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如何判断一个孩子心理有问题,以及孩子内向自卑有社交恐惧症怎么办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应怎么测试孩子心理的健康状态?
人的思想是大脑内部的活动,既看不见也摸不着。这确实给人们理解人类的精神状态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然而,巨大的困难并不意味着没有办法。
心理学家指出,对人的心理的理解甚至测量可以通过观察人的行为来进行。因为,人的行为是在心理活动的控制下,各种行为都有一定的心理滑动性和对应性。
通过人类行为这个窗口,我们可以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情况。因此,可以通过观察孩子的行为是否偏离了正常情况,偏离程度的大小,来判断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健康程度如何。在心理学上,偏离正常行为的行为被称为问题行为。心理学家常常通过问题行为的数量和严重程度来衡量和判断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当然,这需要相当程度的专业知识。但是,在家庭条件下,父母也可以根据以下方法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做出简单判断。
1、看孩子的行为是否符合大多数孩子的年龄的一般、典型的行为特征
一般来说,一个年龄段常见的、正常的行为在另一个年龄段仍然存在,孩子可能存在心理问题。例如,2岁左右的孩子容易发脾气,这是这个年龄阶段的特点。如果到了6、7岁,孩子仍然无法控制自己,经常发脾气,这就是问题行为,反映出心理健康状况不佳。例如,大多数学龄前儿童害怕动物和陌生人,这很正常。但对动物(包括可爱的小白兔和小猫)和陌生人的恐惧是情绪障碍的一种表现。
2. 问题行为的频率
孩子偶尔出现一些问题行为,不能认为是心理问题。如果孩子的行为中经常出现某种问题,家长就要注意了,并考虑是否是孩子的心理问题,及时咨询专业人士。例如,大多数孩子都有一到两种恐惧,如黑暗或大声喧哗。这些恐惧不需要特别的帮助,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会逐渐消失。但如果一个孩子有多种恐惧,胆小到甚至不能单独与社会交流,这就不正常了。
心理障碍的儿童,会有哪些表现呢?
心理障碍的儿童,会有哪些表现呢?
心理障碍是指儿童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原因而导致的各种异常的心理过程异常人格特征或者是行为。是一个人表现为没有一定的能力去按照儿童社会规则去适应它的行为方式。儿童出现心理行为障碍,多数是因为家庭环境不健康或者是本身就有明显的大脑发育异常的情况。那么在发现这样的问题时,首先一定要去给孩子查明引起这个的原因是什么,从根源上给孩子断绝。同时如果查明不了原因的话,要给孩子做一下颅脑磁共振的检查以及脑电图的检查,如果有大脑发育异常的情况需要给予配合着相应的药物来进行处理。
儿童情绪障碍可出现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发脾气,或者过于的兴奋、话多、情绪高涨、自我评价高等常见的临床表现,不同的临床表现可能会被诊断为不同的疾病。具体如下:
1、儿童心理障碍,会出现人格偏离,主要会表现为以自我为中心,任性,会出现自私,缺乏与他人沟通,关心他人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比较差,出现以上这些症状是属于儿童心理障碍的症状表现。主要是鱼社会环境变化,或者是独生子女教育,家庭环境问题所引起的。应该到正规的医院做详细的检查,查明具体的原因,听从医生指导,积极的配合治疗。在日常的生活里应该让孩子多与其他小朋友交流沟通做游戏,家人也要多陪伴孩子,这样可以有效的预防症状加重。在日常的生活里一定要让孩子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对孩子的身心成长和身体成长是有很大帮助的。
2、焦虑症:以焦虑、紧张、恐惧、坐立不安、躯体不适为主要表现;双相情感障碍:有情感高涨与低落交替出现,以情绪不稳定、情绪波动性大为主要的表现;持续性心境障碍:即大家更熟悉的恶劣心境,是一种慢性的、持久的、没有明显的缓解期的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
3、想要让孩子克服这种心理障碍的话,那么首先一定要注意的就是,不要让孩子经常接触到一些不开心的事儿,并且平时也不要让孩子一个人生活在一起,如果孩子经常一个人生活的话,就可能会出现心理障碍,同时一定要经常与孩子交流,和孩子经常一起做一些亲子运动,或者是做一些亲子活动,也可以经常教孩子做一些手工。
