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理论观点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观点

 魔术铺   2023-02-17 10:40:04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理论观点,以及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观点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保教知识2-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2)斯金纳、班杜拉、弗洛伊德

【行为主义的升级版马上来了↓】

三、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1、理论观点

(1)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建立操作和强化物之间的联结,强化可提高反应的概率。

【我觉得这观点好像没有毛病】

(2)提出强化理论,认为强化是塑造行为的基础。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的基本规律:强化、消退和惩罚。

①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

正强化是通过某种刺激(实施奖励)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负强化是通过中止某种刺激(撤销惩罚)来增强反应发生的概率。

②消退:有机体在做出某一行为反应后,不再有强化物伴随,那么此类反应在未来发生的概率就会降低。

③惩罚: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发生的过程。

【这里让我联想起了达尔文的“用进废退”“适者生存”,应该是同样的道理吧!还有,很多人提过的,教育孩子,用给与奖励的方法,真的好吗?】

2、评价

(1)被广泛应用于教育领域及其行为治疗与行为矫正中,打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的错误观点。

(2)只注重运用强化和惩罚来控制儿童,忽视儿童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作学习的机器。

【所以,单纯用奖励与惩罚,应该是不对的!?继续学更先进的观点吧↓】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1、理论观点

(1)社会学习理论

所谓社会学习,也称为观察学习,是通过观察环境中他人的行为及行为结果来进行学习。

【这有一点作用,但是,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注重自己去体验,即使明知道很多事可能去做了,就会有不太好的结果,却还是会去做,总感觉自己会是例外】

(2)强化的模式。

①直接强化。指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的评价。

【这里想起了自己小时候哪里不顺了大人的意就挨打的故事】

②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行为而受到强化而受到强化。

【看到这里,我想到,我们有时候看到网上某些人,因为做了什么而赚取多少w的成绩而血管舒畅,心跳加速,跃跃欲试!是否有些无脑?有些荒唐?】

③自我强化。指学习者对自己行为表现满意而进行的自我奖励。

【哈哈,每次我股票赚个一两百元,我就会花个三五十块去吃个外卖或者啥】

(3)三元交互作用理论。

班杜拉总结出影响学习的三大因素:

①环境:资源,行动结果,他人与物理条件

②个体:信念,期望,态度与知识

③行为:个体行为,选择,言语表达

班杜拉认为三者互为因果,每两者之间都具有双向的互动和决定关系。

【感觉十分有道理啊】

2、评价

(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融合了行为主义和认知派的学习理论。

(2)三元交互作用理论强调期望、信念、自我效能感等个体因素对行为的影响,强调认知因素对行为的调节,避免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忽视认知的弊端。

【看到这里,觉得我的育儿观点应该比较属于这个层次的】

【然而,它还只是第四个流派,重点还在后面!↓】

五、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弗洛伊德对心理学最主要的历史功绩就是开创了无意识心理研究。他的理论对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提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①本我:是人的意识的最底层,它包含基本的内驱力和反射,处于“潜意识”状态。

②自我:处于本我和外界之间,根据外部世界的需求来对本我加以控制和压抑。

③超我:是人类意识的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我”,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以社会道德标准或理想来控制行动。

正常情况下,本我、自我和超我三者属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平衡被破坏,就会产生精神疾病。

【看到这里,想起了大学学的《哲学》~大学的哲学老师还是挺有趣的。看到最后一段,我在想,我有时候会很矛盾,就像生病了似的,大抵是因为“我”的失衡吧!那该如何才能是好呢?失衡是否不对?是都需要改善?如何调整!?】

【怀着学习的心态在学,居然感觉收获颇丰!】

2、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把性的本能冲动看成是本我的主要内容,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建立在性生理和性心理发展的基础上的。

弗洛伊德把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①口唇期(0-1岁)

②肛门期(1-3岁)

③性器期(3-6岁)

④潜伏期(6-11岁)

⑤生殖期(12岁开始)

