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的特点 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的特点包括

 魔术铺   2023-02-13 10:05:04   0 人阅读  0 条评论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的特点,以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的特点包括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简述

一直想着怎样来写这最后两个阶段呢?从6岁开始的孩子已经进入了学校这个大社会,已经能有较为清晰的记忆,大人们也能回忆起自己的孩童阶段。同时,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侧重在前面的三个阶段,武志红老师的讲解也是一带而过。先一起回顾下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吧!

一、口腔期(oral stage,0~1岁)

吸允需求就是口腔期(也称口欲期)的重要表现。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快感中心在口腔部位,这一阶段需要发展出基本信任,也就是一个人由衷地相信,外部世界是愿意满足他,让他吸收养分的。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二、肛门期(anal stage,1~3岁)

快感中心在肛门部位,这一阶段需要发展出基本自主感,孩子发现他可以基本按照自己意愿,去控制大便,这是孩子的第一个创造物,也将影响他对自己以后各种创造物的态度,其实也是一个人对金钱的态度。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言是重要关键。如管制过严,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成人中有所谓的肛门性格者,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刚复、吝啬等,可能就是肛门性格的特征。

三、性器期(phallic stage,3~6岁)

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此时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质上已算是“手淫”的开始。幼儿在此时期已能辨识男女性别,并以父母中之异性者为“性爱”的对象。于是出现了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这现象称为恋母情结,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对象,则称为恋父情结。这一阶段孩子发展的是竞争性与合作精神,也是超我形成的关键时期。

四、潜伏期(latent stage,6岁至12岁左右)

开始变得对同性更感兴趣,这一阶段特别要学习的是和同性伙伴的合作关系。六岁以后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

五、生殖期(genital stage,青春期以后)

青春期性能量和攻击能量都爆炸般呈现,青少年开始真实地学习,如何合理地展现自己的能量。此时期开始时间,男生约在13岁,女生约在12岁,此时期个体性器官成熟生理上与心理上所显示的特征,两性差异开始显著。自此以后,性的需求转向相似年龄的异性,开始有了两性生活的理想,有了婚姻家庭的意识,至此,性心理的发展以臻成熟。

在前三个阶段,父母给孩子给予更多的理解和保护就能很好的相处,而在进入潜伏期后,感觉就像进入了与孩子的游击战。开始斗智斗勇的阶段,武志红老师的建议是提供一个抱持性环境,这样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能展现自己的力量,也能懂得尊重别人,能竞争,也能合作。

弗洛伊德与埃里克森理论的区别

(1)

弗洛伊德的发展心理学理论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心理的基本动力,是决定人和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性本能的心理能量称为里比多。弗洛伊德把里比多的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即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和生殖期。

弗洛伊德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理论

阶段

年龄(岁)

性敏感区

行为特点

口唇期

0~1

口、舌、唇

里比多从嘴开始,吮吸产生快感

吸吮、吞咽、咀嚼、咬

肛门期

1~3

肛门

以排泄和玩粪便为乐

前生殖器期

3~6

生殖器

俄狄浦斯情结

潜伏期

6~11

无特定区域

性发展停滞或退化,相当平静的时期

青春期

12~18

生殖器

从父母或成人中摆脱,产生性冲动

手淫、性交、对其他人的感情

弗洛伊德认为,在发展的每一个阶段,家长如果能适度满足儿童的性需要,儿童就能健康成长;如果儿童的性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固着或倒退,成为各种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

(2分)

(2)

艾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它必须经历一系列顺序不变的阶段,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每一个危机都涉及到一个积极的选择与一个潜在的消极选择之间的冲突。

埃里克森把个体从摇篮到坟墓的人格发展划分为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面临着一个核心的心理社会危机。

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八阶段

阶段

主要矛盾

发展内容

婴儿期(0~2岁)

信任对怀疑

满足生理需要,发展信任感,体验希望的实现

儿童早期(2~4岁)

自主对羞怯

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体验意志的实现

学前期(4~7岁)

主动对内疚

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体验目的的实现

学龄期(7~12岁)