儿童有心理问题有哪些症状
儿童有心理问题有哪些症状
儿童有心理问题有哪些症状,如果你的孩子经常不是说这里疼就是那里疼的话,而病痛又没有什么外在的症状,那么孩子很可能就是压力太、精神紧张导致的。下面和我来了解一下儿童有心理问题有哪些症状。
儿童有心理问题有哪些症状1
一、反复生病
我邻居家有一小男孩,很抗拒去学校,,经常性的一到早上就嚷嚷肚子疼,反反复复的,家长经常带他去社区医院检查,而只要家长说不用去学校了,他就又生龙活虎的。
我提醒家长,如果你家孩子经常不是说这里疼就是那里疼的,而病痛又没有什么外在的症状,那孩子很可能就是压力太、精神紧张导致的。因此,家长带孩子看过医生后,更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心理和情绪方面,多陪伴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让孩子信赖你。
二、食欲不好
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最近食欲不好,而孩子身体又是健康的,没病没痛,那家长就要重视了。孩子可能心理压力和精神压力太大了,家长如果不及时介入,继续下去孩子很容易有抑郁的倾向。
有的家长可能不以为然,认为现在的孩子不愁吃不愁穿的,哪里来的压力?其实,孩子也面临着各种压力,比如家人的过于严厉或者疏远漠视、学习上的压力,还有人际交往方面的等等……我建议家长可以多陪陪孩子,多带孩子出去走走,鼓励孩子运动锻炼,缓解孩子的压力。
三、爱咬指甲
可能有些家长会认为孩子咬指甲是缺乏微量元素,事实上,缺乏微量元素确实可能会导致孩子咬指甲,但是现在的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孩子日常饮食中基本摄入的微量元素的量是足够的。孩子咬指甲更多的可能是心理原因,比如家庭生活氛围不好、心理压力过大等等。
我建议家长在生活中一定要多关心孩子,经常带孩子去户外活动,适当的引导孩子,缓解孩子的心理焦虑。
四、过度依赖家长
一般来说,两三岁的幼儿依恋家人是很正常的,但是若是孩子都三四岁了,甚至年龄更长点,还是做什么事情都要家长陪玩陪同才行,家长就要引起重视了。我建议家长可以让孩子独立去做一件事,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完成的成就感,鼓励孩子脱离父母其实还有很多很多好玩又有趣的事情。
儿童有心理问题有哪些症状2
1、撞头、打滚等行为
表现:有些年龄较小的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出现撞头的自虐行为,比如跪地磕头就是撞墙。此外,常见的自虐动作还有摇头、打头、打滚、捏自己、抓头发、扯耳朵等。
主要原因:孩子在情绪受到刺激、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疼痛因素刺激时,就会出现自虐行为怪癖。自虐其实是孩子有诉求的一种表达,可能是缺乏安全感或某些要求没有得到满足的表现。
干预技巧:弄清自虐原因多数孩子是只有在不被满足的情况下才采取自虐行为,因此更有可能是心因性引发的。家长要弄清楚孩子自虐的起因并进行矫治,比如检视父母的婚姻关系等。如有必要,应该咨询心理医生。
2、喜欢咬指甲、撕手皮
表现:有些孩子特别喜欢咬指甲,以至于撕裂指甲床或指尖咬出了血,而且明知道咬指甲不对还是控制不了。有的孩子还喜欢撕手皮,一看到有一点手皮就要去撕。
主要原因:孩子爱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等身体原因,但更多的是心理原因,包括家长关心不够,家庭关系不和谐造成孩子压抑、情绪紧张,父母期望过高或学习压力大等。
干预技巧:寻找心理焦虑原因,转移注意力对于爱咬指甲的孩子,父母平时应该给予更多的关心,可以跟孩子一起玩游戏或外出活动,对减少孩子焦虑,纠正咬指甲有好处。另外要注意正面引导孩子纠正咬指甲行为,比如可以订立亲子合约,切忌斥责孩子的不良行为,否则可能会加重心理问题。
除了心理治疗,对于爱撕手皮的孩子,家长可以让孩子多吃蔬菜水果,补充维生素,减少皮肤起皮的现象,有利于减少孩子撕手皮的机会。
3、容易冲动发脾气或暴怒发作
表现:有些孩子非常冲动易怒,稍有不顺心就大发脾气,而且攻击性非常强,有些家长以为这是天生的性格,或是低情商的表情,其实很多时候是心理问题。
主要原因:虽然有些宝宝确实由于先天神经系统的反应存在冲动、易激怒的情况,但是大多数脾气大的孩子还是跟后天的教育和环境有关。查彩慧医师举了一个案例:1名7岁的孩子因脾气大做心理咨询,结果查医生发现该孩子的母亲非常固执和专断,总是爱打断父亲讲话,甚至故意找借口禁止孩子到乡下见爷爷奶奶。
干预技巧:暂时性隔离+家长做好榜样
如果孩子大发脾气,可以在保证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将其隔离在比较单调的场所,冷静几分钟,同时要避免任何人去安抚他,这种冷处理的方式对暴怒的孩子比较有效果。除此之外,家长务必要自省,尽量不要在孩子面前树立坏榜样,尤其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争吵,并注意控制脾气。