其中,前三个阶段是人格发展的最重要的阶段,为成年后的人格模式奠定了基础。

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人格实际上在人生的前五年就已形成。

【看到这里,吓得我看了一下躺在我腿上熟睡的3岁6个月大的娃,我有带好她吗?】

【感觉弗洛伊德这理论后粗俗,但是也不无道理啊,我娃这三年就是喝奶长牙,学习如厕,然后明白男生女生的不同。】

【那,潜伏期是什么意思?潜移默化的影响,没有特别的表现,是吗?这个阶段,我们该做什么?防范于未然吗?】

【后面还有三个流派的观点,书里的篇幅还挺大,应该是重中之重,且更符合现代教育理念吧!?】

皮亚杰关于儿童发展观的主要观点

皮亚杰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成以下四个阶段:

1、感知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儿童的主要认知结构是感知运动图式,儿童借助这种图式可以协调感知输入和动作反应,从而依靠动作去适应环境。通过这一阶段,儿童从一个仅仅具有反射行为的个体逐渐发展成为对其日常生活环境有初步了解的问题解决者。

2、前运算阶段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从而使思维有了质的飞跃。

3、具体运算阶段在本阶段内,儿童的认知结构由前运算阶段的表象图式演化为运算图式。具体运算思维的特点:具有守恒性、脱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亚杰认为,该时期的心理操作着眼于抽象概念,属于运算性(逻辑性)的,但思维活动需要具体内容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这个时期,儿童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推理水平。其思维形式摆脱思维内容,形式运算阶段的儿童能够摆脱现实的影响,关注假设的命题,可以对假言命题作出逻辑的和富有创造性的反映。同时儿童可以进行假设一演绎推理。

扩展资料

让·皮亚杰(Jean Piaget,生于1896年8月9日,逝于1980年9月16日),瑞士人,近代最有名的儿童心理学家。他的认知发展理论成为了这个学科的典范,一生留给后人60多本专著、500多篇论文,他曾到过许多国家讲学,获得几十个名誉博士、荣誉教授和荣誉科学院士的称号。

皮亚杰对心理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把弗洛伊德的那种随意、缺乏系统性的临床观察,变为更为科学化和系统化,使日后临床心理学上有长足的发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让·皮亚杰

儿童的心理发展理论

儿童的心理发展理论

这也是由两个部分组成,包括精神分析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的婴幼儿心理发展阶段论,和精神分析的创建者弗洛伊德,关于俄狄浦斯期的理论。

俄狄浦斯这个名字来自于古希腊三大悲剧之一《俄狄浦斯王》,这是一个著名的儿子谋杀父亲,迎娶母亲的故事。如果你对这个故事感兴趣,可以找来读一读。

心理学家马勒论述的,是三岁前的孩子与母亲的关系,而弗洛伊德所说的俄狄浦斯期,讲的是三岁之后的孩子,这个时候父亲也深入参与到母子关系中,构成了复杂的三元关系。

玛格丽特·马勒的理论

马勒认为,三岁前孩子的心理发展分三个阶段:

一、正常自闭期

婴儿出生后1个月内

只有这个阶段的自闭是正常的,以后的自闭是病态的。

这个阶段,婴儿肉体上虽然已经出生,但心理上,好像仍然活在一个封闭的蛋壳内,表现得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

但是,这个阶段不能掉以轻心,不能因为孩子表现得貌似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就忽略对他的照顾。相反,需要提供良好的孵化环境,让婴儿可以从这个心理蛋壳内破壳而出,从自闭走向开放。

二、正常共生期

1个月到6个月左右

和第一阶段一样,只有这个阶段的共生才是正常的,此后的共生是病态共生。

例如常有妈妈说,我们家孩子十几岁了,但我们好得像是一个人,他什么都告诉我,对我完全没有秘密。这其实就是病态共生。对此,国内知名的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说,孩子没有秘密,就会长不大,没法走向独立。

父母与孩子的病态共生,一般都是父母想和孩子共生在一起,并且大多是父母的意志侵占孩子的生命。对孩子来讲,这是没有必要的。

可六个月前的婴儿期不同,对小婴儿来说,一方面,他们处于全能自恋中,觉得自己是神;另一方面,他们极度虚弱无助,吃喝拉撒睡玩等基本需求,都有待妈妈照顾,所以是必须和妈妈共生在一起,这是一种真实需求,所以叫正常共生。

这个阶段中,婴儿会觉得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我和妈妈构成了一个共同体,身体和心理都是连在一起的,这被称为母婴共同体。