勤奋对自卑

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体验能力的实现

青年期(12~18岁)

同一性对混乱

建立同一感,防止同一感混乱,体验忠实的实现

成年早期(18~25岁)

亲密对孤独感

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

成年中期(25~50岁)

繁殖对停滞

获得繁殖感,避免停滞感,体验关怀的实现

成年晚期(50以上)

完善对绝望

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和厌倦感,体验智慧的实现

(3)艾里克森与弗洛伊德的比较

二者都看到了儿童发展的阶段性,只不过埃里克森不仅从纵向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而且从横向的角度也赋予了新的内容。

二者主要区别是:

1)弗洛伊德强调本能的作用,伊底的力量;艾里克森则更强调自我的作用,理智的力量,相信超我能引导心理性欲向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可以协助自我监督伊底。

2)弗洛伊德在研究儿童人格发展时,仅把儿童置于母亲—儿童—父亲这个狭隘的三角关系中;而艾里克森则把儿童置于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上,重视社会对发展的影响。

3)弗洛伊德对儿童人格发展的研究只到青春期为止,而艾里克森则把个性发展的阶段扩展到8个阶段,贯穿人的一生。

4)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而艾里克森则认为人的本性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儿童出生后都存在向善的或恶的方向发展的可能性。他对形成和发展良好的个性品质抱着较为乐观的态度。

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的评价?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是一种科学理论。主要包括潜意识与人格理论、本能论、人格发展理论、梦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社会文化理论。

意识层次结构理论阐述了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前意识和无(潜)意识三个层次,好像一座冰山,露出水面的只是一小部分意识,但隐藏在水下的绝大部分前意识和无意识却对人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构成。

本我(id)

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部分,从出生日起算即已存在。构成本我的的成分是人类的基本需求,如饥、渴、性三者均属之。本我中之需求产生时,个体要求立即满足,故而从支配人性的原则言,支配本我的是唯乐原则。例如婴儿每感饥饿时即要求立刻喂奶,决不考虑母亲有无困难。

自我(ego)

是个体出生后,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中分化发展而产生,由本我而来的各种需求,如不能在现实中立即获得满足,他就必须迁就现实的限制,并学习到如何在现实中获得需求的满足。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自我的是现实原则。此外,自我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的功能。

超我(superego)

是人格结构中居于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是由于个体在生活中,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超我有两个重要部分:一为自我理想,是要求自己行为符合自己理想的标准;二为良心,是规定自己行为免于犯错的限制。因此,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部分,从支配人性的原则看,支配超我的是完美原则。

弗洛伊德主要的心理学主张是什么?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前意识是指能够进入意识中的经验;潜意识则是指不能进入或很难进入意识中的经验,它包括原始的本能冲动和欲望,特别是性的欲望。

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的关系是:意识只是前意识的一部分,二者虽有界限,但不是不可逾越的;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扮演着“稽查者”的角色,严防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潜意识则始终在积极活动着,当“稽查者”放松警惕时,就通过伪装伺机进入意识中。而且他认为,潜意识的心理虽然不为人们所觉察,但却支配着人的一生。

本能理论

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体系中,“本能”是指人格的推动性或者动机性的驱动力量,是身体内的刺激的源头。本能的目的是通过某些行为,如进食、饮水、性行为等,来消除或减少这种刺激。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两类:生的本能(life instinct)和死的本能(death instinct)。

生的本能包括饥饿、渴、性。生的本能是为了个体和种族的存续,因此是维持生命的创造性力量。生的本能通过被称为“力比多”(libido)的能量形式表现出来。死的本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可以指向内部,表现为自虐和自杀等,也可以指向外部,表现为仇恨和攻击等。