4、三岁以上的宝宝过度依赖父母或家人
表现:3岁以上的孩子依然十分依赖父母或家人,查医师的患者中有一名3岁的孩子就像树袋熊一样,一直趴在爸爸肩膀上,即使是玩最感兴趣的玩具,也一定要爸爸陪同。
主要原因:一般来说,2岁以下的宝宝依恋家人一般是比较正常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会逐渐适应与大人的分离。有些大孩子有严重的依赖症可能跟从小的日常生活离不开大人有关,比如过分照顾和保护孩子,让孩子觉得什么事情都需要大人才能完成。此外,早期失去母亲的照顾(尤其是3个月~1岁之间)的孩子可能更容易造成依恋问题。
干预技巧: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
对于依赖症的孩子,家长应该逐步培养孩子独立去做一些事情,尤其是让孩子体会到独立完成一件事的成就感,慢慢地孩子会发现脱离父母还有很多好玩的事情。其次,家长在离开孩子的时候,千万不要不要一声不响偷偷溜走,一定要跟孩子说一声,并表示自己一定会回来。
5、过度恐惧
表现:孩子出现恐惧是非常正常的,但是超过了正常范围的恐惧就需要引起注意,比如害怕天黑,一看到医生就以为要打针,或是有“上学恐惧症”等。
主要原因:人的恐惧感与身体技能的发展、个人的成长经历几乎成正比。随着接触的事物、经历的活动越来越多,宝宝体验到的恐惧感也会相应增多。一般来说,对生病、死亡、独处、黑暗及想象中怪兽的恐惧,在4岁时达到顶峰,而到了6岁以后,开始下降。能否及时克服恐惧,与孩子从父母身边得到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干预技巧:体会孩子的恐惧并安抚+解释真相
孩子的想象力极其丰富,常常会把想象和现实混淆在一起,大人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他、安抚他,不要置之不理,更不要吓唬孩子。对于还不会表达的孩子,可以多搂抱、拍抚以及轻声安慰,降低孩子的恐惧感;对于可以表达的.孩子,家长应鼓励孩子说出来,在安慰孩子的同时适当给孩子解释真相,比如说说为什么会天黑。
6、退缩行为
表现:有些孩子显得孤僻、不合群,尤其是上幼儿园以后,经常独坐一处,不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甚至不参加做操等集体活动,不与人讲话,也不回答老师提问。
主要原因:退缩行为一般在孩子面对陌生环境时出现,心理学表明这是他们认为自己无法克服所面临的困难和障碍,担心自己在同伴、老师或父母面前出丑而采取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退缩行为可能是先天适应能力差导致,但也跟后天的抚养教育不当有关,有些家长从小不让孩子与其他孩子交往,或是过分照顾和迁就,就会造成孩子的适应能力较差。
干预技巧: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
家长应多方创造条件,使孩子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一起做游戏,并多陪儿童一起参加社交活动,让儿童适应公共场所的活动。对已经出现退缩行为的儿童,父母和教师应帮助他们克服孤独感,适应外界环境,在小伙伴之间建立和和睦的人际关系。
7、厌食和偏食
表现:有些孩子长期食欲不佳,或是严重的挑食和偏食,这样的孩子通常身体瘦弱,易感冒、腹泻,且营养不良。
主要原因:很多家长认为孩子厌食主要是疾病和身体原因导致,其实心理也是导致小儿厌食的三大因素之一。挑食和偏食是典型的小儿心理障碍的表现,若就餐前或进餐时心情紧张、焦虑、压抑,睡眠不足或疲劳,食物感官性状的不良刺激等,也会使小儿产生厌食心理。
干预技巧:营造愉快的饮食氛围
除了带孩子做全面检查,治疗身体疾病之外,还要注意干预孩子的心理。孩子不想吃饭时,切不可打骂、强迫、惩罚、哄骗,要细心分析小儿产生厌食的心理因素,采取诱导、暗示、鼓励的办法,一定要营造愉快的饮食环境。
8、6个月至两岁的宝宝屏气发作
表现:有的婴儿在遇事发怒、惊恐或不合意的时候,突然会大哭不止,直到呼吸暂停,严重者甚至伴随呕吐、抽筋,而后恢复原状,这种现象叫屏气发作,又叫呼吸暂停症。一般发作时间在半分钟~3分钟之间,可数月一次或一日数次。一般在6月至2岁内发作较多。
主要原因:这个时期的婴儿还没学会说话,没法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等情绪;有些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殊不知宝宝的任性是从襁褓中就开始养成。
干预技巧:及时安抚孩子