三、分离与个体化期

6个月到36个月左右

分离,是指身体上的独立;个体化,是指心理上的独立。

在孩子实现了独立之后,他的个体化自我也就随之形成了。这个阶段中,孩子的能力越来越强,最终能基本独立完成吃喝拉撒睡玩,同时也与妈妈分离,母婴共同体最终瓦解。

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会一蹴而就,比如当孩子学会了爬、翻身、坐等动作,孩子的自恋会爆发出来,他想立即靠自己完成各种探索。但遇到挫败后,会再次陷入到虚弱无助中,对妈妈又产生依赖。随着能力增长,自恋又会爆发,不断在独立和依赖之间徘徊。马勒把这个过程总结成了四个亚阶段,分别是分化与躯体意象、实践、和解和情感客体稳定与个体化。

1.分化与躯体意象

大约4/5 —10个月

婴儿开始把身体从母亲身上挣脱下来,开始有独立诉求,越来越体验到与母亲的分离,但没能力走远,只能在母亲脚边玩;婴儿会开始检查,什么是属于母亲的,什么是不属于母亲的。

2.实践

大约10—15/16个月

显著特征是婴儿开始进行四肢爬行的运动,运动知觉等机能发展,学会走路,这增加了离开母亲的冒险,练习承受分离焦虑,逐步形成独立个体;同时他仍然寻求母亲的存在,并不时加以确认,寻求“情感充电”;这个时期自恋达到顶峰。

3.和解

大约15/16—24个月

这一阶段的幼儿全能感再次受挫,有着独立和依赖的矛盾:想要分离又害怕失去;更能包容分离焦虑,同时付出的代价是承受很多孤独、脆弱和依赖;这一阶段幼儿情绪种类扩展,语言能力提高,客体与规则开始内化。

4.情感客体稳定与个体化

24—36个月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逐步明确自己是谁;这一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对母亲的稳定的内在表象,能维持对母亲及其他一切的稳定形象,可以将母亲内化,当母亲不在眼前的时候,可以保持一种稳定的内在母亲的视觉;这个阶段也表明儿童综合的认知功能逐渐清晰起来。

在良好养育下,孩子到了三岁时,个体化自我就会形成。同时,与孩子保持基本稳定关系并且又提供了良好养育的妈妈,会内化到孩子的内心,让孩子“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

这是标志性的时刻,个体化自我的形成,意味着孩子有了“内在的我”,而心中住下一个爱的妈妈,意味着孩子有了“内在的你”。

人的心灵发展是非常有意思的,在我的理解中,就像是要将外在的东西不断内化一样。当内化完成,人对外在事物的执着就会降低很多。

例如,当个体化没完成前,就会对“我”的意志有一种偏执的坚持,但一旦有了“内在的我”,“我”在内部心灵中得以存在了,就对“我”在一个外部事物上是否存在,变得不是那么执着了。

再比如,在重要关系中,有人能容忍关系的分离,这是因为他们心中住着一个内在的爱的人,有人难以容忍关系的分离,这是因为他们心中没有住着“内在的你”,所以需要一个“外在的你”在身边。

弗洛伊德的理论

个体化自我和“心中住下一个爱的人”,极为关键。有了这两者,孩子才能进入到俄狄浦斯期。这一时期的理论来自弗洛伊德,在我们的课程中,对于孩子三岁之后的成长阶段,会用经典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补充。

俄狄浦斯期是三岁到六岁左右,也被称为恋父恋母期。对男孩来讲,是与父亲“竞争”母亲的爱,对女孩来讲,是与母亲“竞争”父亲的爱。

可同时,这种竞争又不能太敌对,而且竞争也不能彻底实现。俄狄浦斯期的顺利过渡,需要孩子完成对同性父母的认同,男孩认同父亲,女孩认同母亲,把目标变成“找一个像母亲或者父亲这样的异性恋人”。

个体化自我,是孩子能展开竞争的基础。如果没有结实的自我,男孩与父亲竞争,女孩与母亲竞争,这太难了。

孩子需要完成对同性父母的认同,这种认同得以实现的基础就是“心中住着一个爱的人”。

在俄狄浦斯期初步品尝了竞争与合作后,一个孩子就可以进入到社会中,在家庭以外,去学习更有张力的竞争与合作,并最终构建自己的生活。

我个人作为精神分析取向的咨询师,根据自己多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心得,提出了我自己更形象化的理解。我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诞生与发展,可以分五个阶段:

自恋之壳

母爱怀抱

家庭港湾

社会熔炉

无限世界

孩子的生命力,需要不断在更大的空间里伸展。

先是要刺破孤独的自恋之壳,进入到母爱怀抱,这是最原始的关系;接着要刺破母爱怀抱,进入到父亲母亲一起构建的家庭港湾;再接着,要离开家庭港湾,进入到所在文化的社会熔炉;最终也要刺破社会熔炉,进入到世界乃至无限的宇宙中。

这五个阶段,也将是我后面40讲课程的总体逻辑,我会一步一步带你走过这整个历程,带你学习每一个阶段背后的心理学知识。

这五个阶段还可以有一个更形象化的理解,我想请你来想象一只鹰蛋,最初是在自恋的壳中,当母爱提供了良好的孵化环境,它就会自然发育,破壳而出。

刚破壳而出的雏鹰,嘴还不够尖,利爪也未长出,羽翼也只是有雏形,总之它的攻击能力还没有形成。这时,它要在母爱怀抱中继续发育。这个阶段,它看起来就像是一只没有攻击力的小鸡。

等攻击能力初步形成后,它变成了真正的小鹰,需要进入更具有挑战性的环境,去试炼它的竞争力。

三岁前的孩子,就像是“小鸡”,但三岁后,具有个体化自我的孩子,就像是“小鹰”,这时要破掉的壳,是母爱怀抱。然后进入到家庭港湾,在这个由父母构成的复杂关系中,去初步磨练它的攻击力。再然后,要进入社会熔炉。最后,进入到无限世界中去翱翔。

这个形象化的画面,就是我在这门课程中为你总结的,可以称为是自我诞生与发展的“蛋-鸡-鹰”模型。

*

基本的满足和必须的边界

这个发展过程中,有一对核心矛盾,那就是基本的满足和必须的边界。

基本的满足很容易理解,一个孩子必须得到基本的满足,这样才会体验到“我的需求是好的”,最终简化为“我是好的”,这是内聚性自我的向心力的由来。同时,父母必须尊重孩子的边界,并让孩子也逐渐学习看到,父母也是有边界的。

孵化是一个重要隐喻。父母必须看到,孩子有一个自恋之壳,这个边界必须尊重,不能贸然强行破壳。

所以说,边界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至关重要。但是对边界的尊重,是我们极度缺乏的东西。在这门课程中,我也会和你深入探讨边界意识,可以说“打造你的边界意识”是这门课的另一个隐含标题。

边界意识很重要,也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共识。它既是个体化自我产生的一个条件,也会因为个体化自我的发展得到进一步促进。

如果说,个体化自我的发展,是对“我”的尊重,那么你也会看到,这一点实现的同时,也会增加一个人对“你”的尊重。这两者是相互成就的,而不是互为对立。

但是,当边界意识和个体化自我的发展受到阻碍时,你会看到非常熟悉的东西,糊涂哲学与浆糊逻辑,我将它们概括为混沌共生,会在接下来的第一模块课程中详细讲解。

上一讲,我讲了孵化的隐喻,强调让孩子的各种生命力都自然发生,从内部破壳。现在这一讲我想讲讲,如果从外部破壳会发生什么。

习得性无助

给你讲一个让我印象深刻的场景。我看过一个母亲和婴儿互动的视频,视频里,一位表情僵硬的妈妈,站在床边,给躺在床上的孩子读古典经书。关键是,那只是一个几个月大的婴儿。

他当然听不懂妈妈在说什么,但是他能感受到妈妈的语气和情感,他并没有被妈妈吸引住。所以,视频中的婴儿几次把头扭过去,我觉得这就是他在用婴儿微弱的方式表达抗拒。可每次,妈妈都会用双手,把他的头再摆正,然后接着读经书。

几次下去后,这个婴儿不反抗了,他的脸正对着妈妈的脸,接受灌输。

这就是一种从外部破壳的表现,妈妈破坏了婴儿的蛋壳。婴儿不反抗,是因为反抗没有意义,他形成了“习得性无助”。也就是说,他对妈妈的抗拒,被证明是没有意义的,他只好接受。但是,他的眼神变得空洞,神情变得和妈妈一样僵硬。

