权利被侵犯时,可以让对方停止行为
声音是具有力量的,当宝宝大声尖叫时,其高分贝势必会引起他人的不适,有时甚至可以让对方妥协,从而停止损害自己利益的行为。
比如小北辰总是会在他姑姑画画时,在一旁拿着姑姑的画笔学着比划,当姑姑把他手中的画笔抢走时,他便会使出一招"狮吼功","嗷嗷啊"地想把姑姑吓退。
如果不成功,宝宝们会让尖叫来得更猛烈些!
4. 宝宝认为尖叫是一种好玩的游戏
有时候孩子的尖叫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纯粹是发现自己竟然有能力控制声音的高低大小,那是多么刺激、有趣又富有成就感的一件事。
如果大人在宝宝尖叫之后出现了特殊的表情,例如惊奇地张大嘴巴、瞪大眼睛等,那么宝宝有可能会把尖叫当成一种和大人一起玩耍的新游戏,因为他们希望能看到大人和平时不一样的、丰富的表情。
二、 尖叫的不良影响
虽说尖叫是宝宝学语前的一种积极反馈,但用言语去表达情绪、想法,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才是一种成熟的、社会接受的方式。当宝宝学会了说话、词汇量不断增加、有一定的语言能力后,家长便要有意地引导和教育孩子学会用言语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和解决问题。否则,一味地尖叫会给宝宝造成一些负面影响。
1. 影响健康
长时间的大声尖叫,会让宝宝口干舌燥,筋疲力尽,情况严重的甚至会造成宝宝声带受损、听力下降。
2. 影响性格培养
宝宝如果习惯了用尖叫的方式来发泄情绪,对其情绪管理和性格养成都会有一定影响。由于在小时候,往往在练习技能时,宝宝会因为做不好而烦躁,并且会通过尖叫来发泄,家长一听到尖叫便马上代劳,宝宝迅速"被满足"。可能导致的是以后在处理问题上,家长不可能"随叫随到"了,缺少了"及时满足感",孩子便会变得缺乏忍耐和宽容,甚至半途而废、自暴自弃,极其容易形成急躁的性格。
3. 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受阻
尖叫成为了宝宝不会说话时的一种最快捷的解决问题方式,只要"一声令下",大人总会来帮忙。长期如是,宝宝习惯了依赖大人,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日后在面对问题时,总会将希望寄托在他人身上。
三、宝宝进入"尖叫期",爸爸妈妈可以做些什么
试想一下,当宝宝尖叫时,你是否会脱口而出:"吵死了!"、"不要叫了!"、可当家长们用气急败坏的语气警告孩子时,对世界懵懂的他们并不能准确明白你的意思,相反,他们还会模仿家长暴躁的模样,将尖叫变本加厉。
那面对宝宝的尖叫,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1.父母首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当宝宝哭闹尖叫时,家长基本上是会进行温和的语言安抚,可当语言安抚无效后,许多爸妈便会在宝宝持续的哭闹尖叫声中,怀疑自己为人父母的能力,所产生的挫败感会带来紧张情绪,甚至最后变成进攻性的行为,或者导致消极沮丧的态度。
这点在北辰爸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一向脾气火爆的北辰爸在面对小北辰尖叫哭闹时,他会先温声细语地对小北辰说:"宝宝乖,咱不哭了哦!"可安慰不到5秒,如果小北辰继续大吵大闹的话,北辰爸便会选择用更强硬的语气和更大的反应,甚至是用打手、打屁屁的方式来"镇压"小北辰。
最后的结果是什么?模仿力超强的小北辰鼓起腮帮子,举起自己的小粉拳,一边大吼,一边朝着他爸呼呼地扇去。而我也和北辰爸因为育儿观的不同而陷入冷战。
所以,父母首先要做的是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因为宝宝哭闹尖叫而导致无力的状态,再冷静、科学地对待。
2. 做宝宝尖叫的“语言翻译官”
对处在语言敏感期的宝宝,如果利用尖叫得当,还可以让宝宝的每一次尖叫都成为宝宝学习的机会。
我们都知道宝宝的尖叫示意着某种需求,当宝宝尖叫时,家长可以用简单的语言,缓慢地问宝宝:"宝宝,你想让妈妈做什么呢?"
比如孩子想让家长帮忙打开零食的盖子,他可能会抱着零食的盒子,尖叫着来到妈妈身边。这时我们可以根据场景猜测宝宝的意思,再用清晰的语言慢慢地向宝宝说出他们的想法:"宝宝,你是想让妈妈帮你把盒子打开吗?"让孩子了解对如何描述自己的行为,然后家长看着宝宝的眼神,确认了他的需求后,再将话语重复:"那么妈妈现在就帮宝宝将盒子打开啦!看,盒子已经打开啦!"
在这样的互动中,既能平复宝宝的心情,也增强了亲子间的信赖,同时宝宝的词汇量也在无形之中得到积累。
3. 分辨需求,延时满足
在宝宝尖叫时,我们需要做的是在观察的基础上判断出他想要表达的需求。
如果宝宝叫声欢快,情绪愉悦,那可能是宝宝感到开心而发出的叫声,家长可以符合一句:"宝宝现在真开心!"
如果宝宝叫声痛苦,或者看起来很急躁,那么家长要先检查宝宝是否身体有不舒服地方,排除危险信号。
如果宝宝是遇到挫折而发出的尖叫,那就不要马上去帮宝宝完成他所要求的事,在一旁观察他是否能独立完成,再予以指导,避免让宝宝产生"用尖叫便可达成目的"的意识。
4. 坚守底线原则
有些宝宝会通过尖叫来表达自己的不满,合理的、正确的需要,家长可以适当满足,但对于宝宝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家长应该用和缓的语气告诉宝宝"不可以",用表情向宝宝传达"爸妈真的生气了"的信息,但立场一定要明确坚定——"哪怕你尖叫一天,爸妈也不会答应的!"不能因为宝宝的尖叫和哭闹而动摇、妥协,否则宝宝便会认为尖叫是一种可以威胁家长的手段。
5. 给宝宝一个温和平静的环境
宝宝长期尖叫到底怎么回事?在排除病理性原因外,家长们应该反省一下自身,是否自己在面对宝宝的尖叫时,自己只会用更大的嗓音去强硬地恐吓孩子,暴躁地制止孩子尖叫的行为?
孩子成长的过程就是从最敏锐的观察、最细致的模仿和最准确的判断开始。
所以各位家长,下一次当宝宝尖叫时,你需要做的不仅是读懂宝宝尖叫的原因,做出反应,还需要心平气和地纠正宝宝尖叫的行为,用温和、平静的声音要求宝宝学会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情绪与解决问题。
平时可以和宝宝一起玩悄悄话的游戏,让宝宝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音量。
注意:
若是孩子尖叫频繁出现,同时伴有言语、理解力发育迟缓,交流困难,行为让人费解等表现,家长还要警惕自闭症的可能性,尽早诊断,尽早干预。
(自闭症通常在3岁以前就可以被发现。主要表现为社会交往障碍,言语障碍,局限的兴趣和刻板的行为。通常伴有情绪和行为问题。)
写在最后,宝宝的尖叫里也有大奥秘,学会冷静处理,让孩子平和地度过"尖叫期"!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