父母平时要进行正确的教育和引导,既要严格要求,也要及时了解孩子的情绪变化,尽量避免情绪方面的刺激,以减少宝宝屏气发作的次数,宝宝一旦发作你要及时安抚孩子,或把孩子抱到室外,换一个环境也许就能缓解宝宝的情绪。
9、拔毛癖
表现:有些孩子喜欢拔自己的毛发,比如眉毛、睫毛、头发等,而且经大人反复劝说之后无法改善。
主要原因:孩子出现拔毛癖,大多是因为孩子与家人的心理冲突或在学校的心理冲突,如亲子关系不良、教育方法不良、人际交往不良、学习压力等,出现情绪焦虑和忧郁导致。
干预技巧:找出焦虑原因并改善
首先要找出孩子焦虑紧张的问题所在,家长多和孩子沟通,改善亲子关系,改变造成孩子问题的教育方式,要像朋友一样跟孩子聊天,鼓励孩子跟爸爸妈妈说心里话,多组织一些亲子活动,促进亲子关系的同时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10、小儿夹腿综合症
表现:小儿可两腿并拢或交叉内收或利用桌子或椅子角摩擦外阴,女孩常两腿交叉上下擦动,摩擦时出现面红、眼神凝视及额头或全身出汗等现象。小儿多在入睡前、刚睡醒时或单独玩耍时进行。每次持续数分钟,发作次数不等,可一日数次,或数日发作一次。
主要原因:有的儿童因家庭气氛紧张、缺乏母爱、遭受歧视等感情上得不到满足,又无玩具可玩,通过自身刺激来寻求宣泄,从而产生夹腿动作;有的则是由于偶然摩擦产生快感后形成的习惯。
干预技巧:转移注意力
家长不要让孩子穿过于紧身的衣裤,以免摩擦生殖器;由于很多小儿夹腿综合症都是在入睡前发生,家长可以在睡前安排一些活动,比如亲子阅读,陪伴孩子入睡。另外,尽量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不要给孩子独处的机会,通过丰富的活动和游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千万要注意不可打骂和羞辱孩子。
小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
小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
小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教育好孩子的前提是重视孩子,努力帮助孩子解决成长的烦恼,提升孩子的抗压能力绝不能通过体罚的方式,以下是小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方法供大家参考。
小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1
心理障碍不仅仅大人会出现,孩子也会出现。出现心理障碍和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心理社会因素、性格特点都有着很大的关系。不同的儿童出现心理障碍的表现,也是不一样的。家长要及时的了解,尽快带儿童去相关的医院做检查,通过检查可以知道儿童是不是性格方面出现问题。
1、心理障碍指的是一个人由于生理,心理或社会因素所导致的各种异常心理。儿童出现心理障碍之后,症状是比较明显的,出现心理障碍,儿童内心会比较焦虑,会通过一些偏激的行为表现出来。
2、心理活动方面有比较明显的改变,比如说会出现幻觉、妄想的情况。建议家长在平常的时候,可以和儿童多沟通,缓解心理障碍的情况。心理障碍和家庭因素也有着很大的关系,如果家庭关系不和睦,那么就会影响到儿童,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心理障碍。
3、患者在情绪方面会比较消极,比如说会出现悲观、抑郁的情绪,这些情绪对儿童会有很大的损害。
心理障碍的情况比较复杂,可以利用药物的办法来进行治疗,主要是使用一些神经类的药物来进行抑制。具体要怎么用药,要根据医生的指导来进行使用,不要自己随意使用。还可以通过心理的办法,来进行治疗,主要是找到儿童心理障碍的原因,然后进行解决。
小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2
儿童可能会患有以下一系列的精神疾患:
1、焦虑障碍:比如强迫症、特殊恐惧症、广泛性焦虑症、创伤后应激障碍,这些疾病会体验到焦虑,并且会持续的成为一个问题而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
2、注意力缺陷和多动障碍:这种疾病表现的是一种综合的症状,维持注意力的困难、多动和冲动行为的表现。
3、孤独症:这是一类发生在儿童早期的严重的发展问题,常常发生在3岁前;会严重影响到孩子与他人交流和互动的能力。
4、进食障碍:例如神经性厌食症、神经性贪食症和暴饮暴食症;孩子的精力全部局限在饮食和体重上面而无暇其他。
5、情感障碍:例如抑郁症和双相情感障碍,表现为持续的悲伤和极端的情绪波动。
6、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的精神疾病,失去了和现实的联系。
那么什么时候会给我们警示,提示我们的孩子会有精神 类问题呢?
