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的许多诊断方法相当独特,比如今天小编要给大家介绍的脐诊法。
通过观察肚脐的颜色、形状、分泌物及其性状、切按脐之软硬和脐部动气等情况来诊断疾病的方法,称为脐诊法。肚脐位于腹部中央,故脐诊法可属于中医腹诊法的范畴,临床有时须与腹诊同步进行。肚脐是人体中的一个独特的组织,因而有其特殊性。清代医家俞根初说:“按腹之要,以脐为先。”可见脐诊法在中医腹诊中的特殊性和中医诊法中的重要性。
我们快点一起去看看,肚脐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健康的提示吧!
脐,位于大腹中央,居一身之正中,中医学认为 ,观察肚脐的变化,能测知人体脏腑经络的盛衰情况,可作为临床辨证和确定诊断的重要依据。
1
脐轮为圆形或椭圆形,轮口丰满,色泽红润,边缘滑利而富有弹性,说明脏腑精气充足,生机旺盛;如脐轮薄,脐口不圆,色泽不正,按之枯涩,为脏腑精气不充,禀赋素薄。一般而言,脐直径在2cm以上者为大圆脐,1~2cm者为中等脐,小于1cm者称为小脐。
2
脐壁(亦称脐廓)厚实,色泽明润,脐宇宽宏属正常,若脐壁薄,色泽枯晦,脐廓窄缩则属异常。一般而言,脐廓深度大于1.5cm者为深脐,小于1cm者为浅脐,过深或太浅之脐廓均为异常。故《诊病奇侅》云:“脐大容李者为寿相,浅大者亦为寿相。”然脐宇虽小,只要坚固牢实者亦非病态。总之,脐之大小得宜,脐部坚牢厚实者为肾气实;反之,脐廓软薄萎缩,脐宇小浅者为肾气虚。
3
脐底光滑红润,脐之根蒂居中,牢实挺拔,推之不移,为元气充盛;反之,若根蒂应手虚软,色泽枯夭,或苍白显露青筋,甚至呈晦滞色者,皆属异常脐底;若见脐与肉相离者,则为元气败脱之兆。
4
脐温过高为大小肠积热,或阳明腑实蕴热,或心经积热流于小肠,如同时并见脐部发汗,有小疮疖,则有脐痈之虞;脐上冷(脐温过低)多预兆心肺阳虚,常并见心悸气短、浮肿无力等症;脐周发凉则提示脾胃虚冷;脐下寒为命门火衰,肾阳不足。
5
脐色白无光泽,反映肺气虚、心阳不足或血虚,常与脐下陷、腹凉并见;脐色红赤,甚至有疮疖,提示心火重,热毒内蕴,或心火下移小肠,热积腹中,或腑气不通,阳明热毒内蕴,毒溢于脐;脐色黑为肾阳式微、命火败绝之凶讯,亦为暴病将卒和久病生机将绝之征兆,临证险恶;脐色发黄,并有油性分泌物渗出,发痒,为湿热蕴积脾胃或肝胆湿热之兆,常因感受湿热外邪或过食肥甘酒肉内生湿热所致;脐色发青或青蓝,为内有寒积、水饮或风寒内伏中州,或为痛证;脐色发紫,色泽晦枯,或见瘀斑,为内有瘀积之象。腹腔症积和盆腔肿瘤亦可反映于脐。
6
绕脐疼痛,喜用手按,多属于虚证、寒证;拒按则多属于实证、热证;绕脐疼痛,按之磊磊者,为肠中有燥屎,乃阳明热盛所致;凸起绕脐剧痛,按之如山峦高低不平者,名为寒疝,多为小肠受寒;疼痛时轻时重,绵绵不休者,多为脾肾虚寒。
7
脐边青黑,脐突腹紧,角弓反张者,为脐风险证,因断脐时感染风毒所致。
8
肚脐呈圆形,看上去结实、丰满,表明精力充沛,身体健康;肚脐呈倒三角形(▽)者,多为脾虚,中气不足,易患脏器下垂和慢性虚性疾病,如腹痛、胃脘痛、妇科疾病等;肚脐呈三角形(△),或离开腹壁正中线而偏移于右侧者,易患胁痛、胃脘痛等,多属肝气不舒、肝气犯胃等肝胃不和之证;肚脐偏移于左侧者,易患脾胃虚弱,消化不良之证;肚脐浅小者,表明体质较弱,气血亏虚。
9
肚脐突出,称为脐突。若小儿初生,肚脐突出而红赤肿大者,称积热脐突,乃小儿在胞胎中受热,热蕴腹中,冲入脐中所致;若小儿初生旬日后,肚脐忽然肿胀,不红赤者,称寒湿脐突,系婴儿着凉受寒,寒湿之邪侵袭脾胃,气机阻滞,郁于脐中而成。脐部呈半球状或囊状突起,虚大光浮,大如胡桃,以指按之,肿物可以推回腹内,但当啼哭叫闹时又复胀突,称为脐疝,乃因婴儿腹壁肌肉嫩薄松弛,小肠脂膜突入脐中所致。