弗洛伊德三大理论是什么?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论中认为,人的心理有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无意识。弗洛伊德在治疗歇斯底里病中曾经发现,患者不能意识到自己的一切情绪经验。患者在催眠状态中,如果能够回忆起自己的有关病症的经验并向医生和盘托出,心里就会感到舒畅,病也就好。弗洛伊德认为,这是患者经历过的情绪经验受到压抑,被排挤到意识之外,潜伏在无意识之中,因此产生了病症。从这一早期的设想开始,弗洛伊德逐渐形成了他的意识和无意识的概念。这样,导致他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的两部分。rn意识是与直接感知有关的心理部分。比如说我意识到现在是白天。rn所谓意识阈,是指能否意识到的分界线rn潜意识很难或根本不能进入意识,前意识则可能进入意识,所以从前意识到意识尽管有界限,但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前意识处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担负着“稽察者”的任务,不准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前意识丧失警惕时,有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rn但是,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然在不自觉地积极地活动着,追求满足。所以,无意识部分是人们过去经验的一个“大仓库”。由于弗洛伊德的无意识具有这样的性质,所以人们把他的无意识称为潜意识,有的书上也会将其翻译成下意识。rn弗洛伊德有时用冰山里比喻无意识的重要性。就像冰山的主要部分存在水面之下,人类个性的主要部分也位于意识水平之下;弗洛伊德认为人类行为的真正重要的引起因素位于个性的这个部分之中,因此,要了解人类行为就必须揭示无意识。rn在弗洛伊德看来,如前所述,前意识是意识的一部分,从前意识到意识,或者从意识到前意识,都是转眼之间的事,二者虽有界限,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因此,我们可以用虚线来表示。而无意识(潜意识)要回到意识里来,在弗洛伊德看来,是很困难的,因为二者之间壁垒分明,似乎在意识的门口有着严密的防守,不准无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随意侵入。因此,我们可以用实线来表示。在弗洛伊德的早期理中,把这种防守作用叫做“检查作用”或“检查员”。rn无意识(潜意识)的概念,是精神分析的核心部分,是弗洛伊德的理论的基础。弗洛伊德在自己的理论中,把无意识(潜意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意识只占一个次要的地位。他认为,“精神过程本身都是无意识的”,他反对把心理学说成是“意识内容的科学”。他不但认为,“有意识的精神过程只不过是一些孤立的过程”,而且还认为有一种“类似无意识的思维、无意识的意志这样一种东西”,对无意识过程的认可与否是影响到世界和科学一个决定性的倾向。因此,弗洛伊德主张,心理学的研究对像,主要应该是人的各种无意识的精神过程,也就是说,心理学应该是无意识(潜意识)内容的科学。rnrn1923年弗洛伊德发表了《自我和本我》一书,以另一种方式来看个性:即一个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结构模式。rn本我是个性中最原始的部分,它是新生婴儿出生时具有的初始系统。本我不知道对错,对现实世界的可能性和不可能性一无所知,对自己没有抑制。它只寻求满足,根据”愉快原则”行事,弗洛伊德的本我概念确实描述了刚刚出生后的婴儿的特点。在生命这一阶段的人还没有体验过渴望所需东西的困难,也没有道德信念;因此把婴儿看做“全是本我”不是没有道理的。rn本我是人类本能存在的地方,人生来具有生产本能和死亡本能。生产本能支持和助长个体和种族的生存。及饿、口渴和性趋力是生存本能的部分。本能具有能力,本能的心理能力驱动着人类的活动。生命本能的能力称为力比多。rn弗洛伊德认为人类内心保存着死亡的倾向,即返回生命状态的倾向。这种倾向以死亡愿望的心理形式出现,它可能以自杀的方式直接出现,也可能间接出现,如从事赛车、雇佣军或其他高危险活动的人所做的事情。然而,总的来说生命克服对死亡本能的直接执行。rn超我就像是内心的司法系统,就像是良心。良心常常是思想和意图以及行动的严厉的不妥协的内心法官。它观察明令自我并以惩罚如内疚来威胁自我。除了惩罚的能力,超我还可以给以奖励。如果自我和好喔行动一致,例如拒绝做错事的诱惑,就会产生骄傲感和自尊感。

关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的特点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理论的特点包括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本文地址:https://www.moshupu.com/post/1415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资源均来源于互联网或网友投稿,如有侵犯您的著作权或隐私,请联系QQ:1765130767。我们将第一时间为您处理!

评论已关闭!