以下的表现会是十分重要的警示:
1、情绪变化:悲伤和退缩的感觉,并且在家庭和学校产生严重的人际关系问题。
2、强烈的情感:无明显原因的极度恐惧,有时会伴有呼吸心跳加速,担心和恐惧影响到了日常生活。
3、行为变化:行为和人格的明显变化,危险的或是无法控制的行为;经常打架,表达伤害别人欲望也是危险的提示;
4、注意力困难:聚焦困难和静坐不能,导致在学校的成绩表现不好。
5、不能解释的体重减轻:突然丧失胃口,频繁呕吐,或导泻剂的使用;这些提示饮食障碍。
6、自我伤害:有时候精神问题导致自杀观念和自伤自杀冲动。
7、物质滥用:有些孩子使用药物和酒精对抗自己的情绪。
如果你觉得有疑惑请咨询您的医生,告诉他/她你的困惑,并且和您的配偶和老师以及相关的照料者确认您的观察和担心,与医生分享相关的信息。
儿童精神病的诊断主要依靠那些影响儿童日常生活的表现和症状,精神专科医生需要和当面评估儿童以决定儿童是否患有符合诊断标准的精神疾病,您的医生会评估全面的疾病史以寻找相关的病因,包括医疗情况、创伤、儿童发育情况、病程、照料者和老师对异常表现的观点、以及家族史。
对于儿童的精神科诊断是存在困难的,因为儿童自己表述情绪情感存在困难,并且不同的儿童有着不同正常的发育过程,即便这样,诊断也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对治疗而言。
对于儿童的精神疾病的常规的干预手段包括两种方式:
1、心理治疗:就像大家所了解得谈话治疗或行为治疗,由经过专业训练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治疗师提供。在心理治疗过程中,儿童会学习自己的病情常识,以及情绪、情感、思维、行为之间的关系,并且能够学习到以健康的方式应对困难的情境。
2、药物治疗:精神科医师会根据诊断推荐使用相关的药物,比如:中枢兴奋剂、抗抑郁剂、抗焦虑剂、抗精神病药物和情绪稳定剂。
有的孩子可能会受益于联合治疗,请咨询您的医生关于治疗方案的选择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当孩子被诊断为精神 类疾病时,您和您的孩子可能会感觉到无助、愤怒和挫败。这时候如何与孩子相处变得极为重要,你们需要一个放松的环境或活动,多给与孩子一些鼓励和支持,一同学习压力管理技巧,这时候家庭治疗也许对于增加家庭的能力和韧性是有建设性的,对于一些实际问题可以寻求更大的网络的支持和帮助比如学校和社会机构提供的相应的资源。
小孩子心理疾病的表现3
这6种表现,其实是心理问题,专家表示不能暴力解决,该正确引导
1、咬指甲
孩子在三岁之后,可能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那就是咬指甲,有些孩子还喜欢撕指甲皮,甚至撕裂甲床,导致甲床出血,严重的还会形成甲沟炎。而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确实是身体上存在的缺乏维生素,另一种原因就是心理原因导致的。孩子遇到了某些问题,可能是家庭方面的,也可能是学习上的,从而导致孩子过度的紧张。
作为父母发现孩子存在这样一种问题之后,第一反应千万不要使用暴力去解决这个问题,因为暴力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使情况更糟糕。可以通过对孩子行为上的约束,正面地引导孩子这种不良的行为,平时父母可以多对孩子进行关心,用其他娱乐活动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并且教会孩子如何发泄负面情绪,那么咬指甲的行为也会有所缓解。其次,也可以通过多吃一些蔬菜、水果来补充孩子体内缺乏的维生素。
2、选择困难
孩子出现选择困难症,其实根本的.原因是因为父母为孩子包办了太多。当孩子本身出现一种选择时,父母一味地把自身的选择强加给孩子,时间一长,孩子就已经失去了自己的主见。
在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尽量给孩子更多选择的机会,哪怕是一个错误的结果,父母要让孩子自己去决定,这样孩子在长大之后才会成为一个没有选择困难症的人。
3、过度依赖
很多父母应该都发现孩子的这种情况,明明长大了,但是对家长的依赖仍然不减。其实这里面的原因,无外乎家长对孩子过度照顾。而想要解决孩子过度依赖这个问题,可以通过让孩子独立完成一件事情来慢慢,循序渐进地让孩子停止对父母的依赖。孩子在独立完成的过程中,会有自我的一种成就感,从而在这个过程中,父母正确的引导,孩子也能够慢慢的离开父母的怀抱,去独立的完成事情。