腹部胀大,肚脐突出,见于臌胀患者,多因湿热蕴结,或寒湿困脾所致;腹胀脐突,按之坚硬,大便硬结者,多属阳明腑实证,为肠中有燥屎所致。危重患者亦可见脐突。肿胀患者出现脐突,为危证之一,乃脾肾俱败,不治;喘胀患者出现脐突为险候,预兆肺肾之气将绝;哮病出现脐突发黑,多为心阳欲绝之预兆;脐部溃烂坚硬,固定而突出者,多为癌症。当剧烈咳嗽及闭气胀腹时,肚脐亦可突出,不属病态;如发生脐疝,则属病态。
10
肚脐深凹,称脐陷。多见于体质虚弱及慢性虚性病患者,如泄泻、癌症后期等,或见于久泄元气将脱及暴吐之后。而脐突然内陷,为正虚邪闭之凶兆,多见于小儿瘟疫染身、毒邪内通之证。
11
脐位下移,下落中线,为肾虚及中气不足的表现,多兼见腹壁松弛虚软,提示内脏下垂,如胃腑下垂、肝肾下垂、脱肛、子宫脱出等。
12
脐位上移,超越中线,为气逆气滞的反应,如肺胃之气上逆,或肝气升发太过,或肝郁气滞等。此外,内有癥瘕积聚亦可牵提致脐上移,脐上移的腹壁常呈紧张拘急状,临证时需脐腹合参。
13
婴儿脐肿如栗或葡萄,疼痛而软者,名为“脐肿”,多因风湿侵袭所致。脐部微痛微肿,渐渐高突,或肿大如茄,皮色或红或白,触之痛剧,此为“脐痈”,多因局部不卫生,感染邪毒所致,一般溃后脓出稠厚而无臭味者为顺,容易收口;若溃后脓出臭秽,甚或夹有粪汁,可致久不收口,内生窦管。
14
脐孔部胬肉高突,脐孔正中下方有条索状硬结,此为脐漏或肠漏形成,又称“漏脐疮”。脐中时出黄色黏液,不痛而痒者,多属脾胃湿热之脐漏;脐中脓水清稀,不痛不痒者,多属气血俱虚之脐漏;脐漏日久不愈,或热毒感染而成脓漏者,可引起抽风而死亡,因此临床应及早治疗。
15
脐带脱落以后,脐中湿润久而不干,或微红肿突者,名为“脐湿”,乃脐部为水湿或尿湿浸渍,感染秽毒所致,如不及时处理,可转成脐疮或脐痈。
16
脐凹内出现黏液样分泌物者,多为感受湿热所致;出现水样分泌物,且具有尿臊味者,多为先天发育畸形,脐尿管未闭所致。
17
肚脐出血,称为脐血,可因断脐时结扎不善所致。若婴儿出生后第一周,脐带脱落前后脐部有血渗出者,多因胎热内盛,迫血妄行所致;肚脐时有渗血者,乃因肾水素亏,或肝肾阴虚,致肾火偏亢,阴虚生内热所致。
18
肚脐周围脉络扭曲、扩张,或细络密聚,兼脐突腹胀者,多为肝脾血瘀,常见于臌胀病。若脐周皮肤出现直径约为2.5cm大小的紫色斑块(Cullen 征),并有上腹部肝动脉收缩期吹风样杂音者,可确诊为肝癌。
19
以手触按脐部,柔软者多属于虚证,如泄泻、便血(远血)、胃脘痛等脾胃不和、脾肾亏虚之证;按之硬满者多属于实证,多见于小儿疳积、食积、腹痛、呕逆、便秘、臌胀、肠痈等肝胃不和、阳明腑实之证。
20
用手掌按脐,脐下跳动和缓有力者为肾气充足;一息六至以上,为冲任伏热;按之脐部不温,其动沉微者,为命门火衰;按之燥热,其动细数,上及中脘,为阴虚气冲;按之即散,为元气虚败;按之不动,为冲任空竭。
21
脐下筑筑跳动者,称为脐下悸动,多责之于肾气亏虚,冲脉为病。如脐下跳动,口吐涎沫,小便不利,多由素体阳虚,或汗出多而伤阳,阳虚不能制水,水蓄下焦而悸动;如脐下跳动,连及脐部,伴有气喘,时太息者,为肾不纳气;脐下悸动,多由肾气素亏,气不摄纳,鼓动于下;或为表证,妄汗妄下,气血大亏,以致肾不纳气,动于下焦而成。
22
因脐为元气之候,故察脐可预测寿夭。如脐深、脐环圆整、轮廓宽宇、肌肉厚实、色泽明润、按之有力、应手如有根蒂之脐,为神气内守、元气充盈之象,主寿;反之,如脐浅,脐环不圆,轮薄廓狭,脐肉薄虚,色泽不华,按之虚软如泥者,为无根蒂之脐,为神气不充、元气虚弱之夭象。故《诊病奇侅》云:“人之寿夭,相脐可知也。”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