这个婴儿的边界没有被尊重,他不能用身体动作来表达抗拒,他就用神情来表达。原本围裹在他身体外的蛋壳被破坏了,而他进一步退守,用自己的神情和内心,来重新构建一个新的保护壳。只是这个壳,比他本来的壳,变得更小、更脆弱了。

强控制型的养育者,的确会不断压缩孩子的壳,导致孩子的内在空间会越来越小。特别是婴儿,他们的确非常虚弱,任何一个大人都可以征服他们,让他们放弃自己的意志,而接受大人的意志。

我在得到上的另外一门课《武志红的心理学课》中有一节课叫《输在起跑线上》,里面提到了家庭和幼儿园在养育孩子时,容易对孩子有各种逼迫。而且研究发现,当孩子被逼迫得少时,就会更外向,当被逼迫得多时,孩子就会变得更内向。严重的话,这种内向,就可以视为自闭的一种表现。

(1)儿童心理发展的成熟学说的创始人和他的理论观点是什么?

儿童心理发展的成熟学说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和他的理论观点是成熟论。根据查询相关公开信息显示,成熟论,儿童心理发展学说,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提出,认为成熟与学习是支配心理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发展是由机体成熟而预先决定和表现的,其中,成熟与内环境有关,是由遗传决定的,学习与外环境有关,是后天经验的习得和行为的变化,内部机制的发展决定着机体发展的方向和模式,环境不是发展的主要原因,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成熟在心理发展中更重要。

简述皮亚杰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成熟、经验、社会环境和平衡化。

(1)成熟

成熟主要指大脑和神经系统的发育程度。皮亚杰认为,成熟在儿童日益增加的理解他们周遭世界的能力上有重要作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决定性条件)。但儿童是否能承担某些任务,还要看他们在心理上是否也成熟到足以负担。比如,一个5岁的儿童可能不能形成计算2+2=4的演绎推理能力。

(2)经验

在环境获得的经验是心理发展的又一重要影响因素,因为新的认知结构就是在与环境的交互中形成的。皮亚杰把经验分为具体经验(物理经验)和抽象经验(即逻辑数学经验)。儿童直接面对实在的物品,从而获得具体经验。皮亚杰认为,具体经验是思维发展的基础。具体经验是重要的,但不能决定心理的发展。

(3)社会环境

儿童不仅需要从环境中获取经验,还需要进行社会交往。社会生活、文化教育、语言同样会加速或阻碍认知发展,关键在于给予儿童检验和讨论他们的信仰和观念的机会。教育者不但要帮助儿童获得具体经验和抽象经验,还要向儿童灌输社会规则和社会价值观,为儿童创造社会交往的条件。大大小小的集体讨论对于儿童的认知发展是至关紧要的。

不管儿童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环境中,甚至是没有语言的聋哑儿童,到了七岁左右也会出现具体运算的逻辑思维。因此,皮亚杰认为,环境、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并不起决定作用,它只能促进或延缓儿童心理发展而已。

(4)平衡化

平衡化,指儿童自我调节的过程。平衡是不断成熟的内部组织和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它可以调和成熟、个体对物体产生的经验以及社会经验三方作用。通过不断的自我调节及动态的平衡,使儿童的心理结构不断变化、发展。他认为,平衡化或自我调节是儿童心理发展中最重要的、决定的因素。

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意义及理论流派

一、幼儿心理学的研究意义

1.帮助父母或教师掌握正确的发展理论

2.为幼儿教育提供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3.丰富人类的认识理论

二、幼儿心理研究的理论流派

(一)成熟学说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儿科医生阿诺德·格塞尔

观点:格塞尔认为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学习两个因素。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

证明试验:“双生子爬楼梯”。

(二)精神分析学说

(1)代表人物:奥地利犹太心理学家、精神病医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观点: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处在潜意识层面。自我处在意识层面,按现实原则行事。超我则是意识层面的道德成分,体现在根据情景对自我进行约束和决策选择。

1.口腔期(出生~1岁)

2.肛门期(1~3岁)

3.性器期(3~6岁)

4.潜伏期(6~11岁)

5.两性期(12岁以后)

关于儿童心理发展主要理论观点和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观点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1427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