4、自虐行为
孩子有自虐行为,可能是无法发泄负面情绪,只能通过自虐去让自己发泄,也可能是因为孩子内心缺乏安全感。只要找到孩子出现自虐行为的根本原因,那么对症下药,比如说可能是因为父母关系破裂等等。
5、暴力倾向
孩子有暴力倾向,父母是脱不了干系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父母自身的行为对孩子产生了影响,孩子本身就属于模仿期,并不知道好与坏,是与,而父母在孩子面前展现的一切都会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所体现。因此,父母在孩子面前控制好自身的行为才是最重要的解决方式。
6、易怒
有些孩子脾气很暴躁,只要有什么事情没有达到自己想象的那样,一不如意,就会大发脾气,且还会出现一些攻击他人的行为。有些家长认为这是孩子天生脾气就差的原因,其实这并不是,大部分都是孩子的心理问题,而形成的原因和家长的教育和生存环境有关。如果孩子在发生暴怒情况是可以先给孩子找一个安静的环境,让孩子冷静下来,这样孩子的情绪会得到释放。而家长也必须从自我反省是否是自己的某些情绪,在孩子面前做了一个不好的榜样,从而导致孩子易怒。比如父母之间有不快,想要发生争吵的时候,可以彼此冷静之后,再做处理,如果实在控制不住,也不能当着孩子的面,这样只会孩子树立坏的榜样。
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现
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现
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现,家长在孩子的教育路上,不仅要关注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孩子心理上出现了问题也是很严重的,那么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现有什么呢?
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现1
1、宝宝的自虐行为
听到“自虐”这两个字,很多家长第一时间并不会想到自家孩子,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有些孩子在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有撞头,打滚,捏自己,扯耳朵,抓头发等行为,这些都属于自虐的范畴。自虐行为一般出现在孩子情绪受到刺激,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发生。
家长要注意观察孩子是不是只有在需求不被满足时才会这样,弄清楚原因进行矫正,必要时可以咨询心理医生。
2、厌食和挑食
有些孩子天生喂饭难,长期食欲不佳,很多家长想尽各种办法增强孩子的食欲都无济于事,久而久之孩子自然也就身体瘦弱,容易生病,抵抗力差。
家长则认为是孩子天生体质弱,容易生病才导致食欲差,其实家长没想到的是,挑食和厌食也是典型的心理障碍之一,如果每次就餐家长都连哄带骗,恐吓和威胁,会造成孩子每次吃饭前都容易心情紧张,焦虑压抑,就会使孩子产生厌食心理。
面对孩子这一问题,家长该如何加以改善呢?首先,如果你的孩子已经长期处在厌食和挑食的不良习惯中,那就先带去医院做个全面的检查吧,如果一切正常,排除疾病因素,那就从喂饭开始改善吧,此后的就餐时间,注意营造轻松愉快的就餐氛围,一定不能再强迫,惩罚,可以采取鼓励,诱导等行为,让孩子对吃饭充满兴趣。
3、爱拔自己毛发
有些孩子爱拔自己的毛发,如头发,睫毛,眉毛等,很多粗心大意的家长并没有发现这一点,也有些家长发现了并且反复提醒,依然没有改善这一状况;这一癖好通常是因为孩子与家长或者老师相处不愉快,或者孩子人际交往出现问题导致孩子出现情绪焦虑,心理压抑,从而出现这一行为。
那么家长该如何正确干预呢?先找出孩子的心结,焦虑源头何在?紧张的原因在哪?和孩子多沟通,像朋友一样聊聊天,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最重要且最有效的就是多陪伴,这样不仅能疏导孩子心理障碍也能转移孩子的注意力。
4、爱发脾气爱冲动
孩子心智还未成熟,无法很好地管理自己的心理和行为,所以很多孩子非常容易冲动易怒,稍不顺心就大发脾气,家长认为这是天生的性格,其实不管是先天性格还是环境导致,都可以后天进行改善;
当孩子大发脾气时,找一个相对安全和安静的领域让他冷静几分钟,这期间一定要避免任何人去打扰,这是冷处理方法,对容易发脾气的孩子很有效果;等孩子情绪冷静下来,再去分析原因讲道理,同时,家长务必自我反省,是否平时给孩子树立了坏榜样,是否经常当着孩子面争吵,以后要尽量控制脾气。
5、爱吃手指
经常见到很多孩子已经很大了,还是会习惯性吮吸大拇指,甚至不吃大拇指睡不着觉;
1岁内的宝宝爱吃手指是正常现象,这是小宝贝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但随着大脑发育完善,大部分孩子都会抛弃吃手指的行为,但仍有孩子吃手指行为随着长大越发严重,家长就要注意是否是心理问题导致。
很多爱吃手指的孩子是因为受过严重心理创伤导致的,有个典型案例:有个宝妈为了给宝宝断奶,将才6个月大的宝宝狠心扔在老家,宝宝哭了几天后,后来长大了有严重的吃手指行为。
想要改掉孩子这一不良习惯,肯定是漫长的过程,平时多陪孩子户外玩耍,用有趣的玩具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和孩子共同完成一些小事,增加手部的活动,逐渐改掉孩子吃手的习惯。
6、咬指甲,撕手皮
很多孩子在专注做一件事时,比如看电视,听课时,都要习惯性得去咬自己的指甲,撕手皮,甚至我有大学同学,都已经20几岁的年纪,还是有咬指甲的习惯;孩子爱咬指甲,可能是缺乏微量元素,但更多的还是心理原因,家长关心不够,压力大,情绪紧张等都会导致。
对于有这一不良习惯的孩子,家长要让孩子多吃水果蔬菜,补充维生素,另外要制造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对于保持这一习惯已久的孩子,家长要约法三章,正面引导,让孩子知道这是不好的习惯,一定要改正。
7、过分胆小
孩子胆小是正常的,但是超出正常范畴的恐惧,家长就需要重视起来了,比如一到天黑就害怕,听到噪音就紧张,或者见到医生就往后缩等现象;随着孩子慢慢长大,经历的事情越来越多,孩子体会到的恐惧感也会越来越多,但孩子在6岁以后,恐惧感会开始下降,对一些事也就随之胆大起来,这和家长给的安全感密切相关。
孩子的想象力是极其丰富的,经常把想象和现实混淆,作为大人这时应该站在孩子的角度去安抚他,一定不能轻视这个问题,多搂抱多安抚,消除孩子恐惧感并作出解释,让他知道他看到的事情并没有想象中可怕。
8、退缩行为
孩子从上幼儿园开始,就意味着从此加入了集体生活,但总会出现不合群的孩子,独自坐在一个地方,显得非常孤僻,抗拒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意和他人沟通。这就属于孩子的退缩行为。
退缩行为就是孩子认为自己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人时,无法得到认同,从而出现的一种自我保护行为,这意味着孩子先天适应能力差,但也有可能是孩子后天环境所导致的,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过分保护,所以很少让孩子出去和其他小孩玩耍,久而久之导致孩子不愿意和小伙伴玩耍,对家长过分依赖。
想要改善孩子的退缩行为其实很简单,平时多创造机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多带孩子参加社交活动,和小伙伴建立和睦的人际关系。孩子只有适应了集体生活,才能健康成长。
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现2
表现一:活动和活力减少
小孩子本来都是应该阳光快乐的,但是如果你的孩子突然变得一蹶不振,对什么事情都不再感兴趣,拒绝社交,那么家长就想要引起警惕了。
表现二:厌食、失眠
那些抑郁孩子的身体会发生变化,普遍的就会胃口变差,什么都不想吃,睡眠上也变得失眠,完全睡不着。
当然,有些孩子却表现得极为相反,可能会不饿,但是却一直想要吃东西,而且停不下来,在睡眠上也会表现得十分嗜睡。
表现三:情绪消极,经常有无助感
儿童抑郁时,随着自身想法的改变,他们对很多事情的态度都会变得十分消极,经常有“无助感”,会有“再怎么做也没有用”的感觉。
由此可见,孩子出现抑郁的情况,往往在生活方方面面都会有所异常,细心的父母应该能很容易地发现孩子的异常。
这几种家庭更容易养出有抑郁倾向的孩子
研究发现:青少年中抑郁倾向孩子的比例为20、3%,也就是说每5个孩子中就有一个有抑郁倾向。
父母的教养问题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这几种家庭最容易养成抑郁倾向的孩子。
父母对孩子过于期待
很多父母习惯把自己的期望压在孩子身上,让孩子背负沉重的压力,而孩子为了迎合父母,只能压抑自己的需求。
孩子内心没有驱动力,自然找不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只会让孩子一步步走向抑郁的深渊。
父母逼孩子懂事听话
父母总是习惯于让孩子听话懂事,而那些过于懂事的孩子,往往会更容易形成性格缺陷,这样的孩子没有安全感,自卑、敏感,懂事的背后其实是孩子克制内心欲望的心酸。
父母贬低孩子
很多父母习惯用贬低的方式来激励孩子进步,但是在贬低的同时,却往往伤害的是孩子的自尊,不仅不会激励孩子上进,还会把孩子的尊严践踏。一个长期被贬低的孩子,成年后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觉得自己不值得。
发现孩子有抑郁倾向,父母该如何处理?
一旦觉得让孩子有抑郁的倾向,一定要第一时间和孩子沟通最近的感受。
对于孩子来说,只要不是很严重的抑郁问题,在父母的关爱下,一般都会得到缓解,但是如果是严重的抑郁症,那么父母最好带孩子去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治疗,越早越好。
在平时生活中,父母要多传达给孩子积极乐观的情况,多给孩子赞美和鼓励,提升孩子的自信心。处于生长发育中的儿童可塑性还是很强的,一般都会纠正过来的。
孩子心理不正常的表现3
孩子健康心理的正常表现
1、求知欲强
这样的孩子兴趣广泛,喜欢观察事物,爱动脑筋,思维敏捷,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试,对新鲜事物反应快,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2、意志力强
不怕困难和挫折,不达到目的不罢休,从不半途而废。能根据自己的需要控制自己的愿望和行为,还能排除外界和内心的干扰,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和工作。
3、活泼乐观
与人交往坦诚、随和,不掩饰自己的喜怒哀乐,乐意接受别人的意见,遇到困难和挫折所引起的不良情绪能很快释放,不淤积心里。
4、心态平衡
经常保持欢乐愉快的心态,遇事冷静,情绪很少大起大落,能理智地分析遇到的问题,很少表现出焦虑不安或忧郁。
5、富于同情心
乐于帮助别人,乐于关心别人,常表现出“利他”和“亲社会”的行为。
6、人际关系良好
心胸开阔,尊重别人,能与别人和睦相处。积极参加集体活动,适应纪律约束和行为规范。
培养孩子健康心理的“9禁忌”
1、不要过分关心孩子。这样做容易使孩子过度地以自我为中心,认为人人都应该尊重他,结果成为自高自大的人。
2、不要贿赂孩子。要让孩子从小知道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不尽义务不能享受权利。
3、不要勉强孩子做一些不能胜任的事情。孩子的自信心多半是由做事成功而来,强迫他们做力所不能及的事情,只会打击他们的自信心。
4、不要对孩子太严厉、苛求甚至打骂。这样会使孩子养成自卑、胆怯、逃避等不健康心理,或导致反抗、残暴、说谎离家出走等异常行为。
5、不要欺骗和无谓的恐吓孩子。吓唬孩子会丧失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
6、不要在小伙伴面前当众批评或嘲笑孩子。这样会造成孩子怀恨和害羞的心理,损害孩子的自尊心。
7、不要过分夸奖孩子。孩子做事取得了成绩,略表赞许即可,过分夸赞会使孩子沾染沽名钓誉的不良心理。
8、不要对孩子喜怒无常。这样会使孩子敏感多疑、情绪不稳、胆小畏缩。
9、不要太亲近孩子。应该鼓励孩子同同龄人一起生活、学习、玩耍,这样才能学会与人相处的方法。
关于如何判断一个孩子心理有问题和孩子内向自卑有社交恐惧症怎么办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